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政治必修 4《哲学与文化》必背知识清单(实用必备!).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7333256 上传时间:2023-11-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5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政治必修 4《哲学与文化》必背知识清单(实用必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4年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政治必修 4《哲学与文化》必背知识清单(实用必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24年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政治必修 4《哲学与文化》必背知识清单(实用必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24年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政治必修 4《哲学与文化》必背知识清单(实用必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年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政治必修 4哲学与文化必背知识清单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一、追求智慧的学问1.哲学的起源本义: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其本义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产生:(本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源:)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认识世界)作用: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实践。哲学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助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特别提醒】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

2、反映(升华)。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等于真正的哲学。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区别:哲学并非人人都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是零散的、不自觉的、简单化的联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都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错误观点】哲学与世界观都是科学的; 哲学就是世界观;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3、的统一 认为哲学是哲学家的事,与普通人无关。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特别提醒】世界观与方法论并非是相互影响或决定的关系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哲学具体科学研究对象整个世界某一具体领域揭示的规律揭示整个世界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揭示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作用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指导联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

4、进行概括和升华。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防止两种错误倾向:替代论: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取消论: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全面理解哲学的概念: 从本义上看:哲学是一门爱智慧或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从本质上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从产生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从特点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它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从作用看: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指

5、导具体科学,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内涵: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特别提醒】“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能等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也可表述为: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为什么思

6、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一标准(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

7、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火、土等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合理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的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局限性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a.基本观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

8、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具体形态是世界本原。即: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b.合理性: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的。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微粒说: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德谟克利特)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a.基本观点: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

9、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即:自然科学中的物质结构 = 物质。原子的属性 = 物质的属性。b.局限性: 第一,把自然科学中的物质结构直接混同于物质概念。第二,机械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因而具有机械性,否认联系的多样性。第三,形而上学性。(即否认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第四,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即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社会历史领域去,把人的思想和意志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而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经典观点: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

10、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 = 客观实在)【特别提醒】唯物主义并不都是正确的,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但二者都是非科学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含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主观唯心主义a.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

11、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这里的人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如英雄、帝王等。如:“智子疑邻”中,丢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从主观出发的错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b.主观唯心主义典型观点: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客观唯心主义a.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

12、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如:在现实生活中,宗教思想认为在客观世界之外有一个万能的主宰;封建迷信思想都认为有超现实的理念或上帝、神灵等主宰世界。b.客观唯心主义经典观点: 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中外的神创论:上帝创造世界 ;盘古开天地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神秘主义) “8”就是发,喜鹊报喜,慧星出现乃不祥之兆,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

13、人的命运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哲学上“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哲学史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元论是不可能的,二元论的实质偏向于唯心主义)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社会科学前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实现无产阶级和

14、全人类的解放。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观点【提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辩证唯物主义部分第二课

15、 探索世界的本质(辩证唯物论)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的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能动的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的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

16、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违背规律的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方法论】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的总

17、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矛盾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观)1.联系的特点: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

18、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务和服从于整体。联系: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2)方法论: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立足整体,把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观)1.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的普遍性:物质世界处

19、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含义: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量变和质变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必需把量变控制

20、在一定的限度内,不能随意促成事物质变,坚持适度原则。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2)事物发展的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a.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前途是光明的。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方法论】a.我们要对未来从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b.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考验。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基本

21、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区别: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联系: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矛盾

22、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要求办事情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

23、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2)矛盾主要方面与矛盾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在某一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是矛盾主要方面。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全面,要分清主流、支流,着重抓主流;在某一矛盾中,处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次要方面。矛盾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不能忽视次要方面、忽视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区别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存在于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1,次要矛盾1。存在于一个矛盾中,主要方面=1,次要方面=1。标志性词语:关键、重点、中心、重心、根本任务、核心、重中之

24、重、牵牛鼻子、突出任务、核心问题、首要地位、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好钢用在刀刃上、打蛇打七寸等标志性词语:抓主流、识大局、全局意识、主体、主题、本质、辨方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等作用: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作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适用情况:一般“做事情”时使用适用情况:一般“看问题,判断事物性质”时使用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2.实践活动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

25、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特点: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的。制约实践活动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也具有客观性。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

26、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区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根本目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无到有”;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关键点“实践有新的需要”“新的认识工具出现”“人的认识能力和水平提高”。检验标准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没有谈到指导的结果如何。目的认识指导实践成果了或者失败了,谈到了指导实践的结果。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7、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会变成谬误。 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有明显的界限)。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 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看,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心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

28、也有一个过程。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的发展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认识不是直线前进,也不是循环运动)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历史唯物主义部分(5+6课)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唯物史观)一、社会历史的本质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29、实践的 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a.性质上: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b.过程上: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

30、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二、社会历史的发展1.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态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a.经济基础决

31、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c.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生产力)(4)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基本矛盾: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

32、的动力: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直接动力: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三.社会历史的主体(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3、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重要性: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重要性: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一、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个人) 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看问题)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做事情) (2)价值观是人生的

34、重要向导。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3)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对民族和国家)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基本特征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2)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3)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做出不同的价值评价。三、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要求(1)标准一: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基本标准) 作出正确的价

35、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2)标准二: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最高标准) 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和最高的价值追求。四、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1)要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根本途径) 人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2)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客观条件)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创造和实现自

36、己的价值。(3)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主观条件) 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的素质; 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需要锤炼品德修为,打牢道德根基。【易错易混】1、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P49)2、认识的特点: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P55)3、真理的特点: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P53)4、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P23)5、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主体差异性(P77)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

37、化一、文化的内涵与功能1(1)含义: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2)本质: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文化有相对独立性。(4)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5)文化载体:文化要通过载体来呈现出来,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2文化的功能(1)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38、。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者人。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1、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P94)(1)形成: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2)发展: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内部)中华文化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

39、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外部)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P94)(1)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2)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3)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意义(P96)(1)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包容性。(2) 意义:(3) 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

40、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世界)(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对中华民族)4、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P97)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侧重文化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侧重文化发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P98)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国家)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41、。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解决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关系)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1)创造性转化的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

42、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2)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P100)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爱国主义的地位和作用(P100)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3) 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P100)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

43、、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4)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P100-P101)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民族文化的结晶。(3)具体要求: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3、伟大建党精神(P101阅读与思考)(1)内涵: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2)地位:

44、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4、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P101)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时代取得的成就铸就的具体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创、坚持、

45、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8、伟大抗疫精神(P101-P102)(1)内涵: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2)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9、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P102)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政治 > 统编版(人教部编版2019) >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4年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政治必修 4《哲学与文化》必背知识清单(实用必备!).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