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试:中国古代史(含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卖家):春光无限好 文档编号:757712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试:中国古代史(含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1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试:中国古代史(含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1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试:中国古代史(含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1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试:中国古代史(含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1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试:中国古代史(含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代贵族教育的内容, 如六艺之学, 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 传递到一般社会。 “有 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让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贵族文化的下移 A. 反映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彻底结束 B. 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 使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 D. 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2. 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 了不同的人群。 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 那些姬姓 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

2、了。据 此可知分封制中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A. 有利于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B. 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 C. 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 D. 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 3. 秦代政制实践了韩非主张的“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一政制实践 A. 吸取了诸侯争霸的历史教训 B. 增强了地方治理的自主性 C. 消除了分封制构建的文化心理 D.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4. 汉初,丝织品专供贵族消费。到汉朝中后期,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奴仆婢妾皆可衣丝文 绣。这一变化反映了 A. 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 B. 等级观念的消亡 C. 先进纺织技术的推广 D. 平民政治的发展 5. 永嘉南渡后,世

3、家大族谢灵运“凿山浚湖,功役无己。寻山渉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 莫不备尽”甚至在河湖水泽密布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兴造湖田、沙田,甚至围海造田。这推 动了 A. 南方地区庄园经济的加强 B. 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 人才选拔制度的显著变化 D.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 6. 南朝梁武帝崇奉道教,重用炼丹师阿弘景等人;同时,他又推崇佛教,在全国各地广建 佛教寺庙;他还撰写了周易讲疏 春秋答问等儒学著作二百余卷。这说明梁武帝时期 A. 佛道儒三教并列为统治思想 B. 社会主流思想受到挑战 C. 开始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 统治政策随国情变化而调整 7. 唐代中叶开始,市民可组织社团,甚至可通

4、过包括“罢市”等多种途径或形式来表达自 己的意愿;城市社会活动内容也更多地围绕市民开展。材料反映了当时 A. 社会活动打破地域限制 B. 商业繁荣激化社会矛盾 C. 工商业市镇日益兴盛 D. 城市经济有较大发展 8. 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 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A. 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B. 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 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 D. 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9.有学者指出, 程朱理学的理性主义特征使人们从宗教感情中解脱出来, 从鬼神迷信中清醒, 从汉唐经传注疏的胡同中走出,这说明

5、程朱理学 A. 有利于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 B. 确立了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 C. 破除了宗教的精神束缚 D. 改变了传统的治学方式 10.在修养理论上,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思想,以“本心”认识“圣贤之 心”,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王阳明的这一主张 A. 体现出一定的平等与叛逆萌芽 B. 有效提升了普通大众的个人修养 C. 解放了宋明理学对人们的束缚 D. 被明清三大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 11. 唐初史家认为契丹族“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而辽朝史官在 修撰的实录 国史中,则认为契丹族出于黄帝之后。元人撰修辽史遵从唐代观点, 指出“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本同出

6、也”。这说明 A. 儒家华夷之辨的观念已被彻底打破 B. 契丹族为黄帝后代的可能性更大 C. 多元一统的民族认同意识不断增强 D. 契丹族的族源无法得到准确判定 12. 宋人谈玥在嘉泰吴兴志中介绍了湖州一带种植桑业的兴旺景象:湖州“山乡以蚕桑 为岁计,富室有蚕至数百箔,兼工机织。”“今乡土所种,有青桑、白桑、黄藤桑、鸡桑, 富家有种数十亩者。糜桑,山桑也,生于野。”材料体现了 A. 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B. 江南地区出现新的经济因素 C. 土地集中致人地矛盾尖锐 D. 农产品商品化与专业化明显 13. 据统计,宋朝的长安工商店业有二百二十行,临安有四百一十四行。在农村则出现了一 些专业户,

7、宋代官私文献记载中常有:茶园户、桔园户、花户、药户、漆户、糖箱户、水砚 户、磨户、焙户、酒户等专业户。据此可知,在宋代 A. 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B. 城乡商品经济发展趋势显著 C. 区域经济具有专业化特色 D. 城乡间的分工协作已常态化 14. 与汉代厚葬之分相比,宋代竭力提倡薄葬。晏殊、宋祁、李衡等都主张棺木仅用杂木, 不放任何金银财物,只消一张草席垫背,几本书陪伴而已。这种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 经济困难倡导节俭 B. 儒学世俗化的加深 C. 佛教文化流行较广 D. 重商思想重视现实 1r5. 宋元之际“市井间每有演说话者,演说古今惊听之事。杂以诨语,以博笑噱;托之因 果,以寓劝惩,

8、是为小说;书贾或取说话人所说者,刻成书本,是为平话”。这反映出宋元 时期 A. 文学作品叙事粗疏勉强达意 B. 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 C. 市民娱乐活动极为丰富多彩 D. 文学形式适应统治阶级需要 16. 明初,翰林学士作为朱元璋身边的秘书,“恒侍左右,备顾间”。丞相被废除后,朱元 璋不堪重负, 于是仿末制设殿阁大学士, 选取优秀的翰林官入阁。 据 明史讲义 记载: “当 是时以翰林、春坊详看诸司奏启,兼司平驳。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明代翰林官 的发展 A. 反衬了殿阁大学士权力消长 B. 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C. 说明翰林与大学士矛盾尖锐 D. 有利于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 1

9、7. 明代赋税包含田赋、 盐课和杂色收入, 国际贸易税归类于杂色收入。 据统计, 1570-1590 年前后明朝国际贸易税收仅为 7 万两白银,仅占杂色收入 378 万两白银的 1.86%;占田赋、 盐课等在内的收入的 0.22%。这一情况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 朝贡贸易不能持久进行 B. 中国逐渐放弃对海洋的经营 C. 政府财政负担不断加重 D. 民间海外文化交流受到抑制 18. 王阳明有诗云:“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欲识浑沦无斧凿,须从规矩出方 圆。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在此,王阳明 A. 强调继承古圣先贤的传统理念 B. 批判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 C. 主张弘扬蕴含

10、于世俗中的善性 D. 阐发了清静无为的治国方略 19. “以学术杀人”、“以理杀人”的说法起源很早,主要用于批判以学术权威抹杀人才、 禁锢思想,甚至以礼教权威的姿态杀人的现象。但这些说法在明清的频繁出现,无形中消解 了当时作为学术正统的理学的权威,而促使更多人反思“何为异端”的问题。这一变化 A. 有利于明清进步思潮兴起 B. 动摇了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C. 反映了专制统治的逐渐强化 D. 推动了原始儒家思想的复兴 20. 在努尔哈赤、皇太极统治时期,“中国”、“南朝”等词都用于对明朝的称呼。顺治时 期,“中国”一词在朝廷政治文书中已指清朝的全部统治区域。1767 年,乾隆皇帝明确规 定:“夫

11、对远人颂述朝廷,或称天朝,或称中国,乃一定之理。”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A. 满清统治区域的日益扩大 B. “中国认同”不断发展深化 C. 中央与地方矛盾有所缓和 D. 民族交流消除了民族差异 21. 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 矜四月之红, 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 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 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枝”的大户, 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A. 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B. 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C. 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D. 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22. 清政府对商业戏园的管制极

12、为严格, 北京内城严禁出现商业戏园, 八旗和高级官员禁止 入园看戏。但朝廷禁令却无法阻挡戏曲演出的巨大魅力,戏园不断潜入以满人为主的内城, 更有八旗达官显贵入外城看戏。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大众娱乐化解民族矛盾 B. 早期启蒙思想推动文化繁荣 C. 市民文化冲击社会秩序 D. 文化专制政策淡出历史舞台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 使察举制因而成立, 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 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 定职务, 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 合格者方举至中央。 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

13、法” 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 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 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 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三 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课绩, 以对德行、 才能、 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 “德 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不易操作;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要求官员申报

14、时填写非常 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在宋代,课绩与监察各为独立系统,但在现实 政治生活中关系密切。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 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 摘编自袁行霖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出现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 (2)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科举制的发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请结合 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对官吏的课绩和考察分别有何侧重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 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 文明互动是一个双向

15、的或多项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各个文明之间既有相 互影响、相互渗透,又有相互冲突、相互协作。文明互动更多地强调对异己文明的尊重和了 解,强调各种文明应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从史前到 21 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 结合材料,从全球视野的角度,围绕“文明互动”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 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必须有史实依据) 。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以前的城市,大都具有很浓的政治军事色彩,魏晋时期的名城如洛阳、 江陵等首先也是政治中心。先秦以来的城市城郭制也能说明这一点,“筑城以卫君,造郭以 守民”。城与郭,是中国古代

16、都城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古代城市的政治和军事 性质。唐代前期,城市的政治军事色彩也很浓。前期的国际都会长安和洛阳,一个是都城, 一个是陪都,而后期兴起的扬州和益州,则有“扬一益二”之称,体现了唐后期综合性城市 的兴起。 摘编自肖建乐、孙德华唐代城市经济发展研究 材料二 州级城市在宋代发展较快,尤其在沿海、沿江出现了一批较大的城市,这些 都与草市息息相关。宋代州军在最多时达 351 个,其发展是不平衡的,如信阳军在南宋时还 不如江浙“州军一草市”,岭南的一些偏僻的州军也很落后,这与当地商品经济落后,草市 不发达有关。 摘编自周宝珠试论草市在宋代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材料三 明清时代,像

17、北京,作为首都,它是根据“王制”的需要来兴建宫殿、住宅、 街道的,但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市镇,则并非如此,它们完全是因经济发展而兴起的。市 镇的建设也是无计划的, 只是根据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在某一地方集中了某种工商业, 所以其 分布(布局)也不是遵“王制”的。 摘编自方如金、赵瑶丹明清市镇经济的特点与影响以江浙地区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州级城市发展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建设规划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变化的影响。 答案答案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

18、】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教育的内容通过孔子等人,传达给社会,贵族文 化代表了社会文化的水平,贵族文化下移说明了传统文化通过民众传承发展,故 D 项正确。 A 项说法错误,世卿世族制在春秋战国是走向瓦解,而不是彻底结束,故错误。生产力的进 步引发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 故 B 项错误。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新儒学, 使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故 C 项错误。 2.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分封制让族群关系进行了重新组合,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促进了 姬姓与非姬姓氏族之间的融合,氏族之间相互学习,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文明和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故 A 项

19、正确。原族群被纳入分封制的体系中,根据 A 项分析,原族群得 到了进一步发展,故 B 项错误。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血缘关系仍然发挥重要 影响(宗法制) ,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正是按照血缘关系进行的,姬姓与非姬姓氏族各自的 血缘关系都得到发展,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华夏民族的内容,且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 长的过程,材料没有体现形成过程已经完成,故 D 项错误。 3. 【答案】D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秦朝时期官员选拔于民间, 说明秦朝的官僚政治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 动,D 正确;秦朝吸收诸侯争霸的教训主要是在地方废分封,行郡县,A 排除;郡县制下地 方的自主性较小,B 排除;C 说法

20、过于绝对,排除。故选 D。 4.【答案】C 【解析】 汉代丝织品从专供贵族消费到人人可用, 反映出纺织技术的发展和丝织品产量的增 加,C 项正确;人人可以衣丝不能说明汉代中后期的贫富差距缩小,A 项错误;汉代社会等 级观念并未消亡,B 项错误;丝织品应用的增多不能说明平民政治的发展,D 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北方世家大族谢灵运南渡后,大面积开垦荒地,围湖造田,导致土地高度集中在地 主豪强手中,因此加强了南方地区庄园经济的发展,故选择 A;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时期 完成,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人才选拔制度,排除 C;庄园经济的加强,使封建人身依附关 系进一步强化,而非弱化,排除 D。

21、 6.【答案】B 【解析】梁武帝崇奉道教,推崇佛教,撰写儒学著作,体现了当时三教并行的趋势,说明当 时社会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受到挑战,选项 B 正确;当时的统治思想是儒家思想,排除 A;材 料未体现出“三教合一”,排除 C;材料未体现出梁武帝统治政策的调整,排除 D。 7.【答案】D 【解析】唐代中叶开始,市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或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社会活动也更多 地围绕市民开展,这表明市民阶层的政治地位较高,这得益于城市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故 选择 D;材料没有体现社会活动有地域限制,且材料反映的是社会活动的形式或内容,排除 A;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矛盾”,排除 B;工商业市镇从宋代开始兴起,排

22、除 C。 8.【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 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宋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典型的中央集 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的历史时代,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所以也就出现了“县”官职 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所以本题答案就是 C。 9.【答案】A 【解析】由材料“从宗教感情中解脱出来,从鬼神迷信中清醒,从汉唐经传注疏的胡同中走 出”这说明程朱理学有利于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故选 A;材料没有涉及到理学的官方地位 问题,排除 B;程朱理学没有破除宗教的精神束缚,排除 C;程朱理学没有改变传统的格物

23、致知的治学方式,排除 D。 10.【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中“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思想, 以本心认识圣贤之 心”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发明本心,认识圣贤之心,体现了一定 的平等思想。 依据材料中“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信息可知, 这体现了一定程度的 叛逆思想,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意识,并非个人修养;C 选项错误,王阳明的主张并未解放宋明理学对人们的束缚,结合所学可知,理学在南宋以后 长期居于统治地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D 选项错误,明清三大思想家并不只是对陆九渊、 王阳明心学的继承与发扬,而是对整个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与

24、发扬。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11.【答案】C 【解析】 材料内容强调某些少数民族也是炎黄子孙的观点, 说明多元一统的民族认同意识不 断增强,故 C 选项正确;A 项中“彻底”表述过于绝对,故 A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对契丹族 源的定论或倾向,故 B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契丹族的族源无法得到准确判定的问题,故 D 选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湖州一带种植桑叶规模较大,品种多,而且“兼工机织”,说明当时农产品商品化 与专业化明显,选项 D 正确;材料未反映种植面积的变化,排除 A;新的经济因素指的是资 本主义萌芽,材料中未提供雇佣关系等信息,因此无法得出有新的经济因素产生,选项 B

25、排除;选项 C 与题无关,排除。 13.【答案】B 【解析】城市中工商行业多,农村经济出现各类专业户,都表明商品经济在发展,故选 B; 材料没有明确体现记载的内容在南方, 排除 A 项; 材料中的“行”与“专业户”不是区域经 济,C 错误;D 项的分工协作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排除。 14.【答案】B 【解析】据材料汉代流行厚葬而宋代提倡薄葬可知,体现宋明理学灭人欲的观念被接受。B 正确;据所学可知,宋代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A 排除;据所学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是儒学, 材料中晏殊、宋祁、李衡都是著名的儒学家,C 排除;据所学中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 D 排除。故选 B。 15.【答案】B 【解析】

26、 材料反映了宋元之际市井小说、 话本的形成, 体现了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的发展, 故 B 项正确。 A 项为文学作品的特点, 与材料强调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不符, 故错误。 材料反映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与市民娱乐活动极为丰富多彩无关,故 C 项错误。材 料没有涉及市民文学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而是强调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 故 D 项错 误。 16.【答案】B 【解析】 明代翰林官的发展, 实际上是朱元璋为求得中央权力机构之间的平衡而采取的措施, 其目的是节制翰林官与殿阁大学士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从而避免权力集中,最终达到加 强君主专制的目的。B 项正确;殿阁大学士是由于“丞相

27、被废除后,朱元璋不堪重负”而设 置,未涉及其权力消长,排除 A 项;材料只是说明翰林与大学士的职责,未涉及他们之间的 矛盾,排除 C 项;中央集权是集地方的权,材料属于中央设置的新机构,没有涉及地方,排 除 D 项;故选 B。 17.【答案】B 【解析】 上述这组数据显示国际贸易对整个社会的贡献极为弱小, 这表明了国际贸易经济贡 献远小于政治贡献, 因而当明廷通过宏大的远航达到政治目的以后, 其自身内耗性的负向影 响便凸现出来, 这就意味着明朝不可能持久地将朝贡贸易持续下去, 也就预设了明廷对远海 经略的放弃,故选 B 而排除 A;C 与题意无关,D 的结果是题干中的现实,故 D 与题干的逻

28、辑关系不对,所以排除 CD。 18.【答案】C 【解析】 王阳明在诗中表明了良知包含在日常的生活行为之中的观点。 这说明王阳明主张弘 扬蕴含于世俗中的善性,故 C 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继承古圣先贤,故 A 错误;诗中没有 批判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故 B 错误;道家主张清静无为的治国方略,故 D 错误。 1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对学术权威的批判,有利于人们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和反思,推动 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有利于明清进步思潮的兴起,故选择 A;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学正统地位被动摇,排除 B;“逐渐强化”这一变化过程,在材料中 没有体现,排除 C;原始儒家

29、思想是指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D。 20.【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清朝时期的几位皇帝对“中国”一词的不同指代,说明 “中国认同”不 断发展深化,故 B 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国认同”的不断发展,与满清统治区域的日益扩 大、中央与地方矛盾有所缓和无关,故 A、C 错误;D 说法绝对化,排除。 21.【答案】D 【解析】 由材料中的“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 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 枝的大户, 甚至雇工经营”等信息可以看出, 清代广东地区农业领城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 在农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 故答案为 D 项;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 排除

30、A 项;材料仅体现农户竞争的结果及生产方式的变化,未体现农业集约化生产,也未体 现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排除 B、C 项。 22.【答案】C 【解析】清代严格限制商业戏园,说明忌惮商业文艺影响其统治,达官贵人“城外看戏” 说明艺术魅力巨大。材料无关矛盾缓和,A 项错,戏剧不等于启蒙思想,当时文化专制仍旧 盛行,BD 两项有违史实,只有 C 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23.【答案】 (1)原因:汉武帝的推行;儒生参政重视品德。 新发展:注重培养官员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 (2)发展趋势:公开性;严密性(更公平公正) 。 理由: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

31、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3)侧重点:课绩侧重实绩;考察力求准确。 价值:注重选贤任能;追求公平公正;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 【解析】 (1) 原因: 由材料“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 使察举制因而成立”可知, 察举制出现是因为儒生参政重视品德; 另外结合所学可知, 察举制是汉武帝为选拔人才而推 行的一种选官制,故其制度产生与此存在密切关联。 新发展: 由材料“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可知, 东汉执政者比较注重培养官员的实 际能力; 由材料“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可知, 东汉时期的察举制还增加了 考试的环节。 (2)发展趋势:由材料“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可归纳为公开

32、 性; 由材料“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封弥就很难作弊”可归纳为严密性, 更加公 平公正。 理由:结合所学可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打破特权阶层对官场的垄断、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等方面进行说明。 (3)侧重点:由材料“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非常具体实迹、实绩”可归纳为课 绩侧重实绩; 由材料“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 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可归纳为考 察力求准确。 价值:结合所学可从对才能与品德的重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合理严密的考核制度等方面 进行说明。 24.【答案】示例: 论题:元明清时期“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推动了中西方文明的发展。 元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将西方文化带入中国,促进了中国

33、传统科学的发展,影响了明清之 际进步思想,冲击了传统思想观念,促使部分中国人(士大夫阶层)开始面向世界。与此同 时,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剧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对新航路的开辟、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和战胜封建势力有重要推动作用, 启蒙思想家也利用儒家思想来反对基 督教神学。中国文化成为推动欧洲社会近代化进程的动力之一 总之,元明清时期,中西方文明的互动,推动了双方的社会发展和世界的进步。 【解析】 根据“文明互动是一个双向的或多项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文明互动更多地强调对 异己文明的尊重和了解, 强调各种文明应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以中西方文明互动 为例, 拟定论题的时候

34、要体现出中西文明的相互影响, 历史上元明清时期的文明互动比较符 合学者的观点,可概括出论题:元明清时期“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推动了中西方文 明的发展。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元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史实进行论证说明。观点需 明确,史论结合。 25.【答案】 (1)趋势:由政治军事性转向综合性。原因:工商业经济发展的推动;城市 建设规划的影响。 (2)影响:促进了城市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乡村商 品市场的繁荣。 (3)变化:由严格地遵“王制进行规划建设转向无计划建设。影响:适应了工商业经济发 展的需要;推动了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有利于促进特色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利

35、于传统城市 向近代城市的转型。 【解析】 (1)趋势:据材料“唐代前期,城市政治军事色彩也很浓”可知,政治军事性色 彩很浓;据材料“现了唐后期综合性城市的兴起。”可知,转向综合性。原因:据所学 可从工商业经济发展的推动、城市建设规划的影响等方面回答。 (2) 影响: 据材料“州级城市在宋代发展较快, 尤其在沿海、 沿江出现了一批较大的城市” 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城市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据材料 “这些都与草市息息相关”可知,带动了乡村商品市场的繁荣。 (3)变化:据材料“明清时代,像北京,作为首都,它是根据王制的需要来兴建宫殿、住 宅、街道的”可知,严格地遵“王制进行规划建设;据材料“但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市镇, 则并非如此,它们完全是因经济发展而兴起的。市镇的建设也是无计划的”可知,转向无计 划建设。影响:结合所学可从适应了工商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有利于促进特色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传统城市向近代城市的转型等角度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第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试:中国古代史(含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