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 课件121张.ppt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7457697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PTX 页数:121 大小:1.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 课件121张.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 课件121张.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 课件121张.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 课件121张.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 课件121张.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信息类文本阅读20242024年年高考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语文专题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分析论证特点考查角度命题特点分析理据关系分析论证特点是一个综合性考点,可以单独考,如近三年专考论述思路或理据关系;可以综合考,对论证方法、论点论据特点、论证语言等综合考查,目前高考尚未涉及。分析论证特点考查有两种题型,主观题考论证思路或结构,选择题考理据关系等。今后考查趋势是题型相对灵活,考查论证特点越来越深入。分析理据关系概括中心论点对论证观点、方法与结构综合考查分析理据关系命题角度一分析理据关系(一)分析理据关系所谓理据关系,就是指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根据材料与观点一致的原则,论点必须统率论据,论据必须能证明论点

2、。能够精准地分析理据关系是阅读论述文的最基本要求,也是解答所有论证题的基础。1.找准论点找准论点(1)了解常见的提出论点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引用名言,从而引出论点。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纳出论点。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归结出论点。(2)清楚论点的常见位置有些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论点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段首或段尾。常在“我认为”“由此可见”“所以”等逻辑关联词之后。有些论点是在层层论证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这时通常会出现类似“我认为”“由此可见”“所以”等标志词。2.理解文外论据的含义理解文外论据的含义一要知道文内论点是什么,二是准确理解文外论据的含义

3、,两者相互结合方能判断。3.分清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分清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论点是统帅,是灵魂,所有的论据都是为论点服务的。判定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看论据是证明什么论点的,这是答题的基础和根本。其次要看论据是如何证明论点的,即是从哪个角度证明的。常见的角度有正反、因果、条件、结论等。还可以看论据与论点运用的先后顺序,如先论据后论点,叫引出;先论点后论据,叫证明。命题角度二分析论证方法解题方法分析论证方法要做到:分析论证方法要做到:1.准确判断每一种论证方法抓住每种论证方法的语言标志,如举例论证多用“譬如”等,比喻论证多用“如”“好像”等,因果论证多用“因为”“究其原因”等。当然,标志词只是技巧,最根

4、本的还是依据文意。注意易混论证方法的区别,如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比喻论证是一种用人们熟悉的、易懂的具体事物证明人们生疏的、难以理解的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其基础是比喻的修辞手法,重在说理的形象化和具体化。类比论证是用两个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相比较,其基础是类比推理,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其着重点在于说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例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中用“大宅子”“鱼翅”“鸦片”来论证文化遗产、文学遗产中的精华及糟粕,是比喻论证;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5、”就是类比论证。2.注意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一段之中,会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一句之内,也会综合运用两种甚至三种论证方法,这些在判断时都要多加关注。命题角度三分析论证语言解题方法1.分析语言特点(所有文体通用)的思考角度(1)语言特色:如质朴、通俗、清丽、典雅等。(2)语体色彩:文言、口语、书面语等。(3)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4)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结合、常变结合等。2.分析论述文论证语言要考虑的角度(1)抽象性:学术语言、专业化语言。(2)有气势:语气词、反问句带有强烈的语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整齐匀称,节奏明快;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使用

6、,使论证鲜明有力。(3)生动性: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理,使议论显得生动活泼;运用成语、引用古诗文名句,使语言典雅而富有文采,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口语与书面语的交错使用,使语言显得既庄重,又诙谐;不同句式的变换和综合运用,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命题角度四论证特点综合分析解题方法分析论证特点分析论证特点(综合角度综合角度)要注意:要注意:1.多角度切入(1)论点提出的角度:是否准确、新颖、独到。(2)论据的角度:是否典型、新颖。(3)论点提出的位置和方法:是否开门见山地亮出观点;设问开篇,提出论题。(4)论证方式角度:立论、驳论、立论驳论相结合。(5)论证结构(常考题型,可单独设问):层进式(纵式

7、结构)、对照式等。(6)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等。(7)论证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幽默、逻辑性强等。答题时应从具体文本出发,选择恰切的切入角度。2.使用专业术语,答出效果(1)结构方面:层进式结构,使论述深入;并列式结构,使论述层次清晰。(2)论证方法:例证法,典型、有力;引用法,增加权威性,引用古诗词又增加文化底蕴和文学味;对比法,鲜明突出;喻证法,通俗易懂,说理生动等。多种论证方法综合使用,增加论证力量,有说服力。(3)论证方式:立论式:提出论题(论点)分析问题(展开论证)解决问题(得出结论)。驳论式:提出错误观点批驳错误观点提出正确观点。(

8、4)论证语言:语言严密,使论证严密;语言通俗易懂,使论证有说服力。使用拟人、比喻手法,使论证生动、形象;使用设问,或引人注意,或启人思考等。典例演练 1、阅读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必须停止的”部分,分析其论证方法及效果。比喻论证:如文中把某些长文章比作“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这个比喻论证,生动形象,既幽默风趣,又充满讽刺意味。举例论证:如斯大林的演说内容只有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举这个例子是为了与“我们的老爷”的文章相对比,突出战争时期写简短、精粹文章的必要性。引用论证:如引用俗语“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引用这些俗语是为了说明长和短的原则应该“看情

9、形办理”,引用俗语通俗易懂。对比论证:例如把斯大林的演说和老爷们的长文章进行对比,用资本论和老爷们的长文章进行对比。两个对比论证分别为了说明战争时期写简短、精粹文章的必要性和长和短的原则应该“看情形办理”的道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融媒体时代给跨文化传播带来了先进的媒介技术,但是如果陈旧的思维不革新,再先进的媒介技术也难以发挥作用。所以,归根到底,改变传播思维是重中之重。要坚持“受者本位”的传播原则。研究海外受众对中国形象的接受途径和认知要素,摒弃“秀肌肉”“大喇叭”“高音炮”式的传播方式,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化“硬传播”为“软传播”,将文化以更持久的方式潜入受众头脑。特别是要融通

10、中外概念、范畴、表述,强调“说理”的同时注重“陈情”,将宏大叙事转化为故事性叙述,以小见大,润物无声,从而淡化宣教、灌输的色彩,消解海外受众对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等异文化的抵触感。要注重运用非语言和视觉传播的技巧。视觉听觉的感染力往往优于语言传播,可以有效减少海外受众在语言转化过程中对文化符号的误读,增强传播的有效性。材料在语言运用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进行分析。逻辑严密。运用“但是”“如果”“所以”“从而”等关联词语,表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阐释更清晰,更具说服力。准确恰当。“归根到底”“特别是”“往往”“可以”“要”“更”等词语,使表达重点突出,观点鲜明。形象生动。“秀肌肉”“大喇叭”“

11、硬传播”“陈情”等词语,使语言更加形象可感,生动活泼,易于理解。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阁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

12、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不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

13、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

14、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摘编自袁行需中国文学史)文章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引出话题,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论点明晰,结构清晰严谨。论证方法多样。材料一中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有力。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接近”“已经”“还不能算是”等词句。信息

15、类文本阅读分析思路结构考查角度命题特点分析两则材料的论述思路梳理、分析论证思路、结构是新高考卷的必考题,足见命题者对考生分析论证思路、结构能力的重视。题干用语相对灵活。“行文脉络”重在思路的梳理;“论证思路”多了论证中心与论证角度的要求;“论证结构”多了结构特点的说明。无论使用什么样的题干用语,能够准确梳理行文脉络的本质要求不会变化。分析全文的论证结构分析单则材料的论述思路前备知识论述文结构论述文的基本结构一般遵循“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三段论”模式。引论就是开头,必须明确论题或提出论点;本论就是主体,应选用材料并分层次论证观点;结论就是结尾部分,归纳总结全文,

16、重申观点。一般来说,大多数论述文的整体结构属于总分总结构,在分说部分,往往会采取或并列、或层进、或对比、或总分的结构模式。一、论述文的基本结构一、论述文的基本结构二、本论部分的结构模式二、本论部分的结构模式模式特点典例总分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有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的分论点当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点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还可以先总后分再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主体部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主体部分(文章文章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人类认识过程第一阶段由存在到思想 人类认识过程第二阶段由思想到存在 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上述两个阶段的多 次反复才能完成并列式文本展开的各

17、层次,关系是平等的。或是分论点之间关系是并列表述的;或是围绕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论证同一观点。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二部分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二部分(首先首先其其次次其次其次)三大缺点层进式后面的论证是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不能随意变动。这种布局的好处是能反映出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层递式有三种方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摆现象说危害析原因给对策。例一:修辞立其诚主体部分例一:修辞立其诚主体部分(第第210段段)例二:反对党八股例二:反对党八股(节选节选)主体部分主体部分八大罪状 (即内容形

18、式原因危害)每条罪状对照式正反对比: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通过二者的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往往一方面用墨较多,作为论证的重点;而另一方面着墨较少,只作陪衬。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三部分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三部分两种对立的态度对照式破立式:“破”(驳)就是分析、评论或驳斥,指出其错误之处。“立”就是确立自己的观点。破(驳)立结合形式:先破后立;先立后破;边立边破。拿来主义拿来主义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立:拿来主义1.层次清晰层次清晰(1)从文章各段内容入手,弄清每一段的意思。同样,分析一个段落的层次也是如此,可以通过分析这一段落中每句话的意思,分析出段落的结构和思路。各段段意知道了,全文内容也就

19、能把握了,文章思路也就理清了。(2)从弄清材料与材料之间、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入手。针对本论部分各段,根据所用材料的性质、角度,我们可以搞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顺序。常见的逻辑顺序有: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概念到应用,由总到分,由破到立(或由立到破)。(3)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借助标志思路、层次的词语和句子。2.层意准确层意准确(1)紧扣材料的论述对象和重点概括。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某些考生概括段意往往只会就“段”论“段”,抓住某个关键词进行放大,以致脱离或疏忽了整个材料的论述对象与重点,这样下来,概括肯定不准确。(2)尽量摘取中间段落中的关键句以及关键句中的关

20、键词语整合层意,少用术语和空洞词语。1.体现过程体现过程答题时需要把握文本的大致结构,呈现文本的结构框架。因此,作答时应尽量使用诸如“首先”“其次”“再次”“接着”“紧接着”“接下来”“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词语。2.表明关系表明关系答题时需要表明各论证环节之间的关系。比如,“交代了立论背景”“确立了立论前提”“引出后文的议论对象”“为后文对的论述做铺垫”“增强了论证的现实针对性”“使读者对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等等。3.交代特点交代特点答题时要交代、点明论证内容的特点。(1)结构特点:是总分式,还是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2)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论证角度,即文本论证中心论点的切入点、论

21、证角度多以名词性短语形式呈现。例如2021年新高考卷第4题答案中“从网络行为的底线意识和基准意识两个角度展开论证”,“底线意识”和“基准意识”就是论证角度。最后,大致形成这样的答题模式:材料围绕论点,采用了结构,首先,接着运用论证方法论述了,然后指出了,最后运用论证方法强调了典例演练:典例演练: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材料一:材料一:随着中国的国家力量与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如何在谋求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将自身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惠及普通国民与全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民,已成为一项亟待取得突破的事业,而“讲好中国故事”就是推动这一事业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如何通过

22、“讲好中国故事”来实现有效的共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将对国家形象的构建以及对外宣传工作的开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近些年来,无论是传统主流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东方卫视出品的节目这就是中国,紧扣时代脉搏,积极传达民族自信的精神。上新了故宫以勃发创新的时代力量,让文物活起来。CGTN(中国环球电视网)已经建成多语种电视频道,在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实现了节目制作与播出。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弱化了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界限,打破了媒介的壁垒。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社交平台,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也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舞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也纷纷开通了视频号,利用网络

23、的便捷,提高及时性。然而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讲好中国故事”也面临着被“污名化”“政治化”的挑战。同时,传播技术不断进步,媒体融合全面推进,也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多维叙事提供了可能性与挑战性。因此,提升媒体讲故事的能力,便被赋予了重要的价值甚至是历史意义。尚克和艾贝尔森认为,故事解释着世界,人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的故事允许他们看到的世界。当下的中国不乏好的故事,关键在于如何讲。不同的媒体类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叙事资质,不同媒体对不同故事类型或者叙事性模式有着特别的适用关系。有的媒体强调“情境再现”,有的凸显“煽情陈述”,有的注重“理性分析”,有的体现“深度解剖”。讲好中国故事,就需要利用媒

24、体的这些特质,在叙事话语、叙事符号、叙事关系和叙事主体等方面进行重新建构。无论是传统主流媒体还是新媒体,无论是稳固娴熟的政治、学术话语,还是鲜活灵动的网络、生活语言,都可以在多元话语的融通中为讲述中国故事贡献力量;传统的言语交流媒介已不再独享支配地位,图像、声音、音像、超文本等传播媒介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各类媒体应深挖故事内容的表达方式,以糅合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多模态叙事模式,呈现多姿多彩的画面,打造独特的感官盛宴;注重共情、共动、共享,让受众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收者,还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体验者,这种参与、体验可以有效地增强他们对于中国故事的感性认识;在叙述的主体上,多元主体共同讲述已然成为不容

25、忽视的客观现实,无论是大陆还是港澳台地区,都可以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主体,甚至也可以搭建与不同国别媒体的合作,借由外国人的声音来讲述中国的故事。(摘编自史卫文讲好中国故事的媒介创新思考)材料二:材料二:陈贝儿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由她主持的“扶贫攻坚”纪录片无穷之路在香港和内地广受好评,这部纪录片成本很低,摄制团队仅有5人,它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制作者在地域选择上很成功。他们从精准扶贫政策入手,挑选了最有特色、港人最少接触的主题,比如“易地搬迁”“产业带动”“教育扶贫”“企业帮扶”等,然后根据主题选择有代表性的脱贫地区,且尽量展现各地不同的地貌风光。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国家的脱贫

26、奇迹,更有各地令人惊叹的壮美山河。“大国崛起”与“小民尊严”密不可分。无穷之路的制作者说,脱贫最大的受益人是普通老百姓,因此他们尽量选择一线村民作为受访者,这些村民朴实的讲述是扶贫工作最有力的见证和回应。为了承诺坚守近40年的“溜索医生”邓前堆,山海情中“马得福”的原型谢兴昌,带领乡亲致富、为妇女争取权益的佤族咖啡农叶萍他们的善良和奉献、勤劳和拼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构成这个时代最温暖的底色。主持人陈贝儿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她的采访像聊家常,她态度真诚,说话接地气,访谈有人情味儿,当地人很自然地向她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生活。而最打动受访者和观众的,是陈贝儿及摄制组脚踏实地的真实体验。无穷之路之

27、所以能感动无数观众,包括部分过去对内地有偏见的港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是港人亲自去看、亲自去听、亲自见证的扶贫记录。在3个月的时间里,摄制组辗转数千里,跨越6个省份,深入探访了十几个曾深度贫困落后的地区。镜头真实地记录下了陈贝儿攀爬四川“悬崖村”1 500米钢梯时的颤抖、在云南海索渡怒江时的惊惧、在宁夏荒漠戈壁上“吃沙”的狼狈她真实自然的感受和反应会将观众瞬间“代入”,更体会到扶贫的艰难和意义。(摘编自流景无穷之路:令港人重新认识祖国)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飞跃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推动中外文 化交流以及国家形象传播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

28、义。B.新媒体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中国故事的传播者和接收者,它弱化了传 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界限,让传播更加快捷、多样。C.不同媒体类型有不同的叙事资质,多模态叙事就是要充分利用不同模 态的不同资质,打破言语交流媒介的绝对支配地位。D.陈贝儿以平实的语言风格,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在与百姓的亲切交流 中表达最真实的感受,让无穷之路极具共情力。“打破言语交流媒介的绝对支配地位”错。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内容,传统的言语交流媒介失去绝对支配地位,是作者提出多模态叙事的背景和前提,而不是多模态叙事的目的。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媒体既给传统主流媒体带来了冲击,也丰富了它们的传播模式;既 给讲

29、好中国故事带来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挑战。B.根据尚克和艾贝尔森的观点,叙事非常重要,讲述中国故事就是在构 建外部世界对于中国的具体认知、理解和认同。C.我们要打造中国媒体海外布局,借力海外媒体宣传中国,让更多的外 国人为中国故事代言,让中国故事更具说服力。D.无穷之路没有聚焦政治热点,而是以平视的角度观察生活,这样 的讲述方式赢得了香港、内地观众的理解、信任。“没有聚焦政治热点”错。由材料二“他们从精准扶贫政策入手,挑选了最有特色、港人最少接触的主题,比如易地搬迁产业带动教育扶贫企业帮扶等,然后根据主题选择有代表性的脱贫地区,且尽量展现各地不同的地貌风光”可知,无穷之路关注的就是国家的扶贫攻坚战

30、略,它只是在讲述时没有采用宏大叙事策略。8.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A.冬奥会开幕式通过电视直播,以虚拟影像与场景演员表演互动的方式,展现中国的力量,演绎中华文化之美。B.孔子学院创办10多年以来,累计举办各类活动10万余场,已成为世界 认识中国、中外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C.纪录片创意黄山美在徽州展现了一个守正创新的新黄山,先后在 法国电影节、纽约电影节中收获大奖。D.做客中国节目,邀请三位外国主持人做客中国乡村,在同吃同住 同劳动的过程中,讲述中国的乡村文化。9.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是如何紧紧围绕论题展开论述的。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是如何紧紧围绕论题展开论述的。

31、答案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展开论述的。开篇提出论题: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接下来分析媒体在讲好中国故事上的做法和面临的挑战。最后论述利用媒体的不同叙事资质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答案多元话语的融通。例如无穷之路表现扶贫攻坚的政治主题,却采用了聊家常的生活化语言。糅合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多模态叙事模式。例如无穷之路除了讲述故事,还在拍摄中注重展现各地不同的地貌风光,呈现视觉美感。注重共情、共动、共享。例如无穷之路中陈贝儿实地体验中真实自然的感受和反应令观众瞬间“代入”,更能体会到扶贫的艰难和意义。叙述主体多元化。例如陈贝儿是香港人,让港人亲自去看、亲自去听、亲自见证祖国的发展和变化

32、。10.学校团委拟开展“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主题研讨活动,并希望你能以无穷之路为例来发表演说。请根据材料内容,列出发言要点。根据题目情境,发言的要点必须要围绕“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展开,而且要以无穷之路为例。从两则材料的关系来看,材料一侧重从理论上阐述新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材料二则是这方面的一个成功案例。因此作答本题,可以先从材料一中提炼理论观点,然后到材料二中进行比照,把能找到验证的部分作为要点进行作答;也可以先从材料二中分析无穷之路取得成功的具体因素,然后与材料一的理论观点进行比照。信息类文本阅读概括内容要点设题角度命题特点概括内容要点概括是阅读的基础。概括内容要点是新高考卷最

33、重要的考点,未来还是会频繁出现的。概括内容要点命题较灵活,可以采用选择题形式,也可以采用简答题形式。概括的区间不只限于某一则材料,因此,要特别注意材料间的关联。下定义必备知识(一)归纳概括的三种方法1.摘取关键词法这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根据题目指向,在一定的范围内,找出相应的词或短语,稍加整合,给出答案。此法的关键是筛选准确、不漏要点。一个文段中的关键词句往往在段落的开头,或段落的起始句或终结句。有时也比较分散,需要考生对照题干要求,找出重要的文字信息,如内涵丰富的词语、中心句、过渡句、有指代性含义的代词、提示性词语等。在此基础上认真思考,整合答案时保持概念的一致性,有时还需要保持段落之间逻辑

34、关系的一致性,抓准关键词句。2.祛除修饰语法此法颇类似于分析句子成分时找句子的主干(主、谓、宾),祛除修饰成分。有时要求概括的对象是一个句群,道理也是一样的。组成一个句群的若干个句子往往有主次之分,撇开那些居于次要地位的起辅助作用的句子(“修饰成分”),抓住居于核心地位的起统率作用的句子,就能完整准确地概括。3.层次切分法此法运用广泛,且能保证概括准确,不漏要点,前提是对所给文段细读,要依据论述对象准确切分层次,切分好层次后再运用提取关键词句、祛除修饰语等方法来进行概括。(二)归纳概括的技巧1.看标题非连续性文本的标题多放在文末出处中。如果是论点,便可直接提取;如果是论题,则要结合文本提要整合

35、。2.抓概括性的句子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材料观点。这样的句子多为文眼句、中心句或结论句。3.看位置材料的观点一般会在标题、文首、段首或文末、段末的位置适当点出。要关注这些敏感部位。答题方法答题步骤要点:答题步骤要点:1.审题干,明方向概括题的题干首先要具有指示性,审读题干,要会抓题眼,明确“概括什么”的问题。如上面第1题的“侧重点”、第2题的“主要途径”就是题眼。与此同时,题干往往还有极强的限制性。要特别关注题干中出现的限定范围、时间、空间等内容的词句,谨防筛选信息时不能有效排除无关内容,出现错答、漏答或多答等情况。2.定区间,析文本在整体

36、把握文本内容和结构的前提下,要立足于题目要求,启动对文本的“地毯式搜索”,灵活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方式,迅速排除无关信息,确定有效信息的区域,确保没有遗漏,以保证答题要点全面。题干如未明确区域,则要有全材料意识,不可陷入“答案限于某材料的明显位置”的误区。如材料中有图表,也不可放过。在“析文本”时,要善于切分层次,归纳层意;同时明确材料的重点、立场以及视角(政府、媒体、企业等)。3.循规则,巧整合在固定有效信息后,要对相关内容进行精细化处理,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遵循一般规则组织规范的答案。一般而言,首先要对信息归类,合并同类项,保证答题要点不重复、不交叉。其次,要强化三种意识:(1)角度意识

37、。信息要点的角度划归应呼应题干要求,并注意一致性。比如概括原因,可以分“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概括措施方法,可以分政府、企业、媒体、群众等角度。(2)上位意识。归纳与概括,就是把一些散见的信息放在一起,用一个能涵盖这些信息的词语概括出来,这个词语叫“上位词”。需要答出“上位词”的题,题干一般会出现“方面”“角度”等词语。上位词可以从文中找,也可以自己归纳。(3)多点意识。这类答案要点很少是一两个的,一般是三到四个,答题时要尽量筛选,多想一下。当然,这种“多点意识”不是生硬地把一点拆成几点,而是要注意“多点”,且“点”不交叉、不重复。典例演练:典例演练:(2022新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38、后面任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材料一: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

39、的中国。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思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

40、语体系的时代能力。(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作目的,并说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直接从“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译起。霍克思的省译,显然不是漏译或者不能译

41、,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霍克思将“忠实”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与原作的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摹作品。(摘编自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材料三材料三:从当下国际学界关于两百年红楼梦翻译史及诸种译本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学界就这两种译本的翻译技术性问题有着相当细致的讨论。然而我所感兴趣的

42、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杨宪益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更注重推动英语贴着汉语文化观念的地面行走,所以杨译本不可遏制地透露出把中国文化传统及其风俗观念直输给西方读者的翻译立场,这也是杨译本失去西方英语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于杨译本,霍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超越了汉语红楼梦的字面意义,而旨在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相互理解与解释的适应性。他使用西方本土读者谙熟且可以接受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观念,以此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摘编自杨乃乔红楼梦

43、与The Story of the Stone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A.B.C.D.精做试题B项“迎合读者”错,材料二是说“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C项“杨宪益译本”“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等特点”错。材料一“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是说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特点,不是杨宪益译本的特点,选项张冠李戴。D项“增强译作的思想深度”错。由材料二“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

44、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和材料三“旨在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相互理解与解释的适应性”可知,霍克思译本追求艺术性,探求两种异质文化观念,没有谈及思想深度。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现有汉学书目的统计表明中国学者作为典籍翻译主体的比例并不高,这与我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有关。B.中国翻译界应该增加典籍翻译的数量,改变我国典籍主要由国外学者 翻译的局面,这样才能增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能力。C.学界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比较并不在翻译的技术性层面,而主要集中 在其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问题上。D.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遇到的障碍,让本土的翻译经验

45、与西方 翻译理论孰优孰劣成为一个学者们竞相讨论的问题。B项“中国翻译界应该增加典籍翻译的数量,改变我国典籍主要由国外学者翻译的局面”于文无据,材料一是说“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C项“学界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比较并不在翻译的技术性层面”错。材料三“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是说“我”感兴趣

46、的,而不是“学界”。D项“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遇到的障碍,让本土的翻译经验与西方翻译理论孰优孰劣成为一个学者们竞相讨论的问题”强加因果,材料一是“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分析了杨译本的长处和不足,指出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 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B.材料二使用“临摹”的概念,意在强调杨译本对于红楼梦的绝对 忠实,这与霍译本的间或背信弃“意”形成了对比。C.材料三认为只有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转换生成的翻译者,才有可能 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D.材料

47、一提纲挈领,从总体述说中国典籍“谁来译”的问题,材料二和 材料三则分而论之,三则材料呈现出总分的结构。A项“分析了杨译本的长处和不足”错,原文是“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C项“只有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转换生成的翻译者,才有可能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前后顺序有误,原文是“他使用西方本土读者谙熟且可以接受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观念,以此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D项“三则材料呈现出总分的结构”错。三则材料相对独立,无总分关系。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

48、解有何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不同。答案杨宪益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其译文力求保持与原著形神皆似;霍克思追求译文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最大程度的接近,因此其译文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他没有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忠实于原著的“篇章层面”。正确理解作品中的观点,须学会抓住观点的构成因素。观点的第一个构成因素是“观点的适用范畴”,理解观点要学会善于抓住观点的适用范畴;观点的第二个构成因素是“观点的本质”,理解观点要学会抓住观点的本质。本题中,“译文艺术性”是理解的范畴,答题必须在这一点上进行思考和提炼,理解霍、杨二人在译文艺术性上的不同,而不是所有认识上

49、的不同;两人的译文艺术性,最主要的本质区别是“忠于”何者上的不同,霍忠于原著的“篇章层面”,不在意原著的“立意”,这是其译文艺术性的本质追求;杨忠于“形神皆备”,是“临摹式翻译”,这是杨译本的本质。5.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概括。答案译本能否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译本能否清晰地展现译者的翻译思想。译本能否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由材料一“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可概括

50、出:译本能否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由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可概括出:译本能否清晰地展现译者的翻译思想。由材料三“然而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可概括出:译本能否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信息类文本阅读探究观点设题角度命题特点观点运用新高考卷在文本观点的探究与迁移运用方面突显特色。命题角度有二:一是针对文内观点的分析、评论和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三轮冲刺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 课件121张.ppt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