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期末总复习课内(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docx

上传人(卖家):luzy369 文档编号:643117 上传时间:2020-07-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期末总复习课内(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期末总复习课内(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期末总复习课内(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 八八年级年级语文下册专项试题语文下册专项试题 班级班级 考号考号 姓名姓名 总分总分 (课内(外)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桃花源记 【原文略】 ,做题。一、阅读桃花源记 【原文略】 ,做题。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B.诣太守 诣:拜访。 C.寻向所志 志:做记号。 D.渔人甚异之 异:对感到诧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忘路之远近 B.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C.欲穷其林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D.欣然规往 豁然开朗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渔人

2、因迷路误入桃花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了标记,但当他和太守一起再 次寻访桃花源时,还是失败了。 B.桃源人避世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 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 C.刘子骥是南阳人,听说此事后,也计划前往探寻,但最终没有实现,这一段 叙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 D.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想社 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 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理想社会? 答: 6、请以“桃花源美,美在”写几句赏析的话。在提

3、倡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 你理解中的“桃花源”是怎样的呢?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 (1)桃花源美,美在 (2)我理想中的“桃花源”是: 2 二、阅读小石潭记 【原文略】 ,做题。二、阅读小石潭记 【原文略】 ,做题。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 冽:凉。 B.往来翕忽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C.斗折蛇行 斗:像北斗星那样。 D.以其境过清 清:冷清。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心乐之 马之千里者 B.不可知其源 其如土石何 C.以其境过清 以中有足乐者 D.乃记之而去 乃石性坚重 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游

4、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水、石、树、鱼等潭中景物, 再写小潭源流及潭中氛围,最后记录同游者,构思巧妙,结构完整。 B.文中的“心乐之”的“乐”表现了作者听到水声之后的欣喜之情; “似与游 者相乐”的“乐”则写出了作者与游人同乐的轻松与快慰之情。 C.本文运用了点面结合和动静互衬的表现手法: “全石以为底”是面, “为坻, 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影布石上”是静, “往来翕忽”是动。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氛围以及环境清幽 的特点,也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

5、忽。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1、选文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描 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作者在画面中给我们展示的是什么? 12、选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3、 作者通过描写小石潭人迹罕至、 凄清幽静的环境, 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核舟记 【原文略】 ,做题。三、阅读核舟记 【原文略】 ,做题。 1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罔不因势象形 因:原因。 B.矫首昂视 矫:举;抬。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竟然。 D.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 15、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6、 ) A.能以径寸之木 箬篷覆之 B.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启窗而观 C.为宫室器皿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若啸呼状 若听茶声然 3 1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述,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了刻舟者的精 巧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B.作者写舟的正面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符合读 者的认知规律。 C.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 着墨最多的人是苏轼, 因为核舟雕刻的主题是 “大 苏泛赤壁” ,对苏轼说得真切细腻也就符合这一主题。 D.文中对“舟尾”两个舟子的描述,虽然他们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 , 一个“视端容寂” ,但却都表现

7、了一种愉悦、轻松、活泼自乐的氛围。 17、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8、核舟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阅四、阅读北冥有鱼 【原文略】 ,做题。读北冥有鱼 【原文略】 ,做题。 19、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志怪者也 志:记载。 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徙:迁移。 C.抟扶摇而上者 上:上面。 D.去以六月息者也 去:离开。 2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怒而飞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C.南冥者,天池也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D.鹏之背 是鱼之乐也 21

8、、下列对课文的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以大鹏南飞作比喻,形象地说明世间万物无论大小,都处于 束缚之中这一道理。 B.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 辩论,表现出惠子“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的“鱼之乐” ,实际上是庄子愉悦心境的投 射和外化。 D.从本课的两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散文构思巧妙、语言幽默、形象 生动,富有趣味性的特点。 4 22、翻译下列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3、选文是怎样来描写“鹏”这只大鸟的形象的?有什么作用? 五、 阅读下文 【甲】 和

9、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乙】 (原文略) , 做题。 (五、 阅读下文 【甲】 和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乙】 (原文略) , 做题。 (20182018 四 四 川资阳中考题)川资阳中考题) 【甲】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 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 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 匠石曰: 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 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自 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节选自庄子徐无鬼 ) 【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略) 24、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尽垩而鼻不伤

10、 人不知而不愠 B.游于濠梁之上 至于夏水襄陵 C.子之不知鱼之乐 水陆草木之花 D.请循其本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2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听而斫之 听: (2)臣之质死久矣 质: (3)是鱼之乐也 是: (4)汝安知鱼乐 汝: 26、翻译下列句子。 (1)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27、庄子与惠子是辩友关系,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析。 六、阅读虽有嘉肴 【原文略】 ,六、阅读虽有嘉肴 【原文略】 ,做题。做题。 28、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弗食,不知其旨也 旨:味美。 B.教学相长 长:增长、促进。 C.虽有至道 至道:到

11、达某个地方。 D.教然后知困 困:困惑。 5 2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 教别人的同时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B.文章首先通过比喻引出“弗学,不知其善” ,接着论述教与学的重要性及其 辩证关系,最后归纳出“教学相长”这个中心。 C.“学学半”运用引用论证,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 的说服力。 D.本文为新时期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师生应多互动,学生要自主学习, 才能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30、翻译下列句子。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教学相长也。 31、读了虽有嘉肴 ,你

12、受到什么启示? 七、阅读虽有嘉肴 【甲】 (原文略)及下文【乙】 ,做题。七、阅读虽有嘉肴 【甲】 (原文略)及下文【乙】 ,做题。 【乙】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驽 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 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 终以废学。孔子曰: 欲速则不达。 孟子曰: 其进锐者其退速。 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 3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虽有至道 至:最好。 B.然后能自强也 自强:自我强迫。 C.驽马徐行弗间 徐:缓慢。 D.怠心渐生 怠:

13、懈怠。 33、下面对选文相关知识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礼记 。 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又名小戴礼记 。 B.乙文“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是全文的中心句。 C.甲文“弗学,不知其善也”中“善”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是“好处”的意思。 D.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为“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 。 34、翻译下列句子。 (1)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2)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 6 35、甲、乙两文有哪些相同点?两篇短文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八、阅读大道之行也 【原文略】 ,做题。八、阅读大道之行也 【原文略】 ,做题。 3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14、是( ) A.选贤与能 与:同“举” ,选拔。 B.讲信修睦 修:修整。 C.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以为亲。 D.男有分,女有归 分:职分,职守。 3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C.“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D.“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8、翻译下列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39、根据文中的内容归纳儒家的大同社会具有哪些特点。 九、阅读马说 【原文略】 ,做题。九、阅读马说 【

15、原文略】 ,做题。 4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骈死于槽枥之间(成群死) 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B.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次)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况且) 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D.执策而临之(面对)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4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千里之能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策之不以其道 河曲智叟亡以应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足肤皲裂而不知 D.其真无马邪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强调了伯 乐的重

16、要性。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 7 B.文中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 其作用是: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同时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 饱,力不足” 。 C.文中作者对“食马者”以及“天下无马”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 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 D.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 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抒 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43、翻译下列句子。 (1)策之不以

17、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45、在当今社会,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请结合个人的阅历,谈谈怎 样才能培养出好的人才。 十、阅读马说 【甲文】 (原文略)和下文【乙文】 ,做题。十、阅读马说 【甲文】 (原文略)和下文【乙文】 ,做题。 【乙】秦穆公谓伯乐曰: 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 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请见 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 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 何马 也?对曰: 牝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

18、骊。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 曰: 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 皋之 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 而遗其所不视。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选自九方皋相马 ,有删改) 【注释】姓:指子孙。 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 牝(pn):母 马。 牡:公马。 骊(l) :纯黑色马。 46、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B.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安知天下之马也 C.才美不外见 请见之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8 47、下列关于选文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对千

19、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了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 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 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但 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后,认为这不是天 下最好的马。 48、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49、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 伯乐,其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

20、说理由。 十一、阅读徙木偾表 ,做题。十一、阅读徙木偾表 ,做题。 商鞅变秦法, 恐民不信, 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 辄予金, 乃下令。 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 令于邑中曰:有人能偾表者, 仕之长大夫。 民相谓曰;此必不信。 有一人曰:试往偾表, 不得赏而已, 何伤? 往偾表,来谒吴起,起仕之长大夫。自是之后,民信起之赏罚。予谓鞅本魏人,其 徙木示信,盖以效起,而起之事不传。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 5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来谒 吴起 (2)予谓 鞅本魏人 5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令于邑中曰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1、 B. 有一人徙之,辄予金 送鲍浩然之浙东 C. 乃下令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 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 择其善者而从之 52、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两处) 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 9 53、翻译句子。 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 54、商鞅徙木和吴起偾表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 此 公欲来, 能相容否? 对曰: 老人肯相引至此, 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 饮食、 牛畜、丝纩、麻枲(x,麻)之属,

22、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无 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 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谢而从之。又戒曰: 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同 出。 55、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落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落也 B.未果,寻病终 子果来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麻枲之属 D.处处志之 故可同处 56、写出下面句子中省略的主语。 ( )又戒曰: “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 ( )与老人同出。 57、翻译句子。 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58、下列对短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

23、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 导才进入山之大穴的。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 人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 穴。 10 附:参考答案附:参考答案 1、C 2、D 3、A 4、 (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2) (他们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3) (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5、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安宁和乐,自由平等,丰衣足食。 (意对即可) 6

24、、示例: (1)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桃花源美,美在社会生活宁静安适。 ) (2)公正的,它必须给每个人以公平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合法的劳动和智慧获得足够的 财富。当国家在踏步发展的时候,每个公民都能分享到进步后的利益。 7、D 8、C 9、B 10、 (1) (游鱼)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向远处游去,往来动作轻快敏捷。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 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1、游鱼 清澈的水 12、乐、悲(由乐到悲) 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13、孤寂悲凉(或:凄苦孤寂) 14、A 15、D 16、B 17、 (1)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雕刻

25、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 神情姿态。 (2)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 ,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 样子。 18、用料体积小;所刻事务繁多;刻物情态毕备。 19、C 20、D 21、B 22、 (1)当它振翅奋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彩。 (2)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 23、借助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奇异的比喻来塑造“鹏”这只大鸟的形象的; 使“鹏”这个艺术形象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甲文参考译文】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随从说道: “郢都有一个人,不小心鼻 子上沾上了一点白灰,这点白灰就像苍鹰的翅膀

26、那样又薄又小,他让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起斧 子, 随斧而起的风呼呼作响, 任凭斧子像鼻端挥去, 泥点尽除而鼻子安然不伤, 郢都人站立不动, 神色不变。宋元君听说此事后,把匠石召去,说道: 试着替我再做一遍。 匠石说道: 臣下确实 曾经削掉过鼻尖上的泥点,不过现在我的对手已经死了很久了! 自从先生去世,我再也没有对手 了,我再也找不到辩论的对象了! ” 24、A 25、 (1)听信,听任 (2)对手 (3)这 (4)你 26、 (1)郢都有一个人,不小心鼻子上沾上了一点白灰,这点白灰就像苍蝇的翅 膀那样又薄又小,他让匠石替他削掉。 (2)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27、甲文中惠子去

27、世,庄子失去了一个可以跟自己辩论的挚友。乙文中庄子与惠 子在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上棋逢对手,难分胜负。 28、C 29、B ( “类比”不是“比喻” ) 30、 (1)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导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2)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1、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要重视实践的作用。 【乙文参考译文】勤勉没有别的方法,在于有恒心(持之不懈)而已。好马虽然善于奔走, 却气力疲乏衰竭,中途就会止步。劣马缓慢行走、不间断,反而先到。因此要办一件事,学习一 种技艺,真能精进不停,必然有成功的一天, (关键)在于善于运用精力罢了。现在有的人有志向 学习,一旦发

28、奋,不分白天黑夜,几十天后,懈怠的心情渐渐生起,最后荒废了学业。孔子说: 11 “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孟子说: “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快。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2、B 33、D 34、 (1)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劣马慢慢行走、不间断, (有时)反而先到。 35、甲文和乙文的内容都与劝学有关,都运用了类比说理。甲文单从学习的角度 而言,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足中提高,在提高中弥补 以前的不足;乙文告诉我们学习要有恒心,要坚持不懈。 36、B 37、C 38、 (1)在施行大道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2)财货,憎恨它

29、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自己想要私藏。 39、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40、A 41、C 42、B 43、 (1)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听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2)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44、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 45、 【示例】在当今社会,综合素质高,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品德高尚的人 才算是真正的人才。国家应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主动地发现人才、培养 人才、重用人才,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46、B 47、D 48、 (1)喂

30、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2)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前去寻找好马。 49、 【示例一】我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得到别人的肯定。 正如“金子不论在哪里都会发光” 。 【示例二】我认为,千里马需遇伯乐,才 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如果有能力,但身边没有慧眼识才的人,才能很可能 被埋没。 【乙文参考译文】秦穆公对伯乐说: “您的年龄大了,子孙中有可以派去找 千里马的人吗?”伯乐回答说: “我的儿子都是下等人才。有一个人叫九方 皋,他相马的本领并不比我差,可以找到天下最好的马,请您召见他。 ” 秦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他出去寻找千里马。 (九方皋)三个月就回

31、来 报告说: “ (千里马)已经找到了,在沙丘那儿。 ”穆公说: “是什么样的马呀?” 九方皋回答说: “黄色的母马。 ”穆公派人去取马,却是匹黑色的公马。 (那 人)禀告秦穆公,秦穆公很不高兴,召见伯乐,说: “您推荐去找马的人, 马的颜色、雌雄还不能识别,又怎么能识别天下最好的马呢?”伯乐说: “九 方皋观察的,是抓到了事物的精髓,忽略了粗浅的表象;看到了内容,忽略 了外表。他只去看他所要看的东西,而不去看他所不必看的东西;他只观察 他所应该观察的,而舍弃他不必观察的。 ”马牵来了,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50、 (1)拜见,拜访 (2)认为 51、D 52、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

32、于南门之外 53、 (我)去放倒标帜看看,最多得不到奖励罢了,有什么关系呢? 54、必须说到做到,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参考译文】战国时代,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他怕百姓不相信国家的改革法令,于是就决 定在都城城门前,竖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公开宣布谁能搬走木杆,就赏给他五十两银子。当有人 搬走后商鞅马上兑现,并且在同时颁布了变法政令。 魏国的吴起在担任西河长官时, 为了取信于民, 在一天夜里派人在都城南门外竖立一根表杆, 并在城中公开宣布: “有人能将这根表杆推倒,就让他当官。 ”百姓听到后都相互说: “这一定不可 信。 ”也有一人说: “不妨放倒标帜看看,如果得不到什么赏赐,也没有什么损失。 ”

33、于是就去推倒 12 了表杆,吴起则当即宣布了任命。自此以后,魏国军民对吴起宣布的法令不再有所怀疑了。 我认为商鞅本来是魏国人,后到秦国做官进行变法,他的做法大概仿效了吴起的计谋,而吴 起立木示信的首创之功,却未流传下来,很少为人知道。 55、C 56、穴中人 杨氏 57、老人家(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位贤者。 58、D 【参考译文】 老人带领一个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鸡和狗都很高兴的样子,人们聚集在一起 住。到了一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 “这个人想来这里住,能够容留他吗?” (穴中人)回答说: “老人家(既然)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一位贤者。 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 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真的要来,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 (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 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地是按照各家的人数分给他们土地,用来耕地养蚕,不能从别人那里得 到食物。 ” 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 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 山洞就封了。 ” 将近夜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八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期末总复习课内(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docx)为本站会员(luzy369)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