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意思是夜晚登上“受降城”听到远处传来吹笛声。高适,岑参,李益,李白,王昌龄。作家作品作家作品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诗人。他是中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诗也不乏名篇,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首七言绝句。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学习目标】1.通过勾画知识链接部分,识记作家作品;2.通过默读全诗,结合注释,读准字音并翻译全诗、背诵全诗;3.通过写作背景和赏析全诗,能够领悟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主旨;【学习重
2、难点】重点:作家作品;读准字音并翻译全诗、背诵全诗。难点:领悟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主旨。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受降城:唐高宗神龙三年张仁愿所筑,以防突厥,共有中、东、西三城。贞观二十年,唐大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灵州城为“受降城”。【2】回乐烽:烽火台名,当在回乐县境内。【3】芦管:即指题中之“笛”。【4】征人:戍边的将士。【5】尽:全。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出征人
3、都眺望故乡。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前两句古诗,描述其画面。赏析: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这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画面: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4.赏析“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由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所引发的绵绵乡思,汇成滔滔的感情洪波,抒发了征人浓烈的思乡之情。5.“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夜”和“尽”好在哪里?“夜”写出征人望乡时间之长,“尽”字又道出了他们无例外都在望乡,充分表现了戍边将士的浓郁思乡之情。6.本诗中的写景和抒情是如何融汇在一起的?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7.主旨归纳。诗人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如雪的沙地、如霜的月光、凄凉幽怨的芦笛等 ,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