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教案打包53套新版苏科版.zip

相关 举报
  • 全部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我们与数学同行1.1生活数学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1.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我们与数学同行1.2活动思考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3.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2.1正数与负数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6.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2.2有理数与无理数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8.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2.3数轴第1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10.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2.3数轴第2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11.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2.4绝对值与相反数第1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17.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2.4绝对值与相反数第2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18.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2.5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1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23.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2.5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2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24.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2.5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3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25.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2.5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4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26.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2.6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第1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30.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2.6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第2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31.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2.6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第3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32.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2.7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33.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2.7有理数的乘方第2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34.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2.8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第1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37.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2.8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第2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38.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代数式3.1字母表示数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41.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代数式3.2代数式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43.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代数式3.3代数式的值第1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46.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代数式3.3代数式的值第2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47.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代数式3.4合并同类项第1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49.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代数式3.4合并同类项第2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50.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代数式3.5去括号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52.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代数式3.6整式的加减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54.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一元一次方程4.1从问题到方程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57.doc--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一元一次方程4.2解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59.doc--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一元一次方程4.2解一元一次方程第2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60.doc--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一元一次方程4.2解一元一次方程第3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61.doc--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一元一次方程4.2解一元一次方程第4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62.doc--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一元一次方程4.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第1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67.doc--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一元一次方程4.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第2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68.doc--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一元一次方程4.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第3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69.doc--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一元一次方程4.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第4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70.doc--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一元一次方程4.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第5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71.doc--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5章走进图形世界5.1丰富的图形世界第1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78.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5章走进图形世界5.1丰富的图形世界第2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79.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5章走进图形世界5.2图形的运动第1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81.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5章走进图形世界5.2图形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82.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5章走进图形世界5.3展开与折叠第1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84.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5章走进图形世界5.3展开与折叠第2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85.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5章走进图形世界5.4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第1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89.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5章走进图形世界5.4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第2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90.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6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6.1线段射线直线第1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94.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6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6.1线段射线直线第2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95.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6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6.2角第1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98.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6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6.2角第2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99.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6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6.3余角补角对顶角第1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102.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6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6.3余角补角对顶角第2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103.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6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6.4平行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104.docx--点击预览
    • 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第6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6.5垂直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7191108.docx--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1.1 生活数学1.1 生活数学教学目标1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数字的观察和思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字、图形信息,了解数学是我们表达和交流的工具;3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教学难点】1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图形、图表信息,了解表达和交流数学的价值;2将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引入开场白:同学们,祝贺你步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在这里,你将更好地与数学交朋友.在你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你会发现数学能给你带来越来越多的惊喜和快乐.数学能让你变得越来越聪明,让我们一起进入数学的世界,领略数学的风采.投影: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高速公路服务区,菜场,股票行情,这些情景你们认识吗?你能从中发现哪些熟悉的东西?实践探索一:1投影:奥林匹克五环旗,红十字会会标,中国农业银行的标志请说出你熟悉的图形?看到它们你想到了什么?2投影:在我们的上学路上能看到许多交通标志:请你说出你熟悉的图形,从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参考答案:1.奥林匹克五环象征五大洲的团结,体现“和平、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宗旨红十字会会标以白底红十字作为识别标志,采用了倒转的瑞士联邦国旗的颜色人们看到红十字,既想到人道主义,也想到红十字运动发祥地瑞士中国农业银行标志图为圆形,由中国古钱和麦穗构成古钱寓意货币、银行;麦穗寓意农业,它们构成农业银行的名称要素.2.(1)注意儿童;(2)允许掉头;(3)前方路变窄;(4)禁止右转;(5)允许右转实践探索二:图形为我们的表达和交流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这是远远不够的.生活中还包含大量的数字在现实生活中,为了把众多的对象区分开来,常用一个具体的编号来进行群体中的细化,以至于我们见到某一个特定的编号,就能迅速地知道编号表达的内容和代表的对象,从-2-而达到准确无误地区分不同对象和寻找某一个对象的目的.例如,投影:1.某人的身份证;2.长途汽车票;3.下表为上海站始发旅客列车简明时刻表,假期内,家在苏州的小明和爸爸想去安徽黄山旅游,准备乘坐 K782 新空快速列车.请你根据下面列车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1)他们应该在哪一个站点买票?(2)上车后,火车应该何时发车?(3)他们在火车上预计要呆多长时间?(4)在去黄山的途中,小明想先去歙县游玩,他们应该何时做好下车准备?练习:课本试一试小组讨论,代表回答:1 某人的身份证号码是 320503197710042516,其中其中 32、05、03 是此人所属的省(市、自治区)、市、县(市、区)的编码,1977、10、04 是此人出生的年、月、日,251 是顺序码,6 是校验码.2从长途汽车票中可以知道本次出行的始发地,目的地,出发时间,班次,座位3从火车时刻表中可以知道火车的车次、始发站、终点站,停靠站以及到各站的时间.4(1)分组讨论学籍号的作用及学籍号应反馈的信息;(2)各组分别设计不同年级和班级学生的学籍号和自己的学籍号;(3)各组推选设计最简洁有效的最佳设计者展示自己设计的学籍号,并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解释学籍号中各个数字所表示的意思总结: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图形和数字是数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呢,说出来告诉大家.课后作业:给自己的同学设计学籍号.-1-1.2 活动思考1.2 活动思考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实验、操作、猜想和归纳等数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2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3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4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感受“数学地”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感受“做数学”的乐趣与收获,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活动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后引导学生对活动的思考.【教学难点】恰当指导学生活动,及时引导学生思考.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引入:谁听说过高斯(Gauss,德国数学家)?来跟大家说一说高斯十岁时,他的老师出了一道题:1234100?1100101,299101,则有:1234100101505050活动 1:如何由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得到一个正方形?完成后提问:为什么这样剪出来的图形是正方形?用这张长方形纸片还能剪出什么图形?学生分别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制作.活动 2:用火柴棒搭三角形投影展示:搭一个,两个,三个,四个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搭并找规律.搭 1 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根;搭 2 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根;搭 3 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根;搭 10 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根;搭n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根.活动 3:观察投影上的月历并找规律(1)图中方框中的四个数有什么关系吗?-2-(2)图中方框中的九个数有什么关系吗?(3)思考:小明一家外出 5 天,这 5 天的日期之和是 20,小明几号回家?从行、列以及对角上数字来研究.参考:(1)横向从左到右移动一格增加 1,竖向从上到下移动一格增加 7;左上到右下增加 8,右上到左下增加 6;对角线上两个数的和相等;将方框向左(向右)移动一格,这 4 个数的和将会减少(或增加)4;将方框向上(或向下)移动一格,这 4 个数的和将会减少(或增加)28;这 4 个数的和中最小的是 20,最大的是 108(2)过中间数的横向、纵向、对角线上的三个数的和相等;将方框向左(或向右)移动一格,这九个数的和将会减少(或增加)9;若将方框向上(或向下)移动一格,这九个数的和将会减少(或增加)63;框中 9 个数的和是中间一个数的 9 倍;这 9 个数的和中最小的是 81,最大的是 207活动 4:现场调查初一学生最喜爱的体育活动并根据所调查的数据给出一个分析报告绘制如下表格,调查可以采用全班同学举手表决的方式,也可以组织小组进行讨论,统计各小组的意见进行比较,选择喜欢的项目可以是 1 项,也可以是 2 项活动名称 人数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跳绳用现场调查的方式引入,通过调查、数据统计,做出判断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作业:通过查阅图书资料,了解数学与生活、数学在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联系与作用(可以参考课本 P9 阅读材料:商品条形码)-3--1-2.1 正数与负数2.1 正数与负数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实例感受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2会用正数、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3了解整数和分数分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意义.2用正数、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意义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生活中的正数与负数议一议:在小学里,我们学过正数、负数、零你知道下面图片中各数的意义吗?分别说出 8844.43、154、117.3、0.102%的意义正数与负数的意义像 8848.43、100、357、78 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154、38.87、117.3、0.102%这样的数叫做负数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读作“正”,如“”读作“正三分之二”,正号通常省略不写;“”读作“负”,如“117.3”读作“负一百一十七点三”例 1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数、负数:7,9,4.5,解:7,是正数,9,4.5,是负数用正数、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C 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C 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许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数、负数来表示23139989-100139989-1000-2-例 2(1)如果向北走 8km 记作8km,那么向南走 5km 记作什么?(2)如果粮库运进粮食 3t 记作3t,那么4t 表示什么?你还能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生活中其他意义相反的量吗?解:(1)向南走 5km 记作km (2)4t 表示运出粮食 4t整数和分数正整数、负整数、零统称为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例 3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6,0,0.01,67,2009,整数集合;分数集合;正数集合;负数集合整数分为正整数、零和负整数;分数分为正分数和负分数解:整数集合6,0,67,2009,;分数集合,0.01,;正数集合6,0.01,67,2009;负数集合,课堂练习:A: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正数集合;负数集合2填空:(1)如果买入 200kg 大米记为200kg,那么卖出 120kg 大米可记作_;(2)如果50 元表示支出 50 元,那么40 元表示_;(3)太平洋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低于海平面 11 034m,它的海拔高度可表示为_B:3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列问题中的数:(1)从同一港口出发,甲船向东航行 142 km,乙船向西航行 142km;(2)从同一车站出发,A车向北行驶 50km,B车向南行驶 40km;(3)拖拉机加油 50L,用去油 30L课堂小结:谈谈你这一节课有哪些收获 599.913-1011+341.2510%51318-1011899.9131+341.2510%5131+3451399.913-1011.2510%1831215,7.25,0,0.32,452-3--1-2.2 有理数与无理数2.2 有理数与无理数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会对有理数进行分类;2了解无理数的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有理数的意义和分类;2无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有理数的分类,区分有理数和无理数.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有理数我们学过整数(正整数、负整数、零)和分数(正分数、负分数)实际上,所有整数都可以写成分母为 1 的分数的形式如我们把能写成分数形式(m、n是整数,n0)的数叫做有理数想一想:小学里学过的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吗?根据有理数的定义,有理数可以进行如下的分类:,或结合体会整数可化成分母为 1 的分数形式,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以化为分数,它们都是有理数无理数议一议: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是有理数呢?将两个边长为 1 的小正方形,沿图中红线剪开,重新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它的面积为2如果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那么a22a是有理数吗?55=,144=,100=.1mn正整数整数 零负整数有理数正分数分数负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正分数有理数 零负整数负有理数负分数55=,144=,100=,130.3103113.11100 10.333340.266615-2-事实上,a不能写成分数形式mn(m、n是整数,n0),a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它的值是 1.414 213 562 373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小学学过的圆周率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它的值是 3.141 592 653 589,是无理数此外,像 0.101 001 000 1、0.101 001 000 1这样的无限不循环小数也是无理数有理数的分类根据有理数的定义,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即,或正整数整数 零负整数有理数正分数分数负分数-3-课堂练习:将 下 列 各 数 填 入 相 应 括 号 内:,2,正数集合:;负数集合:;正有理数集合:;负有理数集合:正数集合:;负数集合:;正有理数集合:;负有理数集合:课堂小结:谈谈你这一节课有哪些收获 回顾本节的教学内容,从知识和方法两个层面进行总结归纳知识体系,提炼思想和方法正整数正有理数正分数有理数 零负整数负有理数负分数16 9.36,420,-0.330.3331.414 213 563.303 003 000 3-3.141 592 69.3,42,0.333,1.414 213 56,3.303 003 000 3,166,-0.33,2,-3.141 592 6,9.3,42,0.333,1.414 213 56,166,-0.33,-3.141 592 6,-1-2.3 数轴2.3 数轴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会正确画出数轴,知道数轴的三要素;2知道有理数和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3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教学难点】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试一试:在小学里,我们会根据直线上的一个点的位置写出合适的数,也会在直线上画出表示一个数的点把图中直线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写在相应的方框里在图中,填写适当的数,感受直线上的点和数的对应关系数轴做一做:1画一条水平直线,并在这条直线上取一点表示 0,我们把这点称为原点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画箭头表示),向左为负方向3取适当长度(如 1cm)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 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像这样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按照要求,同步完成画数轴的过程,如下图:数轴三要素为: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在数轴上,用原点右边且到原点的距离是 1.5 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 1.5,用原点左边且到原点的距离是 2.4 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2.4例 1分别写出数轴上A、B、C表示的数:例 2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311.5,3,1.5,3.52-2-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解:点A表示的数是2.5;点B表示的数是 0;点C表示的数是 3.5解:如图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无理数无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吗?试一试:面积为 2 的正方形的边长a是无理数,如何在数轴上画出表示a的点?1将边长为a的正方形放在数轴上(如图);2以原点为圆心,a为半径,用圆规画出数轴上的一个点A点A就表示无理数a做一做:怎样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圆周率?1画一个直径为 1 的圆片,将圆片上的点A放在原点处;2把圆片沿数轴向右滚动一周,点A到达的位置点A表示的数就是有理数和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任意一点都表示一个有理数或无理数按要求画出表示a的点,如图按要求画出表示的点,如图课堂练习:1分别写出数轴上A、B、C、D、E表示的数:2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课堂小结:谈谈你这一节课有哪些收获 5.53.523 0.5.,-3--1-2.3 数轴2.3 数轴第 2 课时第 2 课时教学目标1会用数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2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数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教学难点】用数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的大小关系:试一试:1把 0、5、3、2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在数轴上画出表示 0、5、-4、-2 的点,你能比较这几个数的大小吗?2 任意给出几个数,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这几个数的点,你能比较这几个数的大小吗?3数轴上点的位置与它们所表示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关系?练一练: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5 和 0;(2);(3)2 和一 3;(4)如图,画出数轴,并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0、5、3 2 0 5 归纳得出: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都大于 0,负数都小于 0,正数大于负数解:(1)50;(2);(3)2一 3;(4)利用数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例 3比较和的大小.例 4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并用“”把这些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连接起来:解:如图,在数轴上分别画出表示3.5 和0.5 的点A、B102和3 0 1.5、32102301.5 3.50.5102351.5.2,-2-因为点B在点A的右边,所以解:如图,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各数的点:根据各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得课堂练习:A:1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并用“”号将这些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连接起来:2在数轴上的点A、B、C表示的 3 个数中,哪个最大、哪个最小?B:3数轴上的点A和B分别表示与,哪一个点离原点的距离较近?与哪一个数较大?课堂小结:谈谈你这一节课有哪些收获 0.53.5131.5025.2 4.5,1.5,0,4.5,0.5,4,3.12341234-1-2.4 绝对值与相反数2.4 绝对值与相反数第 1 课时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绝对值的意义,会求已知数的绝对值;2.理解有理数的相反数的概念,会求已知数的相反数;3.渗透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绝对值和相反数概念的理解应用、观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难点】应用绝对值的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感情先行明确目标情境创设导入小明的家在学校西边 3km 处,小丽的家在学校东边2km 处,我们可以用数轴来表示小明、小丽两家和学校的位置分别在 A、B 两处.学生思考:1.A、B 两点离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2.A、B 两点离原点的距离与它们表示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有没有关系?3.在数轴上分别描出下列数所对应的点,并指出它们到原点的距离:看图、思考、分组讨论、各组代表发言创设一种联系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去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去合作探索问题的答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知识为例探寻方法自学指导:阅读书本第 23 页.完成下面的尝试练习尝试练习:如图,你能说出数轴上 A、B、C、D、E各点所表示的数的绝对值问题串:(1)点 A 表示的数是多少?(2)它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3)点 A 表示的数的绝对值是多少?学生思考记忆、加深印象学生思考记忆、加深对概念的记忆强化绝对值的概念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培养学生判断能力-2-1210A-3B-2-知识点1以此类推特别注意:0 的绝对值0=?总结:从上面的问题中你能找到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吗?(1)先画出数轴,在数轴上找出需要的点;(2)观察这个点与原点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我们要求的绝对值.同桌讨论、给出答案前后四人讨论后派代表发言给出方法,全班研究学生通过互相讨论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精神知识点2阅读书本第 25 页.完成下面的尝试练习;尝试 1:观察下列各对有理数,5 与-5,-2.5 与 2.5,32与32,四人一组讨论,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你能总结出来这几对数的特点吗?互相交流然后派代表回答.尝试 2:你们还能举出一些互为相反数的例子吗?学生思考记忆、加深印象前后四人讨论后派代表发言给出方法,全班研究强调相反数的概念、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变式训练感悟验证例 1、求 4、-3.5 的绝对值.解:在数轴上分别画出表示 4、-3.5 的点 A、点 BA 点与原点的距离是 4,所以 4 的绝对值是 4,|4|=4B 与原点的距离是 3.,-3.5 的绝对值是 3.5,|-3.5|=3.5活动一:请一位同学随便报一个数,并说出它的绝对值,然后点名叫另一位同学说出它的意义.例 2、比较-3 与-6 的绝对值的大小解:在数轴上分别画出表示-3、-6 的点 A、点 B因为-3=3,-6=6,并且 36,所以-3 -6,即-3 的绝对值小于-6 的绝对值.例 3 求 3,-4.5,0 的相反数.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在这个数前面添一个“-”号,就可以表示这个数的相反数了,比如-5 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5).(投影教材第 23 页的“议一议”)大家独立思考第 1 题和第 2 题,写好后同位之间比较一下答案.第 3 题同位互相讨论后找人来回答关系.将学生的话进行总结(板书)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 的绝对值是 0.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合作交流后指名回答学生互动交流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合作交流通过例题 1 强调要从本质上认识和理解绝对值的意义,巩固学生在本课时所形成的绝对值的概念.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例题 2 再次强调要从本质上认识和理解绝对值的意义,巩固学生在本课时所形成的绝对值的概念.-3-大家能否用刚刚学习的知识去研究下面的这个问题?例 4 求+6 与-3 的绝对值.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解决的依据又是什么?大家独立思考一下.大家做的都很好,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题:例 5 求 6、-6、41、41的绝对值.大家独立完成,然后分组讨论看你们能通过这道题得到什么结论?总结学生的回答,给出结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各自思考、动手,解决问题,任意挑选学生板书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堂检测独立应用1.填空:(1)|3|,|112|,|0.4|,|0|_,|9|_(2)2 的相反数是,3.75 与互为相反数,相反数是其本身的数是 ;(3)(7)=,(7)=,(7)=,(7)=;(4)绝对值小于 3 的所有整数是_,非正整数是 _(5)若|x|=6,则 x=(6)在数轴上 A 表示-65,点 B 表示43,则点离原点的距离近些2.选择:(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正数的绝对值是负数;B.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C.的相反数是3.14;D.任何一个有理数都有相反数.(2)一个数的相反数是非正数,那么这个数一定是()A.正数 B.负数 C.零或正数 D.零 3.用“”把|3|、|0.4|及|2|连接起来.各自思考、动手,解决问题,独立完成后及时反馈加强指导强化训练,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个人能力-4-4.计算(1)|3|6.2|(2)|5|+|2.49|5,某车间生产一批圆形零件,从中抽取8件进行检验,比规定直径长的毫米数记为正数,比规定直径短的毫米数记为负数,检查记录如下:12345678+0.3-0.2-0.3+0.40-0.1-0.5+0.3指出第几个零件最标准?最接近标准的是哪个零件?误差最大的是哪个零件?053yx,求yx 的值.同时加强合作精神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整合提高独立应用完成小练相应练习学生独立完成-1-2.4 绝对值与相反数2.4 绝对值与相反数第 2 课时第 2 课时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绝对值与相反数的几何意义,探索绝对值的代数意义.2会结合数轴利用绝对值比较数的大小.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理数的绝对值与该数或他的相反数的关系.【教学难点】会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和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感情先行明确目标二、知识为例探寻方法(第一次尝试学习)知识点 1:通过不完全归纳法探索绝对值的代数意义知识点 2:结合数出示目标1复习巩固绝对值与相反数的几何意义,探索绝对值的代数意义.2会结合数轴利用绝对值比较数的大小.自学指导预习书本 P26-28,回答下列问题探索活动(一)1.根据绝对值与相反数的意义填空:(1)3.2_,47_,6_;(2)5_,5的相反数是_,5.10_,5.10的相反数_,47_,47的相反数_;(3)0_2.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本身或它的相反数有什么关系?探索活动(二)1、比较大小(1)75与 0;0 与2;9 与9.3;6 与 6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在复习的基础上引入新课,自然有利于知识的过渡,发挥学生的参与,合作交流意识结合数轴,体会利用-2-轴,体会利用绝对值可以比较同号的两个数的大小2、两个正数中,绝对值大的那个数一定大吗?两个负数呢?绝对值大的数大,绝对值小的数小吗?数轴上表示两个正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右边,并且表示绝对值较大的正数的点在另一个点的右边;数轴上表示两个负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左边,并且表示绝对值较大的负数的点在另一个点的左边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绝对值可以比较同号的两个数 的 大小三、变式训练归纳小结1 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8;3.7;0;32方法指导:求一个数的绝对值,首先要分清这个数是正数、负数、还是 0,然后才能正确地写出它的绝对值当a是正数时,a的绝对值是它本身,即当a0 时,aa;当a是 0 时,a的绝对值是 0,即当a0时,0a;当a是负数时,a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即当a0 时,aa2 比较大小(1)75;52;(2)3121与(3)1;1.0(4)0;),(430.8归纳小结:通过不完全归纳法探索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参与讨论,归纳.即0000a aaaa a;通过学生观察分析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求一个数的绝对值,首先要分清绝对值符号内的数:是正数、是负数还是0?然后再根据绝对值的意义求出结果掌握如何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3-正数的绝对值 是它本身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0 的绝对值是 0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联想数轴上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揭示用绝对值比较有理数大小的合理性;两个正数,绝对值大的正数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四、当堂检测独立应用1、2 的相反数是()A 2 ;B 2;C 21;D 212、在数轴上,与表示2 的点距离等于 3 的点表示的数是_3 如果a=a,那么下列成立的是()A 0a B0aC 0aD 0a4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12.5 与 3.46 (2)与14.3(3)(+6)与6(4)76与并用“”号表示它们表示出来,用数轴且为负数为正数其中已知有理数cbacbaabccbacba,56 已知052ba,求ba与的相反数写一个数的绝对值时,要紧扣课本上的结论,要首先关注绝对值符号内的数:是正数,是负数还是 0?再选择法则:正数该如何?负数?0?最后给出结果.否则极易发生这样的错误:aaaa,先让学生相互讨论,探索解题方法,教师再指导学生回答.及时反馈加强指导.-4-五、整合提高布置作业大小练独立完成-1-2.5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2.5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 1 课时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2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3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方法;4通过积极参与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并为实践服务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教学难点】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方法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小学里,我们学过加法和减法运算,引进负数后,怎样进行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呢?1试一试甲、乙两队进行足球比赛如果甲队在主场赢了 3 球,在客场输了 2 球,那么两场比赛后甲队净胜 1 球你能把上面比赛的过程及结果用有理数的算式表示出来吗?做一做:比赛中胜负难料,两场比赛的结果还可能有哪些情况呢?动动手填表:2我们知道,求两次输赢的总结果,可以用加法来解答,请同学们先个人研究,后小组交流你还能举出一些应用有理数加法的实际例子吗?如果把赢 3 球记作“3”,输 2 球记作“2”,那么计算甲队在两场比赛中的净胜球数,就只要把(3)与(2)合起来,即把(3)与(2)相加,列出算式(3)(2)我们已经知道,甲队在两场比赛中净胜 1 球,于是:(3)(2)1二、探究归纳1把笔尖放在数轴的原点,沿数轴先向左移动 5 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 3 个单位长度,这时笔尖停在“”的位置上用数轴和算式可以将以上过程及结果分别表示为:算式:_2把笔尖放在数轴的原点,沿数轴先向右移动 3 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 2 个单位长度,这时笔尖停在“1”的位置上用数轴和算式可以将以上过程及结果分别表示为:2-2-算式:_3把笔尖放在数轴的原点,沿数轴先向左移动 3 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 2 个单位长度,这时笔尖的位置表示什么数?请用数轴和算式分别表示以上过程及结果:算式:_仿照上面的做法,请在数轴上呈现下面的算式所表示的笔尖运动的过程和结果4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并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讨论:两个有理数相加时,和的符号及绝对值怎样确定?你能找到有理数相加的一般方法吗?请同学们先个人研究,用铅笔在数轴上模拟,后小组交流算式:算式:2)3()5(1)2()3(0)5()4()4()5()3()3()3()3(0)4()4()5()3()2()3()2()1()2()3(-3-两个有理数相加,和的符号怎样确定?和的绝对值怎样确定?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 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一个数与 0 相加,仍得这个数三、实践应用例 1 计算并注明相应的运算法则:(1);(2);(3);(4)请同学们先个人研究,后小组交流,将研究结果进行整理(1);(2);(3);(4)四、随堂练习课本 P32 的练一练第 A:1、B:2 题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要求一边做,一边想法则,可以直接写出结果总结: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课后作业:课本 P39 习题 2.5 的第 1 题5)2()3()3()15()20()180()5(5)2(018)3()15(160)20()180(0)5(52)2(0-1-2.5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2.5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 2 课时第 2 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理解加法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推广的合理性;2学会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灵活、合理地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3经历有理数加法中运算律的探索,概括出有理数加法仍满足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4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数学活动,体会观察、实验、归纳、推理等活动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灵活、合理地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教学难点】有理数加法中运算律的探索,概括有理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请同学们回顾小学里学习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猜想这些运算律对于有理数是否同样适用?二、探究归纳1试一试:(1)任意选择两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内,并比较两个运算结果:和(2)任意选择三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内,并且比较两个运算的结果:()和()2你能发现什么?请评判自己的猜想3概括: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说明:(1)上面式中字母a、b、c分别表示任意的一个有理数,在同一个式子中,相同字母只能表示同一个数;(2)加法的运算律可以推广到三个以上有理数相加的情况根据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在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时,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几个数相加三、实践应用1例 2计算:abba)(cbacba)(-2-分析由学生独立思考而后交流解法,板演在每一步骤中要求口述相应的运算律或运算法则2随堂练习课本 P34 的练一练第(1)(6)题3例题 10 筐苹果,以每筐 30 千克为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作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作负数,记录如下:2,4,2.5,3,0.5,1.5,3,1,0,2.5问这 10 筐苹果总共重多少千克?说明:(1)教学方法可让学生独立先算,然后选取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请同学板书,教师在讲评时通过对不同方法的比较,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让学生养成选择最佳解题方法的良好学习习惯;(2)此例的实际算法有多种,如把同号的数结合起来分别相加,但这里把相加等于 0的数结合起来相加,计算较为简便让学生独立先算,然后选取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请同学板书四、交流反思1本节课重点学习了加法运算律的应用2你能灵活、合理地使用运算律简化运算吗?你已经掌握了哪些技巧?学生思考后交流五、布置作业课本 P39 的习题 2.5 第 3 题123581722.83.61.53.6255376716()()()()()()()()()-1-2.5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2.5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 3 课时第 3 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2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初步掌握数学学习中转化的思想方法;3通过积极参与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其应用的数学活动,体会相应的数学思想、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有理数减法的意义【教学难点】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其应用的数学活动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日温差 如果某天最高气温是 5,最低气温是3,那么这天的日温差记作5(3),怎样计算5(3)呢?学生列出算式后,提出问题:怎么进行这里的减法运算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是什么?由问题的给出,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 二、探究归纳 1我们这样看问题:求 5(3),也就是求一个数,使它与(3)的和等于根据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有,所以 2这样做减法太繁了,让我们再想一想有其他方法吗?比较、两式,我们发现:8“减去3”与“加上3”结果是相等的,即 3概括5)3(85(3)8 8)3(583535)3(5-2-全班交流:从上述结果我们可以发现规律: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这就是有理数减法法则 字母表示:aba(b)由此可见,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得出从上往下看,5到温度下降了()试一试:口答 三、实践应用 例 3计算:;例 4 根据天气预报的画面,计算当天各城市的日温差;5(3)8 3835(1)(3)5(3)_;(2)3(5)3_;(3)353_;(4)(3)(5)(3)_.(1)0 (22)(2)8.5(1.5)(3)(4)16 1(4)412(1)0 (22)02222 -3-;解:北京的日温差:808();呼和浩特的日温差:4(4)448();天津的日温差:9(2)9211();沈阳的日温差:2(7)279();长春的日温差:1(10)11011();哈尔滨的日温差:5(14)5149()让学生独立先算,然后选取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请同学板书 练习 1口答:2计算:(1);(2);(3);(4);(5);(6);(7);(8)3填空:(1)温度 3比8高_;(2)温度9比1低_;(3)海拔20m 比30m 高_;(4)从海拔 22m 到10m,下降了_ 四、随堂练习 课本 P36 的练一练第 1、2 题 五、交流反思 1相互交流上面练习完成情况及其正误 2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能总结出有理数减法与小学里学过的减法的不同点吗?(1)被减数可以小于减数如:15;(2)差可以大于被减数,如:(3)(2);(3)有理数相减,差仍为有理数;(4)大数减小数,差为正数;小数减大数,差为负数(2)8.5(1.5)8.51.510(3)(4)16(4)(16)12 1113(4)424412 (1)232 (2)040 (3)636 (4)1391 ()()()();()();()()();()()(3)(2)(1)(2)0(3)1 5(23)(12)(1.3)2.621()3211()()62-4-如(7)(8)1;(9)(4)5 六、布置作业 课本 P39 习题 2.5 第 A:4、B:5 题-1-2.5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2.5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 4 课时第 4 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共同探索有理数加法、减法法则,从而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减法的法则以及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2.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有理数的范围内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与简化计算.【教学难点】应用有理数的加法、减法及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问题情境先看一个例子:(8)(10)(6)(4)这是一道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题,你会做吗?请同学们思考练习.自主探究全班交流:老师适时引导、指导、边讨论边总结如下:(1)上题可以按照运算顺序,从左到右逐一加以计算;(2)上题通常也可以用有理数减法法则,把它改写:(8)(10)(6)(4)统一为只有加法运算的和式把加减法统一写成加法的式子,有时也叫做代数和.(3)在一个和式里,通常把各个加数的括号和它前面的加号,省略不写如上式可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81064(像这样的式子仍看作和式,读作“负 8、正 10、负 6、负 4 的和”,按运算意义也可读作“负 8 加 10 减 6 减 4”,在这里把除第一个数外的数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2七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教案打包53套新版苏科版.zip)为本站会员(青山7895)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数学 > 苏科版 > 七年级上册(旧)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