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新资料推荐- 内科护理学(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 其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 呈进行性发展。 慢支: 是指支气管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肺气肿: 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异常持久的扩张, 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壁的破坏而无明显肺纤维化。 支气管哮喘: 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肺炎: 是指终末气道、 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 可由多种病因引起, 如感染、 理化因素、 免疫损伤等。 社区获得性肺炎: 是指在医院外获得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 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医院获得性肺炎: 亦称医
2、院内肺炎, 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 而入院 48 小时后在医院内发生的肺炎。 肺炎链球菌肺炎: 是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临床最常见的肺炎, 居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首位。 军团菌肺炎: 是由军团菌属细菌, 主要是嗜肺军团杆菌引起的一种以肺炎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又称军团病。 病毒性肺炎: 是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所致的肺部炎症。 肺结核: 是由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 占器官结核病总数的 80%90%,其中痰中排菌者称为感染性肺结核。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 胸廓或肺动脉血管的慢性病引起肺组织结构或功能异常, 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 肺动脉高压, 使右心负荷加
3、重, 进而造成右心室扩张和肥厚, 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肺血栓栓塞症: 是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 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 呼吸衰竭: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严重损害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也不足以维持气体交换, 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 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的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 外致病因素所致的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 是在患者自然通气或氧合功能出现障碍时, 运用器械(主要是呼吸机) 使患者恢复有效通气并改善氧合的技术方法。 心力衰竭: 又称心功能不全
4、, 是指在经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 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引起心排血量减少, 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征。 临床上以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以及组织血流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 故亦称充血性心力衰竭。 急性心力衰竭: 是由于急性心脏病引起心排血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 甚至丧失排血功能,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的综合征。 心律失常: 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冲动形成或冲动传导异常均能使心脏活动的规律发生紊乱,称为心律失常。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是由于窦房结或其周围组织的器质性病变导致功能障碍, 从而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期前收缩: 又称早搏, 是由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过早发出冲动以控制心脏收缩
5、。 阵发性行动过速: 是一种阵发性快速而规律的异位心律, 是由三个过三个以上连续发生的期前收缩形成, 根据异位起搏点的部位, 可分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 房室传导阻滞: 是指冲动从心房传入心室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阻滞, 发生在心房与心室之间的阻滞称为房室传导阻滞。 预激综合征: 是指心房冲动提前激动心室的一部分或全部, 或心室冲动提前激动心房的一部分或全部。 心脏电复律术: 是用电能来治疗各类快速性异位心律, 使之转复为窦性心律。 人工心脏起搏术: 是用一定形式的脉冲电流刺激心脏, 带动心脏搏动的治疗方法。 主要用于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 亦可用于治疗快速心律失常。 冠心病(缺血
6、性心脏病): 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是血管官腔狭窄、 阻塞、 痉挛, 导致心肌缺血缺氧, 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 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 并可伴有继发性病理改变, 如斑块内出血或斑块内纤维帽破裂, 形成血栓伴发血管痉挛, 一旦出现继发性改变, 患者出现胸痛, 以上统称为 ACS。 心绞痛: 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 由于发生血管官腔狭窄、 血栓形成、 张力改变或痉挛, 引起一过性心肌缺血, 导致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心肌梗死: 是指因冠状动脉急剧减少或中断, 使相应心脏持久而严重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临床上表现为胸骨后剧烈疼痛、 心肌
7、坏死标志物增高、 特异性心肌缺血损害的心电图改变。 心血管病介入性诊治: 是指通过导管术, 将诊断或治疗用的各种器材送入心脏或血管内进行疾病诊断及治疗的方法。 高血压: 是一种常见的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排血量和血容量增加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危象: 是指血压在短期内急剧升高(180/120mmHg), 患者出现剧烈头痛、 恶心、心悸、 出汗、 视力模糊等征象, 并伴发进行性心、 脑、 肾等靶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 高血压脑病: 是指血压突然或短期内明显升高, 同时伴有严重头痛、 呕吐、 神智改变, 重者意识模糊、 抽搐、 昏迷等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征象。 病毒性心肌炎:
8、是指由嗜心肌性病毒感染所致的, 以非特异性间质性的心肌炎症为主要病变的疾病, 可呈局限性或弥散性改变。 消化性溃疡: 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溃疡, 由于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 故称为消化性溃疡, 凡是能与酸接触的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溃疡,但以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多见, 其中十二指肠溃疡更为常见。 溃疡性结肠炎: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粘膜与粘膜下层, 临床表现为腹泻、 粘液脓血便、 腹痛和里急后重。 肝硬化: 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 有一种或几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引起, 病理变化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 假小叶和再
9、生结节形成为特征。 肝肾综合征: 肝硬化出现大量腹水时, 由于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及肾内血流重新分布等因素,可发生肝肾综合征, 又称功能性肾衰竭。 表现为少尿或无尿, 氮质血症、 稀释性低钠血症,而肾却无重要病理改变。 肝肺综合征: 严重肝病、 肺血管扩张及低氧血症组成的三联征称为肝肺综合征。 肝性脑病(肝昏迷): 是严重肝病引起的、 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 以意识障碍、 行为失常和昏迷为主要临床表现。 急性胰腺炎: 是指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被激活后对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自身消化所引起的急性化学性炎症。 Cullen 征: 因血液、 胰酶及坏死组织液穿过筋膜与肌层渗入腹壁下可在
10、脐周皮肤出现灰紫色斑, 称为 Cullen 征。 Grey-Turner 征: 因血液、 胰酶及坏死组织液穿过筋膜与肌层渗入腹壁下可在两侧肋腹部皮肤出现灰紫色斑, 称为 Grey-Turner 征。 上消化道大出血: 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 包括食管、 胃、 十二指肠, 或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等病变引起的出血。 肠源性氮质血症: 上消化道大出血后, 大量血液进去肠道, 血液中蛋白质被消化吸收引起血尿素氮短暂增高, 称为肠源性氮质血症。 肾小球疾病: 是一组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如: 血尿、 蛋白尿、 高血压等), 但病因、 发病机 制、 病理改变、 病程和预后不尽相同, 病变主要累及双侧肾小球
11、的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 是指起病方式不同, 病情迁延, 病变进展缓慢, 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 最终将发展成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疾病。 肾病综合征: 是由多种肾脏疾病引起的具有以下共同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 水肿; 高脂血症。 IgA 肾病: 是指肾小球系膜区以 IgA 或 IgA 沉淀为主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肾盂肾炎: 是尿路感染中的一种重要临床类型, 是由细菌直接引起的肾盂、 肾盏和肾实质的感染性炎症。 急性肾衰竭: 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在短时间内突然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症, 其主要表现为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 水、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12、, 及全身各系统并发症。 慢性肾衰竭: 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缓慢进展恶化的最终结局, 主要表现为肾功能进行性减退,代谢产物潴留引起全身各系统症状, 水、 电解质、 酸碱平衡失调的一组临床综合症。 肾性骨病: 慢性肾衰可引起肾性骨营养不良征, 是尿毒症时骨骼改变的总称, 又称为肾性骨病。 血液透析: 是利用半透膜的物理性质来清除血液中的毒性物质和去除体内过多的水分的血液净化方法。 腹膜透析: 是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 使血液中的废物和毒素扩散到透析液中而排出体外的透析方法。 贫血: 是指外周血液单位体积内血红蛋白含量、 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最低值。 缺铁性贫血: 是由于体内储存铁缺乏, 血
13、红蛋白合成不足, 红细胞生成障碍引起的一种小细胞、 低色素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是由多种病因, 如化学、 物理、 生物因素或不明原因等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类贫血。 溶血性贫血: 是指红细胞寿命缩短, 破坏增加, 超过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所引起的贫血。 血管内溶血: 指红细胞在循环血中被破坏, 血红蛋白直接进去血浆。 血管外溶血: 指红细胞在脾、 肝和骨髓部位遭到破坏而引起溶血。 出血性疾病: 是指正常止血功能发生障碍, 引起以自发出血或轻微创伤后出血不止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是由于外周血小板免疫性破坏过多及血小板寿命缩短, 造成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 为
14、最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是多种疾病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病理状态, 由于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 从而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并继发纤溶亢进, 造成全身出血、栓塞、 微循环障碍的一组严重出血综合征。 白血病: 是一类原因未明的造血肝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 急性白血病: 是造血肝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 发病时骨髓中增殖大量白血病细胞并侵润各种器官组织, 而使正常造血受抑制, 临床表现贫血、 发热、 出血和肝、 脾、 淋巴结不同程度肿大等。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病程发展缓慢, 外周血粒细胞明显增多且不成熟, 在绝大多数患者受累细胞中可找到 Ph 标记染色体,
15、 可有脾大甚至巨脾程度。 淋巴瘤: 是源发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免疫系统恶性肿瘤。 临床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典型表现, 伴发热、 消瘦、 盗汗等, 还常有肝、 脾大。 造血肝细胞移植: 是指对患者进行全身照射、 化疗和免疫抑制处理, 以最大限度杀灭受者体内肿瘤细胞, 并抑制免疫反应和造血功能, 然后经血管将供者或自体造血细胞输入患者体内,使之在受者体内存活、 生长、 繁殖分化, 以达重建造血及重建免疫功能的目的。 移植物抗宿主病: 移植活的骨髓造血肝细胞含有免疫活性细胞, 主要是 T 淋巴细胞, 与受者组织发生免疫反应可导致组织损伤称为移植物抗宿主病。 甲亢: 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甲状腺功能增强
16、, 分泌过多甲状腺激素所致的一组临床综合症。 甲状腺危象: 甲亢未控制或未经治疗, 在各种不利诱因下导致病情急剧加重, 危及生命称甲状腺危象。 甲减: 由各种原因导致的低甲状腺激素血症或甲状腺激素抵抗而引起的全身性低代谢综合征。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 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一种或多种腺垂体激素减少或缺乏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席汉综合征: 妊娠期间垂体生理性增生、 肥大, 代谢旺盛, 对缺血、 缺氧极为敏感。 若因胎盘早剥、 前置胎盘等致大出血、 休克, 使垂体大部分缺血性坏死, 或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致垂体梗死, 临床称为席汉综合征。 糖尿病: 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
17、征的代谢疾病群。 妊娠期糖尿病: 是指在妊娠期间首次发现的任何程度的糖耐量异常。 酮体: 糖尿病代谢紊乱加重时, 脂肪动员和分解加速, 大量脂肪在肝脏经 B 氧化产生大量乙酰乙酸、 B-羟丁酸、 丙酮, 三者统称酮体。 酮症: 当酮体生成量剧增, 超过机体氧化能力时, 引起血酮体水平升高及尿酮体排出增多,临床上统称为酮症。 糖尿病足: 糖尿病患者因周围神经病变、 周围血管病变以及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足部疼痛、皮肤溃疡及肢端坏疽等病变统称为糖尿病足。 风湿性疾病: 是泛指累及骨、 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 包括肌肉、 肌腱、 韧带、 滑囊、 筋膜、神经等得一组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 是一个累及周围关节
18、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是一种临床表现有多系统损害症状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血清出现以抗核抗体为主的多种自身抗体。 干燥综合征: 是一种以侵犯泪腺、 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 有高度淋巴细胞侵润为特征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 中毒: 是有毒化学物质进入人体, 达到中毒量, 产生损害全身性的疾病。 中暑: 是指在高温和湿度较大的环境下引起体温调节中枢障碍、 汗腺功能衰竭和水、 电解质过度丧失所致的疾病。 热痉挛: 是由于高温环境下依靠大量出汗来散热时, 水、 钠和氯过量丢失, 使肌肉产生疼痛性痉挛。 热射病: 是一种严重急症, 是体温调节机制突然被破坏, 以致散热受阻而表
19、现为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少汗。 体温 =41C, 以及严重的生理、 生化异常。 镇静催眠药中毒: 是由于服用过量的镇静催眠药而导致的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过度抑制病症。 镇静催眠药慢性中毒: 是指患者因长期滥用镇静催眠药物, 而产生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依赖性,从而不断增加用药量, 一旦终止用药或减量, 则可引起戒断综合征。 戒断综合征: 长期服用大剂量镇静催眠药的患者, 突然停药或减少药量时, 可发生戒断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植物神经兴奋性增高和神经精神症状。 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 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 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和机体的变态反应, 导致组织损伤,
20、引起病理改变, 出现临床表现而发病。 隐性感染: 又称亚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 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因而无明显症状、 体征, 甚至生化改变, 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检出特异性抗体。 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在人体内生长、 繁殖, 并可排出体外, 但人体并不出现疾病的临床表现, 称为病原携带状态。 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 寄生在机体某些部位, 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 但不能将其从这些组织中清除, 病原体便长期潜伏在组织中。 传染源: 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 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传播途径: 是指病原体
21、由传染源排出后, 经过一定的方式或渠道到达另一个易感者体内, 这种方式或渠道称为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 某些传染病, 在母亲妊娠期间, 病原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引起宫内感染, 或新生儿通过产道时以及出生后在与母亲密切接触中受到感染, 称为母婴传播。 非特异性免疫: 是人体对入侵的各种病原体以及其他异物的一种清除机制, 又称先天性免疫或自然免疫。 特异性免疫: 感染后的免疫通常都是特异性免疫, 且是主动免疫, 是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免疫应答。 传染病的隔离: 在传染期内, 将传染病患者、 疑似传染病患者或动物传染源与易感人群分开,防止或限制病原体向其传播。 传染病的消毒:
22、 消除或杀灭有传染源排出到外环境中的病原体, 从而切断传播途径, 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疫源地消毒: 指对有传染源存在或曾经有过传染源的地点进行消毒。 病毒性肝炎: 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艾滋病: 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 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所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狂犬病: 又称恐水病, 是由狂犬病毒所引起的、 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 人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 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 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鼠为主要传染源。 临床上以发热、 充血、 出血、 休克和急性肾衰竭为主要表现。 霍乱: 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一种烈性
23、肠道传染病, 其发病急、 传播快。 禽流感: 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引起的一种人、 禽、 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WHO 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脑血管病: 是指由于各种病因所致的脑血管疾病的总称。 具有发病率高、 死亡率高、 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的特点, 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脑卒中: 是指急性起病, 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 症状持续时间至少 24 小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是指一过性脑动脉供血不足导致供血区的神经功能缺损或视网膜功能障碍。 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 是指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缺血、 缺氧, 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的损害, 导致脑组织缺血、 缺氧性坏死。 脑栓塞: 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 随血液流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 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 导致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 脑出血: 是指原发性非外伤脑实质内出血, 占急性脑血管病的 20%30%, 急性期病死率约为 30%40%。 帕金森病: 又称震颤麻痹, 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的锥体外系统进行性变性疾病。 临床表现以静止性震颤、 肌强直、 运动迟缓、 姿势及步态异常为主要特征。 癫痫: 是一组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短暂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慢性疾病。 21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