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五、十六章 电流和电路电压电阻目录:核心知识归纳考点题型分类核心知识归纳知识点一 两种电荷 1摩擦起电 (1)定义:用 摩擦_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2)实质:电子从一个物体 转移_ 到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带 正_ 电。 (3)能的转化: _机械_ 能 _电_ 能。 2两种电荷(1)正电荷:用 _丝绸_ 摩擦过的 _玻璃棒_ 所带的电荷。(2)负电荷:用 _毛皮_ 摩擦过的 _橡胶棒_所带的电荷。(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 _排斥_ ,异种电荷相互 _吸引。3验电器(1)作用:检验物体 _是否带电。(2)原理: _同种电荷相互排斥_;金属箔张角越大所带电荷 _越
2、多_。注意: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的相互作用力跟它们所带电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4电荷量(1)定义:电荷的多少叫作电荷量,简称 _电荷_ 。(2)单位: _库伦_ ,简称 _库_ ,符号 _C_ 。5原子(1)构成:由 _原子核_ 和 _核外电子_ 构成。(2)带电情况:原子核带 _正_ 电,核外电子带 _负_ 电。6导体和绝缘体(1)导体: 容易 导电的物体,如 _金属、人体、大地、 石墨、食盐水 。(2)绝缘体: _不容易_导电的物体,如 _橡胶、玻璃、塑料 _知识点二 电路 1电路的构成:由电源、 _用电器_、开关、导线四部
3、分组成。 2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_有电源_, _电路闭合_。3电路图(1)用规定的_符号_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作电路图。(2)常见电路连接符号:干电池 _,开关_,电灯_,导线交叉相连_,电流表_,电压表_,电动机_。4电路三种状态(1)通路: _正常接通_的电路,如图甲。(2)开路(断路):某处 _被切断_的电路,如图乙。(3)短路: _电源_ 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如图丙。5串联和并联知识点三 电流 1形成:电荷的 _定向移动_形成电流。 2方向:把 _正电荷_ 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注意: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 _正极_ 流向 负极_ 。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
4、定向移动的方向 _相反_ 。 3意义:表示 _电流强弱_的物理量。4单位及换算:1 A _103_ mA,1 mA _103_A,1 A 106_ A。注意:计算器中的电流约100 A,半导体收音机的电流约50 mA,手电筒中的电流约200 mA,家庭节能灯中的电流约0.1 A,家用电冰箱的电流约1 A,家用空调器的电流约5 A,雷电电流约2105 A。 5电流的测量(1)仪器: _电流表_ 。(2)使用前:应该认清所用量程及其对应的 分度 值;电流表一般有两个量程和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分别是 _00.6_ A和 _03_A,其分度值分别为 _0.02_A和 _0.1_ A。(3)使用时 A必
5、须将电流表 _串联_ 接入被测电路中。B必须使电流从电流表的“ _正接线柱_”流入,从“ _负接线柱_”流出。C必须正确选择电流表的 _量程_ 。D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接到 _电源的两极_。6规律(1)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 _相等_ 。(2)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 _各支路的电流之和_。知识点四 电压 1电压 (1)作用: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了 _电流 。 电源 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单位及换算关系:1 kV _103_ V,1 V 103_ mV,1 mV _103_V。 注意: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 V,蓄电池的电压为2 V,手机电池的电压约为3.7 V,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36
6、 V,家庭用电电压为220 V,动力电路电压为380 V。 2电压的测量(1)仪器: _电压表_。(2)使用前:应该认清所用量程及其对应的 _分度_值;电压表一般有两个量程和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分别是 _03_V 和 _015_V,其分度值分别为 _0.1_ V和 _0.5_V。(3)使用时A电压表应与被测用电器 并联_。B必须使电流从电压表的“ _正接线柱_”流入,从“_负接线柱”流出。C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 _量程_。3规律(1)串联电路两端的 _总电压_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 _之和。(2)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 _相等_ 。(3)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的电压 _之和_;
7、并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的 _电压_ 。知识点五 电阻 1电阻 (1)定义: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 _阻碍作用_的大小。 (2)单位及换算:1 M _103_ k,1 k _103_ 。 (3)影响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 _性质_ ,它的大小与导体的 _材料_ 、 _长度_ 和 _横截面积_有关,有时还与 _温度_有关。 2滑动变阻器(1)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 _长度_ 来改变电阻。(2)作用:通过改变电路中的 _电阻 _ ,逐渐改变电路中的 电流和部分电路两端的 _电压_ 。(3)元件符号: _。(4)使用方法A要“ _一上一下_”连接;B接入电路前应调到阻值 _最大处
8、_。(5)铭牌:某滑动变阻器标有“50 1.5 A”字样,“50 ”表示滑动变阻器的 _最大阻值_为50 或变阻范围为050 ,“1.5 A”表示滑动变阻器 _允许通过的最大_电流为1.5 A。3规律(1)电阻的串联A内容:两个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等于 _各串联电阻之和_。B公式: _ RR1R2_。C特点:串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阻值 都大_。(2)电阻的并联A内容:两个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 _各并联电阻倒数之和 _。B公式: _ 。C特点: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阻值 都小_考点题型分类考点一 两种电荷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带正电的物体时会相
9、互排斥 B摩擦起电的实质是正电荷发生了转移 C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就是电流的方向 D家庭中使用的电热水器的发热体用的是超导材料 【思路点拨】 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摩擦起电的实质、电流的方向、焦耳定律来解决问题。 【自主解答】 A 【解题技巧】 在金属导体中,发生定向移动的是自由电子,正电荷不发生移动;在物理学中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跟电流方向相反。 注意:两轻小物体相互吸引不一定就带异种电荷 两个轻小物体相互吸引,有可能带异种电荷,也可能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两个带电体相互吸引时,一定是带异种电荷。 变式训练:1.现有三个轻质小球,实验发
10、现其中任意两个小球相互靠近(未接触)都相互吸引,由此可判断( C ) A两个小球带负电,一个小球带正电 B两个小球带正电,一个小球带负电 C一个小球带正电,一个小球带负电,一个小球不带电 D一个小球带电,两个小球不带电 考点二 电路的组成及连接 例2如图是玩具汽车的电路图,以下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开关S2控制整个电路 B电动机与灯泡是串联的 C电动机与灯泡工作时两端的电压不相等 D电动机与灯泡是并联的 【思路点拨】 利用并联电路的特点、电压规律以及并联电路中开关的作用解决此题。 【自主解答】 D 变式训练:2如图所示,为保证司乘人员的安全,轿车上设有安全带未系提示系统。当乘客坐在座椅上时
11、,座椅上的开关S2闭合;若未系安全带(安全带控制开关S1断开)仪表盘上的指示灯将亮起;若系上安全带,则开关S1闭合,指示灯熄灭。下列设计比较合理的是( D ) 考点三 电流及其规律 在“用电流表测电流”的实验中,某同学连接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当开关闭合后,两灯都发光,两个电流表的指针位置均如图乙所示,则通过灯L1的电流是 ;则通过灯L2的电流是 。 【思路点拨】 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和两个电流表的指针所指位置确定量程,并根据分度值读出示数,利用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求出电流。 【自主解答】 1.2 A0.3 A 变式训练:3如图所示,能直接测量通过灯L2电流的电路是( C ) 考点四 电压及其规
12、律 例4 如图甲所示电路中,当闭合开关后,两只电压表的指针偏转均如图乙所示,则电阻R1和R2两端的电压分别为() A6 V1.5 V B7.5 V1.5 V C1.5 V7.5 V D1.5 V6 V 【思路点拨】 首先要准确分析出电路的连接方式,从而判断出电压表的位置,然后根据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判断电压表所选量程,从而读出电压表的示数,最后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电阻两端电压。 【自主解答】 A 变式训练:4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a是从电压表的负接线柱引出的导线接头。a与b处相接时,电压表示数为6.0 V;使a与b处断开,然后与c处相接,闭合开关S后,电压表示数为4.5 V
13、,这时灯泡L2两端的电压为 _1.5_V。 考点五 电阻及滑动变阻器 例5 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中,某实验小组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导体电阻跟导体长度有关; 猜想二,导体电阻跟导体粗细有关; 猜想三,导体电阻跟导体材料有关。 同学们想利用如图所示的电路和表中的导体验证上述猜想。 (1)请将验证猜想一的实验设计思路补充完整。选取 和 相同、 不同的导体,分别将其接入如图所示电路中,通过比较电路中 的大小,判断导体电阻的大小。 (2)验证猜想三时,若需对比三个实验数据,则应从表中选取导体 (填写导体代号)来进行实验。 【思路点拨】 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应采用控制变量法。 【自主解答】 (1)材料横截面积长度电流 (2)C、F、G 变式训练:5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用滑动变阻器调节灯的亮度,若要求滑片P向右端滑动时灯逐渐变亮,则下列接法正确的是( ) AM接A,N接B BM接C,N接D CM接C,N接B DM接A,N接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