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渡荆门送别教案 【 教学目标 】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本诗 ,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 教学重点 】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 教学难点 】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及对 “ 送别 ” 的理解。 【 教学方法 】 朗读法 、 点拨法 【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二、 诗人简介及背景介绍 三、 教学新课 1、 听录音,明确节奏并正音,然后全班齐读。随之欣赏歌曲渡荆门送别。 2、 字词释义 (师解),然后 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 生答)。 ( 1) 渡远
2、 :乘船远行; 从 :跟从,随从; 平野 :平坦广阔的原野; 尽 :消失;大荒 :广阔无际的原野; 天镜 :比喻明月; 云生 :云彩兴起; 海楼 :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 :依旧,照旧; 怜 :爱。 ( 2)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3、 叙事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答: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4、 描 景 ( 1) a、 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描绘了怎样的
3、画面?(对偶;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颔联画面的壮美。) b、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用的很好,试分析揣摩其艺术效果。 答 : 群山渐渐远去 , 消失 , 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野 , 用一 “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 ( 2)颈联 里展现了几幅图 ?分别是 何时的图 ? 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这两幅图所展现的画面 。 答 : 两幅图 (水中映月圆、天边云霞图);晚上,白天; 5、抒情 ( 1)“故乡水”如何理解?(师解) 诗人从小
4、开始,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都一向在蜀地生活,而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它为“故乡水”。 ( 2)此时的“送”是友人送别我或者是我送别友人,还是江水送别我?请说出理由。(生答师总结) 答:从“渡”字打头看全篇主线 水; 随、尽、入、流 为写故乡水张目; 月下、云生 低头见天镜,抬头于水天相接处见海楼; 仍 前面所写之景皆与“故乡水”有关 所以,此时并非诗人送别友人或友人送别诗人,而是饱含深情的江水,不 远万里的从故乡一直把我送到遥远的楚地来。 ( 3)尾联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答) 答 : 拟人 ( 4)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答师总结) 答:表达依恋、思念之情。 四、 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五、 作业 背诵并默写 渡荆门送别 -温馨提示: -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全册教案、课件、素材、试 题、教学计划 等欢迎到 163文库下载 全套 资料!】 相关 课文朗读 mp3,课文视频 等,请到对应栏目中的“素材”中下载。 或者 到 百度 搜索“ 163 文库 ”,到网站下载! 或直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