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阕前三句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地点以及环境特点,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渲染了凄凉的氛围。B.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了情人泪眼朦胧,相顾无言,难分难舍的场面。C. “多情自古伤
2、离别”即伤离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自古”从个别到普遍,扩大了词的意义。D. 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场面生动逼真,情景交融,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16. 本词和扬州慢中都运用了虚写的手法,请从两首词中各选一句虚写的句子,并进行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词从
3、眼前之景引入回忆,又由回忆之景转入当下,抒发了词人坚定的报国之志。B. “万岁”两句描写宫女成群、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是为了控诉统治者的奢靡生活。C. “何日”句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都抒发了词人渴望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D. 词中词人“千村寥落”的悲痛心情与“提锐旅”“清河洛”的迫切愿望始终交织在一起。16. 请从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词中画线部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春郊独步王禹偁襟袖飘飘晚吹轻,孤吟何必共人行。绿杨系马寻芳径,春草随人上古城。不愤黄鹂夸巧舌,多惭戴胜劝归耕。凭高朗咏沉湘赋,自许吾生似贾生。【注】戴胜:鸟名。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 )A. 首句描写了轻柔的晚风,“飘飘”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沉浸于春风里的闲适之情。B. “寻芳径”中的“寻”表明专程踏访,与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有异曲同工之处。C. 面对巧舌黄鹂,诗人并不生气;听到鸟儿劝归耕的鸣叫声,诗人生出了惭愧之情。D. 这首诗歌前四句写景叙事,后四句抒情议论,体现了七言律诗在行文上的特点。14. 此诗作于作者贬官闲居之时,作者是如何排遣内心的贬谪之痛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雨 夜 陆游苍云昼埋山,白雨夜溢渠。虚堂闪风灯,独处谁与娱?吾生过六十,鬓发日夜疏。出当饮美酒,归当读奇书。可怜两不遂,兀兀如枯株。明复对胥吏,孤愤何由摅?【注】摅:表
5、示,发表。15.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颇有恢宏之境,白日远望苍云聚集,写出了雨前的特有景象,暗示大雨将至,夜晚则近观雨水溢出沟渠。B. 三、四句由开头的自然之景转为对室内高堂风灯闪烁之景的描绘,将诗人独处的氛围烘托得更加切合内心的感受。C. 七、八句写诗人年少之时制定了外出则痛饮美酒,归家则饱读奇书的人生规划,引出后面第九句的“可怜”之叹。D. 第十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传达出诗人劳心劳力而形容消瘦的状态,最后两句委婉表达诗人内心孤愤而无法言说。16. 本诗题为“雨夜”,实则“愤”为关键。请简要分析“愤”的内涵。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示儿
6、陆游斥逐襆被归,招唤振衣起。此是鄙夫事,学者那得尔。前年还东时,指心誓江水注。亦知食不足,但有饿而死。小儿教汝书,不用日十纸。字字讲声形,仍要身践履。果能称善人,便可老乡里。勿言五鼎养,肉食吾所鄙。【注】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前两句描绘了一个人被斥逐后用包袱裹束衣被归去,振作精神,重新开始生活的场景。B. “鄙夫”指招之即起、斥之即归的人,称之为“鄙夫”表现了诗人对这类人处世方式的不认同。C. “指心誓江水”运用典故,含蓄蕴藉,表达了深沉纯洁的决心,暗含坚定不移的承诺。D. 与“家祭无忘
7、告乃翁”尽忠爱国的寄托不同,本诗强调重节崇德的处世之道的传承。16. 陆游的教子诗饱含着对子孙们的殷殷嘱托,意蕴丰富。请简要概括本诗蕴含哪些为学做人的道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归园田居其五陶渊明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以“怅恨”二字领起,结合下文来看,此处除了写独自策杖行走的孤寂,也反衬了下文归园田后的欢欣。B三、四句化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以“清水”濯足,更显示了诗人的生活情趣和追随本性的品格。C诗人以“苦夕短”抱
8、怨“夕”时短暂,兴致难尽,很快就到了天亮,由此衬托了“欢”多,更体现诗人超然之情。D此诗视角独特新颖,没有描绘自然风光,没有陈述劳动状况,而是通过回家路上和到家后的活动反映欣然自得的生活情境。16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复得返自然”是组诗归园田居的总纲,“自然”在本诗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案【答案】15. A 16. 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描绘了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是虚写,与“尽荠麦青青”形成显明的对比,寄寓着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酒醒之后岸边之景,是虚写,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
9、、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点面结合”错,上阕前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没有面的描写。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当走过从前春风十里繁华的旧道上,到处都是荠麦一片青青。“春风十里”为虚写,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的繁荣景象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别后怕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杨柳、晓风是虚写想象酒醒之后岸边之景,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如“杨柳”“晓风”“
10、残月”,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答案】15. B 16.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强调了士兵牺牲,人民饿死的悲惨萧条景象,表达了词人的愤激之情。“膏锋锷”化用了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句,“填沟壑”化用了杜甫醉时歌中“焉知饿死填沟壑”的诗句,更加深沉地表达了词人对兵民死亡殆尽,田园荒芜万户萧疏的喟叹。【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 “控诉统治者的奢靡生活”错误。词人写如今胡虏铁骑遍布郊外,尘沙弥漫,战事凶险,今昔对比中体现昔日之繁华热闹,今日之战乱频繁、生灵涂炭,从中可见统治者昏庸无能,但主要表达忧国忧民之情,并非控诉统
11、治者的奢靡生活。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两句的前一句“兵安在”“民安在”都是提出疑问,后一句“膏锋锷”“填沟壑”都是对此作出回答,自问自答属于设问修辞;通过设问启发读者思考,比直接表述给人留下印象更深刻,更能够突出强调所答内容,士兵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写广大军民为抗击金兵付出惨重代价,词人悲从中生,在悲惨萧条的景象中寄寓了词人同情、关爱兵民,以及对战争、敌人的憎恶和愤激之情。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锋:兵器的尖端。锷: 剑刃。化用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这两句是说: 兵士们在哪儿呢?他们的血滋润了
12、兵器的尖端 (意为被刀剑击中而死亡)。沟壑:溪谷。化用杜甫醉时歌;“但觉高歌有鬼神, 焉知饿死填沟壑。“这两句是说:老百姓在哪儿呢?他们已因饥寒交迫而死,被丢在溪谷中了。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化用现实主义爱国诗人杜甫的诗句来写,委婉含蓄耐人寻味,可以将词人的愤慨之情表现得更加深沉与厚重。【答案】13. C 14. 独步郊外,沉醉春光心情愉悦,在大自然的景色中排遣自己内心的贬官之痛。孤吟朗咏,诵读屈原的辞赋,自许贾谊,借二人缓解和疗愈自己的贬官之痛。【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
13、“面对巧舌黄鹂,诗人并不生气”错。结合“不愤黄鹂夸巧舌,多惭戴胜劝归耕”可知,这里的“黄鹂”爱“夸巧舌”,作者用其来喻指官场上的那些巧言令色之徒,“不愤”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的情感态度,“不愤”并非是不生气,而是不平、不满和不服气。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概括信息要点的能力。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日里独自漫步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首联两句,勾勒出诗人自己独步郊外,襟袖飘飘,孤身吟咏的形象,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自得其乐的情怀;颔联两句,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日郊野画面,“寻芳径”暗示诗人在追求自然之美;颈联两句,作
14、者借眼前“黄鹂”和“戴胜”鸟儿,表达了对于官场巧言令色之徒的不满和对古代隐士归耕田园的欣赏。综上可以看出,诗人寻找并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来排遣内心被贬之痛。在春郊独行中,诗人既有孤高自赏的情趣,也有超然世外的理想追求,内心的被贬之痛也得到了舒缓。诗歌最后“凭高朗咏沉湘赋,自许吾生似贾生”两句,诗人将自己的情怀、理想与古代文人相提并论。诗人站在高处朗诵吟咏屈原的词赋,自许自己的一生与贾谊相仿,屈原和贾谊都是以清高脱俗著称,词人以他们自比,表达了自己对高洁人格和卓越文学造诣的坚定追求,内心的被贬之痛也得到了舒缓。【答案】15. D 16. 为晚年寂寞孤独、无人相伴而愤;为双鬓斑白、年华老去而愤
15、;为年少理想不能实现、兀兀穷年而愤。【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 “最后两句委婉”错误。“明复对胥吏,孤愤何由摅”意为明天再一次面对小吏,我内心的孤愤怎么表达出来呢?尾句用反问的手法,直接抒发了作者心中的孤愤。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根据“虚堂闪风灯,独处谁与娱”可知,作者独处堂中,独观夜雨,独伴风灯,无人与娱,可知作者“愤”是因为自己的孤独落寞、无人相娱。根据“吾生过六十,鬓发日夜疏”可知,作者年过六十,鬓发一天天地稀疏,可知作者“愤”是因为自己华发已生、年华已逝。根据“出当饮美酒,归当读奇书。可怜两不遂,兀兀如枯
16、株”可知,作者年少时本有“饮美酒”“读奇书”的美好愿望,只可惜如今都不能顺遂,竟落得如枯株般消瘦,可知作者“愤”是因为年少时的愿望落空、只剩下终年的用心劳苦。【答案】15. A 16. 真正有学问的人应该有坚定的内心和学者的风骨,不能像“鄙夫”一样没有原则和操守。熟知书本知识之外,仍要重视亲身实践。只有通过实践和努力,才能够真正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要行善乡里,追求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完善。应安贫乐道,不贪图富贵,保持清白家风。【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振作精神,重新开始生活的场景”错。“斥逐襆被归,招唤振衣起”描绘的是招之即来、斥之即去,没有原则和操守
17、的行为。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诗歌前两句写一个人被斥逐后用包袱裹束衣被归去,三、四句“此是鄙夫事,学者那得尔”,说明真正有学问的人应该有坚定的内心和学者的风骨,不能像“鄙夫”一样没有原则和操守。“字字讲声形,仍要身践履”,前句说的是学习知识,后句强调要“身践履”,即实践,唯有实践才能把学到对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此句说明熟知书本知识之外,仍要重视亲身实践。只有通过实践和努力,才能够真正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果能称善人,便可老乡里”,“善人”是对人的品行的要求,“老乡里”表明应首先在心里行善,才能终老是乡,说明要行善乡里,追求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完善。“勿言
18、五鼎养,肉食吾所鄙”,“五鼎”“肉食”代表富贵生活和享乐生活,“勿言”“鄙”表明了作者的态度,说明应安贫乐道,不贪图富贵,保持清白家风。15D(D“没有描绘自然风光”表述错误,在诗歌中有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诗歌中“崎岖历榛曲”写回家路上道路坎坷崎岖,荒芜曲折;“山涧清且浅”写经过清澈见底的山泉,诗中这两句就是在描写自然风光。)16与自然相得相洽。诗人路上经过山涧小溪清澈见底,就用来洗去尘世的污垢。一扫“怅恨”之意,正是与自然和谐相恰,坦然自适的自然流露。享受自然淳朴的农家生活。诗人滤好新酒,以“只鸡”为肴,与近邻共饮,室内暗然,就燃起荆草当明烛,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淳朴农家生活中自得其乐。率性自然,超然洒脱。当欢乐意满时,不禁感叹“夕”时短暂,兴致难尽。索性尽情畅饮,直到天明,由此可见诗人的率性而为,超然洒脱。质朴自然,山涧、熟酒、只鸡、荆薪等平常事物构成了自然的田园生活。田园风光的自然之美。“崎岖历榛曲”曲折的小路,“山涧清且浅”写清澈见底的山泉,描写了清新自然的图画。(答出3点即可满分。)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