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自吕氏春秋出自吕氏春秋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作者简介 吕不韦(?吕不韦(?前前235235年),姜姓,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安阳市滑县)人。1-3 1-3 战国末年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兼儒墨,合名法儒墨,合名法”,史称,史称“杂家杂家”。吕氏
2、春秋又称吕览,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是战国末秦相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而成,共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而成,共2626卷,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160160篇。篇。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慧之光。知识链接 吕氏春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
3、文集,规模宏大,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十二纪每纪五篇共六十篇,八览每览八篇(有始览少一篇)共六十三篇,六论每论六篇共三十六篇,另有序意一篇,共一百六十篇。十二纪按照月令编写,文章内容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逻辑排列,属于应和天时的人世安排,体现了道家天道自然与社会治理的吻合。吕氏春秋思想特点吕氏春秋思想特点 宋之丁氏,家无井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一人居外。及/其家穿其家穿井,告人曰:井,告人曰:“吾吾/穿井穿井/得一人。得一人。”有有/闻而传之闻而传之者:者:“丁氏丁氏穿井穿井/得一人。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于宋君。
4、宋君/令人令人/问之于问之于丁丁氏,丁氏,丁氏对曰:氏对曰:“得得/一人之使,非一人之使,非/得一人得一人/于井中也。于井中也。”求闻求闻/之若此,不若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无闻也。gi j文章翻译宋宋 之之 丁氏,家无井丁氏,家无井 而而出出 溉汲溉汲,常一人,常一人 居居 外。外。及及 其其 家家穿穿井,井,告告人曰:人曰:“吾穿井吾穿井得得一人。一人。”有有 闻闻 而而 传传 之之 者者:“丁氏穿井得一人。丁氏穿井得一人。”表承接打水浇田。汲,从井里取水等到开凿助词,的居住代词,他告诉得到,这里本义指节省听闻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外出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个人在外(专管打
5、水)。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外出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个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开凿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等到他家开凿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开凿水井得到一个人。我开凿水井得到一个人。”表承接传播代词,丁氏说的话的人有人听到(他说的话)就传播说:有人听到(他说的话)就传播说:“有个姓丁的人开凿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个姓丁的人开凿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文章翻译文章翻译国国人人 道道 之之,闻闻 之之 于于 宋君。宋君。宋君宋君 令令 人人 问问 之之 于于 丁氏,丁氏丁氏,丁氏 对对 曰:曰:知道、听说,这里指:使知道对,向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代词,这件事居住在国都
6、中的人四处讲述这件事,居住在国都中的人四处讲述这件事,使使宋国国君也听闻了这件事。宋国国君也听闻了这件事。讲述居住在国都中的人派派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丁氏对答说: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丁氏对答说:回答回答代词,这件事代词,这件事向向全文翻译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外出打水浇灌农田,经常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外出打水浇灌农田,经常(派)一个人在外(专管打水)。(派)一个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开凿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等到他家开凿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开凿水井得到一我开凿水井得到一个人。个人。”有人听到(他说的话)就传播说:有人听到(他
7、说的话)就传播说:“有个姓丁的人开凿水井得到有个姓丁的人开凿水井得到了一个人。了一个人。”全文翻译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四处讲述这件事,使宋国国君也听闻了这件事。居住在国都中的人四处讲述这件事,使宋国国君也听闻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丁氏对答说:丁氏对答说:“(开凿水井)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中发现一个人。(开凿水井)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中发现一个人。像这样(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求取传闻,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像这样(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求取传闻,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2.2.再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整体感知起因(第1、2
8、句)误传真相(第3、4句)(第5句)宋国姓丁的人家将因打井而得到一个宋国姓丁的人家将因打井而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趣说为空闲的人力趣说为“穿井得一人穿井得一人”。国人以讹传讹,国君询问真相。国人以讹传讹,国君询问真相。收束全文,用议论点明文章主旨。收束全文,用议论点明文章主旨。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宋国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负什么责任?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任?精读细研谁负责负什么责任关键词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表述不清(起因)告未经调查传播开去闻而传接收传闻越传越广道1.1.概括这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记叙了宋国有个人挖掘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记
9、叙了宋国有个人挖掘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精读细研 意思是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意思是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1 1)丁氏对这件事表述不够清楚;)丁氏对这件事表述不够清楚;(2 2)“有闻而传之者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3 3)“国人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5 5.宋君是如何处理这件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宋君令人问之于丁
10、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宋君是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宋君是一个认真的人,他不随便轻信传言,命令手下,实地考察求个认真的人,他不随便轻信传言,命令手下,实地考察求证。宋君具有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证。宋君具有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精读细研以讹传讹 有闻而传之者: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国人道之。传之者把丁氏的话理解成:丁家打井得到(发现、打出)了一个传之者把丁氏的话理解成:丁家打井得到(发现、打出)了一个人。传之者把听到的话,到处传播。这样,越传越远,一直传到了国人。传之者把听到的话,到处传播。这样,越传越远,一直传到了国都。居住在国都中的人,应该
11、是素质很高的人,不应该都来谈论这件都。居住在国都中的人,应该是素质很高的人,不应该都来谈论这件事。但是,这些人非常喜欢打听和传播稀奇古怪的人与事,假话就传事。但是,这些人非常喜欢打听和传播稀奇古怪的人与事,假话就传成了真话了。成了真话了。因此,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因此,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古代有古代有“三人成虎三人成虎”、“曾子杀人曾子杀人”的典的典故,可以看出,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是可怕的。故,可以看出,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是可怕的。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 1)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眼见为
12、实。(2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切忌道听途说。)不要轻信流言蜚语,切忌道听途说。(3 3)不要听到传闻就往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听到传闻就往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4 4)语言的表达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楚,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语言的表达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楚,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5 5)对待传言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对待传言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
13、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应该学习国君调查研究的的求证精神和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应该学习国君调查研究的的求证精神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主题归纳 穿井得一人记叙了宋国的丁家打井得穿井得一人记叙了宋国的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的到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话对于道听途说的话,一定要细察一定要细察,不能轻信不能轻信,不能盲从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更不能以讹传讹。古今异义及其家及其家穿穿井(井()国国人道之(人道之()古义:挖掘、开古义:挖掘、开凿。凿。今义:把衣服、鞋袜等套在身上。
14、今义:把衣服、鞋袜等套在身上。古义:国古义:国都。都。今义:国家。今义:国家。一词多义之之闻闻之之于宋君(于宋君()得一人得一人之之使(使()代词,这件事代词,这件事助词,的助词,的闻闻有有闻闻而传之者(而传之者()闻闻之于宋之于宋君(君()动词,知道、听说动词,知道、听说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使听到于于非得一人非得一人于于井中也(井中也()宋君令人问之宋君令人问之于于丁氏(丁氏()介词,从介词,从介词,向介词,向词类活用闻闻之于宋君(之于宋君()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使听到。课堂练习1.翻译句子:(1)得一人之使(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课堂练习2.对本文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B 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C 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D 要勇于揭穿拓展提高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