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测试卷A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文明和文化也随之成长。但是假如没有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人们就一定还只能是猎人,零零散散地分布在世界各地”。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私有制的形成C.社会分工的扩大D.贫富分化加剧2.英国学者赫伯特认为:“所谓文明就是人类集群定居在农田附近,拥有可长期居住的正式房屋、城郭,并且有集群内部的共同守则。”这反映出文明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剩余产品的出现B.定居
2、催生了文明C.农业催生了文明D.早期国家的形成3.据考古发现,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时,西亚人已发明了燧石镰刀,还有成排的用于储藏麦粒的地窖。这反映了当地( )A.私有制的形成B.社会分工的出现C.手工业的发展D.原始农业的发展4.人类在早期区域文明诞生过程中创造了诸多成就,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孟斐斯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遗址;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城等。据此判断,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显著特征是( )A.文字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B.文字的出现和城市的兴起C.私有制的产生和王宫建筑的出现D.阶级的出现和农业的产生5.最初的文明分散在各大河流域,分别出现在两河流域、尼罗河
3、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呈现独立发展、多元发展的格局。其根本因素是( )A.交通条件B.历史传统C.生产力水平D.地理环境6.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偷了一头牛、一只羊、一头驴、一只猪或者一条船如果它属于神或者王宫,他要赔30倍;如果它属于平民,他要赔10倍;如果窃贼没有可赔偿的,他应被处死。”由此可见,汉谟拉比法典( )A.司法程序较为严密B.注重维护平民利益C.具有鲜明阶级属性D.蕴含社会契约精神7.古埃及王国时期,太阳神“拉”被奉为埃及的最高神,国王被说成是“拉”之子,是“拉”的直系后裔。国王的名字后面都要缀上“拉”的名字。这反映了( )A.君主专制开始确立B.宣扬
4、君主至上权威C.官僚机构日益庞大D.王权进一步被神化8.凡遇有重大讼事,古印度国王将亲自或委任一位博学的婆罗门审理案件,并有三位精通吠陀经的婆罗门做助手。证据主要采取神明裁判,其类别有毒审、圣水审、圣谷审、热油审等。这反映出古印度( )A.婆罗门教教权的独尊B.各种姓地位不平等C.司法实践体现宗教色彩D.实行中央集权统治9.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在永恒的追求外物本质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了对命运的追寻、对智慧境界的向往和对人性的多角度追求。这表明古希腊( )A.创造了辉煌的文化B.哲学发展有永恒性C.具深厚的人文意蕴D.自然哲学不断发展10.埃及出土的纸草文书表明,公元2世纪时,埃及与印度次大陆的海
5、上贸易较为频繁,往来商人已学会利用北印度洋季风来安排航线。这( )A.推动了“地圆说”的广泛传播B.源于亚欧陆上贸易通道受阻C.有利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扩展D.得益于阿拉伯人的中介作用11.有学者指出,亚历山大大帝认为自己的才能足以统治这庞大的帝国。在他远征期间,帝国的事务都源源不断地自后方传来,一切皆由他本人处理,而帮他处理政务的亲信却没有明确的职责范围。这说明帝国( )A.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有效防止了君主亲信专权C.统治中心逐渐东移D.缺乏良好的权力运行机制12.罗马征服了希腊后,罗马诗人贺拉斯为此写道:“希腊被擒为俘虏;被俘的希腊,又俘虏了野蛮的胜利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希腊用武
6、力征服了罗马B.希腊的民主政治影响了罗马C.罗马用希腊的民主代替专制D.希腊的法律为罗马的法律提供了蓝本13.罗马帝国时代,上层社会的儿童普遍被委托给来自希腊的乳母和教仆照顾,包括负责儿童的起居、教育、安全等,帮助其成长。这种现象可用于说明( )A.古代希腊文明的影响力B.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传播C.当时奴隶制度濒临崩溃D.文化交融掩盖阶级矛盾14.基督教认为,人的灵魂不死,人人都有来世,并为现世的恶人与善人建构了不同的彼岸世地狱与天堂。基督教一方面承认人有原罪,另一方面指出任何人都不是因为原罪而是因为自己作恶才坠入地狱的。这说明基督教( )A.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B.迎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C.有劝
7、善抑恶的社会功能D.严重束缚人们个性发展15.下表为字母演变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B.私有制发展推动了文字的产生C.文字的发展是由繁到简的过程D.文字起源之初已是完整的体系16.阅读下表:记载出处存疑公元100年,一个罗马使团途经安息(今伊朗)、于圍、敦煌等地,到达洛阳。古罗马地理学导论可能是马其顿富商梅斯组织人员假托使节“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冬十一月,西域蒙奇(罗马帝国的马其顿行省)、兜勒(罗马帝国的东方行省推勒城)二国遣使内附,赐其王金印紫绶。”后汉书和帝纪“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今越南)缴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8、”后汉书西域传未见于罗马史籍,可能是罗马商人假托使节之名通过上述史料,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罗马帝国和汉朝有使节往来B.罗马使节途经丝绸之路来华C.罗马帝国有人员直接来中国D.罗马帝国派遣商人充当使节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
9、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等材料二: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主体,被
10、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8分)1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仁者,爱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
11、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材料二:“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苏格拉底材料三: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德国)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
12、核心思想,并说明其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所具有的借鉴价值。(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格拉底的核心思想。他的思想中对普罗泰格拉观点的发展之处是什么?(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第三篇关于人的法律的主要区分如下:一切人不是自由人就是奴隶。一切奴隶的地位没有任何差别;至于自由人则有许多差别,他们或是生来自由的,或是被释放而获得自由的。第四篇生来自由人是从出生时候起就是自由的,无论他是由两个生来自由人结婚而生的,或是由两个被释自由人结婚而生的,或是由一个生来自由人与一个被释自由人结婚而生的。第五篇被释自由人是从合法奴隶地位中释放出来的人。释放就是“给予自由”,因为奴隶是掌
13、握在他人“手中”并处于其权力下的,释放乃是在这种权力之下解放出来。摘编自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法学阶梯材料二十二铜表法的原文早已丢失,但从后来罗马法学家的著作中可以看出,这一法律的内容相当广泛,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同态复仇与罚金、氏族继承与遗嘱等等相互交错。它不仅规定了公民的权力和义务,而且还规定了极为严酷的债务奴役制。虽然十二铜表法的某些规定反映了平民的要求,但其主要目的在于严格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及其统治秩序,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私有财产权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法区分自由人和奴隶的标准及根本目的。(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
14、出罗马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8分)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人类历史进入文明史阶段已经有约6000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创造的灿烂的文化奠定了现在文化繁荣的基础。如在古代世界已经先后诞生了古代中国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或古代西亚)文明。进入公元5至15世纪的中古,先后有基督教的欧洲,伊斯兰教的西亚、多种宗教的南亚和儒家文明影响下的东亚,中古的非洲和美洲也有灿烂辉煌的文明。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区域文明之间的文明交流一直持续不断。包括扩张战争、贸易交往、人口迁徙等方式,但和平的交流更能促进文明之间的融合,推动各区域文明和世界历史
15、发展的进程。摘编自简明世界史请从“古代世界文明的关系”的角度自拟一个论题,结合相关的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论点明确,史实充分,语言符合逻辑)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根本原因应该从生产力的角度进行分析,因此选择A项。2.答案:C解析:人类文明是从农业产生开始的,有了农业,人类才过上定居生活,故选C项;其他三项都与农业产生有关,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D三项。故选:C。3.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燧石镰刀”的发明,有助于加快农作物的收割速度,“地窖”的出现则反映出农产品产量增长且出现剩余。再结合材料时代背景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信息反映了当地原始农业的发展,所以D正
16、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私有制的形成”,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分工”,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手工业的发展”,所以C错误。故选:D。4.答案:B解析: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根据材料“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孟斐斯城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城等”可以判断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显著特征是文字的出现和城市的兴起,故选B项。5.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初的文明分散在各大河流域,并呈现独立发展、多元发展的格局,其根本因素是生产力水平,C项正确;交通条件、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根本因素,排除ABD项。故选C项。6.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
17、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古巴比伦)。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在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如果一个人偷窃了祭祀或王国的东西,要赔偿30倍,但如果偷窃了平民的东西,只需赔偿10倍,这体现了平民与祭祀、国王的不平等,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故选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具体的司法程序,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了平民的地位低于祭祀和国王,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信贷、商业契约等蕴含社会契约精神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7.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埃及国王被说成是国王是太阳神之子,是太阳神的直系后裔,并要在名字后面都要缀上太阳神的名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对王权的神化,
18、故D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均排除。故选:D。8.答案:C解析:考查古代印度文明。根据材料,古印度王国的司法由宗教祭祀来审理,而且采用神明裁判,体现了非理性色彩,这反映出古印度司法实践具有宗教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婆罗门教教权的独尊,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种姓的地位,故排除B项;中央集权统治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D项。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在永恒的追求外物本质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了对命运的追寻、对智慧境界的向往和对人性的多向度追求”并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具有深厚的人文意蕴,哲学家在永恒的追求外物本质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
19、会了对命运的追寻、对智慧境界的向往和对人性的多向度追求,他们的哲学探讨直接关涉的是人自身,是人对自然统治力量的反抗和对人自身生存状况的觉醒,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古希腊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哲学发展有永恒性”,排除B项;“自然哲学不断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1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埃及出土的纸草文书表明,公元2世纪时,埃及与印度次大陆的海上贸易较为频繁,往来商人已学会利用北印度洋季风来安排航线。”可知公元2世纪时,埃及与印度次大陆已经存在贸易往来,并通过地理知识研究航线,这有利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发展海上贸易,C项正确;地圆学说,最早提出于古希腊时
20、代,在文艺复兴前后真正得到证实,排除A项;印度次大陆上海洋贸易的发展与亚欧陆上贸易通道受阻无关,且此时欧亚大陆路上通道畅通,排除B项;印度洋沿岸的水手早已发现了季风的规律并借助季风从事海上贸易,并非得益于阿拉伯人的中介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11.答案:D解析:从材料看到,亚历山大迷信自身才能由本人来处理全国政务,说明帝国缺乏良好的权力运行机制,因此D项正确。A项“得到加强”的说法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说法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12.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是罗马用武力征服了希腊,A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被俘的希腊,又俘虏了野蛮的胜利者”指的是征服者罗马受被征
21、服者希腊的影响,主要强调的是希腊的民主政治影响了罗马,故选B项。C、D两项的表述均不符合史实。1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罗马帝国时代,上层社会的儿童普遍被委托给来自希腊的乳母和教仆照顾,包括负责儿童的起居、教育、安全等,帮助其成长。”并结合所学可知,希腊文化是当时地中海世界最先进发达的文化,希腊语是地中海东部的“国际性”语言。随着罗马疆土的急剧扩大,为了更好地统治和控制局面,罗马人必须学习希腊语与希腊文化。加之,罗马人多为农民出身,对希腊文化早就艳羡不已,大批希腊人涌入罗马,学习希腊文化很快成为罗马人的一种时尚。在当时,让孩子学习希腊文化的简便方法,就是雇用一个有教养的希腊奴隶作为孩子
22、的教仆,由此,A项正确;希腊化时代指从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灭亡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为止的一段中近东历史时期,古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这之后还有西罗马、东罗马帝国,时间不吻合,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当时奴隶制度濒临崩溃,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文化交融掩盖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14.答案:C解析:由题意可知,基督教教义中的原罪说、对于地狱天堂的划分以及人们坠入地狱的原因分析,暗含着劝人向善的社会教化功能,C正确;基督教有一定的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但与题干无关,A排除;通过题干无法证实社会发展和基督教教义之间的关系,B排除;题干未涉及个性问题,且未强调基督教的负面
23、影响,D排除。15.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为了适应日常应用,各种类型的字母在演变的过程中都越来越简单,所以文字的发展是由繁到简的过程,故选C;表格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排除A;仅根据字母的演变不能反映私有制的影响,排除B;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文字起源之初并不是完整体系,都是后来不断发展完善的,排除D。故选:C。16.答案:C解析:排除A:根据材料“可能是马其顿富商梅斯委托代理人组成的商团”“未见于罗马史籍,可能是罗马商人假托使节之名”可知,未必是使节前来。排除B:罗马帝国来华人员未必是使节,仅凭材料也不能得出罗马使节途经丝绸之路来华。排除D:材料中的信
24、息是“可能是罗马商人假托使节之名”“可能是马其顿富商梅斯委托代理人组成的商团”可知,罗马帝国不一定是派遣商人充当使节。17.答案:(1)共同之处:记述和探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考证严谨公正,如实记述史实;史观宏大,内容丰富;都是史学的不朽名著,对后世影响深远。(2)历史背景历史:希波战争的爆发;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及传说的影响;古希腊城邦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希罗多德的个人因素。史记: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大一统;前代的历史学积淀及文献、档案;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司马迁的个人因素。解析:(1)共同之处:根据材料“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
25、”、“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得出记述和探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根据材料“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得出考证严谨公正;根据材料“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得出如实记述史实,史观宏大,内容丰富;根据材料“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得出都是史学的不朽名
26、著,对后世影响深远。(2)历史背景历史:根据材料“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得出希波战争的爆发;根据材料“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得出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及传说的影响;根据材料“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得出古希腊城邦与其他文明的交流;根据材料“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得出希罗多德的个人因素。史记:结合所学秦汉的政治制度得出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大一统;根据材料“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得出前代的历史学积淀及文献、档案;结合所学儒家思想的地位得出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根据材料“司马迁以儒家的历
27、史观为宗旨”、“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得出司马迁的个人因素。18.答案:(1)核心思想: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借鉴价值:这些思想有利于调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人们的和谐相处。(2)核心思想: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发展:弥补了普罗泰格拉忽视道德的弊端。解析:(1)第一小问的思想,依据材料一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价值,结合所学围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析即可。(2)第一小问的思想,依据材料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发展之处,结合苏格拉底的思想和普罗泰格拉思想的弊端分析即可。19.答案:(1)标准:先天标准是血统,即父母是否是自由民;后天标准
28、是法律,即是否得到法律认可。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2)特点:维护私有财产;维护奴隶制度;内容广泛而详备;体现了自然法思想。影响:有利于规范人的行为,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巩固罗马的统治;所蕴含的自然法的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解析:(1)标准:根据材料一“一切人不是自由人就是奴隶。一切奴隶的地位没有任何差别;至于自由人则有许多差别,他们或是生来自由的,或是被释放而获得自由的。”得出先天标准是血统,即父母是否是自由民;根据材料一“释放就是给予自由,因为奴隶是掌握在他人手中并处于其权力下的,释放乃是在这种权力之下解放出来。”得出后天标准是法律,即是否得到法
29、律认可。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2)特点:根据材料二“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私有财产权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得出维护私有财产;根据材料二“但其主要目的在于严格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及其统治秩序”从目的看是维护奴隶制度;根据材料二“这一法律的内容相当广泛,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同态复仇与罚金、氏族继承与遗嘱等等相互交错”得出内容广泛而详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自然法思想。影响:根据材料二“它不仅规定了公民的权力和义务,而且还规定了极为严酷的债务奴役制。”“但其主要目的在于严格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及其统治秩序”和所学知识可从有利于规范人的行为,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
30、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巩固罗马的统治;所蕴含的自然法的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等方面分析作答。20.答案:示例一:观点:古代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论述: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到8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上述地区的文化遗产,把古代埃及、西亚、古希腊、罗马以及古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公元前后,古代印度文化开始传播到东南亚。5世纪时,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已经在东
31、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佛教文化更是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朝鲜、日本和中国相邻,自古以来交往频繁,佛教、道教和儒学等从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这两国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等都深受中国影响。总之,人类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不断交往推动了不同地区文明的交融和发展。示例二:论题: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论述: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灭亡波斯后,继承其基本制度,推广希腊文化;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冶铁技术从西亚扩展到埃及和希腊等地;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大都模仿埃及;字母文字起
32、源于西亚的腓尼基,这里是埃及文明和西亚文明的交汇点。腓尼基字母影响了古代西亚、埃及、印度等地的字母,还有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汉朝和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总结:古代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彼此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区域文明之间的文明交流一直持续不断推动各区域文明和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可知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可以此为题,结合古代和中古两个时期世界文明交流交往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如古代西亚的农耕技术、冶铁技术、神话、艺术、字母文字传入希腊、北非等地,亚历山大东征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汉朝和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印度文化特别是佛教传播到东南亚,朝鲜、日本和中国交往频繁,拜占庭帝国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等。第 12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