1、说课稿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工业的社会里,人们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在选择时,有时更需要了解有关数据的分布情况。 频数与频率的学习分为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统计表、统计图、平均数(包括加权平均数)方差、标准差,以及中位数众数等,有些知识为本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由于平均数、方差等数不能反映数据在某一范围内分布情况,为了进一步反映数据的分布情况我们需要寻找新的特征数,顺理成章地引出了这节课学习的内容频数。为下节课及以后学习知识做准备。2、教学内容和选择在具体教学素材
2、的选取上,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如新生婴儿的体重及血型调查,八年级学生英语学科成绩分布,八年级男、女身高,鞋码调查及转盘游戏。整节课的内容设计把它串穿成一个故事来完成教学内容,体现了内容选择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的原则。 3、教学目标 遵循人人学有价值的教学原则,知识来源于实践运用于实践结合本课的地位及学生的认知结构的特征,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频数、极差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的形式,会求频数、会计算极差及极差、组距、组数之间的关系,会将数据分组、会列频数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的过程中培养同学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的能力,形成数形结合的意识。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有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频数的概念难点:将数据分组过程比较复杂,往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二、教学方法本节教学主要通过“小明的故事”采用引导,探索、合作交流在组织教学,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获得新知。在素材呈现上注意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前后知识的联系,既加强了知识之间的关系,又巩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而获取能力。三、学习方法1、主要学生的活动,特别是小组合作的活动。统计活动往往非一人力量,所能完成,需要同学间的合作,而对统计结果的评价也因人而异的,通过充分的讨论,广泛交流各自的观点,必新扩大学生思维、视
4、角、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加强活动的教学,特别是小组合作活动的组织与教学,在合作交流中,通过互相帮助,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2、在以“小明的故事”(与小明交朋友)教学活动,注意把握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深刻性。只要学生的回答有其一定的道理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四、教学过程(电脑课件)1、引入新课有效的教学方法一定要从学生的好奇心开始,本节课的故事(同学们交朋友)的形式组织课堂。(幻灯片1与主人公小明交朋友,主人公简单介绍,职务是班长,妈妈是一名医生,爸爸办服装厂)这些都是为了把教学素材串穿一体而服务的。故事从这里将开始,小明主人公将接到班级一个任务,要求他调查新生婴儿的
5、体重大多在哪一范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的是:先由同学们猜想。 猜想的结果先别作定论,由于小明的妈妈是一名医生,然后小明去他妈妈的医院拿到一份20名新生婴生的体重统计数据:(例1改偏)有两个问题在学生已学习过的知识的范围内设计的,由于数据繁 锁 ,课前要求学生带计算器,然后引出第三个问题平均数、方差能反映出新生婴儿在哪个范围内人数多少吗?由于平均数,方差不能反映数据在某一范围内的多少。这样我就能顺理成章引出能反映出数据在某一范围内的分布多少新的特征数频数。从交朋友到问题的引出,然而引入新的课程内容,体现素材组织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学生就能带着新问题去想什么是频数呢。2、学习新知频数的概念是本
6、节课的学习重点,如何突出重点呢,我将要从突破难点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本节课的难点就是数据分组过程比较复杂,往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为了突破难点,我将通观察、引导、交流方法组织学生对例子1进行逐步 分析,步骤如下:(1)引导学生观察这组数据的最大值是4.8kg,最小值2.8kg,计算出它们的差,然而引出极差的概念。(2)通过小组讨论,引出极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最大变动范围。(3)又引出问题怎样才能更详细、更明确地反映一组数在某一范围的变动大小,从而引出将数据进行分组。(4)分组每个学生想法可能会有不同的先由四人一组一起讨论,探究本组的分组方法,代表发言讲出本组的步骤。对学生好的方法加以肯定,给予表扬
7、,为突破难点铺垫作用。(5)由于学生的多组发言,方法各不相同,然后我将统一引出分组的一般步骤,演示一种方法,让学生做参考。第一步:计算极差 2kg第二步:确定组距: 0.4kg第三步:确定组数:在这三个步骤中引出组距的定义及组数、极差、组距之间的联系 (6)确定分组的三个步骤,将从2.8kg开始,0.4kg进行分组建立统计表(7)组织学生统计发现3.2,3.6,4.0,4.4,4.8这些数据不好归组引出新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应怎么办呢?从而引出边界值的定义。(8)用合作探究方法引导学生,为了使数据不落在各组的边界上,于是边界值比实际数据多取一位小数,取6组更合适通常数据个数在100以内分成5-1
8、2组了。通过以上分析对本节课的难点将迎刃而解,突破难点之后师生互动一起建立新生婴儿体重统计表。从以上八点设计过程顺理成章引出本节课的重点频数的定义是数据分组后落在各小组内数据个数,反映数据分布的统计表叫频数分布表也叫频数表。3、巩固新知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后,一定想体现自己的劳动成果,课后的练习1,我设计成主人公小明班级全体学生英语学科期末考成绩的频数表。通过上面的练一练,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思想方法,体现成功的喜悦。4、拓展新知书中的例2教学,我设计成主人公小明非常喜欢这20名新生婴,他不仅了解到新生婴的体重数据,当时还了解到新生婴儿的血型。通过例2的教学,目的是:制作频数分布表时
9、分组除了组距分组外,有时还可以将发生事件按类别分组,频数除了各小组的个数外,有时就是各类事件次数,使新知识得到拓展。5、新知应用设计两个教学素材,使学生学到新知识与游戏及实际生活相联系。第一题课后练习(2)改编成,主人公小明与爸、妈的一个游戏。第二题:主人公小明爸爸准备生产八年级的运动鞋,运动服要求小明分别设计一份男、女身高,男、女鞋码的频数分频表,(假如你是小明请设计分别一份以自己班级为样本,男、女身高、男、女鞋码,的频数表)(合作探究学习)(2)小组合作(四人一组)制作四份频数表。设计好之后师生互评, 假如我们班要统一订购运动服,动动鞋,应注意哪些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以上两道题主要
10、是通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来完成,使学生能感受我们学的是有价值的数学。6、回顾新知今天与小明同学的交流当中你学到了什么?请你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下? 经过了引入新课学习新知巩固新知拓展新知新知应用等环节,学生学会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做、数形结合判断数据,设计课堂回顾,有两个目的:一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二是为完成课后作业及下一节课做准备。7、作业设计调查一下同学在校午餐所需的时间多少(可以抽查20名为样本)请设计一份频数分表布。为了让学生节约用餐时间,假若你是食堂主任应怎样实行分时段用餐合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设计此作业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新知识将运用实际生活中,服务于社会中激励学生平时要好好学习。 板书设计 3.1频数与频率 个数 例题分析1、频数 次数 学生板演组距分组2、分组类别分组 板书设计目的是:能勾画本节课内容的结构体系和知识要点,使新知识的教学成为学生上课的注意中心,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做”。说课对我们大家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老师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