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页精品)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

上传人(卖家):淡淡的紫竹语嫣 文档编号:593337 上传时间:2020-06-23 格式:DOC 页数:81 大小:29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1页精品)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81页精品)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81页精品)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81页精品)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81页精品)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 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会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 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3、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能进行两位小数的加减及其混合加减运算。 4、 能运用小数加减运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2、能进行两位小数的加减及其混合加减运算。 3、能运用小数加减运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11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第 2-5 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

2、操作,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 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书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 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二、小数的意义 1、自学小数的意义(看书第 3 页) 2、小组交流 3、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 10 份取其中 1 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 用小数表示是 0.1;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 100 份取其中 1 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 小数表示是 0.

3、01。 4、以 1 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 10 份取其中 1 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 0.1 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 100 份取其中 1 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 0.01 米。 5、归纳小数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三、运用拓展 1、 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是 1,请你表示 0.01 可以吗?小组讨在此处键入公式。论 一下,你打算怎么样表示?为什么? 1、阅读书上 P2 的生活中的小数。2、学生试着解释 这些小数的意义。3、一同探究小数意义。从长度单位“米”来研究小数产生的必要性。用 1 米的尺子来测量物

4、体的长度有诸多不便。有时不足 1 米,因此我们可以把 1 米怎么样? 平均分成 10 份,每一份也就是 1 分米。如果测量更小的物体,1 分米的单位长度还是大 了,我们还可以继续将 1 分米平均分成 10 份这时小数就产生了。 4、结合刚才长度的线段图,分上、下板书出十分之一,一百分之一;0.1,0.01。再让学生观 察、分类。 2、完在此处键入公式。成试一试。注意学生的读、写小数。 3、完成练一练 第 2 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第 2-5 页) 教学目标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制分数的关系,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 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一、小数部分的数位及读

5、写: 1、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 先复习整数部分的数位,再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 一位是十分位; 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 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是百分位; 三位小数是千分之几, 小数点右边的第三位是千分位。 在计数器的各位上拨 3 个珠子,说一说各表示多少,体会数位间的进率。 2、小数的读写 让学生试读,注意提醒学生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 3、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对照计数器写出小数,并读一读,说出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 组交流。 二、数学游戏:通过数和形的对应,加深对各数位间关系的理解。 三、作业: 第 5 页 1-4 板书设

6、计 小数的意义 千 百 十 个 十 百 千 位 位 位 位 分 分 分 数位 位 位 位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教学反思: 第 3 课时: 教学内容 测量活动(第 6-7 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 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尺子。 教学过程 一、测量活动: 让学生分组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桌椅或其它物品的长度, 然后讨论

7、这些长度用“米”作单 位怎样表示。在讨论把几分米或几厘米写成以米作单位时,可以先写成分母是 10 或 100 的 分数,再写成小数。当学生知道了 6 分米=6/10 米=0.6 米后,可进一步问学生如果门的高度 是 1 米 6 分米怎样用米为单位表示呢?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可以用小数表示测量结果的原因。 二、填一填: 填写第 6 页的表格,左边已经有测量结果,只要把测量结果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右 边要求学生自己选择物品,先测量它们的长和宽,再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三、试一试: 第 1 题:将几克改写成以千克为单位,其方法是一样的。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 中交流,这样改写的原因。

8、第 2 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结果,如曲别针的长度是 2 厘米 5 毫米,再写成以厘米 为单位的小数。 四、作业: 第 7 页练一练 板书设计 测量活动 填一填中的表格 试一试中的题目 教学反思: 第 4 课时: 教学内容 比大小(一) (第 8-9 页) 教学目标 1、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尝试比较 创设少年演讲比赛的情境,比较两个同学的得分谁的高一些。 1、小组讨论:9.87 和 9.90 哪个数大,并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 2

9、、汇报:通过全班的讨论明确,从数位来考虑,两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 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二、多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张华比李明表现好,但不能得 10 分”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明确张华的分数在 9.90 和 10 之间。 让学生自己确定一个分数,然后将三个人的分数按顺序排列。 全班交流、归纳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三、练一练 第 1 题:先让学生在直线上找到 9.8 和 10.1 的位置,从直线图上很容易看出结果,体会到直 线右边的数一定比左边的数大。 第 4 题:这个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位值制的理解。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几分钟,再在小组中 交流各自的想法。 四、数学游戏: 这

10、个游戏有利于增进学生对小数相对大小的具体感受。 不要求学生用小数减法计算出准确结 果。 五、作业 练一练 第 10 页 2、3 第 5 课时: 教学内容 比大小(二) (第 10-11 页) 教学目标 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活动,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 0 或去掉 0 小 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重、难点 归纳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 0 或去掉 0 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过程 一、探索小数的性质 1、涂一涂、比一比 让学生在第 10 页的方格图上涂出 0.2 和 0.20,学生初步感受到这两个小数一样大。 2、比较、归纳: 让学生自己在第 2 题的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

11、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 在全班交流时, 通过多个实例,就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规律。对于这一规律,只要求学生能用 自己的语言描述清楚即可。 3、举例说明: 让学生用实际情境说明两个小数的相等,如 0.2 元表示 2 角,0.20 元表示 2 角 0 分,显然二 者是相等的。 二、试一试: 第 1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 2 题:自己选择一个小数,再写出两个和他相等的小数。通过交流,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 解。 三、练一练: 第 1 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 2 题:写出在指定的两个数之间的三个不同的小数。这道题的答案可以是多样的。 第 3 题:方格里只填一个数字,答案是多样的

12、,鼓励学生填出多种答案,但不要求所有同学 填出所有答案。 教学反思: 第 6 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一(第 12-13 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数位间的进率。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小数数位间的进率、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 1 题:找出小数在直线上的位置,写出直线上的点所表示的小数,加深学生对小数的理 解,体会数与形的结合。 第 2 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航模比赛时,哪一架飞机模型飞行的时间越长,成绩就越好。 第 3 题:让学生看清楚是什么单位,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先化成十进分数再化成小数, 也可以直接化为小数。

13、第 4 题:三人的身高用的是不同的单位,不容易比较,让学生先改写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 比较。 第 5 题:答案是多样的,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第 6 题: 引导学生观察前 5 排数的规律, 容易发现每一排的第一个数和最后一个数都是 0.1, 其他的数是怎样得到的? 数学游戏:通过组数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各个数位的意义,建立小数数位的概念, 巩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同时,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将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 教学反思: 第 7 课时: 教学内容 购物小票(第 14-15 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

14、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核对购物小票的情境,引入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 1、先让学生说说小票上每一项表示什么意思。 2、讨论如何核对找回来的钱对不对的问题。 3、列式计算,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二、试一试 第 1 题:引导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第 2 小题:可以引导学生把两个减 数相加,再从被减数中减去,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第 2 题:先鼓励学生估算,再精算。在计算两个面包多少钱时,由于还

15、没有学小数乘法,可 以用加法计算。 三、练一练 第 3 题: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在这个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的和与第三边相比 谁大。 第 4 题:可以把围成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加起来,有的边的长度没有直接给出,可以先把它 算出来。 第 5 题:首先帮助学生看懂题意,然后放手让学生尝试,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尝试的过程 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理,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第 8 课时: 教学内容 歌手大赛(第 19 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

16、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表现比较好”的问题。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 的分”“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怎样判断谁的表现好呢?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引导 学生认识到人们一般是将专业分和综合素质分加起来进行判断的。 二、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 2、探索计算方法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

17、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3、研究问题 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独立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三、试一试 第 1 题:要注意提醒学生把得数末尾的 0 去掉。 第 2 题:在列竖式计算时,给被减数小数部分添上两个 0,计算时不容易发生错误。 四、练一练: 第 2 题: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对所有的学生不必提出统一要求,有的学生可能提出的多 一些,有的学生可能提出的少一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第 3 题:让学生指出错在哪里、什么原因,并进行改正。 第 4 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会估算的作用。 作业:第 20 页

18、 1、2 教学反思: 第 9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活动,经历用几何模型 研小数的过程。 2、用直观的方式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 0 或去掉 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用直观的方式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 0 或去掉 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问题情境 1、比较大小。1.26( )2.03 0.23( )0.31 2、0.2( )0.20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思考一下,0.2 和 0.20 谁大?你是怎样想的? 2、我们一起验证一下,

19、在图上涂一涂,再来比一比。 3、0.2 和 0.20 怎么会相等呢?这是不是一种巧合? 四、总结。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书上涂一涂,比一比,再说一说。 4、在下面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与应用 1、第 10 页试一试 1、2。 2、第 11 页练一练 1。 3、第 2、3 题。 4、阅读。 你知道吗? 教学反思: 第 10 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二(第 22-23 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简便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小数

20、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简便计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 1 题: 计算时可以以“亿平方千米”为单位。 第 3 题 先引导学生观察前六排的规律,依此类推,第七排的数是:0.1 0.6 1.5 2.0 0.6 0.1; 第八排的数是:0.1 0.7 2.1 3.5 3.5 2.1 0.7 0.1 第 4 题: 在比较车身高和车身长时,可以让学生求出高多少或长多少。在解答第(2)题时,由于两 辆车的前灯道前轮都是 0.72 米,可以不计算他,只要把后两个数相加的和进行比较即可。 作业:自主互动练习 第 11 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二(第 22-23 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21、方法。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简便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简便计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 6 题: 在解答每一个问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进行实际计算。 答案: (1)10.35 元; (2 ) 5.35 元 (3)买一个铅笔盒和一个书包,需要 48.20 元,付了 50 元,应找回 1.8 元,因此不对 第 7 题: 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想问题, 虽然身高和凳子的高合起来没有衣架高, 但还要考虑到臂长。 作业:自主互动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的分类活动,整理图形,认识不同类别图形的特征。 2、 通过对三

22、角形的分类, 认识并能识别哪些图形是直角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等要和等边三角形。 3、 通过直观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 度。 4、 通过四变形的分类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三角形的分类,认识并能识别哪些图形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等要和等边三角形。 2、通过直观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 度。 教学课时:10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一些图形的特征。 2、对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一些图形的特征。对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

23、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自主探究,形成数学模型 板书: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老师这准备了几根小棒, 你能选几根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你认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四条 边? 二、总结。 1、现在再试着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再把它旋转。 这幅图上还有许多数学图形 呢?从图上找出你认识的图形,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你能大概地画出你找到的图形吗?试试看。 2、 把你找到的图形进行分类,采用标号的方式进行。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可以根据边来分,看,这些图形都是四边形,你能把这些四边形再分类吗?你认为这里什么 图形很特殊? 3、 在第 2

24、1 页的点阵图上画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 4、 第 21 页填一填,找一找,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在这些平行四边形中,你觉得哪个比较特殊?特殊在哪儿? 如果用一个圈把平行四边形都放在里面的话,请你也画一个圈来表示长方形、正方形。如果 平行四边形的外面再画一个圈, 你觉得这应该是什么?再用一个圈画出梯形的地盘, 应该怎 么画?试试看。 第 2 课时: 教学内容 实践活动(第 26 页) 教学目标 通过实际操作, 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的稳定性, 认识这些特征在日常生活 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的稳定性,认识这些特征在日常生活中

25、的应用。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硬纸条和图钉。 教学过程 一、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特性。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沿两个对角一拉,就变形了,他具有不稳定性。把三角 形的任意两条边对拉,图形不改变形状,他具有稳定性。 二、生活中的运用 第 2 题: 这是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体验数学在 生活中的应用。 第 3 题: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解释为什么“现在可以坐了”。 三、练一练: 第 1 题:通过“只剪一刀”的操作,使学生体会到已学过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亲 自剪一刀,再说说是怎样剪的。 第 2 题:第(1)题,让学生实际拼一拼,找出更多的拼法

26、。第(2)题,可以让学生画直线 进行分割,除右边一个图形外,其它都可看成是由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拼成的。 教学反思: 第 3 课时: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分类(第 27-29 页) 教学目标 通过分类活动,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 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剪下附页 1 中的图 3。 教学过程 一、分一分 1、小组活动;把附页 1 中的图 3 中的三角形进行分类。 2、汇报: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可以按角来分,可以按边来分。 二、按角分类

27、: 1、观察第一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 形。 2、观察第二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 形。 3、观察第三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 形。 三、按边分类: 1、观察这类三角形的边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中都有两条边相等, 这样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并介绍各部分的名称。 2、引导学生发现有的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这样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四、练一练: 第 1 题:让学生辨认各种三角形。 第 2 题:通过“猜三角形游戏”让学生体会到看到一个锐角,不能决定是

28、一个锐角三角形, 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才是锐角三角形。 第 4 题:根据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的活动,学生得到启发,把梯形进行分类。 五、实践活动: 第 1 题:将长方形的纸,剪成两个直角三角形。 第 2 题:用长方形纸,怎样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让学生自己动手剪。 第 3 题:当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就会推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 第 4 题:用正方形的纸,剪成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分类: 按边分类: 教学反思 : 第 4 课时: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内角和(第 30-32 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

29、180 。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 180 。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质疑 教材第 30 页创设的情境,激发探索的兴趣。 二、自主探索 1、提出问题:怎样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大多数学生会想到测量角度。 2、小组活动:测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并记录在第 30 页的表格中。 3、汇报测量结果和得到的结论。 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都接近 180 。 4、进一步探

30、索: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否正好等于 180 呢? 小组活动探索方法。 5、得出结论。 三、试一试: 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运用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和是 180 ,求出第 3 个角的度 数。 四、练一练 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 ,判断题中的三个三角形说的对吗?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测量三个角的度数求和: 结论: 第 5 课时: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内角和(第 30-32 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 180 2、已知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重点难点 已知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经历三

31、角形内角和的研究方法,感受数学研究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四、 一、创设问题情境 大三角形说: “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大。 ”小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 “是这 样的吗?”我们来做一回裁判。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分小组测量,比较。寻找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填在书上。 2、你发现了什么? 3、那如果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应该很接近平角了? 这是三角形的一个很隐秘的特征,你记得了吗? 四、总结与拓展。 这节课你了解到了什么? 等腰三角形是对称图形吗?如果知道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只知道其中一个底角是 50,你能知道其它两个角的大小吗? 三、巩固与应用 1、那如

32、果知道三角形三个角中的两个角,就应该可以知道另一个角的大小了。第 31 页试一 试。 2、第 32 页练一练 1。 3、第 2 题。 4、实践活动。 教学反思: 第 6 课时: 教学内容 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第 33-34 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 2、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几个

33、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问:从邮局到杏云村那条路最近?你是怎样想的? 生:走路线 a 最近。因为 师:在生活中人们都愿意走近路。在这幅图中,邮局、清泉村和杏云村所在的位置,正好 组成一个三角形,从图中和我们的生活经验中同学们都认为路线 a 最近,路线 b 加上路线 c 一定比路线 a 远。那么,是不是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比第三边大呢?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小组活动:在填一填中画几个三角形,量出它们的边长,再比一比,填入表格中。书上 有一个范例,可先讨论一下,再做。 2、汇报: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练一练:

34、第 1 题:判断每一竖行三条线段能否摆成三角形。 第 2 题:组织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填入表中。 第 4 题: 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 5 厘米和 8 厘米, 那么第三条边可能是多长? 有多个答案,第三边只要大于 3 厘米小于 13 厘米即可。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答案。 教学反思: 第 7 课时: 教学内容 四边形分类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 的平行四边形。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 活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

35、特 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走进乡村 我们在都市生活习惯了, 有的人可能非常希望能去乡村看一看田园风光, 今天我们就一起跟 着这幅图来感受一下乡村的风景吧。 看,这幅图上有些什么? 二、自主探究,形成数学模型 板书: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老师这准备了几根小棒, 你能选几根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你认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四条 边? 三、总结。现在再试着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再把它旋转。 1、 这幅图上还有许多数学图形呢?从图上找出你认识的图形,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你能大概地画出你找到的图形吗?试

36、试看。 2、 、 把你找到的图形进行分类,采用标号的方式进行。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可以根据边来分,看,这些图形都是四边形,你能把这些四边形再分类吗?你认为这里什么 图形很特殊? 3、 、 在第 21 页的点阵图上画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 4、 、 第 21 页填一填,找一找,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在这些平行四边形中,你觉得哪个比较特殊?特殊在哪儿? 如果用一个圈把平行四边形都放在里面的话,请你也画一个圈来表示长方形、正方形。如果 平行四边形的外面再画一个圈, 你觉得这应该是什么?再用一个圈画出梯形的地盘, 应该怎 么画?试试看。 第 8 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第 35

37、-36 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教学重、难点 1、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 2、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三角板。平行四边形图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动手做: 1、小组活动:把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纸板,做成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该怎么办? 2、小组展示自己的方法。 3、引导总结:认识到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

38、间的 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明确平行四边形两种高的画法。 二、认识梯形和三角形的高 由平行四边形的高认识梯形和三角形的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高是如何得到的。 三、试一试: 第 1 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高。 第 2 题:通过图示,指导学生怎样用三角板画高,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高的过 程。 四、练一练: 第 1 题:使学生体会到边和高的对应关系,画出边 a 上的高,就要从对着的边 a 的顶点到 边 a 作垂直线段。 第 2 题:画出边 a 上的高,就要画出与边 a 相对的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 第 3 题:借助方格纸,学生将发现几个三角形的高是

39、相等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三角 形的大小不同,但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一样长的,所以它们的高相等。 第 4 题:通过在方格纸上画指定尺寸的图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边和高的相应关系,同时 体会到边和高的长度决定了图形的大小。 画图示让学生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画,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要先画指定长度的边和高,再 画其它的边。 五、实践活动:通过用七巧板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梯形, 使学生加深对三种图形的认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 第 9 课时: 教学内容 数学欣赏(第 37 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感受图形的美。 2、会利用基本图形的平移,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40、。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感受图形的美。 2、会利用基本图形的平移,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教学过程 一、图案欣赏。 1、欣赏书中提供的图案和学生自己收集的图案。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案的特点。 二、活动 1: 指导学生设计图案,先制作基本图形,再把基本图形左右、上下平移形成一幅图案,再涂上 颜色。 三、活动 2: 先让学生观察这些基本图形是怎样得到的,然后选择其中一个设计美丽的花边。 四、活动 3: 让学生独立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再组织全部展览。 教学反思: 第 10 课时: 教学内容 数图形中的学问(第 39 页) 教学目标 体会到按一定规律去数,可以做到不重

41、不漏,发展有序思维。 教学重、难点 体会到按一定规律去数,可以做到不重不漏,发展有序思维。 教学过程 一、小猫图案中有几个三角形。 让学生自己去数,并说说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数的。 二、数人像图中的正方形 让学生尝试自己数,再小组交流,数的方法。可以先数出小正方形有 5 个,中正方形有 5 个,大正方形有 1 个,共 11 个。 做试一试:数长方形,如果不算正方形,共有 16 个长方形。 三、练一练: 第 3 题:由一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就是中间的 1 个;由两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 4 个;由 3 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 2 个;由 4 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 4 个;由 6 个小平行 四边形组

42、成的有 4 个;由 9 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 1 个;共有 16 个。 第 4 题:这是一道思考题,引导学生从有序的数,到找出规律。 四、数学游戏: 有 2 个圆盘移动 3 次;有 3 个圆盘移动 7 次;有 4 个圆盘移动 15 次;有 5 个圆盘移动 31 次。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小数乘法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 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了解积的小 数位数与乘数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3、 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法,能利用小数乘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

43、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了解积的小 数位数与乘数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3、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法,能利用小数乘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12 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教学过程 一、合作探究。 1、学生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2、小组讨论算法。 3、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理由并进行交流。 可以运用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几何模型得出结果。 4、引导全班同

44、学讨论这些方法,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 二、试一试: 1、买 1.5 千克苹果需要多少元? 先让学生解答 1 千克、2 千克苹果多少元,再类推到 1.5 千克多少元。 2、解决学生们提出的其他问题。 三、练一练: 第 2 题:通过涂一涂,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指导学生练习时,先帮助学生说 说每个乘法算式及每个图表示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涂一涂,并得出得数。 想一想:由 0.0110=0.1;0.01100=1 推想出 0.011000=10 第 3 题: 学生可以由 6 个 2.5 连加得出得数 ; 也可以这样想 : 62=12, 60.5=3, 12+3=15。 第 2 课时:

45、教学内容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 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试一试: 1、学生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2、小组讨论算法。 3、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理由并进行交流。 可以运用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几何模型得出结果。 4、引导全班同学讨论这些方法,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 先让学生解答 1 千克、2 千克苹果多少元,再类推到 1.5 千克多少元。 二、练一练: 第 2 题:通过涂一涂,使学生

46、进一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指导学生练习时,先帮助学生说 说每个乘法算式及每个图表示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涂一涂,并得出得数。 板书设计 小数的乘法 0.24=-(元) 0.2+0.2+0.2+0.2=0.8(元) 0.2 元=2 角 24=8 角 8 角=0.8 元 0.24=0.8(元) 教学反思 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之上应加以简单的总结和概括。 小组交流要充分落实合作的成果。 不 能简单的形式化。 教学反思: 第 3 课时: 教学内容有趣的小数点(一) (第 42-43 页) 教学目标 结合实际情境, 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 的乘除法。 教学重、

47、难点 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呈现三种商品的单价, 通过比较三个小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 引起小数的大小就不同。从而展开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如何变化的研究。 二、合作交流。 1、小组讨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 2、汇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 如: 把三个小数都转化为以分为单位的数进行比较; 也可以把三个小数写在数位表内, 通过数字“8”在不同的数位上,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 3、迁移推理。 根据前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由

48、学生来推测小数点向左移动, 小数的 大小如何变化,并通过实例加以验证。 三、解决问题。 1、说一说:应用发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2、算一算:应用发现的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计算除数是 10,100, 1000 的小数除法。 四、练一练: 第 1 题:综合运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计算有关的小数乘除法。 第 2 题:运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第 4 课时: 教学内容有趣的小数点(二)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通过情境图,提供了小礼堂、屏幕、地板砖的长和宽的信息,并引导学生提出数学 问题。 学生能顺利地计算出小礼堂和屏幕的面积, 进一步讨论 “怎样计算出地板砖的面积?” , 从而引起学生对小礼堂、屏幕、地板砖的长和宽加以比较,并探索 0.30.2 的结果。 二、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1、小组活动:探索 0.30.2 的结果。 2、汇报探索过程。 3、小结: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4、根据探索结果,共同列竖式。 三、试一试: 通过两组有联系的乘法的计算, 引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数学 > 北师大版(2024) > 四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81页精品)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为本站会员(淡淡的紫竹语嫣)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