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刷题测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00分(每篇文章选择题3分,第一道问答题6分,第二道问答题8分)一、大师(节选)双雪涛母亲还在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母亲常说:儿子,你也不学好,让你妈还活不活?我说:妈,作业也写完了,去看大人玩,算个什么事儿啊。你好好活着。就背上板凳跟着父亲走。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只是看了两年,父亲的棋路还没看懂,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看父亲下棋,大多是赢,有时也输,一般都输在最后一盘。终于有一天,我好像明
2、白了一些,回家的路上,下起了雪,我把板凳抱在怀里,肩膀靠着父亲的后背。我说:爸,最后一盘你那个“仕”支得有毛病。到了家,父亲拿出象棋,说:咱俩来三盘,不能缓棋,否则不下。那次我输了个痛快,每一盘棋都没有超过十五分钟,我心中所想好像全被父亲洞悉,而父亲看起来的闲手全都藏着后续的手段,每个棋子底下好像都藏着一个刺客。父亲说:现在来看,附近的马路棋都赢不了你,但你还是个臭棋,奇臭无比。今天教你仕的用法。现在我回想起来,那个夜晚特别长。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我十一岁的时候,有人从新民来找父亲下棋。那人坐了两个小时的长途车,到父亲常去的大树底下找他。“黑毛大哥,在新民听过你棋好,来找你学学。”那
3、人戴着个眼镜,看上去不到三十岁,穿着白色的衬衫,汗把衬衫的领子浸黄了,用一块手帕不停地擦着汗。眼镜不是第一个。从各个地方来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高矮胖瘦,头发白的黑的,西装革履,背着蟑螂药上面写着“蟑螂不死,我死”的,什么样子的都有。有的找到棋摊,有的径直找到家里。找到家里的,父亲推开一条门缝,说:辛苦辛苦,咱外面说。然后换身衣服出去。一般都是下三盘棋,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还差三十年。然后握了握父亲的手走了。有的说:如果那一盘那一步走对了,输的是你,我们再来。父亲摆摆手说:说好了三盘,不能再下了。不行,对方说,我们来挂点东西。挂,就是赌。所谓棋手,无论是入流的还
4、是不入流的,都有人愿意挂,小到烟酒,大到房子、金子和存款,一句话就订了约的有,找个证人签字画押的也有。父亲说:朋友,远道而来别的话不多说了,我从不在棋上挂东西,你这么说,以后我们也不能再下了,刚才那三盘棋算你赢,你就去说,赢了黑毛。说完父亲就站起来走。还有的人,下完棋,不走,要拜父亲当师傅,有的第二天还拎着鱼来,父亲不收,说自己的棋,下可以,教不了人,瞧得起我就当个朋友,师徒的事儿就说远了。那天眼镜等到父亲,拿手帕擦着汗,说要下棋,旁边的人渐渐围过。父亲坐在板凳上,树上的叶子哗啦哗啦地响,他指着自己的脑袋说:老了,酒又伤脑子,不下了。那年父亲四十岁,身上穿着我的校服,胡须长了满脸,比以前更瘦,
5、同时期下岗的人,有的人已经做生意发达了,他却变成一个每天喝两顿散白酒,在地上捡烟蒂抽的人,话也比过去少多了,只是终日在棋摊泡着,确实如他所说,半年来只是坐在板凳上看,不怎么出声,更不下场下棋。眼镜松开一个纽扣说:我扔下学生,坐了两小时汽车,又走了不少路,打听了不少人,可是你不下了。父亲说:是,脑袋坏了,下也没什么用。眼镜用手帕擦着汗,看着围着的人,笑了笑,说:如果新民有人能和我下,我不会来的。父亲想了想,指着我说:朋友,如果你觉得白来了的话,可以和他下。眼镜看了看我,说:你儿子?父亲说:是。眼镜在眼镜后面眨了眨眼,说:你什么意思?父亲说:他的棋是我教的,你可以看看路子,没别的意思,现在回去也行
6、,我不下了。脑子坏了。眼镜又看了看我,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说:你几岁了?我说:十一。他说:你的棋是你爸教的?我说:教过一次,教过仕的用法。大伙儿笑了。眼镜也笑了,说:行嘶,我让你一匹马吧。我说:别了,平下吧,才算有输赢。大伙儿又笑了。眼镜蹲下,我把板凳拉过去,把棋子摆上。到了残局,我一车领双兵,他马炮单兵缺仕象,被我三车闹仕赢了。眼镜站起来,从兜里掏出一支钢笔放在我手上,说:收着吧,自己买点钢笔水,可以记点东西。父亲说:钢笔你拿回去,他有笔。我们下棋是下棋。眼镜看了看父亲,把钢笔重新放进兜里,走了。回家的路上,我在后座上想着那支钢笔,问:爸,你真不下了?父亲说:不下了,说过的话当然是真的。又说,
7、你这棋啊,走得太软,应该速胜,不过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在学校不要下棋,能分得开吗?我说:能,是个玩嘛。父亲没说话,继续骑车了。(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母子之间的对话,间接表明父母的关系已因父亲痴迷于下棋而变得紧张。B.父亲下棋多在街头,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C.“我”拒绝“眼镜”让马,表现的是孩子下棋时的心理,既充满自信,又在意输赢。D.“眼镜”是个温和友善的人,又是个和父亲一样的棋痴,他们相互理解彼此尊重。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回忆父亲教“我”用仕的“那个夜晚特别长”,表述虽
8、然平淡,却写出了“我”的心理感觉,以及对父子雪夜论棋那一场景深深的怀念。B.本文在“眼镜不是第一个”话头之后,插入一段下棋人众生相的描写,烘托了父亲的“大师”形象,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C.父亲评价儿子的棋“走得太软”,但又说这样也好,看似不无矛盾的态度中,包含着父亲对儿子下棋之道及处世之道的指点。D.本文的叙述整体而言沉静克制,偶尔出现的幽默语句,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写出了追忆中的少年时光那不乏温情轻松的一面。3.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4.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
9、题。遥远的回响吕新一代晋商,集体转身,依次退场,在时间的深处渐行渐没,分别以各自的方式与命运消失于历史的风雨之中。幕落下,时间的绛紫或深红或墨绿的帷幕落下,鼓,消音,锣,蒙尘,虽然脸朝上,却是另一种埋葬的方式,脸用蛛丝的手捂着,蛛丝儿结满雕梁,丝弦松开,不再紧绷。台下的人纷纷走散,因为台上的人不断地消失,且不知所终。台上的人所以消失,是因为台下的社会在急剧地动荡,风吹落叶,泥沙翻滚。属于他们的表演或时代就这样结束了。但是关于他们的故事与传说并未结束,不仅没有结束,相反却比他们从前在世的时候更广为人知,因为从前他们也并未张扬过,更因为他们从未觉得自已是个什么,也无非就是天地之间最寻常之一人,一年
10、年沉默做事,客居在外,到年底时偶尔短暂地回来,也不过是一个个行色匆匆的风雪夜归人,叫门开门的动静之小,可能连左邻右舍也很难觉察。而今天,他们更广为人知的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留下的一处又一处的院落的群落,在晋省中部这片宏观上被称为盆地,微观上实为平原的土地上,那些青灰的砖瓦的院落,院落组成的群落,使无数后来者为之慨叹,震惊,驻足,流连。如果没有专门的外力打击或者蓄意的破坏,仅凭自然的流逝,砖瓦以及木器铁器的寿命要远远高于人的寿命,有时即使偏远田地边的一个简易的瓜棚、茅庵,也会熬走一个又一个的钢筋铁骨雄心勃勃之人,更遑论这样精雕细琢的寄寓了几代人梦想的建筑群落,它们当然会在主人身后数百年间依然栉风沐
11、雨,安然矗立。每天都会有数不清的来自各个方向的人涌进这些灰色的曾空寂了很多年的院落里,看他们从前住过的房子,睡过的炕榻,看他们曾经使用过的桌椅、来往书信。绣楼紧闭,阶梯蒙尘,即使不蒙尘,即使光可鉴人,下面摩肩接踵,万头攒动,也不再会有当年的小姐沿着楼梯下来了。即使一个木制的算盘,也比它的主人更能活,几代人风声鹤唳,魂飘九霄,但它们依然还保持着当年的模样和姿势,它们倒是不认生,只要是一只手在拨弄它们,推动它们,它们就会动,就会一如既往地呈现出一些数字给你,似乎也不太在意是当年的主人的手还是某个完全陌生的后来者的手。它们不是看见生人就哭的小孩,它们白头皑皑,饱经沧桑,它们是时间和历史的见证者,它们
12、眼里千帆过尽,珠子不再乌黑,不再圆润,只是自然和岁月的作用,并非它们的本意,就像人的眼睛,没有人愿意自己老眼昏花,眼波浑浊,终年干涸。八月骄阳,烈日下一名来自南方的面容与体型均极为富态的男子举起一瓶水咕咚咕咚地一口气喝掉半瓶,之后把水递给他的母亲,母亲咕咚了两口后,又传给她的孙子,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三个人全部咕咚完以后,富态男对母亲提议,去县太爷的卧室里看看。母亲当然没问题,各位股东们的住处都看了,哪能不去县太爷的卧室里看看,千里迢迢地来了,就是为了把该看的都仔细地看一遍,不要漏了任何地方,不要留下任何遗憾。母亲早已健步前趋,排闼直入,母亲像一颗传说中的“避水珠”一样,穿过人流人涌,先行进入
13、里面去了,但是他的小孩却不愿意进去,说里面有霉味。童言无忌,小孩没有瞎说,里面确有霉味,成年人实际也闻到了,只是不说,因为眼见到的景象更甚于对于空气的计较或忽略。其实又何止霉味一种,像这世上所有的百年以上的老宅一样,无论身处南北,它们都包含了太多太复杂的时间之骸与人生况味。迄今为止,一代晋商,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们的诚实守信的品行,那是做人之道,也是他们成就事业的根本所在。这样的一种品行,原本发轫于人心人性,后来却被频频呼唤和寻找,它是什么时候从生活中惊飞远走,竟成为一种理想甚至幻想。今天的一群人站在一个老戏台下像是在谈论一个神话或一种传说一样谈论着这样的一种品行,谈论时面色严峻,痛心疾首又心向
14、往之,但甫一出门,即又被其他景象牵引,在匆匆拥向下一个地方的过程中,脑子里也在飞快地运转着,构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几件事:一会儿去哪吃饭,今夕宿于何处。在一道距今大约三百多年的高墙下,一个人正在打电话,屋檐上各种兽首与砖雕的花草是否精美,已经不重要了,打电话的人先是疾呼听到一句真话之难,他用了一个比喻:比登天还难。他所说的登天,当然是指一个人靠一已之力徒步攀登,独自出现在天上,与乘坐飞机或其他各种飞行器无关。之后,电话的主要内容便是通话双方互相声讨,都在怒斥对方背信弃义。事情的缠绕之处就在于不仅仅是他在怒斥对方背信弃义,更重要的是对方同样也在怒斥他背信弃义,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其中的层次陡然
15、多重多义起来,不再单一畅晓。此时此刻,一部功能齐全的电话,就是用来亮底和绝交的。诚实守信真的是一种理想或者幻想么?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可能确实如此,然而对于这些灰色院落当年的主人们来说,却又并不是,因为那不过是他们最自然的日常行为,就像早晨起来走到院子里,随便咳嗽了一声一样。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讲述晋商转身与退场,他们在时间流逝中逐渐淡没,引出后文空寂院落留存,也与标题相呼应。B.三四两段并行推进,道出“台下人走散”与“台上人消失”的原因,呈现出一种社会发展与时光推移的时空交错感。C.晋商故事传说“更广为人知”,院落迎来“各个方向的人”,说明后
16、人已然认识到他们的价值,追慕并铭记他们。D.今人在谈论晋商所拥有的品行时表现出来的形神不一,体现了人们在精神追求与现实生活实际之间的矛盾与选择。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中“本意”意为:物若有感亦不愿枯朽,但时间永驶向前,岁月磋磨无法违抗。B.句子中不要留下“遗憾”,是参观者的心态展现,远道而来参观力求不遗漏景点。C.句子使上下文的承接更加紧密,同时引人思考,增添了晋商院落所包孕的深沉内涵。D.句子揭示了时代变迁带来的人性的复杂,暗含在晋商院落却未能传承晋商精神之意。7.本文标题“遥远的回响”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探究其丰富意蕴。8.“光影翰墨”栏目组要围绕此文
17、拍摄一期短视频。经讨论,第一组展现的主题为“遗忘.呼唤.冲突”,第二组展现的主题为“老宅”。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根据主题写出你的短视频拍摄构想。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给我一枝枪茹志鹃我赤手空拳,紧贴在绝壁上,面前是万丈深渊,战斗机笔直地俯冲下来,在我头上掠过,接着,咯咯地射来一串机枪子弹,第二架又怪声啸叫着,从我头上擦过去,接着第三架,羞辱我,威吓我,而我只有怒目相对。我要是有一枝枪,哪怕是一枝短枪,我也不会遭到这样肆无忌惮的欺凌,我愤怒地大喝一声:“强盗!”我从床上直坐了起来,犹觉得心在乱跳。好熟悉的梦啊!它又不是梦,是我在熟睡中重新记起的十几年前的一次经历。那年,我从文工团下到营
18、部,是营里唯一没有枪的兵。在一次回营部的路上,我碰到了三架战斗机的围攻。最后,是沂蒙山的臂膀掩护了我。我回去,跑到营长面前:“发我一枝枪!”营长朝我看看,没有说话。我们是没有枪的,我们的枪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于是,我仍是全营中唯一没有武器的人,穿着军装,但没有枪。“我一定要一枝枪。”这一要求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起来。钟敲了十二下,已经是半夜了。我重又躺下,感到一种夜的馨香,纯洁恬静,自由舒畅。我越发想起了枪。“我要一枝枪!”这声音好像就在我的跟前,不是十多年前的。是小鲁,我明白了,是他引来这难以平伏的思潮。小鲁是战友的儿子。昨天傍晚,小义惊喜地跳进来报告,“妈妈,小鲁大哥哥来了!”小鲁站在房门
19、口,穿着簇新的军装,拘束地在我身边坐下。孩子扒在他膝上,尊敬而又羡慕地端详他。“叔叔!”突然,孩子改变了对他的称呼,问道,“你怎么没有枪?”我看见小鲁的脸慢慢地红了,停了半晌,才说:“我说我要一枝枪,他们说还要慢一慢。”当然,现在给新战士发一枝枪,已经不是问题了。我伸手开了灯,床前的玫瑰花儿立即跳回窗帘上去了。小鲁明天就要出发,昨晚硬给小义留了下来,说是要和解放军叔叔睡一夜。我走到外间,电灯还亮着,柔和地照着两个人。小鲁舒展两臂,像要展翅奋飞。孩子略仰着脸,似乎在问:“叔叔,你有枪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枪,是在同年的秋末。我们部队过沂水,那一天,我们进入一个村庄宿营,住在一位以前的村干部
20、家里,家里没有男人,房东是位大嫂,呆板着脸,给我们开门、腾地方,可是总不开口。“大嫂,你家大哥呢?”她没有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牺牲了,一起七个。”大嫂的脸呆呆的,好像总结似的说,“没有枪!咱们没有枪!手榴弹也没有”忽然,小鲁在梦中皱了皱眉,年轻的战士,你梦见了什么?梦见自己还没有一枝枪吗?我给他们关上了半扇窗。窗外是洁白的月光,一只纺织娘时断时续地在唱。我们的队伍集合出发了,房东大嫂抱着孩子,站在门口目送我们,我对营长说:“让我上去缴一枝枪。”营长轻轻说道:“这次战斗下来,给你想办法。”战斗结束,敌人被歼的消息传
21、来,通讯员果然给我送来一枝枪。小巧的左轮枪,用一块大红绸子包着,装着六颗子弹,正是营长皮带上的那枝。“营长牺牲了。”通讯员垂下眼。一枝左轮,六颗子弹,用一块大红绸子裹着,这就是我拿到武器时的情景。小鲁,年轻的战士,不用我说,你能懂得我当时的心情一点了,生活已经进入了新的一天,我们离过去又远一天了,但是,历史是不会消亡的,也决不重复。小鲁,现在你不会等自己同志牺牲以后再有一枝枪的。我有一枝枪了,我到底有一枝枪了。我揣着它,日夜不离,一直到我转业的时候,交给组织,一把左轮,五颗子弹。还有一颗,我用了。轻风徐来,电灯光温柔地照着战士和孩子。我拉直小鲁挂在椅背上的军衣,轻轻地给他们关上了电灯,掩上了门
22、。回到床上,我却无法入睡。一闭眼,又仿佛看见战斗机在我头上盘旋、低飞,侧着身子俯冲、扫机枪。我伏在一片开阔地上,还带了一个妇女会的姑娘。敌机没有遭到任何抵抗,越飞越低,毫无顾忌地在我们头上削过去。姑娘脸色有点苍白,伏着一动不动。我愤怒,但没有屈辱的感觉,因为我想起我有一枝枪,我到底有了枪。我朝那直插下来的飞机打了一枪。子弹不知飞到哪里去了,但是我在战斗,在保卫自己,保卫解放了的土地。敌机尾巴一沉,朝上飞去,小心地在上空盘旋扫机枪。他怕了,他胆怯了。钟敲两点了,窗帘上的玫瑰已悄悄地爬上了墙。我们的夜,纯洁恬静,自由舒畅。天亮了,小鲁穿着簇新的军装,向我告辞。小义眼睛焕然发亮,从身后拿出一朵花来,
23、花是普通的纸做的,他踮起脚,把花插在小鲁的胸前,欢快地喊道:“敬礼,解放军叔叔!”小鲁低下头,摘下那朵花,小心翼翼地放进内衣口袋里。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枝枪1962年1月5日(有删改)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梦境缘于战争时期一次真实经历,面对敌机却没有武器反抗的愤怒,让“我”多年后仍不能忘怀。B.“呆板着脸”“总不开口”“呆呆的”等神态描写,表现出村庄的房东大嫂对战争已经麻木的情绪。C.小义开始叫“大哥哥”,后来称“叔叔”,对小鲁称呼的改变,表现出解放军战士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D.“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几堆新土”,
24、村庄的这种景象,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民众的苦难。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玫瑰花图案“从床前跳回窗帘”“悄悄爬上墙”,用比拟手法,写出时间的流逝,也增添文章的灵动气息。B.本文用带有抒情性的语言,表达了一个老战士对手握枪杆的峥嵘岁月的怀恋,整体呈现浪漫主义风格。C.本文用简笔勾勒人物,通过简洁的动作、语言等描写,塑造出一系列特征鲜明、性格各异的普通人形象。D.左轮枪子弹的数量由“六颗”到“五颗”的变化,反映“我”心境的改变,也顺势引出了后文的故事。11.文中有不少关于“枪”的场景,赋予“枪”不同的内涵,请说出三种内涵,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2.同为战争题
25、材小说,茹志娟的百合花叙事完整连贯,与之相比,本文在叙事方式上有何不同?这样安排对本文的主题表现有何作用?谈谈你的理解。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胡同的声音肖复兴胡同的声音,就是胡同里的叫卖声,北京人管它叫吆喝声。稍微上了点儿年纪的北京人,谁没有在胡同里听见过吆喝声呢?有了串街走巷的小贩那些花样迭出的吆喝声,才让一直安静甚至有点儿死气沉沉的胡同,一下子有了生气。有的吆喝声,真的就是一首好听又上口的歌谣。比如,过年的时候,卖年画春联的小贩的吆喝:“街门对,屋门对,买横批,饶喜字。揭门神,请灶王,挂钱儿,闹几张。买的买,捎的捎,都是好纸好颜料。东一张,西一张,贴在屋里亮堂堂”合辙押韵,朗朗上口
26、。这里吆喝的“闹”就是买的意思,他不说“买”,而是说“闹”,是只有老北京人听着才能够体会得到的亲切劲儿。再比如,秋天卖秋果的小贩的吆喝:“秋来的,海棠来,没有虫儿的来;黑的来,糖枣来,没有核儿的来”用最简单却又最形象的语音,把要卖的海棠和黑枣的优点突显了出来。再比如,夏天卖酸梅汤的小贩的吆喝声:“又解渴,又带凉,又加玫瑰,又加糖,不信您就闹一碗尝一尝!”小贩手里打着小铜板做的冰盏,就跟说快板书一样,颇有些自得其乐的意思。这些吆喝声,真的太遗憾了,由于年龄的限制,我没听到过。这几个例子,都是从光绪年间蔡省吾的一岁货声中看到的。对这样的吆喝声,除了一岁货声,在其他书中,我只要是看见了,赶忙记下来。
27、我觉得这应该属于民间艺术的一种,是研究老北京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种带有声音的注脚。比如卖菜的小贩不会只是单摆浮搁地喊出所要卖的菜的菜名,总要给所要卖的蔬菜前面加一个修饰语,就像往头上加一顶漂亮的帽子。如果只是吆喝所要卖的菜的菜名,也得像是侯宝林相声里说的“茄子扁豆架冬瓜,胡萝卜卞萝卜白萝卜水萝卜带嫩秧的小萝卜”一串连在一起的贯口,一口气地吆喝出来,水银泻地。即便只是很普通的马牙枣呢,小贩也得特别地吆喝说:“树熟的大红枣来”强调他的枣绝对不是捂红的。哪怕只是一碗豆腐脑呢,小贩也要加上一句:“宽卤的豆腐脑,热的呀”一个“宽”字,一个“热”字,把他家的豆腐脑好的地方,言简意赅,说得突出,又恰当,吆喝得抑
28、扬顿挫,那么的诱人。哪怕是冬天里到处都在卖的糖葫芦呢,小贩们都会这样叫喊:“冰糖葫芦,刚蘸得的”让你听得出“冰糖”和“刚蘸得”,是他要突出的效果。再看卖的哪怕是再简单的樱桃呢,再笨拙的小贩,也会加上一个修饰词:“带把儿的樱桃来”想到齐白石画的那些鲜艳欲滴的樱桃,哪一个不是带把儿的呢?你就得佩服这些小贩们的审美心理,是和齐白石一样的。一个“带把儿”的樱桃,就像是带露折花一样,那么的可爱了起来,跑进了人的耳朵里,钻进了人的心里。我真的对这样的吆喝声充满兴趣,对这些小贩很是佩服。他们不仅将卖货声吆喝得那样悠扬悦耳,还让这样吆喝的词语那样有琢磨的嚼劲儿。可以设想,在以往的岁月里,如果缺少了这样丰富多彩
29、的吆喝声,胡同里只是风声雨声,倒泔水的哗哗声,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成色?该会少了多少的精神气儿,如今的老人们又会少了多少怀旧色彩的回忆?吆喝声,尽管里面有不少美好的韵味在,但在时过境迁之后怀旧情绪的泛滥中,很容易被美化。毕竟吆喝声不是音乐,不是诗,是底层人为生活而奔波发出的声音,内含人生况味,和诗人笔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和天咫偶闻里记载皇上八月隔墙听到吆喝声而写下的诗句“黄叶满街秋巷静,隔墙声唤卖酸梨”并不一样。读到的很多关于吆喝声的诗句,其中有这样两首,让我为之心里一动。一首是夏仁虎旧京秋词中一句“可怜三十六饽饽,霜重风凄唤奈何”,让我感动。下面还有一句注解:“夜闻卖硬面饽饽
30、声最凄婉。”起码这里面触摸到了吆喝声中的人生的无奈与心酸的痛点。一首是金煌京师新乐府中的一首卖饽饽:“卖饽饽,携柳筐,老翁履弊衣无裳,风霜雪虐冻难耐,穷巷跼立如蚕僵。卖饽饽,深夜唤,二更人家灯火灿,三更四更睡味浓,梦中黄粱熟又半”写那寒夜里吆喝着卖饽饽的老人凄凉的情景,让我感动。想想在那些物质贫寒天气又寒冷的夜晚,那吆喝声,诗意是让位于夏仁虎所说的“凄婉”和金煌所言的“难耐”。人生中沉重的那一部分,世事苍凉的那一部分,往往弥散在夜半风寒霜重甚至雨雪飘时这样的吆喝声中。蔡省吾在一岁货声的自序中说:“一岁之货声中,可以辨乡味,知勤苦,纪风土,存时令,自食于其力而益人于常行日用间者,固非浅鲜也。”这
31、一番话,对于一百多年后的我们,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他道出了胡同里的吆喝声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起码包括有怀旧的乡愁,前辈的辛劳,风土人情和气节时令民俗的钩沉这样四部分。尽管随着时代的大踏步前进,胡同的大量消失,这种农耕时代诞生的吆喝之声,已经基本消失殆尽。但是,如果我们认同蔡省吾一百多年以前对吆喝之声的论述,那么,起码他所说的这四点,依然可以让我们存有对吆喝之声的一份认知和情感以及对它们深入一些的研究。其意义与价值,“固非浅鲜也”,便会让我们像珍惜历史文化遗产一样,珍视并珍存它们。它们曾经是胡同的声音,也是历史的一种特别的回音。(有删改)1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2、小贩串街走巷,吆喝声花样迭出,给极为安静的胡同增添了生气,这种叫卖声对于老北京人来说,是熟悉而亲切的。B.作者引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以此说明诗人因为怀旧而美化吆喝声,不能理解底层人生活的无奈与心酸。C.北京胡同的吆喝声与歌谣、快板书、相声的贯口等多种民间艺术有相似之处,是研究老北京文化不可忽视的内容。D.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胡同的吆喝声基本消失殆尽,但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值得我们珍惜并深入研究。14.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整体结构层次清晰,先是介绍北京胡同丰富多彩的吆喝声,然后围绕吆喝声展开抒情议论,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审美体验与理性思考。B.作
33、者对北京胡同吆喝声的描写,细节饱满,生动传神,使人如闻其声;对吆喝声的赏析,恰当精练,有利于读者深刻领会其中的韵味。C.文章引用了大量的诗文名句,写出了人们对吆喝声的独特感受,丰富文章内容的同时,使文章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D.文章描写了大量的吆喝声,有主有次,详略得当,并且从时间、空间的角度进行比较,表达对个体存在价值与生命意义的思考。15.作者描写了北京胡同吆喝声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16.作家往往通过锤炼语言让文章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请从词语、句式、反问修辞这三个方面举出文中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本一:风中跌倒不为风林清玄路过乡间一座三合院,看见一个孩子
34、正在放声大哭,妈妈心疼地在旁边安慰。妈妈一手慈爱地搂着孩子,一手用力地拍打地板,对孩子说:“哎呀!都是这个土脚不平,害宝贝仔仆倒,妈妈替你拍土脚,哎呀!妈妈拍地的动作非常滑稽夸张,使那哭闹不停的孩子也忍不住破涕为笑了。我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里感到土分温馨,想到从前我的妈妈也曾如此安慰过我。不只是我的妈妈,从前乡间的父母几乎都是这样安慰孩子。跑的时候被树枝绊倒了,就把树枝折断,说是:“坏树枝!怎么可以绊倒我的好孩子。”走路不小心跌倒了,就打骂土地;说是:歹土地,怎么可以害我的乖孩子跌倒。甚至完全没有原因跌倒,找不到什么东西可以责备,就骂风,说:“都是风吹得让我的心肝仔跌倒。我们小的时候都会信以
35、为真,以为跌倒是因为风、土地或树枝的缘故,我们也会像父母亲一样,找借口安慰自己,却没意识到是自己走路不小心。记得有一次,我在门口庭前跑步,不小心摔了一跤,头破血流。妈妈从灶间跑出来,左看右看,找不到可以打骂的东西,因为庭前的土地非常平,既没有树枝,也没有小石子。妈妈怔了好长一段时间,我已经站起来了,她还怔在那里,手里拿着一支锅铲,样子有点滑稽。妈妈看我望着她,以为我要放声哭出来,突然大声地骂天:“都是这么恶的风,吹得阿玄仔仆倒!我抚着自己头上的伤口,对妈妈说:“妈,不是因为风,是我自己不小心仆倒的。那时,庭前确实只有阳光,一丝风也无。妈妈这时笑得像阳光一样灿烂,过来检视我的伤口,欣慰地说:“你
36、大汉了!”妈妈的意思是我长大了,可以承担自己的错误与失败。当我们发现到,无论任何形式的跌倒,都是由于自己的不小心,而不是去找借口,这时我们就像我们在情感与姻缘上跌倒的时候,也像孩子时一样即使地不平、荆棘横路、风狂雨暴,都不应该是我们跌倒的借口。最应该检视的是错误与失败。孩子的跌倒顶多是皮肉受伤,姻缘挫败也顶多是锥心刺骨,并不会伤到情感的本质。因此,一个人不应该在爱中受伤,就失去爱的勇气;一个人也不应该痛苦,就失去承担的心。要寻找到生命最内在的本质,是不能有任何借口的。当我们还有借口,本质就不会显露出来。我对自己过去情感的受伤,姻缘的挫败也没有任何借口,这都是我生命的必然之路。我也愿意承担任何的
37、批评,并把这些批评当成石阶,走向更高的位置来回看自己的人生。在风中跌倒,在爱中流泪,这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旅程。如果我们在每一段旅程,都能学习到更广大的胸怀,都能不失去真爱的勇气、美好的追求,一切挫折不也都有深刻的意义吗?我站着看那拍打土地安慰孩子的母亲图像,一面忆起往事,一面想到我们人生可能永无平静之日,但我们要使心安宁,只在当下的转念之间。文本二:非走不可的弯路张爱玲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我不信。“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既然你能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我不想让你走弯路。”“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母
38、亲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上路后,我发现母亲的确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坐下来喘息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朋友,自然很年轻,正站在我当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条路走不得。”她不信。“我母亲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我也是。”“既然你们都可以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我不想让你走同样的弯路。”“但是我喜欢。”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后笑了:“一路小心。”我很感激她,她让我发现自己不再年轻,已经开始扮演“过来人”的角色,同时患有“过来人”常患的拦路癖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一个
39、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1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当妈妈听到“我”说,是“我”自己不小心扑到的,妈妈笑得像阳光一样灿烂。说明妈妈看到我坚强了,为我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长大成熟了而高兴。B.文本一“风中跌倒不为风”,表明我们只要懂得了不论什么事情,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为自己的错误、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就成熟了。C.文本二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在含义理解上有异曲同工之妙。D.文本二运用对话形式,潜移默化明哲理:年轻时候的弯路是
40、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的一段路途,只有经历它,人才懂得坚强,挑战它,人才懂得求索。18.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以第一人称视角,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内容丰富,感情真挚,表现了“我”对跌倒后的种种感悟与诠释。B.文本一将眼前的场景与历史的事件结合,用散文的笔法和诗的境界融合,将哲理熔铸在流动的气清神定的凝注里。C.文本二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记录“我”“年轻朋友”不听劝、走向弯路的过程,语言亲切自然,富有深意。D.文本二巧妙地借用母女对话形式,把深奥的人生哲理转化为一次自然、亲切的对话,形似漫不经心,意在语重心长。19.散文创作讲究“形散神聚,意境
41、深邃,语言优美凝练”,请结合文本一与文本二,分析“形散神聚”的特色。20.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经受一些小挫折,转而激化出意想不到的极端结果。请结合文本一文本二及个人的生活实际,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孩子自己三方面简要谈谈怎样进行挫折教育。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首先,由文章第一、四段可知,父亲下棋地点多在“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总是有路人围观,并且“从各个地方来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再结合最后“眼镜”的挑战,可看出父亲棋好的名声在外,就下棋这件事而言,父亲不可能“郁郁不得志”;其次,从父亲对带“我”下棋和对待输赢的态度上,以及最后放弃与人下棋,都可以看出父亲个性随和,洒脱
42、淡泊,也不会为了下棋这样的事情“郁郁不得志”,这不符合父亲的人物性格。2.答案:B解析:插叙的内容凸显了父亲的“大师”形象,但后续“眼镜”与父亲对弈的故事并没有发生。因此,B项错误。3.答案:板凳作为普通家常用品,与父亲形象、身份及街头下棋场景相符,写出了日常生活气息,凸显了父亲亲和、自然、淡泊、随性的个性特征;“我”背着板凳跟父亲去下棋的情形,既是儿子又像徒弟,包含着“我”对父亲又敬又爱的情感;雪夜学棋之后背着两个板凳出去,暗示着“我”正式成为一个真正的棋手,也暗示“我”在棋艺方面得到了父亲的认可,为后续父亲让“我”和“眼镜”对弈做了铺垫。解析:解答本题,需要了解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事物(或
43、细节)的一般作用。本文“板凳”出现了多次,从原文内容上看,板凳是家常用品,父亲下棋总是在街头,不得不自带板凳,板凳的出现自然而真实。而“我”总是背着板凳跟父亲去下棋的细节,表现了“我”从心理到行动上对父亲的喜爱,也含有徒弟对师傅的崇拜与敬服心理。文中“那个夜晚”之后,“我”就“背上了两个板凳”,又给板凳增加了一层寓意。背一个板凳意味着给父亲准备板凳,背两个板凳则意味着“我”真正成为父亲这个“师傅”的追随者,这里的细节也暗示“我”得到了父亲的认可。4.答案:父亲追求下棋的纯粹性,绝不拿棋艺换取世俗利益,这既关乎下棋之道,又关乎做人之道。父亲这话既是说给“眼镜”听,以拒绝对方馈赠;也是说给儿子听,
44、有言传身教,教导“我”为人处世之道的意味。解析:“我”赢棋后,“眼镜”想送“我”钢笔被父亲拒绝,强化了“下棋”本身的纯粹性。与前文叙述的父亲拒绝下棋“挂”东西,拒绝拜师,拒收礼物,更不在乎输赢前后相承,都表现出父亲看淡物质或其他利益的淡泊心态,他不以棋艺换利益。也就是说“下棋”这件事的目的仅仅是“下棋”,与任何利益无关,这是下棋之道,也是个人尊严。父亲在儿子面前拒绝“眼镜”的馈赠,言传身教下棋与其他外物的关系,是在教导“我”做人的道理。5.答案:C解析:“说明后人已然认识到他们的价值”曲解文意,原文“富态男对母亲提议,去县太爷的卧室里看看。母亲像一颗传说中的“避水珠”一样,穿过人流人涌,先行进
45、入里面去了”“电话的主要内容便是通话双方互相声讨,都在怒斥对方背信弃义。事情的缠烧之处就在于不仅仅是他在怒斥对方背信弃义,更重要的是对方同样也在怒斥他背信弃义”可知,并未真正认识到他们的价值,追慕并铭记他们。6.答案:D解析:“晋商精神”范围扩大,原文“一代晋商,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们的诚实守信的品行,那是做人之道”可知,晋商有“诚实守信的品行”,但“晋商精神”这一名词范畴更大,以偏概全。7.答案:“遥远的回响”串联了过去和现在,“遥远”指晋商与老宅年代久远:“回响”“指晋商故事和传说在今广为人知,晋宅每天游人如涌”。标题中暗含古今对比,旧时晋商低调不张扬、坚守诚信,而今人参观晋宅时轻慢喧哗、打
46、电话时声讨怒斥的举措都说明晋商美好品行的渐行渐远,引发对诚信品行回归的呼唤,深化了文章主题。解析:“遥远的回响”串联了过去和现在。原文“一代晋商,集体转身,依次退场,在时间的深处渐行渐没,分别以各自的方式与命运消失于历史的风雨之中”,据此分析出,“遥远”指晋商与老宅年代久远;“但是关于他们的故事与传说并未结束,不仅没有结束,相反却比他们从前在世的时候更广为人知”每天都会有数不清的来自各个方向的人涌进这些灰色的曾空寂了很多年的院落里,看他们从前住过的房子,睡过的炕榻,看他们曾经使用过的桌椅、来往书信,据此分析出,“回响”指晋商故事和传说在今广)为人知,晋宅每天游人如涌。标题中暗含古今对比。原文“
47、因为从前他们也并未张扬过,更因为他们从未觉得自己是个什么”迄今为止,一代晋商,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们的诚实守信的品行,那是做人之道也是他们成就事业的根本所在“在一道距今大约三百多年的高墙下,一个人正在打电话,屋檐上各种兽首与砖雕的花草是否精美,已经不重要了,打电话的人先是疾呼听到一句真话之难,他用了一个比喻:比登天还难之后,电话的主要内容便是通话双方互相声讨,都在怒斥对方背信弃义”。据此分析出,旧时晋商低调不张扬、坚守诚信,而今人参观晋宅时轻慢喧哗、打电话时声讨怒斥的举措都说明晋商美好品行的渐行渐远,引发对诚信品行回归的呼唤,深化了文章主题。8.答案:(示例)第一组:遗忘:镜头闪回昔日晋商晶盛时
48、人物在宅院生活的场景,再切换到空宅及老旧物件,体现时间流逝,用今昔对比凸显院落空寂与晋商逐渐被淡忘的现状。冲突:取景晋商院落高墙之下,捕提打电话之人疾呼听到真话之难的语言、神态,借助画外音展现通话双方怒斥对方背信弃义,营造剑拔弩张的冲突氛围。呼唤:背景屏幕以黑白胶卷逐渐展开的方式呈现旧时晋商经营时诚实守信,和气共赢的情景。镜头逐步拉近,最后定格在正拿着相机的作者身上,突显他激情呼唤人们学习晋商诚实守信品格的特写画面。 (示例)第二组:老宅之韵:镜头选取晋宅建筑群落与陈设物件,整体与部分相结合,展现老宅见证时光的文化底蕴与空寂已久的历史沧桑感。老宅之行:拍摄现代人在老宅参观的情态,细节展现来自南方的富态男子一家,点面结合,展现人们当下对晋商院落的表面追捧。老宅之思:录制高墙下打电话之人的冲突,展现古老与现代的交织,表达在晋宅场域下不复晋商品行,引发对现代人诚实守信缺失的思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