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 年高考历史核心热点:近代中国文化生活习俗 高考热点与命题方向 高考命题者侧重考查近代维新思潮、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重点把握各种思潮产生的背 景、主张、影响,同时要与近代民族危机、政治探索、生活习俗联系在一起。从立德树人、家国情怀的高 度,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近代中国人民思想解放的基本概况, 、认识中国革命复杂性、曲折性,认识 只有马克思主义救中国的道理,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命题选材种类多样,如文字、图表等,设问角度灵活,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实实证、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的高度把握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考生复习
2、备考时应掌握近代中国人民思想解放为核心的主干知识,同时注意横向与中国经济、政治、 生活习俗相联系,多角度分析近代中国思想演变的因素。 真题研究 综合考法 近代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 【典例】 (2018 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中国不受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 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 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 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严复救亡决论 (1895 年) 材料二 不佞垂老,亲见七
3、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 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 (1918 年) 材料三 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 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 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 (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对严
4、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4)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命题分析】 注重能力和 方法指导 以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不同态度为切入点, 考查“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 及其原因、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命题原则 强 化 概 括 分析能力 通过对“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的概括分析,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体现了高考历史的育人功能 凸显核心素 养 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引导考生 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答题规范】 第一步:审思设问
5、,明了方向,确定答题范围 第二步:分析材料,联系所学,确保答全要点 第三步:组织答案提示词化、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书写工整 态度 原因 态度: 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 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 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 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原因: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 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 审设问 设问要求 答题范围 答案来源 (1)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 其原因 (2)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3)对严复的评价 (4)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近代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 析材料, 明答案 态度
6、 原因 态度 看待 第一小问态度,据材料一中“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 察理, 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 即吾圣人之 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 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据材料二中“亲见七 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 觉彼族三百年 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 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第二小问原因, 据材料一中的出处“严复救亡决论 (1895 年) ”并 结合所学戊戌变法的背景, 得出答案: 新文化运动 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 据第一小题的态度答案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 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7、结合 1918 年近代中国的主流思 想为新文化运动、李大钊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得出答 案: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 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以 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 第一小问评价, 据第一小题的答案材料二否定西方 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据材料三中“严复是一 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 ,得出答案:不准确;第 二小问理由:比对材料一中“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 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并据 材料三中 “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 物而不屑一顾” ,得出答案: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对中 国传统文化并未
8、全面否定。 评价 对于任何一个历史现象,包括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 坚持两分法,从而得出答案: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扬弃, 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 内加以总体评判。 分析 分析: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 评价 评价:不准确。 理由: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全面否定;一战 后,严复反思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肯定。 看待 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要增强文化自信; 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
9、在一个长时段内加 以总体评判。 考法一 拓展教材的宽度 【典例 1】 (2020 新课标全国卷)1876 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 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 1 所示。 表 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 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据此可知,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命题分析】 命题视角宽 考查西学东渐思潮,“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
10、格致汇编 。”扩大了 考查知识面,拓宽了教材内容 注重能力素养 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能力,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 国情怀等学科素养 选项分析 A 项,材料当时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说明西用思想的传播没有受到 抑制,排除 A 项。 B 项,材料互答问题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与维新思想无关,排除 B 项。 C 项,材料各类问题中西方“应用科学、各种技术”占据多数,说明西学 传播适应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兴办实业的需求,故选 C 项。 D 项,材料反映出国人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关注,但没有体现出成为社 会的主流思想,排除 D 项。 【典例 2】 (2020 年山东卷)1873 年,华蘅芳等
11、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 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 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 A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 B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 C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 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 【命题分析】 命题视野宽 以“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为切入命题,而这一现象在教材中很 少涉及 能力立意高 考查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 的解读能力;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的 能力 素养考查广 时空观念:1873
12、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 史料实证: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 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 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 历史解释: 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 ”。 选项分析 A 项,根据材料“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 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可知这一理 论对地质进化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并非“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 释 ”,排除 A 项。 B 项,根据材料“1873 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 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可知其作用
13、为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 知识,与设问“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的主观原因不符,排除 B 项。 C 项,根据材料“1873 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 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 ”这种进化的观点与 19C 末中国人的社会变 革和忧患心态产生共鸣, 激起“救亡图存”的强烈意识, 对中国近代民族主 义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故选 C 项。 D 项,根据材料“1873 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 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可知其作用为客观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 旧观念, 促进思想解放, 并非主观上“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 的原因,排除 D 项。 考法二 延展知
14、识的长度 【典例 3】 (2017 天津高考)18211850 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 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 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命题分析】 注重时空观念 18211850 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 强化比较分析能力 通过对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 剧, 着意边疆地理研究; 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 重视研究外国史地, 译介西方书刊的分析,考查关注
15、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呼应社会热点 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 延展知识长度 从更广的视野看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选项分析 A 项,从材料“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 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可知清代史籍著述开始注重研 究本朝历史,针对社会危机,研究社会现实问题,从材料“伴随西 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可知清代史 籍也开始关注世界了,故 A 项正确; B 项,治史方法是整理、编纂史籍的标准和原则,与材料中史籍著 作的内容变化不符,故 B 项错误; C 项,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是材料中的部分体现,不是对材料 的全面概括,
16、故 C 项错误; D 项,明清文字狱是指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 置的刑狱,材料反映的是清代史籍的著述关注的领域和角度发生了 变化,不能反映其是否摆脱文字狱的枷锁,故 D 项错误。 考法三 挖掘认知的深度 【典例 4】 (2020 天津卷)19101911 年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医 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 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 A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 B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 C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 D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 【命题分析】 考查主干知识 近代中国大众传媒
17、的发展报刊宣传 注重能力和方法通过“19101911 年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 指导 津官医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等信 息,考查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凸显核心素养 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深度 选项分析 A 项,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要靠清政府,材料并未提及该宣传对清政府的影响, 无法体现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排除 A 项。 B 项,材料并未提及其他时期的疫情,“开启了”一说无从体现,对疫情的专业研 究的是科学家及医务工作者的作用,在当时的条件下,报刊宣传仅能起到报道、
18、 传播研究成果的作用,排除 B 项; C 项,据所学大众传媒的知识可知,报刊宣传能起到促进思想解放的作用,再据 材料“详细介绍了鼠疫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可知,当时大公报的宣 传有利于从思想层面推动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故选 C 项。 D 项,控制疫情的暴发和扩散,需要政府、医院、民众等多面的共同努力,报刊 宣传无法直接起到这一作用,排除 D 项。 考法四 转换思维的角度 【典例 5】 (2017 新课标全国卷)1904 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 个省 份留日学生共计 1883 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 78%,直隶亦有 172 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
19、 有 351 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命题分析】 材料新颖 1904 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 个省份留日 学生作为命题素材 角度新颖 本题以不同地区留日学生的人数差异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 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说明、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选项分析 A 项,从题中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及直隶的留日学生较多,而陕西等其他十几 个省区人数较少可知,A 项正确。 B 项,题干体现的是“留日学生”在不同
20、地区数量的差异,并非革命高涨程度的 差异,排除 B 项; C 项,洋务派曾派留学生出国深造,但 1904 年洋务运动已经结束,再者,清 政府选派留学生政策并未体现地域上的差异,排除 C 项; D 项,各省区留日学生数量存在差异不能反映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排 除 D 项。 真题研究 考向一考向一 维新思想维新思想 【考向点评】高考全国卷关于维新思想的考查,一方面会结合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考查不同思想家的主 张;另一方面,还会考查与早期维新思想、西方进化论、中体西用的关系等。备考时,运用时空观念、史 实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角度理解把握。 【真题 1】 (2018 新课标全国卷)英国科学家
21、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 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 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D 【解析】 19 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材料严复“煞费苦心”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联系起来, 目的是推动国人的思想解放,故 A 项错误;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没有倡导反清革命,故 B 项错误;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无关,故 C 项错误;严
22、复“煞费苦心” 的目的是,宣传社会进化论思想,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 D 项正确。 【真题 2】 (2016 新课标全国卷)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 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答案】C 【解析】甲午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危机,梁启超倡导维新变法,即政治改良,而不是民主革命,故 A 项错 误;白话文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甲午战后”不符,故 B 项错误;甲午
23、战后,中国面临 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可以看出梁启超的“诗界革命”意在振兴中华、 挽救民族危亡,故 C 项正确;改良思潮形成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期维新思想,而不是甲午战后,故 D 项错误。 考向二考向二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 【考向点评】高考全国卷对新文化运动考查,一方面会结合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考查民主科学思想的本 质含义;另一方面,还会考查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关系。备考时,运用时空观念、史实实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角度理解把握。 【真题 3】 (2019 新课标全国卷)1916 年 1 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
24、 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 在(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重点不是强调个 人之自由,而是强调从思想上打倒封建伦理,故选 B 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强调个人权 利的重要性,而非国家至上,排除 A 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 亦巩固”体现了西方的民主思想,排除 C 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 之权亦巩固”还停
25、留在西方民主的范畴,没有上升为马克思主义,排除 D 项。 【真题 4】 (2019 新课标全国卷)19151918 年, 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 体相当:19191922 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 1/10,不及“革命”的 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19151918 年,新青年 中“革命、 科学、 平等、 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 1919 1922 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 1/1
26、0,不及“革命”的 1/20”,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流思 想是民主和科学,而后期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因而“革命”一词较多,故选 A 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 19241927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 项;材料“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 1/10”说明认同资产阶级民 主政体虽然减少但不是全盘否定,排除 C 项;材料涉及的是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主流思想的变化,与中国社 会主要矛盾无关,排除 D 项。 考向三考向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考向点评】高考重点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如何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含 义,以及与中共成立的关系。备考时要从唯物
27、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 【真题 5】 (2018 新课标全国卷)1920 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 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答案】C 【解析】材料批评社会改良活动,并不主张用民主与科学观念改良中国,故 A 项错误;材料主张依靠工人 群众,“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与实业救国运动无关,故 B 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主张依靠工人阶级改造社 会,因此材料主张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故 C
28、 项正确;材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与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礼教无关,故 D 项错误。 考向四考向四 近代生活习俗近代生活习俗 【考向点评】近代生活习俗变化折射了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文化的变革。高考通过文献史料、图表等方 式考查。备考时要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把握。 【真题 6】 (2019 海南高考)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 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 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 B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 C中国建筑风格受到
29、西方冲击 D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说明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 故选 B 项;材料“厦门鼓浪屿、漳州、泉州”只是部分地区不是遍及乡村,排除 A 项;材料“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 统于一体”表明保留中式风格,排除 C 项;材料“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说明不仅仅通商口岸, 排除 D 项。 考向五考向五 近代中国新思潮与救亡图存近代中国新思潮与救亡图存 【考向点评】近代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促使中国不同派别不断思想解放,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由学 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到思想层面不断深入。复习备考时要与不同时代的民族危机
30、相联系,呈现出不同时代 抗争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 【真题 7】(2015 安徽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 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人物 生活年代 言论 顾炎武 1613168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 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 有益于将来。 日知录 魏源 17941857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 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 害不肯受益也。 海国
31、图志 陈独秀 18791942 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 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新青年3 卷 5 号答顾克刚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答案】 (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 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陈独秀: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命存亡,提倡思想启蒙。 (2)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
32、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 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纳 其他文明。 【解析】 (1)第一小问社会问题,根据材料“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明末清初的顾炎 武是不满于宋明理学空谈心性、脱离社会实际需要的弊端;根据材料” 邪教毒烟受之“,结合所学,可知魏 源是批评鸦片战争前后面对以宗教、鸦片为代表的西方侵略,清政府不知如何正确应对的现状;据材料“有 关国命存亡之大政”,结合所学,可知陈独秀是针对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窃取革命果实,对外卖国,对内专 制的事实有感而发;第二小问主张,结合所学,可以从顾炎武的经世
33、致用、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 秀的思想启蒙等角度分别归纳。这儿要注意的是,题目问的是各自的主张,前两人因为没有实践运动,显 得主张比较明显,而陈独秀的主张如果考生不注意,很有可能答成“新文化运动”,这就不怎么贴切了,应该 是从思想启蒙、启迪民智、思想解放的角度来表达比较贴合设问原意。 (2)第一小问趋势,紧扣设问,首先要“根据材料(提供的内容和范围)”,实际上考生要善于利用第一问, 因为第一问的题目本身事实上就已经说明了材料主要反映的线索, 接着“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 其 实就是要考生在材料主线的引领下进行知识整合,概括性地表达明清到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演变方向,可 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进行表达,这里尤其要注意题目设问是“趋势”,不要把各领域的具体史实 一一罗列,那就偏离设问本意了;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综合思考,可以从有识之士的 社会责任感、顺应时代潮流、善于反思现实的具体做法、兼容并蓄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