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中数学7上说课稿(DOC 91页).doc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7613049 上传时间:2024-04-19 格式:DOC 页数:131 大小:4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科版初中数学7上说课稿(DOC 91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苏科版初中数学7上说课稿(DOC 91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苏科版初中数学7上说课稿(DOC 91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苏科版初中数学7上说课稿(DOC 91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苏科版初中数学7上说课稿(DOC 91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第一章 数学与我们同行1.1 生活 数学【学习目标】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数字的观察和思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习重点】利用数学的内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够读取一些图、表信息 【学习过程】 问题情境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数学无处不在。这是我国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说明了数学与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下面给大家看看雅典奥运会开幕式数字:体育场中央的大水池共盛水2162000升;水面总面积为9645平方米;耗时常6个小时才将水池充满,但是10台直径为0.5米的抽水车在3分钟内就能将水全部抽干;水池抽水口的直径

2、为41米;为了营造立体移动效果,主体育场的上空密密麻麻地编织了一个线网:空中线网距离地面高度为36.5米;共使用了总长37公里的钢制电缆来铺设空中线网;空中线网共由24条独立的轨道组成;72条由电脑控制的钢制电缆绞股负责移动由雕塑分解而成的18个部分;每个由电脑控制的钢制电缆绞股又可以控制72条钢缆,而这72条钢缆可以轻松吊起22.5吨的重物;空中线网的自身总重量为180吨。在开幕式的第一幕中,燃烧的五环从水中升起的情景激动人心,而这五环同样也是庞然大物:每个环的直径为17.5米,周长为58米;五个圆环的制做共用去290米长的钢管线;而为五环提供燃气的管线长达1公理;五环燃烧共耗去了450立方

3、米的天然气;五环的燃烧点设定在水下30厘米。共有2428名志愿者参加了开幕式的演出;除希腊本国外还有其它14个国家的志愿者也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上参加表演的自愿者最大70岁最小的只有7岁;报名参加开幕式演出的自愿者一共打来了51443个申请电话; 例题讲评例1、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了,2003年8月3日,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正式公布,会徽由印形部分、“Bei jing 2008”字样和奥林匹克五环组成,奥林匹克五环象征五大洲的团结,体现“和平、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宗旨。你能说出印形的意义吗?中间是什么字?这个字象什么?时间地点是什么?是什么运动会?例

4、2、下面的车票给我们什么信息?开车时间是 ;出发地是 ;目的地是 ; 车次是 ;座位号是 ;检票口是 做一做:书P7页的试一试1.1 生活 数学随堂练习评价_1观察下列数的规律:2、4、8、16、32、?,则第6个数是( ) A56 B64 C80 D128 2一只长满羽毛的鸭子大约重( )A50克 B2千克 C20千克 D50千克 3如图是一个9级台阶的侧面示意图,在台阶上铺地毯至少需( ) A45米 B5米 C6米 D7米 4一个正方形切去一个角后,剩余的图形有角( ) A3个 B4个 C5个 D3个或4个或5个5一只青蛙在水井底,每天向上跃4米,又滑下3米,若井深9米,则它跃上这口井一共

5、需( )A3天 B4天 C6天 D7天6把一根木棒锯成3段需12分钟,那么把它锯成10段需( ) A48分钟 B54分钟 C60分钟 D66分钟 7如图,共有_个长方形。8用3、4、6、10四个数通过加、减、乘、除算24点,可列式子为_。 9某洗发水的原价如图,则现价为_。10写一句含有数字的对联或诗词:_。 1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12已知1=12,1+3=22,1+3+5=32,1+3+5+7=42,?,按此规律1+3+5+?+19=_。 132008年5月8日是星期四,则7月26日是星期_。 14右图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数,例如8排在第四行第2个,则第6行第5个数

6、是_。15把如图所示的长方形切一刀,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画出切割线与拼接图。1 第一行2 3 第二行 4 5 6 第三行 7 8 9 10 第四行1.2 活动 思考【学习目标】1、经历观察、实验、操作、猜想和归纳等数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 2、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3、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想【学习重点】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感受“做数学”的乐趣与收获,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学习过程】问题情境观察思考书P8页的三个活动,回答书上的问题 例题讲评例1、操作:把一个长方形纸片,如图折叠,裁剪、展开三个步骤,就能得到一个

7、正方形做一做:(1)将一个长方形纸片对折再对折,如图,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下,得到两个部分,将展开后能得到什么图形?画在后面例2、下面是某月的月历:仔细观察这个月历,你能找出其中的若干规律吗? 探究过程:横排、竖排相邻各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若在这个月历中任意框出22的4个日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若在日历中任意框出33的9个日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1.2 活动 思考随堂练习评价_1若干个偶数按每行8个数排成下图 (1)图中方框中的9个数的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2)小亮所画的方框内9个数的和为360,求方框右下角的那个数。(3)小丽也圈了斜框的9个数,已知这9个数的和为198,则斜框的中间

8、一个数是 。 2填表: 变式问题:在桌数相同时哪一种摆法容纳的人更多?2.1 比0小的数(1)【学习目标】通过生活实例认识负数;会识别理解正负数并用它们表示意义相反的量 【学习重点】会识别理解正负数并用它们表示意义相反的量 【学习过程】 问题情境小学里,我们学过的数中,最小的数是什么?还有比它更小的数吗? 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例子:1、电视上播放天气预报的时候,画面显示“3”; 2、温度计上面在0的下面还有许多刻度,比如“1,2”; 3、银行存折在取钱以后会打印出“2000”。大家知道这些数都代表什么意思吗?这些数都叫做负数。 问题探讨1、正数都是比0大的数,负数都是比0小的数; 0既不是正数,

9、也不是负数。2、在正数前加“”(负号)的数是负数。带“”的不一定是负数。 3、两个负数,谁更小呢? 例题讲评例1、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数与负数。3,2.3,正数: 负数:例2、如果海平面的高度为0米,一潜水艇在水下30米处航行,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10米处游动,试用正负数表示潜水艇和鲨鱼的高度?例3、甲、乙两人同时从某地出发,如果甲向南走100m记作100m,则乙向北走70m记为什么?这时甲、乙两人相距多少米?14113,50%,0,2009第二章有理数正数与负数的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2.1正数与负数(板书)。我将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阐述: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正数与负数是苏科版七年级数学第二

10、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本节课是学生学过的自然数与分数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后面研究有理数的基础,因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初中阶段的第一节课,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区分正、负数以及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正、负数的概念;难点确定为负数的概念。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理解正、负数的概念,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会列举出周围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归纳与概括的能

11、力2、过程与方法:探索负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建立正数与负数的数感3、情感、态度:实际例子的引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教学难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四、说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在教法上采用了引导启发法和讲解传授法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这是因为初一的学生个性活泼,学习积极性高,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和分析与学生自己归纳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五、在学法上,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整个过程,对

12、学生的回答与表现给予肯定、表扬,由此保护并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积极性。六、说教学过程在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引领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分为五个部分:(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3)巩固练习,熟练技能;(4)总结反思,发展情意;(5)布置作业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5分钟)首先我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三幅图,通过设置问题串,为学生复习小学学过的自然数、零和分数,让学生了解到数是因为实际生活的需要产生的,同时增加一个新的问题:某市某天的最高气温是零上3,最低气温是零下3,要表示这两个温度,那么都记作3,这样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所以学生很容易就发现,用以前学过的数不能简

13、洁清楚地表示这两个数,由此需要产生一种新数,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新课。这样的引入,既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又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20分钟)接着,我根据学生已经产生的认知冲突及时地给出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入合作交流,探索新知的环节,给出4个例子: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例1:气温有零上3和零下3;例2:高于海平面8848米和低于海平面155米;例3:收入50元和支出32元;例4:汽车向东行驶4千米和向西行驶3千米;学生对以上例子中出现的每一对量进行讨论,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很容易就发现:零上和零下,高于和低于,收入和支出,向东和向西都是一对反义词

14、。于是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点:零上和零下,高于和低于,收入和支出,向东和向西,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然后我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学生在阅读课本后很容易就会回答:足球比赛中的净赢球和净输球;花生产量的增长和减少;体重的增加和减少等这些例子。这样的举例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也为新知的展开铺平了道路。帮助学生理解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后,我带领学生回到创设情境中产生的问题:零上3和零下3应该如何表示?我将一边引导学生一边归纳总结: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如果其中一种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种量可以用负数表示。通常地,我们规定盈利

15、、存入、增加、上升为正。如零上3和零下3可以表示成+3和3;收入50元和支出32元可以表示成+50元和32元。这里建立正数与负数的概念时,我会特别强调,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同时指出,0不仅仅是表示“没有”的意义,比如0就是一个确定的温度。3、巩固练习,熟练技能(10分钟)为了使学生实现由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化,教师将通过形式不同的练习,让美好学生把知识转化成技能,如课本上的练习:判断正、负数以及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判断正、负数的时候,我将再一次强调学生的易错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其中一道练习:如果水位升高3m时水位变化记作+3m,那么水位下降

16、3m时水位变化就可以记作3m,水位不升不降时水位变化可以记作0m。这里也要特别强调0表示的意义。由此让学生加深对正、负数概念以及零的意义的理解,同时这种课内及时练习,反馈调整,又符合心理学特征,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4、而在总结反思,发展情意的环节(3-5分钟)教师将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归纳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是用正数与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从而起到了对本节课巩固深化的作用,这样不但可以梳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记忆,而且可以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合理,更完善,更有所侧重。5、布置作业最后,针对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

17、布置作业,并将作业进行分层,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适应了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能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掌握理解。各位老师,以上说课只是我在短时间内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指导思想设计出来的一种方案,一定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果准备时间充分的话,我会在教学过程这一模块进行更多细节的探讨,让本节课的内容讲授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好了,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有理数与无理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有理数与无理数位于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它是学生学习关于数

18、系的新知识,是在已经学习整数分数的概念基础上进一步扩充的数系。它的作用体现如下:首先,学生对有理数与无理数概念的认识,需要通过联系生活来对具体的数系感受和理解;其次,对有理数与无理数的研究方法也将为以后对数系的进一步延伸提供了完整的模式,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第三,通过有理数与无理数的相互联系的充分展开,培养学生直观的数学思维。2.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刚刚进入初中学习时间不长,刚刚接触数系,又要对新的数系扩充以后进一步进行延伸,加之对数学思维方法认识尚未形成。因此,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有理数与无理数的的特征,感受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意义;难点是感受夹逼法,估算无理数的大小。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

19、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概念和区别;能够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或无理数,并能加以说明。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学习过程,感受数系的扩充;通过练习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的能力,进一步体会分类和逼近思想,形成科学的数学思维。3.情感与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取成功体验,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努力解决数学问题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合作交流与严谨求实的态度及习惯。三教材与学法分析初中学生的心理不够成熟,情绪波动较大,也容易被

20、学生调动;同时思想上还依赖与直观形象,抽象概括能力还比较欠缺。而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来形成学生对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数学思维。四教学过程分析1,创设问题,建构概念情境1-“苹果问题”:8个苹果,4个朋友分,平均每人分几个;8个苹果,5个朋友分,平均每人分几个;8个苹果,6个朋友分,平均每人分几个;8个苹果,7个朋友分,平均每人分几个;用分数表示?化成整数小数形式如何?那反过来呢,可以根据题意将小数和整数化成分数吗?【设计意图】为突出数学来源于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列式左右的特点,从左至右,从右至左,

21、提出问题,从而获得发现共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求的欲望,从而引入课题。2.探索交流,发现问题情境2-拼图:将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沿图中的红线剪开重新拼成一个大正方形,问: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教学设计】请大家将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裁开,互相合作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在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后,观察思考,请学生表示边长,运用面积公式的a2=2。思考问题:a是整数?a是分数?a是小数?【设计意图】在这里我采用逼近法用excel分别展示a取分数小数时a2的变化值,例如3/2,3/4,3/5,5/4,6/4,6/5.;1.5,1.4,1.44,1.43,1.42,1.41,1.415,1.414

22、,1.4145,1.4144,1.4142;在得到统一答案a既不是整数小数也不能写成m/n(m,n都是整数,且n不为0)分数的形式,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1.414159-后,引入无理数的概念,请大家翻开书本朗读无理数的定义【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在已知正方形面积时,明确学习对象,引发学生思考a是怎样的一个数。在这里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学生对a的取值的认识,立足于引发数学思考,加强无理数被发现的过程,采用逼近的数学方法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思维过程。情境3-:3.14159 26535 89793 23846 26433 83279 50288 41971 69399 37510 58209 74944

23、59230 78164 06286 20899 86280 34825 34211 70679 82148 08651 32823 06647 09384 46095 50582 23172 53594 08128 48111 74502 84102 70193 85211 05559 64462 29489 54930 38196 44288 10975 66593 34461 28475 64823 37867 83165 27120 19091 45648 56692 34603 48610 45432 66482 13393 60726 02491 41273 72458 70066

24、06315 58817 48815 20920 96282 92540 91715 36436 78925 90360 01133 05305 48820 46652 13841 46951 94151 16094 33057 27036 57595 91953 09218 61173 81932 61179 31051 18548 07446 23799 62749 56735 18857 52724 89122 79381 83011 94912吉尼斯世界纪录:2011年11月16日,日本长野县坂田市公司职员近腾茂利用电脑讲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10万亿位。【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的值,增加趣味

25、性,让学生形象而直观的接受无理数的客观存在,加深对概念的认知。探究活动:构成无理数-每位学生在正方形的一边随意写一位个位数,教师收齐后随即打乱,并在黑板上写出小数的整数部分,然后由一位学生按顺序报数,如4.1726387191.【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无理数就在身边,深化对无理数的理解。4.练习巩固,反馈纠偏将下列各数填人相应的集合内:整数小数无理数有理数【设计意图】练习巩固,通过反馈信息,强调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概念。数轴说课稿老师们:您们好!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来交流说课活动,谨此向在座的老师们学习。我说课的课题是“数轴”的第一课时内容。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数轴是苏科版七年级第一册第

26、二章第三节内容。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2)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3)向学生渗透数

27、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3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二、学情分析(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

28、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4)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三、教学策略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

29、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四、教学程序设计(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首先

30、复习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近,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1)零上5C用5表示。(2)零下15C用-15表示。(3)0C用0表示。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

31、准备。(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平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平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习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

32、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A、B、C、D、E、F、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33、。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习,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

34、习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安排课本23页的例1,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1)要把点标在线上;(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1课本23页练习1、22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

35、3的点A距离是2,(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1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七)、布置作

36、业,引导预习: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八)、板书设计:(略)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相反数与绝对值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相反数与绝对值

37、。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4节的内容,它反映了数轴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以及相反数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学习有理数的运算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二、学情分析该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富有激情,但由于之前没有学过类似的知识,所以学生接受起来有些困难,尤其在理解绝对值的意义方面有一定难度。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相反数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2、了解绝对值的概念,会求有理数的绝对值;3、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负数的大小。(二)过程与方法在绝对值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和

38、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相反数并掌握双重符号的化简原则。难点:正确理解绝对值在数轴上表示的意义。五、教法学法分析讲授课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六、教学过程展示(一)知识回顾,引出问题提问学生数轴三要素,并画出数轴,标出-1.5,-1,1-2,12,1,1.5对应的点,提出3个问题:1、-1.5与1.5,-1与1,1-2与12有什么异同点?2、-1.5,-1,1-2,12,1,1.5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3、你能比较-1.5,-1,1-2的大小吗?(二)集体思考,引出新知1、从上面的三个问题中分别引出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和负数比较大小的方法。2、利用排列,让学生认真观

39、察,归纳和概括规律。从每行总结出: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从每列总结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着重板书此部分内容,这是本课的特点。3、在掌握绝对值的基础上,回归数轴,进而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三)知识巩固利用PPT,展示一些数,并让学生求出它们的相反数、绝对值,并将这些数按大小顺序排列。(四)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思想方法。(五)分层布置作业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说课稿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有理数的加减法 ,属课前说课。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本节课选自苏科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2章

40、第5节的内容。我打算分四课时完成,去括号、加法计算、减法计算、加减法混合计算。下面我就从以下六个方面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小节的理解与设计。一、 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理数的加减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

41、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减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

42、思想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二、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 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三、教学建议(一)重点、难点分析本小节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符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

43、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二)教法建议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1257 应变成 1275,而不能变成1275。备注:教学过程我主要说第一小节-去括号(三)教学过程: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教学环节教 学 活 动 设 计设 计 说 明前提诊测,复习提问1、如何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3),+(-2)各表示的意义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表示一个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数学 > 苏科版(2024) > 七年级上册(旧)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苏科版初中数学7上说课稿(DOC 91页).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