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学情评估第卷(选择题60分)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观察下图,请判断和处应填写的内容是()A分封桀 B禅让启 C宗法纣 D推选启2史记记载:“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氏。”材料反映的史实发生在()A约公元前20世纪前期 B约公元前21世纪前期C约公元前20世纪后期 D约公元前21世纪后期3夏王朝作为中国早期的国家,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能反映这一状况的遗址是()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龙山文化遗址4礼记礼运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2、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其中,“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是()A禅让制 B郡县制 C世袭制 D科举制5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A夏朝已具有国家的基本特征 B夏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C夏朝的文明已经高度发达 D夏朝的社会经济发展,手工业发达 6.“天子封姜子牙于齐,封周公旦于鲁建立诸侯国。”这一现象出现的时期是()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西汉7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这主要得益于()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8周
3、朝“虽历时很久,但却未能建立稳固的中央政府。周朝有许多诸侯国,他们无视周王名义上的最高领主地位,彼此征战不休”。这一局面的出现是由于()A禅让制的推行 B世袭制的出现 C分封制的实行 D思想文化的进步9下列关于“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的归纳,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是()A推行分封制,地方势力膨胀 B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C推行世袭制,皇帝能力低下 D没有处理好与犬戎族的关系10我国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夏朝时开始出现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11“夫祀,国之大节”,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
4、力”。据此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 B礼器 C食器 D货币12“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位”渐趋成熟。这反映了()A冶炼技术的提高 B铸造工艺的完善C等级制度的发展 D宗法体系的崩溃13在殷墟和郑州商城遗址,都发现了王室专用的青铜器铸造作坊。结合考古实物和文字记载可知,商朝铸造青铜器已有比较细致的分工,有世代从事生产、擅长专精技艺的工匠。据此推断,该时期()A青铜铸造业规模小但组织严密 B青铜器种类繁多C青铜器物只是王室的生活用具 D青铜铸造业工艺水平高超14歌曲中国字中唱道:“上中下,人口手,弓车舟,
5、坐立走,中国人写中国字,有中国心有中国情”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字”是()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15“至于商朝的历史,则因有近代殷墟出土的遗物为佐证,已大体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围。”下列出土的遗物可以佐证商朝历史的是()A毛公鼎 B商鞅铜方量 C刻有文字的甲骨 D陶寺遗址出土的铜铃16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下列图片中已知最早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的文字是() 17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征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A打制石器 B原始陶器 C青铜铸造 D瓷器烧制18下表中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的()甲骨文对应汉字王臣劓
6、刖注:劓、刖均为古代残酷的刑罚。A科技进步 B经济发展 C军队建设 D政治状况19某同学绘制了“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处应填写()A夏朝 B商朝 C东周 D东汉20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A春秋后期 B秦朝 C西汉 D唐朝21史记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从以上材料所获取的最全面、最准确的信息是()A诸侯弃国逃跑 B分封制遭到破坏 C统一趋势已现 D春秋五霸出现22“当时的大小国家,在名义上都
7、承认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实权早已消灭,只有霸主才能左右当时的政局。”这体现当时的政治特征是()A兼并战争不断 B周王势力衰微 C中央集权强化 D各国政局动荡23下面信息描述的历史事件是()韩、赵、魏三家受封为诸侯时,晋国君主晋烈公仍在位,处于三家的夹缝之中。到晋孝公时,韩、赵两国抢走了晋国公室的绛(今翼城)和曲沃两城。公元前376年,三家把晋静公降为普通人,晋君失去了最后的象征性地位,晋国历史就此终结。A三国鼎立 B城濮之战 C三家分晋 D长平之战24秦国变法中“确立县制”“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等措施的意图是()A巩固贵族特权 B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打击私人商贩25“
8、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26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蜀地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据此可知,都江堰()A造福千秋 B利于水运 C因地制宜 D建于秦朝27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鸟儿在天上飞,鱼儿在水中游,白云飘荡,花开花落,并不依人的意志而运作。这一思想认识属于()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28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极力宣扬得众、爱众和济众思想,如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宽则得众”,孟子主张“
9、民贵君轻”“与众乐乐”。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学()A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B以批判法家刑罚为宗旨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29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认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由此可知,他主张()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实行“仁政”C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D“兼爱”“非攻”30下表中的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儒家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墨家“兼爱”,爱无差别等级法家“尚法”,依法治国A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 B不利于后世儒家思想发展C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10、 D脱离现实,禁锢人们的思想第卷(非选择题40分)本卷共4题,其中第31题6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第34题1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材料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裔,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保卫王室。这种制度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读本中国古代史(1)写出材料所描述的制度的名称。(2分)(2)结合春秋时期的历史,你认为材料中对这种制度的评价全面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4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
11、,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材料二都江堰是中国传统水利科技与文化的缩影与典范。都江堰建成后,不断改善成都平原的生态环境,扩大灌溉效益,它把各组成部分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用自然规律巧妙控制和调动起来,为我们所用。它追求人与自然的一体、协调,体现出一种和谐的美学价值并最终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都江堰,架起了连接古今科技文化智慧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桥梁,充分
12、反映出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摘编自李可可从都江堰看我国传统水利科技与文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出现于哪一历史时期,并概括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能,并说明这一工程体现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5分)(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4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我国的铁器使用始于春秋初年铁器应用于农业,出现了铁犁牛耕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有可能开辟更多的“私田”。诸侯、贵族和周天子争夺“公田”。从贵族奴隶主中分化出来的一批地主采用
13、征收实物地租的办法剥削农民。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都江堰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其善于利用地势、水势,采取无坝分水,实现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自动灌溉。这一切说明都江堰工程充分顺应和利用了水的自然特性,实现了人水和谐。摘编自邹礼洪古都江堰“以水治水”的技术成就(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的其他社会变化。(6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都江堰的主持修建者,并概括“都江堰之所以与众不同”的表现。(4分)(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精神品质。(2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为了在兼并战争中
14、立稳脚跟,取得优势,击败对手,都掀起了变法运动。魏文侯任用李悝(ku)为相,进行变法。李悝废除官爵世袭制,选贤任能;鼓励农业生产;制定法经以维护统治秩序;改革军制,加强军队战斗力。李悝变法使魏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材料二商鞅,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秦惠文王继位。同年,商鞅被处以车裂后示众。(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
15、识,写出一位与李悝同时代的改革家的名字。(2分)(2)阅读以上材料,根据材料中的两个历史事件,确定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根据所选择的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至少一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1B2.B3.C4.C5.A6.A7.C8.C9.B10B11.B12.C13.D14.A15.C16.B17C18.D19.C20.A21.B22.B23.C24C25.D26.C27.D28.C29.A30.C31(1)分封制。(2分)(2)示例:不全面。(1分)在西周,分封制的实施确实加强了周王的统治,但到春秋时期,随着诸
16、侯国力量的不断增强,周王室日益衰落,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竞相称霸,分封制度走向瓦解。(3分)32(1)时期:战国。(1分)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和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影响深远。(2分)(2)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1分)先进性: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利用地势和河道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是治水环保的典型。(2分)可持续性:都江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体现了和谐的美学价值,成为旅游胜地,为今天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和理念。(2分)(3)有
17、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感;提高民族素质;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等。(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得4分)33(1)原因:出现了铁犁牛耕。(2分)变化:周王室衰微(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争霸(或诸侯势力崛起);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一点2分,任答2点即可得4分)(2)主持修建者:李冰。(2分)表现:因势利导、无坝分水、以水治水、人水和谐等。(任答两点即可得2分)(3)创新精神(或首创精神)。(2分)34(1)商鞅。(2分)(2)示例:观点:成功的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2分)论述: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战国初期,李悝在魏国实行变法,改革旧制度,使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魏国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战国最有成效的变法是秦国商鞅变法,他推行确立县制、奖励军功、鼓励耕织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秦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加速了秦国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过渡。(4分)综上所述:成功的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2分)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