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8 8课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第二单元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学习重难点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子目间关系四个子目间为并列关系白马寺的由来: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城求佛法,请来了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汉明帝让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在他们居住的地方修建佛寺,这就是洛阳的白马寺。课文导入佛教佛教从书上找出佛教相关内容从书上找出佛教相关内容一、三教合流(一)道教 1.兴起时间:东汉末 2.道教本土宗教VS道家学派春秋老子思想学
2、派道教道教道家学派道家学派材料材料: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沟通了人与神的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沟通了人与神的联系。系。道家的学术思想也就自然成了道教的道家的学术思想也就自然成了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红色图案标志为学生记笔记内容仁仁德德礼礼教教经经(二)儒家 1.产生时间:春秋孔子 2.确立正统地位:汉武帝一、三教合流一、三教合流 春秋春秋大一统大一统者,天地之常
3、经,古今之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通谊(义)也臣以为诸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也。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也。汉书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传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任用儒生为官设五经博士,教 授儒学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的意识形态会的主流的意识形态(三)佛教1.传入时间:东汉2.发源地及创始人:古印度、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3.佛教影响一、三教合流一、三教合流佛教佛教幻想的安慰幻想的安慰材料材料: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佛教致力
4、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对于死亡的恐惧。马怀良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魏晋风度研究(四)魏晋玄学哲学一、三教合流一、三教合流 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这一哲学思潮把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这一哲学思潮把老子老子、庄庄子子、周易周易三部书称三部书称“三玄三玄”,尊奉为最高经典,把老庄思想,尊奉为最高经典,把老庄思想和儒家经义相融合,构造出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思辨性的理论体系,和儒家经义相融合,构造出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思辨性的理论体系,以取代汉代的神学体系
5、。以取代汉代的神学体系。背景背景与与内容内容:影响: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四)魏晋玄学哲学一、三教合流一、三教合流经济: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政治:世代沿袭的门阀政治思想:走向崩溃的两汉经学社会:动荡不安的社会变局不营营于利不营营于利不汲汲于名不汲汲于名不困囿于礼不困囿于礼不留恋于生不留恋于生竹林七贤竹林七贤他们畏惧政治斗争,逃避现实,他们畏惧政治斗争,逃避现实,谈论空虚玄远之学,形成风气。谈论空虚玄远之学,形成风气。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五)三教发展 1.魏晋南北朝(1)儒学地位动摇,吸收佛道 (2)道教“贵儒”“尊
6、道”(3)佛教吸收儒道,本土化一、三教合流一、三教合流东汉末年至两晋,儒学信仰日渐失效。据东汉末年至两晋,儒学信仰日渐失效。据汉书汉书载,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然也。”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各家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弟子只能严守家法。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后汉书后汉书孔融传孔融传载:载:(父子理论)(父子理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
7、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寄物瓶中,出则离矣。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变化期,这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儒家独尊的局面为以儒为主,佛道为辅,被三教并存的思想格局所取代。这一时期,道教受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外来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与中国固有文化之间发生了激烈冲突。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强大抗拒力面前,佛教文化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即积极依附、融合本土文化思潮,改变自身面貌,以适应中华文化的生态环境。一、三教合流一、三教合流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其中“三教殿”位于悬空寺的最高处,殿内供奉同时着如来佛祖,佛祖右手边
8、(南侧)的老子,以及左手边(北侧)的孔子。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三教殿)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三教殿)一、三教合流一、三教合流在董仲舒的提议之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代,这种情况逐步发生了改变。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柏杨 中国人史纲阅读材料,归纳儒道佛三教发展的原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三教合流一、三教合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9、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状况如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状况如何?政治:政治:短暂统一,长期战乱,政权更迭频繁。少数民族和汉族混居、交流,融合。经济:经济: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北方经济相对凋敝。士族门阀的庄园经济发展。社会:社会:多数时候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后汉书荀彧传乱乱变变一、三教合流一、三教合流人口南迁人口南迁(二)三教并行西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发展繁荣两汉之际汉明帝邀请佛教高僧来华传教东汉末年本土宗教道教,民间广为传播。隋朝时期提出儒道佛“三教合归儒”2.隋朝“三教合归儒”一、三教合流一、
10、三教合流唐代实行三教并重政策,主要从政治需要出发。唐代实行三教并重政策,主要从政治需要出发。统治者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也要统治者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也要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虽有时也会因统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虽有时也会因统治者个人好恶而有所偏离,但总的说来这一政策治者个人好恶而有所偏离,但总的说来这一政策比较稳定。比较稳定。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道教遵奉老子李耳为本教创祖,由于唐朝皇帝乃道教遵奉老子李耳为本教创祖,由于唐朝皇帝乃李姓,唐朝君主遵奉老子为始祖,并且立祠祭祀,李姓,唐朝君主遵奉老子为始祖,并且立祠祭祀,对老子追封帝号。对老
11、子追封帝号。3.唐朝(1)三教并行;道教最受尊崇一、三教合流一、三教合流李白求仙问道:“十五游神仙,仙游未尝歇。”(感兴二首之一)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2)武则天,佛教发展不同宗派禅宗一、三教合流一、三教合流(3)复兴儒学背景:佛道发展挑战儒学地位P42内容:韩愈、天命论、封建纲常一、三教合流一、三教合流复兴儒学:由于唐朝自立国以来就遵循南北各朝兼容佛、道两教的国策,造成儒、佛、道“三教”并立,其间又矛盾交错的局面。而朝廷坚持崇重、加护佛教的方针,更加使佛教、道教横流,全国弥漫着迷信风气,世风日下。而以韩愈为首的一些具有用世之志又信守儒家传统的士大夫,决心挽救世风,以重新振兴儒家精神和经典伦理道
12、德的形式,来挽救社会危机,这就是韩愈所领导的“儒学复古运动”的兴起原因。“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卷卷226“浮图浮图(指佛教指佛教)害政害政,桑门桑门(指僧侣指僧侣)蠹俗蠹俗竭财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 游 手 好 闲),货 殚 于 土 木(指 修 建 寺的 游 手 好 闲),货 殚 于 土 木(指 修 建 寺院)。院)。范缜神
13、灭论范缜神灭论4.反佛灭佛 (1)背景(原因)一、三教合流一、三教合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魏晋至唐灭佛的原因?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百姓借出家名义逃避税役,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北魏太武帝灭佛北魏太武帝灭佛公元445年,下令诛杀长安沙门。第二年,下诏各州杀僧人,毁佛像,禁民信佛。北周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公元574年,周武帝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唐武宗灭佛唐武宗灭佛公元842,武宗令僧尼中的犯罪者和违戒者还俗,并没收其全部财产。后又下令,僧尼不论有牒或无牒,皆令还俗;一切寺庙全部摧毁。一、三教合流一、三教合流(2)表现:(官方)灭佛三武一宗灭佛(民间)反佛范缜;
14、三武灭佛 后周世宗柴荣改革后周世宗柴荣改革一、三教合流一、三教合流(2)表现:(官方)灭佛三武一宗灭佛(民间)反佛范缜;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澄清吏治,严明赏罚,惩治贪赃,倡导节俭,力戒奢华。禁私度僧尼;收购民间佛像铜器铸钱,缓解了缺钱的局面。整肃军纪。组建了精锐的中央禁军。修订刑律,广搜遗书,雕印古籍。儒学一直是敬鬼神而远之,不能成为一种宗教信仰。虽然唐儒学一直是敬鬼神而远之,不能成为一种宗教信仰。虽然唐代统治者多次修订礼乐典制,使祭奠天地祖先的制度得以规代统治者多次修订礼乐典制,使祭奠天地祖先的制度得以规范化,以维系中华民族敬天法祖、忠孝仁爱的传统,但终不范化,以维系中华民族敬天法祖、忠
15、孝仁爱的传统,但终不能和有统一教义教规,统一信仰的宗教相匹敌,所以佛道依能和有统一教义教规,统一信仰的宗教相匹敌,所以佛道依然有广大的活动空间。然有广大的活动空间。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一、三教合流一、三教合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魏晋至唐灭佛的影响?(3)结果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二、文学艺术(一)文学1.魏晋南北朝曹操父子建安文学陶渊明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是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年)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
16、(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魏晋六朝时期,走马灯似的王朝更迭和杀夺,人命危浅、朝不得夕的恐怖和悲哀,使得许多具有觉醒意识的诗人,包括公卿身份的诗人,为了避祸,不得不藏身匿迹于山泉林木之间,希企逸隐之风一时大炽。二、文学艺术二、文学艺术佳作赏析佳作赏析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南朝南朝陶弘景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17、,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它是指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它是指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而成篇章的文体。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四六文”或或“骈四骈四俪六俪六”。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二、文学艺术二、文学艺术北朝民歌木兰辞(乐府双璧之一)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18、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民歌是指每个民族在古代或者近代时期创作的带有自己民族风格特色的歌曲,是每个民族劳动人民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先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二、文学艺术二、文学艺术2.唐诗歌(1)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2)盛唐:边塞诗:王昌龄出塞、岑参逢入京使山水诗:王维竹里馆、孟浩然春晓诗仙李白将进酒、望庐山瀑布诗圣杜甫望岳、春望、春夜喜雨(3)中唐: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4)晚唐:杜牧江南春、李商隐夜雨寄北江南春江南春杜牧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
19、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二、文学艺术二、文学艺术无家别无家别 唐唐 杜甫杜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泥学习拓展学习拓展垂老别垂老别新婚别新婚别二、文学艺术二、文学艺术天生我材必有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李白将进酒将进酒(736736年)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诉。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诉。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755755年)年)相见时难别亦难,东
20、风无力百花残。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李商隐无题(晚唐)(晚唐)思考:思考:社会变迁对唐诗的影响?社会变迁对唐诗的影响?二、文学艺术二、文学艺术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唐朝由盛转衰。唯物史观(二)艺术1.书法(1)东汉末年(2)魏晋南北朝书体完备隶、草、行、楷王羲之“书圣”(3)隋唐新风格颜筋柳骨二、文学艺术二、文学艺术秦小篆汉隶书晋行书楷书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草书2.绘画(1)东晋专职画家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2)隋唐广、多宗教人物阎立本山水花鸟吴道子吴带当风“画圣”二、文学艺术二、文
21、学艺术唐唐阎立本阎立本步辇图步辇图(文成公主入藏)(文成公主入藏)3.雕塑山西云冈河南龙门甘肃莫高窟二、文学艺术二、文学艺术三、科技(一)魏晋南北朝1.数学:祖冲之,圆周率2.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3.地理学:裴秀,禹贡地域图,绘图法卷一:耕田、收种、种谷各1篇。卷二:谷类、豆、麦、麻、稻、瓜、瓠、芋等13篇(二)隋唐1.建筑:李春,赵州桥2.雕版印刷术3.火药的发明与使用4.天文学:僧一行,子午线5.医药学:孙思邈千金方,唐高宗唐本草三、科技三、科技四大发明四大发明战国战国司南司南(指南针)(指南针)“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备急千金要方序材料:舍本逐末舍本逐末,贤哲所非,
22、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阙而不录录。齐民要术序材料:张骞通西域,至唐代时中西交流有了较大规模,中国科技张骞通西域,至唐代时中西交流有了较大规模,中国科技传到了西方传到了西方,对阿拉伯帝国(当时西方科技最发达的地方)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在对阿拉伯帝国(当时西方科技最发达的地方)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在阿拉伯的数学、医学、炼丹、天文学著作中,清楚地显示出受了阿拉伯的数学、医学、炼丹、天文学著作中,清楚地显示出受了中国的影响中国的影响,但是反过来,中国科技吸收外来的的东西要但是反过来,中国科技吸收外来的的东西要少得多少得多。例如,据阿
23、拉伯史籍可知,。例如,据阿拉伯史籍可知,盖伦的著作由一位中国医生带回中国,可在中国史籍中根本没有盖伦著作传人盖伦的著作由一位中国医生带回中国,可在中国史籍中根本没有盖伦著作传人的影子,可见它在中国根本没有引起注意和发挥影响。的影子,可见它在中国根本没有引起注意和发挥影响。王烔华等: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思考:思考: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三、科技三、科技科技使用上,在重农抑商思想主导下,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科技内容上,中国古代科技偏重实用,忽视理论研究;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创新;
24、中国古代科技对外影响巨大,但对外来的东西吸收得少。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历法等方面。在观念上,注重功利,重政轻技。三、科技三、科技思考:思考: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四、中外文化交流(一)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1.东汉到北朝:高僧来华译经2.东晋:法显收集经典3.唐朝:玄奘西行(二)中国佛教对周边国家的影响1.中日交往:(1)唐朝:鉴真东渡(2)日本空海2.外国学问僧*佛教三大派别:北(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四、中外文化交流四、中外文化交流(三)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1.长安国际大都会 2.中国文化圈 3.外商定
25、居港口城市四、中外文化交流四、中外文化交流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有什么特点?(交往范围、交交往范围、交往领域、交往方式、对待对方文化态度往领域、交往方式、对待对方文化态度)交往范围广泛,国家众多交往范围广泛,国家众多交往领域全面,政经文教交往领域全面,政经文教交往方式多样,贸易宗教交往方式多样,贸易宗教双向学习,兼收并蓄双向学习,兼收并蓄四、中外文化交流四、中外文化交流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与特点二、文学艺术二、文学艺术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与特点1.原因(1)民族交融。(2)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江南得到开发。(3)佛教传入。(4)继承秦汉文化成就。2.特点(1)科学技术
26、成就突出。(2)思想界异常活跃。(3)体现民族交融特色。(4)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不同地域文化差异明显。二、文学艺术二、文学艺术六、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与特点二、文学艺术二、文学艺术六、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与特点1.原因(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2)统治者开明的文化政策(3)民族交融(4)中外交往,吸收外来文化(5)继承发扬传统文化2.特点(1)辉煌灿烂,世界领先(2)博大精深,全面繁荣(3)兼收并蓄,充满活力(4)泽被东西,影响深远二、文学艺术二、文学艺术本课时间轴本课时间轴三三国国至至隋隋唐唐的的文文化化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儒学道教佛教文学艺术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
27、民歌唐诗艺术书法: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绘画:顾恺之吴道子雕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科技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祖冲之圆周率)、农学(齐民要术)、地理(禹贡地域图)隋唐时期:建筑(赵州桥)、印刷术(雕版)、火药、天文(僧一行本初子午线长度)、医学(千金方唐本草)佛教传入中国玄奘西行佛教外传鉴真东渡其他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本课思维导图本课思维导图三教合一、三教并立,以儒为尊课堂检测 1晋代葛洪在道教典籍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这反映了()A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B儒道思想的融合 C儒本道末的指导思想 D道教危机的出现B 2魏晋时期政局动荡反复,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文人士子隐遁竹林、纵情山水。此后,种竹养竹、咏竹画竹逐渐成为风气。这反映出当时()A江南开发和种植业的发展 B文人士大夫对人格精神的追求 C士族子弟在政治上的失势 D三纲和五常等伦理规范的确立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