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文课文 5 答司马谏议书答司马谏议书 一、诵读全文,用“/”给未加标点的段落断句,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第 1 段)某启:昨日蒙 ( )教,窃 ( )以为与君实游处 ( )相好之日久,而 议事每 ( )不合, 所操之术 ( )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 ( ), 终必不蒙见察 ( ), 故略上报 ( ),不复一一自辨 ( )。重念蒙君实视遇 ( )厚,于反覆 ( )不 宜卤莽,故今具 ( )道所以 ( ),冀 ( )君实或见 ( )恕也。 (第 2 段)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 ( )实 (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 实所以 ( )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 ( )天下怨谤也
2、。某则以谓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 ( )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 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 ( )邪说,难 ( )壬人 ( ),不 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 ( )前 ( )知其如此也。 (第 3 段)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 ( )国事同俗 ( )自媚于众为善上乃 ( )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 ( )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盘 庚之迁胥怨 ( )者民也非特 ( )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 )度 ( )义 ( )而后动是 ( )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 膏泽 ( )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
3、日当一切不事事 ( )守前所为 ( )而已则非某之 所敢知 ( ) (第 4 段)无由会晤,不任 ( )区区 ( )向往 ( )之至! 答案 (1)断句略。 (2)(第 1 段)蒙:承蒙 窃:谦辞,私下、私自 游处:同游共处,交往 每:常常 所操之术:所持的政治主张 强聒:唠叨不休 见察:被理解,“见”表被动 上 报:写回信 辨:同“辩”,分辩 视遇:看待,对待 反复:指书信往返 具: 详细,详尽 所以:原因,理由 冀:希望 见:放在动词前,表偏指一方,这里偏 指“我” (第 2 段)名:事物的名称、概念 实:事实,名称、概念之实际所指 所以:用来 以致:因而招致 修:修正 辟:批驳 难:排斥
4、 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 道的人 固:本来 前:预先 (第 3 段)恤:顾念,忧虑 同俗:附和世俗 乃:于是,就 抗:抵制,斗争 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 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非特:不仅 度:计划 度:考虑 义:适宜 是:认为正确 膏泽:施恩惠 事事:做事。 前一个“事”是动词,办(事);后一“事”是名词 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做法 知: 知道,这里是“领教”的意思 (第 4 段)不任:不胜 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向往:仰慕 二、基础梳理 1通假字 例句 本字及意义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答案 同“辩”,分辩 2古今异义词 例句 古义 今义 故略上报 向上级报告 于反覆
5、 不宜卤莽 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不任区区 向往之至 形容词,(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答案 写回信 指书信往返 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3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意义或用法 (1)蒙 某启:昨日蒙 教 素蟫灰丝时蒙 卷轴(黄生借书说) 寻蒙 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2)难 辟邪说,难 壬人 蜀道之难,难 于上青天(蜀道难) 奉命于危难 之间(出师表) (3)见 终必不蒙见 察 冀君实或见 恕也 是而不见 可悔故也 (4)度 议法度 而修之于朝廷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 度 义而后动 答案 (1)动词,承蒙 动词,遮蔽、覆盖 动词,蒙受 (2)动词,排斥 形容词,与“易”相对 名词,灾难
6、 (3)表被动 放在动词前,表偏指一方,这里偏指“我” 动词,看见、看出 (4)名词,制度 名词,计划;动词,考虑 4词类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 斯民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 事 答案 名词作动词,施恩惠 名词作动词,办(事) 5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终必不蒙见察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谓受命于人主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至于怨诽之多 答案 判断句 标志词:也 被动句 标志词:见(表被动)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 于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于 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何(宾语)、为(介词) 定语后置 句 标志词:之 6文化常识 答司马谏议书是
7、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一封回信,文中多处使用书信用语,请找出并指出 其用法或含义。 序号 书信用语 用法或含义 (1) 书信正文开头称“某启”,“启”表写信人向对方表白启告。 (2) 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 (3) 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 (4) 书信结尾表示敬重之意的常用语,“区区”,小,用作自称的 谦辞。全句的意思是: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答案 (1)某启 (2)故略上报 (3)故今具道所以 (4)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三、典句翻译 1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译文:_ 答案 大概读书人所争论的,特别在于名称与实际的关系,名称与实际
8、的关系弄清楚了,天 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得分点:盖、名实、明、得,句意通顺) 2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 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译文:_ 答案 我却以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 责的官吏(去执行),不是侵犯其他官员的权利;施行前代圣王的政治,以求兴利除弊,不是 滋生事端;为国家管理财政,不是搜刮钱财;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不是拒 绝别人的批评。(得分点:修、有司、生、辟、难、壬人,状语后置,句意通顺) 3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
9、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译文:_ 答案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大多把不顾念国家事务、附和世俗、向众人 献媚讨好作为美德。(得分点:苟且、恤、同俗、自媚于众,句意通顺) 4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 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译文:_ 答案 如果您指责我占据宰相的位置已经很久了, 没能帮助皇上大有所为、 给百姓带来恩惠, 那我是知罪的;如果说我现在什么事都不该做,只应墨守前人的做法,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得分点:膏泽、事事、守前所为、知,句意通顺) 四、名句默写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
10、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 的句子是“_,_, _”。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 的句子是“_,_”。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 的句子是“_,_, _”。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和司马光“议事每不合”,主要是因为政见和方法不同, 因 此 简 略 地 写 了 回 信 , 不 再 辩 解 , 但 是 又 因 为 “_ , _,_”,希望司马光原谅他。 5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举例说明先王做事也会招致百姓反对,不只是朝廷士大夫反 对的句子是“_,_, _”。 答案 1.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不
11、为生事 2.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 3.辟邪说 难壬 人 不为拒谏 4.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于反覆不宜卤莽 故今具道所以 5盘庚之迁 胥怨者民也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一、赏析悦读 这篇文章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 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且不涉及其他事情,结构非常严谨, 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 财,不为征利”。第二,拿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 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拿出了有利的根据,说
12、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 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第三, 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上的事实来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 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 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 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 这篇文章气势磅礴,寓刚于柔。全文具有压倒论敌的浩然正气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则气盛。第二,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 竹,不可阻挡。
13、第三,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 宜,铿锵有力。虽则全文的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 委婉,柔中有刚,比如文中王安石详细地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您或许能原谅我”,结 尾又说“您批评未能帮皇上大有作为,那我知罪了;但让我什么也不要做,墨守成规就行, 那我是不敢领教的”。这样做,一方面照顾多年交往的友谊;另一方面坚持原则,寸步不让, 全力维护变法的正义立场。 二、活用素材 素材点击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当时任右 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要求他停止变法。王安石这封信,是针
14、对司马光熙宁 三年(1070)二月一封长达三千余字、全面攻击新法的来信的回复。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回复了 一封,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不一一置辩,他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 率简慢,于是又写了这封答书。 运用角度 精彩运用 理想不是我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而是引领我们不断走向成功的指南针。 因为坚持理想, 执着追求,战国时期的侠客聂政在毁掉了自己的容颜后,历时十年,苦学琴艺,最后成功地 刺杀了韩傀;宋朝的王安石为了推行新法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周恩来坚持“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的理想,执着追求,不断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最终成就了一番伟业,成为世人敬仰的 楷模。追求理想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麻烦和困难, 但不经历风雨,何来彩虹?纵然有泪,我们也要挥泪而上,既然我们选择了理想,就是选择 了刻苦、选择了前进,那么我们就不能退缩,也没有理由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