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刷题练习题2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阵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上曰:“戡乱以武,守成以文,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德彝顿首谢。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
2、,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上谓太子少师萧璃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强劲而发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廷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六月戊申,上与侍臣论周、秦修短。萧璃对曰:“纣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3、。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盖取之或可以逆得,而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璃谢不及。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阵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
4、忘本/B.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阵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C.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阵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D.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阵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亥,干支记日法。干支纪日法是汉族民间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是农历的一部分。B.“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用作对帝王
5、的敬称。C.顿首是古代跪拜礼之一,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D.大理寺是古代重要的官署名,专门负责刑狱案件审理,以及监察各级官员,长官即大理少卿,位九卿之列。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德彝认为当时世上无人才可向朝廷举荐,太宗对他提出批评,认为用人如同使用器物,应各取所长,不是世无人才,而是他不识人才。B.太宗年轻时喜爱弓箭,自认为收藏了许多优良的弓,对弓的好坏了解很多,但工匠的论述使他知道自己以前的认识很有限。C.太宗曾与侍臣讨论周朝统治长久、秦朝统治短暂的原因,萧璃从取天下的角度分析,太宗则强调取得天下后,治国应顺应民意。D.太宗曾以胡商剖
6、腹藏珠、鲁人搬家忘妻为喻,告诫臣下为官不能忘记根本,切不能利欲熏心,贪赃枉法,避免被世人耻笑。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5面对长孙顺德贪污腐败一事,太宗是如何处理的?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三道:一曰正,二曰奇,三曰伏。坦坦之路,车毂击,人肩摩,出亦此,入亦此。我所必攻,彼所必守者,曰正道。大兵攻其南,锐兵出其北;大兵攻其东,锐兵出其西者,曰奇道。大山峻谷,中盘绝径,潜师其间,不鸣金,不挝鼓,突出乎平川,以冲敌人心腹
7、者,曰伏道。故兵出于正道,胜败未可知也;出于奇道,十出而五胜矣;出于伏道,十出而十胜矣。何则?正道之城,坚城也;正道之兵,精兵也。奇道之城,不必坚也;奇道之兵,不必精也。伏道,则无城也,无兵也。攻正道而不知奇道与伏道焉者,其将木偶人是也。守正道而不知奇道与伏道焉者,其将亦木偶人是也。所谓正道者,若秦之函谷,吴之长江,蜀之剑阁是也。昔者六国尝攻函谷矣,而秦将败之;曹操尝攻长江矣,而周瑜走之;钟会尝攻剑阁矣,而姜维拒之。何则?其为之守备者素也。刘濞反,攻大梁,田禄伯请以五万人别循江淮,收淮南、长沙,以与濞会武关。岑彭攻公孙述自江州溯都江破侯丹兵径拔武阳绕出延岑军后疾以精骑赴广都距成都不数十里李愬攻
8、蔡,蔡悉精卒以抗李光颜而不备愬,愬自文成破张柴,疾驰二百里,夜半到蔡,黎明擒元济。此用奇道也。汉武攻南越,唐蒙请发夜郎兵,浮船牂牁江,道番禺城下,以出越人不意。邓艾攻蜀,自阴平由景谷攀木缘磴,鱼贯而进,至江油而降马邈,至绵竹而斩诸葛瞻,遂降刘禅。田令孜守潼关,关之左有谷曰禁,而不之备,林言、尚让入之,夹攻关而关兵溃。此用伏道也。吾观古之善用兵者,一阵之间,尚犹有正兵、奇兵、伏兵三者以取胜,况守一国、攻一国,而社稷之安危系焉者,其可以不知此三道而欲使之将耶?(节选自苏洵权书攻守)6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岑彭攻公孙述/自江州溯都江/破侯丹/兵径拔武阳/绕出延岑军后/疾以精
9、骑赴广都/距成都不数十里/B.岑彭攻公孙述/自江州溯都江/破侯丹/兵径拔武阳/绕出延岑军/后疾以精骑赴广都/距成都不数十里/C.岑彭攻公孙述/自江州溯都江/破侯丹兵/径拔武阳/绕出延岑军后/疾以精骑赴广都/距成都不数十里/D.岑彭攻公孙述/自江州溯都江/破侯丹兵/径拔武阳/绕出延岑军/后疾以精骑赴广都/距成都不数十里/7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鸣金,中国古代战争中,用来指挥军队停止进攻或撤退的信号。B.“而周瑜走之”和“双兔傍地走”(木兰诗)两句中的“走”意思相同。C.“以五万人别循江淮”和“奉事循公姥”(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循”意思不同。D.“而不之备
10、”和“而后人哀之”(杜牧阿房宫赋)两句中的“而”都表示转折。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于运用不同战术对战争胜负影响巨大。用正兵战术,战局胜负难料;用奇兵战术,取胜概率过半;而用伏兵战术则可全胜。B.作者认为,六国进攻函谷关失败,曹操没能攻下长江,钟会未能攻下剑阁,是因为领兵的将帅不善用兵,只使用了正兵战术。C.田禄伯收取淮南、长沙以后,到武关与刘濞会合;李愬先攻破张柴村,再半夜袭击蔡州。二者都是用奇兵战术取得胜利的战例。D.马邈和刘禅被邓艾所降,是因为邓艾善用伏道;田令孜驻守潼关,被敌军夹攻而败,是因为他没有做好守备,让对方有机可乘。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11、语。(1)攻正道而不知奇道与伏道焉者,其将木偶人是也。(2)而社稷之安危系焉者,其可以不知此三道而欲使之将耶?10什么是正道、奇道和伏道?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秦说齐闵王曰:“臣闻用兵而喜先天下者忧,约结而喜主怨者孤。夫后起者藉也,而远怨者时也。是以圣人从事,必藉于权,而务兴于时。夫权藉者,万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故无权藉,倍时势,而能事成者寡矣。“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坚箭利金,不得弦机之利,则不能远杀矣。矢非不铦,而剑非不利也,何则?权藉不在焉。何以知其然也?昔者赵氏袭卫,车不舍人不休,傅卫国,城刚平,卫八门土而二门堕矣,此亡国之
12、形也。卫君跣行告溯于魏。魏王身被甲底剑,挑赵索战,邯郸之中鹜,河、山之间乱。卫得是藉也,亦收余甲而北面,残刚平,堕中牟之郭。卫非强于赵也,譬之卫矢而魏弦机也,藉力魏而有河东之地。赵氏惧,楚人救赵而伐魏,战于州西,出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赵得是藉也,亦袭魏之河北,烧棘蒲,队黄城。故刚平之残也,中牟之堕也,黄城之坠也,棘蒲之烧也,此皆非赵、魏之欲也。然二国劝行之者,何也?卫明于时权之藉也。今世之为国者不然矣。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行此六者而求伯,则远矣。“臣闻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后从于天下。故约不为人主怨,伐不为人挫强。如此则兵不
13、费,权不轻,地可广,欲可成也。昔者,齐之与韩、魏伐秦、楚也,战非甚疾也,分地又非多韩、魏也,然而天下独归咎于齐者,何也?以其为韩、魏主怨也。且天下遍用兵矣,齐、燕战而赵氏兼中山;秦、楚战韩、魏不休而宋、赵专用其兵;此十国者,皆以相敌为意,而独举心于齐者,何也?约而好主怨,伐而好挫强也。”(选自战国策齐策五,有删改)注倍:通“背”,违背。刿:割,刺伤。铦(tin):锋利。土:通“杜”,堵塞。底:通“砥”,磨砺。队:同“堕”,毁坏。1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B.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
14、/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C.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D.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1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后起者藉也”与“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藉”字含义相同。B.干将,春秋时著名的铸剑师,与妻子莫邪铸出两把名剑。文中干将、莫邪都指剑名。C.“何以知其然也”与“儿渺然不知所往”(促织)两句中的“然”字含义不同。D.“以其为韩、魏主怨也”与“且以汝之有身也”(与妻书)两句中的“
15、以”字含义相同。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认为,国君如果善于顺应时势、倚重天时,那么成就大事的机会就增多了。B.卫国国君在卫国遭到赵国的袭击时,仓促间披头散发逃到魏国求援军。C.魏王亲自披甲带剑,为卫国出头,向赵国挑战。卫国乘机重整旗鼓,北向攻赵。D.齐国率先联结韩、魏讨伐秦、楚,挑起了大国间的争斗、交锋,从而被天下埋怨。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卫非强于赵也,譬之卫矢而魏弦机也,藉力魏而有河东之地。(2)臣闻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后从于天下。15苏秦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来劝谏齐闵王要善于借助外力成就功业的呢?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
16、文,完成下列小题。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之道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孟尝君出行国,至楚,献象床。郢之登徒,直使送之,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直千金,伤此若发漂注,卖妻子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公孙曰:“诺。”入见孟尝
17、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孟尝君曰:“然。”公孙戍曰:“臣愿君勿受。”孟尝君曰:“何哉?”公孙戍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小国英桀之士,皆以国事累君,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君到楚而受象床,所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愿君勿受。”孟尝君曰:“诺。”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重之宝剑一。”孟尝君曰:“何谓也?”公孙戍曰:“门下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臣一喜;谏而得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臣三喜。输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许戍以先人之宝剑。”孟尝君:“善,受之乎?
18、”公孙戍曰:“未敢。”曰:“急受之。”因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选自战国策齐策三)注发漂:喻微小。16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之道哉B.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之道哉C.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之道哉D.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之道哉17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战国时拥有某种才能而依附权贵者。
19、与下文“门人”均属于士阶层。B.不肖,不才,指品行不好。旧时也常被读书人用以表示自谦。文中指前者。C.直,意为“价值”,与卖炭翁“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直”相同。D.文,孟尝君名田文。古人自称时用名以示谦逊,称别人时用字以示尊敬。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曹沫不去战场奋勇杀敌,而是拿起农具去田地干活,那他的本领还不如农夫。B.登徒氏不想去护送象牙床,是因为路上如果有丝毫损伤,他家破人亡都赔不起。C.孟尝君接受公孙戍建议却对其神态产生疑惑,问清缘由后并未因他接受了馈赠而不满。D.公孙戍进谏后,孟尝君进一步认识到谏言的重要性,在门板上发布征集谏言的告示。19把文中画横
20、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20鲁连与公孙戍进谏孟尝君的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句意: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春正月丁亥日,太宗大宴群臣,其间演奏秦王破阵乐。太宗说:“我从前曾受命专事征伐(隋朝和各方割据势力),民间于是流传这首乐曲,虽然不具备文德之乐的温文尔雅,然而建国的功业确是由此而成的,所以不敢忘本。”“上宴群臣”中“上”为主语,“宴”为谓语,“群臣”作宾语,主谓宾俱全,结构完整,应在“臣”后断开,排除BD;由“昔”可知,唐太宗说自己从前“受委专征”,
21、这里“专征”的对象不应该是“民间”,而是“隋朝和各方割据势力”,所以“民间”前面应该断开,排除A。故选C。2答案:D解析:D.“长官即大理少卿”错,应是“大理寺卿”。故选D。3答案:D解析:D.“太宗曾以鲁人搬家忘妻为喻”错误,由“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可知,“鲁人搬家忘妻”出自魏征之口,不是太宗说的。故选D。4答案:长孙顺德如果能对国家有益,我愿意与他共同享有官府仓库中的财物,他何至于如此贪图财利呢?(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解析:“果”,如果,表示假设;“有益国家”
22、,省略句,倒装句,“有益于国家”,对国家有益;“府库”,府库资财;“是”,此、这样。译文:长孙顺德如果能对国家有益,我愿意与他共同享有官府仓库中的财物,他何至于如此贪图财利呢?“凡百”,所有的;“景”,重大的;“殷忧”,深深忧虑;“著”,显著。译文:(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5答案:处理方法:长孙顺德贪污腐败一事败露后,太宗并没有严加制裁,而是念他是有功之臣,在朝廷上赐给他几十匹绢。目的是让他受辱知愧,促使他自我反省。解析:先看处理的方法:由“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
23、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可知,处理方法是:太宗爱惜他有功于大唐,非但不予惩罚反而赏赐绢帛;由“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可知,目的是:希望他尚有人性,能面对赏赐自我反省悔憾,胜于刑罚。再分析这样做的目的:长孙顺德,是长孙皇后的族叔,也算是当时朝堂上显赫一时的皇亲国戚,唐太宗这样做更说明他没有徇私,赏罚分明,这样做实际上是明赏暗罚故意让长孙顺德感到羞耻、难堪,促使他自我反省,体现了其政治手段的高明和公正无私的处事态度。6答案:C解析:句意:岑彭攻打公孙述,从江州沿都江逆水而上,大破侯丹军队,直接攻取武
24、阳,绕到延岑军队的后面,以精锐的骑兵急速奔赴广都,距离成都不过数十里。“侯丹”作“兵”的定语,中间不能分开,排除AB。“绕后”固定搭配,指绕到的后面,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7答案:B解析:B.错误。两句中的“走”意思不相同。“而周瑜走之”中的“走”意思是“逃跑”,句意:被周瑜击溃而逃。/“双兔傍地走”中的“走”意思是“跑”,句意: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故选B。8答案:B解析:B.“是因为领兵的将帅不善用兵”错,根据原文“昔者六国尝攻函谷矣,而秦将败之;曹操尝攻长江矣,而周瑜走之;钟会尝攻剑阁矣,而姜维拒之。何则?其为之守备者素也”,意思是:战国时代中原六国曾经进攻函谷关,被秦国将
25、军所打败。曹操曾经攻打长江,被周瑜击溃而逃。钟会曾经进攻剑阁,被姜维所阻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地方预先就设有守备,可知六国进攻函谷关失败,曹操没能攻下长江,钟会未能攻下剑阁,是领兵的将帅预先设有守备的原因。故选B。9答案:(1)只会用正兵进攻,而不懂得用奇兵和伏兵进攻,这样的将帅就和木偶人一样。(2)这类关系着整个天下安危的战争,难道可以用那些不懂得这三种用兵战术的人为将帅吗?解析:“攻正道”,用正兵进攻;“将”,将帅;“木偶人是也”,就和木偶人一样。译文:只会用正兵进攻,而不懂得用奇兵和伏兵进攻,这样的将帅就和木偶人一样。“系”,关系;“其”,难道;“将”,名词作动词,做将帅。译文:这类
26、关系着整个天下安危的战争,难道可以用那些不懂得这三种用兵战术的人为将帅吗?10答案:正道指摆开阵势正面作战的策略;奇道指出其不意地进行攻击的策略;伏道指利用地形埋伏军队以袭击敌人的策略。解析:根据“坦坦之路,车毂击,人肩摩,出亦此,入亦此。我所必攻,彼所必守者,曰正道”,意思是:宽广平坦的道路,战车交错,人肩相摩,出征经过这条道路,回来也经过这条道路。我军一定进攻的地方,正是敌人一定防守的地方,这就叫做正兵战术,可知正道指摆开阵势正面作战的策略。根据“大兵攻其南,锐兵出其北;大兵攻其东,锐兵出其西者,曰奇道”,意思是:用大军进攻敌人的南边,用精锐部队袭击敌人的北边;用大军进攻敌人的东边,用精锐
27、部队袭击敌人的西边,这就叫做奇兵战术,可知奇道指出其不意地进行攻击的策略。根据“大山峻谷,中盘绝径,潜师其间,不鸣金,不挝鼓,突出乎平川,以冲敌人心腹者,曰伏道”,意思是:在高山深谷之中,在盘曲绝险的半道上,埋伏军队,不敲锣,不击鼓,然后突然出现在平原上,出击敌人的心腹之处,这就叫做伏兵战术,可知伏道指利用地形埋伏军队以袭击敌人的策略。1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自己兵弱,偏要同强国为敌;国家疲惫,偏要招来众怒;事情失败,偏要蛮干到底;自己兵弱,却不愿意居人之下;自己国小,偏要与大国为敌;事情失败了,偏偏喜欢行诈。“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
28、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这些句子结构一致,各自断开,即在“敌强”后断开,排除AD;“憎下人”是动宾结构,不断开,排除C。故选B。1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含义不同。第一个“藉”译为“凭借”,第二个“藉”译为“借给”。句意:如果后发制人就能有所凭借。/这就是所谓的“借给敌人兵器,送给敌人粮食”啊!B.表述正确。C.第一个“然”译为“这样”,第二个“然”译为“的样子”。句意: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儿子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D.两个“以”都译为“因为”。句意:因为齐国把天下对韩、魏两国的怨恨都集中到自己身上。/况且
29、因为你有身孕了。故选A。1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披头散发”错误,根据原文“卫君跣行”,应该是“光脚逃走”。故选B。14答案:(1)卫国并不比赵国强大,卫国就像是一支利箭,魏国好比强弓劲弩,卫国只是借助了魏国的力量,才取得了赵国河东之地。(2)我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应该顺应民心,善于估计军事力量的强弱,这样之后再和其他国家联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譬”,像;“弦机”,强弓劲弩;“藉”,借助。(2)“为”,治理;“料”,估计;“从”,联合。参考译文:苏秦游说齐闵王说:“臣听说用兵打仗喜欢首先发难的将有忧患,带头缔结盟约攻打他国
30、的最终陷于孤立。如果后发制人就能有所凭借,顺应时势即可远离仇怨。因此圣贤做事,必定借势而为,且顺天而动。借助形势,有利于展开步骤;倚重天时,则是成功的关键。因此,不懂得借势,违背时势,却能成就大事的机会实在微乎其微。“譬如说,即使有干将、莫邪一类的宝剑,如果不施以人力,则不能破损毫发。而再坚硬的箭杆、锐利的箭头,如果不能借助弓弩,也不能杀伤远处的敌人。箭并不是不锐利,剑并不是钝而无力,那是什么缘故呢?只是由于少了借力之物。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赵国袭击卫国,车不停顿,人不歇息,逼近了卫国,修筑刚平城,卫都有八座城门被堵塞,两座城门被摧毁,呈现出亡国的景象。卫国国君光着脚,去向魏国告急。魏王身
31、披战袍,磨砺宝剑,亲自领兵向赵国挑战,邯郸大乱,黄河与太行山之间也乱作一团。卫国有了魏国做依靠,便收集残兵,引兵北上,攻破了刚平,毁坏了中牟的外城。卫国并不比赵国强大,卫国就像是一支利箭,魏国好比强弓劲弩,卫国只是借助了魏国的力量,才取得了赵国河东之地。赵国恐惧,楚国救赵国而讨伐魏国,在州西开战,然后穿过魏都大梁的城门,驻军林中,饮马于黄河。赵国有了楚国做依靠,便也去攻打魏国河北之地,纵火焚烧棘蒲,毁坏黄城。所以,刚平被攻破,中牟被毁坏,黄城被削平,棘蒲被烧毁,这都不是赵国、魏国的初衷。可是它们两国非要竭力去做,为什么呢?这是卫国能看准时势和借力掌握权变的缘故。当今那些治理国家的君主却不是这样
32、。自己兵弱,偏要同强国为敌;国家疲惫,偏要招来众怒;事情失败,偏要蛮干到底;自己兵弱,却不愿意居人之下;自己国小,偏要与大国为敌;事情失败了,偏偏喜欢行诈。如果干这六件事情,还想成为霸主,那就差得太远了。“我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应该顺应民心,善于估计军事力量的强弱,这样之后再和其他国家联合。所以结盟不会成为众怨所归,作战时不替他人去抵抗强敌。这样,自己的兵力不会消耗,地位不会降低,土地可以开拓,目的可以实现。以前,齐王联结韩、魏两国讨伐秦、楚两国,齐国作战并不是不卖力,分得的土地又不多于韩、魏,可是天下唯独(将战争)归咎于齐国,为什么呢?因为齐国把天下对韩、魏两国的怨恨都集中到自己身上。
33、再说那时天下正烽烟四起,齐、燕争斗,又有赵国图谋中山;秦、楚与韩、魏不断交锋,而宋、赵主专攻伐;这十个国家,钩心斗角,相互竞争,然而天下只埋怨齐国,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齐国喜欢结盟而招来怨恨,两军相交时喜欢攻打强敌。”15答案:苏秦用干将、莫邪做比喻。干将、莫邪虽然是宝剑,但如果没有外力,就不会伤害人。苏秦用坚箭、利金做比喻。再坚硬的箭杆、锐利的箭头,如果不借助弓弩,就不能杀伤远处的敌人。苏秦用卫赵之战做比喻。卫国、赵国这样的小国,能够看清形势,利用魏国和楚国的力量夺取土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及写作手法的能力。由“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可知,苏秦用干将、莫邪
34、做比喻。干将、莫邪虽然是宝剑,但如果没有外力,就不会伤害人。由“坚箭利金,不得弦机之利,则不能远杀矣”可知,苏秦用坚箭、利金做比喻。再坚硬的箭杆、锐利的箭头,如果不借助弓弩,就不能杀伤远处的敌人。由“昔者赵氏袭卫卫非强于赵也,譬之卫矢而魏弦机也,藉力魏而有河东之地。赵氏惧,楚人救赵而伐魏此皆非赵、魏之欲也。然二国劝行之者,何也?卫明于时权之藉也”可知,苏秦用卫赵之战做比喻。卫国、赵国这样的小国,能够看清形势,利用魏国和楚国的力量夺取土地。1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笨拙的就斥退他,不才的就抛弃他。使用人又弃逐他们。不能与他们相处,却又来伤害那些曾经有助于自己的人(报答
35、自己的人)。这哪里是做人处事、教化百姓的做法呢!”“拙则罢之”和“不肖则弃之”,句式一致,结构完整,应在“罢之”后断开,排除CD;“弃逐”并列短语,意思完整,中间不断开,应在“逐”后断句;“用世立教”修饰“道”,作“道”的定语,中间不断开,排除A。故选B。1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相同”错误,“直使送之”的“直”,同“值”,当值。句意:正好当班护送象牙床;“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直”,同“值”,指价格。句意: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故选C。1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问清缘由后并未因
36、他接受了馈赠而不满”错误,根据原文“孟尝君:善,受之乎?公孙戍曰:未敢。”可知,公孙戍还没有接受馈赠。选项“因他接受了馈赠”于文无据,与原文表述不符。故选C。19答案:(1)猿猴放弃树木处于水上,那么它们就不如鱼鳖;经历险阻攀登高处,那么千里马(骏马)就不如狐狸。(2)这些小国把相印授予您的原因,只是因为听说您在齐地能够救济贫苦人,使潦倒的人发达,拥有让灭亡的国家复存、让后嗣断绝者延续的道义。解析:(1)“错”,通“措”,放弃;“据”,居,处于;“乘危”,登高。(2)“致”,授予;“振”,救济;“达”,使发达;“存亡继绝”,让灭亡的国家复存、让后嗣断绝者延续。20答案:鲁连运用类比(比喻),委
37、婉劝谏孟尝君不要因为他人在某一方面的缺点就完全否定这个人。公孙戍则(从孟尝君受各国尊敬的原因出发)直接劝谏孟尝君爱惜名声,不要接受楚国的象床。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之道哉!”可知,鲁连运用类比(比喻),委婉劝谏孟尝君不要因为他人在某一方面的缺点就完全否定这个人。根据原文“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小国英桀之士,皆以国事累君,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君到楚而受象床,所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愿君勿受”可知,公孙戍则(从孟尝君受各国尊敬的缘由出发)直接劝谏孟尝君爱惜名声,不要接受楚国的象床。第 14 页 共 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