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了解了解演讲者的观点观点,领悟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2.梳理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3.理解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目目 录录 01 01 作者简介0202 写作背景0303 预习检测0404 整体感知05 05 细读文本06 06 总 结作者简介PART 01PART 01(Samuel C.C.Ting),男,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实验物理学家。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写作背景PART 02PART 02本文是丁肇中先生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
2、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状况,依据自己对中西方教育的深刻认识,从传统教育入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实验精神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敢于怀疑求真、靠实践发现事实的真相。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发言稿的写法比较灵活,结构形式要求也不像演讲稿那样严格,可以根据会议的内容、对某件事事后的感想、需要等情况而有所区别。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顾彼西洋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出 处: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
3、格而后知至。”实际上,因为格物致知学说具有研究客观事物以获取知识的含义,一些重视研究自然的有识之士也借用这一口号,赋予它新的内涵,用以阐发自己的思想。例如王夫之王夫之即曾这样说过:“密翁(方以智)与其公子为质测之学,诚学思兼致之实功。盖格物者,即物以穷理,唯质测为得之。若邵康节、蔡西山,则立一理以穷物,非格物也”。(搔首问)王夫之所提到的“质测之学”,是方以智的创举,它的中心内容是要求以实证方法研究自然现象。王夫之认为只有质测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这赋予格物致知学说以崭新含义,标志着这一术语已经进入自然科学范围。随着明末清初科学技术的传入,中国人研究自然现象的热情也高涨起来。这时人们谈论格物致知
4、,很多情况下都意味着研究自然以获取知识。古老的格物致知学说获得了新生,成了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理论根据。清末翻译的西方科技书籍,有些径以“格致”名之。格致一词成了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统称。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道:“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在这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他所说的格致,就是指的这些自然科学。在中国传统科学与西方科学技术合流过程中,格物致知学说以独特方法参与并加速了这一过程,从而在科学技术史上取得了一席永久立足之地。预习检测PART 03PART 03瞭望 缅怀 探察 探讨 检讨 彷徨激变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minchpn hunjinjxicu
5、瞭望:瞭望:缅怀:缅怀:探察:探察:探讨:探讨:检讨:检讨:(动)从高处或远处望去:哨|台。近眺望|远望。(动)追念;追想:先烈(动)追念;追想:先烈|往事。近怀念。往事。近怀念。(动)追念;追想:先烈|往事。近怀念。(动)研究讨论:人生。(动)研究讨论:人生。(动)检查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缺点和错误,并探讨根源,进行自我批评:得很深刻。近检查。检查并分析:对最近的工作进行一次。彷徨:彷徨:格物致知:格物致知:袖手旁观:袖手旁观:不知所措:不知所措:徘徊不前的样子。比喻犹疑不决。格:推究。致:求得。推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推究。致:求得。推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比喻置身事外或不
6、帮助别人。近隔岸观火。反拔刀相助。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整体感知PART 04PART 041、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科学研究中的实验精神是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中的实验精神是非常重要的。1、理清课文思路,完成填空。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当今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当今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应有应有格物格物致知致知精神精神细读文本PART 05PART 051、演讲者在“情系中华”征文颁奖活动中发表这样的演讲有什么现实意义?征文活动的主题是“情系中华情系中华”,丁肇中写
7、了怀念一文、深切怀念了怀念了自己的父亲,惜此表达了对祖国和故土的思念。在颁奖会上,他谈起自己的父亲,并由父亲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自己则受中西方两种教育,自然地过渡到谈中国学生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话题”由于演讲者是科学家,而且接受中西方教育,深知二者差异,所以他谈教育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曾经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演讲者作为接受过中西方教育并获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非常敏锐、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缺点有久远的文化背景,而且形成了较大的危害,会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所以演讲者根据现
8、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2、这篇演讲是如何层层推进、思路清晰地阐述观点的?这篇演讲的主体部分首先首先提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之后之后从中国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并与现代学术关联起来。在具体分析中在具体分析中,演讲者先讲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并举了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的例子;再讲再讲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内涵和重要性。谈完谈完“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精神后的精神后,演讲者将目光放到中国学生身上,并以自己在国内和国外的求学科研经历,特别是受挫的经历,吿诫大家要摆脱传统
9、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最后最后,他又从学术研究话题,扩大到如何应对当下的世界环境,提升了演讲的现实意义。3、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举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我们一般写论述类文章时,不太可能举自己的经验为证,但这里的情况不太一样。一来这并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而是一篇演讲演讲。演讲注重沟通、交流,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二来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总 结PART 06PART 06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