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主题作文典故素材(江山与人民)1.汉水胶船【出处】史记周本纪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正义引帝王世纪云:“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船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译文】昭王在位的时候,王道衰落了。昭王到南方巡视,没有回来,结果淹死在江中。他死的时候没有向诸侯报丧,是因为忌讳这件事。帝王世纪云:昭王道德衰败,到南方远行,要渡过汉水,船人憎恶他,将用胶粘合的船进献给昭王,昭王乘坐胶船渡河,船行至中流,胶融化船解体,昭王及祭公都在水中被淹死。【典故评读】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急剧下降,各诸侯国相互征战,争当霸主。
2、谁当霸主,谁就可以挟持周天子,以周天子的名义命令诸侯。周昭王时,南面的楚国势力强大起来。更不把周王放在眼里,进贡之物也取消了。在中原诸侯的怂恿下,周昭王决定南巡,以威慑楚国。昭王渡汉水时,诸侯故意用胶粘的船载昭王渡河。船行至汉水中央,胶经浸水后迅速化解,船即解体,昭王沉入水中溺死。“汉水胶船”,常用来比喻无济于事或无所作为。【典故运用】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庙略。乘渍水以胶船,驭奔驹以朽索。(庾信哀江南赋)官员把打仗当作儿戏,以清谈作为升迁的阶梯。在渍水里乘坐胶船,用朽烂的绳索驾驭奔马。暗中人事忽推迁,坐守寒灰望复燃。已恨太官余曲饼,争教汉水入胶船。(元好问甲午除夕)就在那不知不觉的当
3、儿,人间的情事已骤然移迁,我徒然地守候冷却的灰烬,只盼它能够再次烧燃。痛惜今日的蔡州,太仓中只剩了充饥的曲饼,怎忍让当年的汉水再一次淹没了天子的胶船?【适用话题】出发点 根基 动力【速用片段】执政的根基在人民、人民是执政者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史记记载:周昭王要渡过汉水,船人憎恶他,将用胶粘合的船进献给他,他乘坐胶船渡河,行至中流,胶融化船解体,昭王在水中被淹死。“汉水胶船”是脱离人民的必然下场,失去人民的支持,也就失去了执政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一次次走进车间码头、深入田间地头,访贫问苦、问政于民,始终与人民在一起。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一切为了人民,一
4、切依靠人民,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就能把14亿多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2.褒姒惑周【出处】史记周本纪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译文】褒姒不爱笑,幽王为了让她笑,用了各种办法,褒姒仍然不笑。周幽王设置了烽火狼烟和大鼓,有敌人来侵犯就点燃烽火。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笑,点燃了烽火,诸侯见到烽火,全都赶来了,赶到之后,却不见有敌寇,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典故
5、评读】一直以来,与褒姒联系在一起的总是“亡国妖妃”、“红颜祸水”之类的狠毒字眼,好像她的罪行罄竹难书。其实,翻开史书,没有任何关于褒姒陷害忠良、恃宠骄横、滥杀无辜的罪证。褒姒的罪过就在于她太美,她的最大不幸就在于遇到了一个昏君。在褒姒进宫之前,周幽王已相当昏庸,他不理朝政,沉迷于吃喝玩乐,酒肉池林,荒淫无度,听信谗言,打击忠臣,纵使没有褒姒,周幽王也是个彻头彻尾的昏君。所谓“红颜祸水”,不过是天底下欲盖弥彰的阴谋而已。“褒姒惑周”这一典故常用来比喻帝王荒淫无道,迷恋女色而亡国害己。【典故运用】华清恩幸古无伦,犹恐蛾眉不胜人。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杨玉环在华清宫受唐明皇
6、的恩宠,自古无与伦比,可她仍然生怕专宠不胜前代宫廷美女。为了免得被褒姒嘲笑,结果导致天子李隆基逃难蒙尘。几变雕墙几变灰,举烽指鹿事悠哉。上皇不念前车戒,却怨骊山是祸胎。(苏轼骊山三绝句)几次成为雕梁画栋,几次成为断壁残垣,烽火戏诸侯、指鹿为马的故事荒谬至极。唐玄宗不接受前代的教训,却埋怨妇人是灾难发生的根源。【适用话题】诱惑 修身 打铁还需自身硬【速用片段】历史上有所谓“红颜祸水”之说,好像好端端的男人都是女人勾引坏的,好端端的江山也是由女人而葬送,其实当人们对此说津津乐道的时候,却都忘了打铁须得自身硬的道理。就说褒姒惑周吧,在褒姒进宫之前,周幽王已相当昏庸,他不理朝政,沉迷于吃喝玩乐,酒肉池
7、林,荒淫无度,听信谗言,打击忠臣,纵使没有褒姒,周幽王也是个彻头彻尾的昏君。即使褒姒是个坏女人,经不起诱惑首先是执政者自身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打铁还需自身硬。正因为如此,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这样才能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3.秦铸金人【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译文】收集天下的兵器,聚集到咸阳,熔化之后铸成大钟,十二个铜人,每个重达十二万斤,放置在宫廷里。【典故评读】公元前246年,秦王朝建立。嬴政自称始皇帝,后世以数计,称为二世三世直
8、到万世。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决定将天下的兵器全部收起来,集中到都城咸阳,将其熔化,铸成乐器和十二尊铜人。铜人每个重干斤,刻画得栩栩如生,身姿威武挺拔,表情庄严肃穆。铸成后放置于秦王朝的宫廷之中,如同真正的卫士一样镇守着宫殿。秦始皇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一,防止人民起来反抗他的统治,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人民纷纷揭竿而起,结果二世而亡。【典故运用】绣龙画雉填宫井,野火风驱烧九鼎。殿巢江燕砌生蒿,十二金人霜炯炯。(温庭筠鸡鸣埭曲)皇帝的龙袍和后妃的霞坡都抛进宫中的井里,青铜的九鼎如今也被熊熊的战火所吞没了。过去的宫殿荒芜了,只有燕子在梁上做,阶石因长期没人践踏而长满了蒿草;为了怕人
9、民造反,尽收天下兵器所铸成的十二金人被抛置在废墟里,满身白霜,空自炯炯发出寒光。满谷松风枕石眠,中原战血又成川。但思秦铸铜人日,不记齐成柏寝年。(陆游闻虏乱代华山隐者作)眼前松风满谷,我枕着山石而眠,此时的中原,正战火纷飞,血流成河。只想着秦始皇为了防止人民反抗而收缴兵器、熔铸金人的时日,却记不得齐景公柏寝台会盟诸侯的年代了。【适用话题】国计民生长治久安【速用片段】古人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之说,其实,一个“防”字就让自己处在了人民的对立面,焉有不败之理?秦始皇不但防民之口,而且防民之“兵”,统一中国以后,为防“黔首”造反,他收集天下兵器,集中到都城咸阳,将其熔化,铸成十二尊铜人。理想是丰满
10、的,现实很骨感。秦始皇的“防兵”之举未能为秦王朝迎来“长治久安”,相反,却激起了更大的民怨,结果“二世而亡”。历史无情告诉人们,无论是“防民之口”,还是“防民之兵”,其实都是消极的,唯有把身躯移过来,移到人民的立场上,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为人民办事,依靠人民办事,才能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4.三户亡秦【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译文】居鄛人范增,七十岁了,一向家居不仕,喜好琢磨奇计,他前来游说项梁说:“陈胜失败,本来就应该。秦灭六国,楚国是最无罪的。自
11、从楚怀王被骗入秦没有返回,楚国人至今还在同情他;所以楚南公说: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有,灭亡秦国的也一定是楚国。”【典故评读】秦国扣押楚怀王,三年后楚怀王客死于秦,梓棺返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范增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劝说项梁起事,项梁觉得范增言之有理,听从了他的计策,在民间找到了楚怀王的孙子昭心,拥立他为楚王,仍然称他为“楚怀王”,以顺应老百姓的愿望,借以获得其他起义军和广大民众的拥护。项梁死后,项羽成为这支义军的首领,自称西楚霸王,范增成为项羽的谋士,项羽称范增为“亚父”。范增为项羽出谋划策,击败了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出了大力。“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得到了应验。后来,“三户亡
12、秦”这一典故用来形容报仇雪恨、抗暴复国的坚强决心和意志。也比喻正义而暂时弱小的力量,有消灭暴力的必胜信心。【典故运用】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李商隐楚宫)埋在土里,身形腐败,魂魄难以招回,更何况沉江而死,葬身于腥臊的鱼虾之中?但是只要楚人不灭绝,就会去祭祀屈原,即使用彩丝和棕叶包扎的食物被蛟龙吞食也在所不惜。三户亡秦缘敌忾,勋成犁扫两昆仑。(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就义前大呼语)三户亡秦只因为抗御所愤恨的人,犁平敌人的大本营,扫荡他们的巢穴,一旦大功告成,生也罢,死也罢,都像昆仑山一样崇高伟大。【适用话题】正义 信念【速用片段】无论个人还是国家,遭
13、遇困境与灾难是难免的,面对困境与灾难,我们应该坚定这样的信念:相信自己可以创造奇迹。秦朝末期,陈胜吴广起义,各路义军纷纷配合,项梁率军攻秦,范增去拜见项梁,留下“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名言。此语虽有情绪化的成分,却千百年来一直被国人传唱,就在于它唱出了信念的力量:正义可能暂时弱小,但一定能够取得最后胜利。人生需要信念和意志来支撑!一个人只有胸怀大志,树立远大理想,才能不畏挫折,勇往直前。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只有展露坚强的意志,用坚定的信念和辛勤的汗水去浇灌理想之苗,心中的目标才能实现。5.麦秀悲殷【出处】史记宋微子世家箕子朝周,过故殷墟,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
14、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所谓狡僮者,纣也。殷民闻之,皆为流涕。【译文】后来,箕子朝拜周王,经过故都殷墟,感伤于宫室毁坏坍塌、禾苗丛生,箕子十分悲痛,想大哭一场,但不行;想小声哭泣,又感到近于女人的性格,于是触景生情吟出麦秀诗,诗中说:“麦芒尖尖啊,禾苗绿油油。那个小子啊,不和我友好!”所谓小子,就是纣王。殷的百姓看到这首诗,都为之泣下。【典故评读】麦子吐穗,禾黍茁壮,本是一番喜人的丰收景象。然而,对于亡国之人,感念故国的覆灭,心头自别有一种滋味。殷纣王暴虐无道,箕子苦谏不听,导致殷商灭亡。箕子目睹殷商宫室化为一片废墟,悲从中来,此诗是
15、他故国情思的自然流溢。“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纣王的拒谏,致使殷商亡国,这悲恸永远成为诗人心头的创伤。他悲戚、愤懑、忧虑,可谓百感交集。【典故运用】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刘禹锡荆州道怀古)荆州的山川过去曾经是帝畿,宋台梁馆残留着依稀的遗迹。只见古树之下,烈马嘶鸣,行人歇息,空城之中,遍种禾黍,野雉乱飞。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向秀思旧赋)黍离的歌声在哀悯西周的宗庙,令人感叹;麦秀的调子飘荡在殷朝的废墟,让我悲伤。因为抚摸到古老的哀愁而怀念故去的人,我的心徘徊而踌躇。【适用话题】爱国悲情诗言志【速用片段】翻开历史
16、,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不说“杀身有地初非惜,报国无时未免愁”的陆游,不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文天祥,也不说“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的秋瑾女士,单说麦秀之诗,单说箕子之伤。纣王暴虐无道,箕子苦谏不听。殷商灭亡,箕子目睹殷商宫室化为一片废墟,悲从中来,作麦秀悼之:“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千百年来,箕子作为谏臣贤士、爱国忠良,受到人们的敬仰,而麦秀歌也倍受推崇,成为后人诗文经常提及的诗篇。人们悼念箕子,吟诵麦秀,正是对家国情怀的传唱。6.陈平宰社【出处】史记陈丞相世家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
17、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译文】陈平所居的库上里祭祀土地神,陈平做主持割肉的人,他把祭肉分配得很均匀。父老乡亲们说:“好,陈家孩子真会做分割祭肉的人!”陈平说:“唉,假使让我陈平主宰天下,也会像这次分肉一样呢?【典故评读】根据当时的习惯,祭祀完毕后,要把祭祀用的牛、羊、猪的肉分给参加祭祀的每户人家。往年分肉,大大小小总会引起一些矛盾。这一年,陈平根据每户人家的人数多少分肉,分得公平合理,大家都皆大欢喜。乡中的父老都称赞陈平,陈平听到后,叹了口气说:“唉!假如让我来主宰天下,我也会像分配祭肉一样,使天下公平的。”不久以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起义,陈平参加了起义军。他先投项羽,后
18、又归附刘邦,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功勋,被刘邦封为户牖侯。吕后临朝时,他继萧何、曹参之后,成了汉朝第三任丞相,实现了他分肉时“主宰天下”的愿望。“陈平分肉”这一典故,用来描写办事公平,或指在小事中显出办大事的才能。【典故运用】尚想东方朔,诙谐割肉归。陈平亦分肉, 太史竟论功。(杜甫社日)想起东方朔,诙谐幽默,不待皇上下诏便割肉而回。而陈平分割祭肉,竟获得太史公司马迁的称赞,说他在砧板上分割祭肉的时候,志向就已经很远大了。铁马长驱汗血流,眼前戈甲几时休。谁能宰似陈平社,那免悲如宋玉秋。(李俊民即事:)金戈铁马,长途奔袭,汗血双流,当下的战争何时才能停止呢?谁才能像陈平分割祭肉那样治理国家,天下就
19、公平了,人世间也不会有如宋玉那样的悲秋之叹了。【适用话题】公平抱负才能【速用片段】公平是中国人千百年来一直追求的社会理想。史记里有陈平分肉的记载。这一年,陈平主持分配祭肉,他根据每户人家的人数多少分肉,分得公平合理,受到大家称赞,他说:“假如让我来主宰天下,我也会像分配祭肉一样,使天下公平合理。”中国共产党人秉承传统文化,将公平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奋斗不息。十八大提出,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我们只有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改革勇气,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消除体制机制的积弊,才能为公平正义的价值生长创造更好的制度土壤。7.去病
20、忘家【出处】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译文】武帝为他修盖府第,让骠骑将军去看看,他回答说:“匈奴还没有消灭,无心考虑私家的事情。” 【典故评读】霍去病,西汉大将军大司马卫青的外甥,因受卫青的影响,霍去病从小练就了一身好武艺,精通骑射、击刺,才艺出众。十六岁时就跟随卫青出塞打仗,立过战功。随后屡建奇功,为了表彰他的功劳,汉武帝特地命人建造了一幢豪华的邸府。邸府落成时,武帝派人叫霍去病去看是否建得如他的意愿,不满意,可再改建。霍去病表示暂时不能接受这幢府第,一切要待彻底消灭匈奴贵族之后。“匈奴未灭,无以家为”,此典多用来表现胸中的雄
21、心壮志或缅怀前代的勋业。【典故运用】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陈子昂 送魏大从军)匈奴还没有灭亡,友人又像魏绛一样从军保卫边疆。匈奴未灭不言家,驱逐行行边徼赊。(李昂从军行)匈奴还没有被消灭,不谈回家,驱逐入侵的敌寇,前行再前行,哪怕边塞遥远。【适用话题】家国情怀 家与国 献身【速用片段】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保家就要卫国,卫国才能保家,这是古人早就明白的道理。霍去病屡立战功,汉武帝特地为他建造了一幢豪华的邸府,霍去病婉言谢绝,他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是的,家是国的根基,国是家的屏障,有国才有家,国破家必亡,保家卫国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摆脱了长期的战乱,进入了和平岁
22、月,特别是改革开放国策的推行,国家强大了,人民富裕了,再也没有战争年代的家破人亡之忧了。但是,家国情怀是丝毫不能放弃的,作为国家的子民,我们应事事为国,以国为先,奉献自己,奉献青春,不负国,不辱家!8.同舟敌国【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译文】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
23、,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家政权的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濒彭蠡泽,因为它不修德行,不讲信义,所以夏禹能灭掉它。夏桀的领土,左临黄河、济水,右靠泰山、华山,伊阙山在它的南边,羊肠坂在它的北面。因为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汤放逐了他。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典故评读】吴起,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
24、。早年学儒术于曾申门下,后弃儒学兵。最初在鲁国时,受命指挥鲁军大败齐国。后前往魏国,得到魏文侯重用,指挥魏军屡次击败秦国。因魏武侯猜疑而转投楚国,被楚悼王任命为令尹,进行变法。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在短时间内成功增强了楚国国力,使楚国出现“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一度大败魏国,“马饮于大河”的强盛局面 。吴起关于江山之稳“在德不在险”的谈话极有见地,而“同舟敌国”比喻也颇为深刻。【典故运用】羌胡毂下一朝起,敌国舟中非所拟。(柳宗元古东门行)羌胡的车轮随时会突然出现,潜伏在皇上身边的危险已经暴露无遗,所谓“同舟敌国”不是虚无的比拟,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昔日同舟多敌国,而今四海总比邻。(
25、黄遵宪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留别日本诸君子)过去是舟中之人多为敌国,而现在四海之内都是紧挨着的邻居。【适用话题】以德治国 清醒 警惕【速用片段】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德治国的方针。吴起有言“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依靠强力,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的仇敌。唯有广施恩德,才能赢得人心,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同舟敌国”现象的发生。但是,仅靠德政还是不够的,道德和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功能,它们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法律的实施要靠道德的依托,只有那些合乎道德、具有深厚道德基础的法律才能为更多人所自觉遵行,他律必须转化为自律才能更好地起作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