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解读真题明考向 考情概览 真题体验 命题解析真题体验考题 2023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0分)材料一:襄子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
2、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
3、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注】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思维导图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
4、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韩非书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答案 C E G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指向实词的理解、句式的运用、文意把握、文言语感等。思路点拨解答此题,可结合语意和固定结构进行断句。从语意上看,“韩非书云”的意思是“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其后为“云”的内容,结合材料一中的“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可知,“夫子善之”是韩非书里记载的内容,应作“云”的宾语,“韩非书云夫子善之”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材料一中韩非引用孔子的观点,然后加以批驳,这就是“引以张本”“然后难之”,故“引以张本”后应断开。从固定结构上看,“
5、岂哉”为反问固定句式,其前应断开。故C、E、G三处需要断句。原文加上标点为: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能力指向 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关键词语的含义。能力指向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义,考查内容并不限于文
6、化知识,涉及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思路点拨A.材料一中“襄子围于晋阳中”的“围”与“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均为被动用法,解说正确。B.材料二中“遏奸劝善”的“劝”与“不可以不劝爱人”的“劝”,都是“鼓励、劝勉”的意思,解说不正确。C.对“具臣”的理解应回到具体语境中,由材料二“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可知,“具臣”与“有功(之臣)”相对,“具臣”应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到赵襄子此次的封赏来说,此处的“具臣”即指高赫,解说正确。D.材料二中的“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而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指捏造事实败坏别人名誉的话语,二者词义不同,解说正确。故选B。1
7、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对文本
8、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指向能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理解并准确概括其内容、观点和情感倾向。思路点拨“概述”是对文本信息作提炼归纳后的叙述,正误就在于选项的叙述与原文信息是否一致。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全文,继而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以判断正误。A.概述的信息区间在材料一:“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操令行禁止之法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选项概述与原文信息一致。B.概述的信息区间在材料二:“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选项概述与原文信息一致。C.概述的信息区间在材料二:“
9、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由以上内容可知,选项对“自辅”“自贤”的理解错误。“自辅”是指帮助自己、辅佐自己,即通过引经据典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自贤”是指通过援引圣贤来显示自己的贤明。故“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错误。并且“引经据典、援用圣贤”的对象是“好事而穿凿者”,而非“世人”,属于扩大范围。D.概述的信息区间在材料二:“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选项概述与原文信息一致。故选C。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8分)(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4分)译文:_ 我的大臣们没有不对我有高傲轻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因此把他放在前面(奖赏)。(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1分,“骄侮”“是以”“先”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请允许我大体说说一隅之见,先生您来详细考察它真实与否。(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1分,“一隅”“审”“信”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4分)译文:_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指向整理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将语言运用规律用于语文学习实践。思路点拨翻译题强调基础性、综合性,涉及古汉语词义、语法及现代汉
11、语词汇、语法等知识。解答本题要注意:句子的翻译应建立在理解文章大意和上下文意思的基础上;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把握得分点,如句中的关键词、句式特点和句子大意。(1)关键词:“骄侮”,高傲轻慢;“是以”,因此,所以;“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先,把放在前面。(2)关键词:“一隅”,指一个角落,亦泛指一个方面,引申为“片面”;“审”,详细考察;“信”,真实。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答:_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筛选整合。能力指向有效地筛选信息,准确地分析概括信息。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要明确信息
12、区间在材料二。根据材料二中的“韩非书云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可知,子鲋批驳韩非书云“夫子善之”是欺诈之言,由“何以明其然”引出子鲋批驳韩非“实诈”的事实依据。根据“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这一时间维度上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远”的总结可知,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子鲋便是用这一事实依据来批驳韩非的。参考译文 材料一: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突围后,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者中功劳第一的。张孟谈说:“晋阳城突围的事,高赫没有大功劳,现在却在受
13、赏者中功劳排第一,为什么?”赵襄子说:“在晋阳城被围一事上,我的国家形势危急,社稷危亡啊。我的大臣们没有不对我有高傲轻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因此把他放在前面(奖赏)。”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赵襄子善于奖赏啊!奖赏一个人后天下做臣子的都不敢失礼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那善于赏罚的人,(使)百官不敢超越自己的职权,群臣不敢失掉君臣的礼节。主上设置了有关法令,而臣子没有奸诈的想法。像这样,就可以叫作善于赏罚了。赵襄子有君臣相亲的恩泽,执行着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法规,却还有高傲轻慢的臣子,这是(因为)赵襄子失去了处罚的原则。做臣子的,参议政事并且有功劳的就奖赏。现
14、在高赫仅仅因为不高傲轻慢,赵襄子就奖赏他,这失去了奖赏的原则。所以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材料二:陈郡有个叫武臣的人,对孔鲋说:“韩非确立法度,他和孔子不同的言论太多了。我常常探究他们言论的内涵并比较他们所做的事,发现它们历久不变、长久流传,在遏制奸邪、劝勉善行方面,韩非未必是错误的,孔子也未必全部正确。像韩非那样的人,也是当代的圣人了。”孔鲋说:“如今世人说到高的一定要说达到了天的顶点,说低的必然要说深渊。那些喜欢多事而且穿凿附会的人,定会引述经书中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援引圣人的话来显示自己的贤明,他们想以此取得愚昧民众的信任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就像诸子的书,里边的道理都是这样
15、。请允许我大体说说一隅之见,先生您来详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臣说:“好。”孔鲋说:“从前赵、韩一起吞并知氏,赵襄子进行奖赏,首先奖赏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然后才奖赏有功劳的臣子。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话来为自己的观点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意思)难道会有不同吗?然而实际上是欺诈之言。用什么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呢?我的祖先孔子在春秋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到鲁哀公二十七年荀瑶和韩、赵、魏三家讨伐郑国,遇到陈恒(率齐国军队救郑)而返,那时孔子去世已经十一年了,而晋国四卿都还在世。再往后到鲁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件事情前后相隔很远,而韩非(在
16、书里)公然将两件事情合为一件来说,竟然没有惭愧之意。由此可见世上有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韩非的罪过。所以我因为这对于韩非这样的小道沉默不言,对于诸子的学说堵住耳朵不听已经很久了。但是你立起很短的表来测量天的高度,竖起寸长的手指来测量深渊,在大道理上愚昧而不能觉悟,相信胡说妄言而怀疑圣人,这恐怕不是我所期望的。”命题解析选材特点 (1)选材呈多样化趋势。从历年高考题的命制来看,2020年高考有两个文本节选自明史、两个节选自宋史、一个节选自晋书;2021年高考有三个文本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一个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2022年高考有两个文本节选自战国策、一个节选自东观汉记、一个节选自说苑。分析可见,自2
17、021年始,高考文言文选材打破了人物传记占主流的局面,2022年又进一步扩大了选材的范围,呈现出文体多样化的趋势。2023年高考新课标卷和卷更是将以往单一文本变为复合文本。(2)选文重视立德树人,在内容上积极向上,与当代社会价值观相符。重视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引导考生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比如,2023年新课标卷文言文材料重视军事韬略与强军,体现社会热点;2023年新课标卷和全国乙卷文言文材料重视法治思想,聚焦“赏罚”问题,强调思辨性;2023年全国甲卷文言文材料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3)选文以记叙、议论为主,字数一般在600字
18、左右,2022年考生阅读时文字障碍不多,偏容易;2023年文字障碍偏多,明显偏难。年份卷别出处体裁命题特点2023新课标卷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先秦诸子散文、杂记复合文本阅读与单一文本阅读并重;文体多样,不是对上一年高考文体的重复,从而避免猜题。重视社会热点,重视立德树人。关联教材,指导教学。断句皆为主观题。新课标卷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军事理论专著、问答体兵书全国甲卷隆平集儒学行义史传文全国乙卷韩非子十过先秦诸子散文命题特点 (1)设题稳中有变,趋于灵活。近年来文言文阅读题型相对稳定,仍采用客观题与主观题搭配的方式。2023年新课标卷、卷,保持了“三道客观题+两道主观题”的题型设置。题型在稳
19、定中也呈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如第11题,原来专考古代文化知识,现在也考查实词含义及用法,并且将选文中的实词和教材中的实词进行比较,让考生进行辨析。再如第12题,由过去的“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改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偏向于转述原文中人物的观点、看法、事迹、性格等,改变了过去先概括传主的道德品质、性格特点,后分析、说明人物事迹的设题模式。选项内容表述走出格式化,趋于灵活多样,同时也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2)试题关联教材,体现教考衔接。从2022年、2023年高考试题考查的内容来看,高考文言文命题重视与教材的联系,考点设置直
20、接与教材内容关联,具有良好的教学导向作用,突出了以考促学的理念。(3)从材料到考题都呈现出较强的思辨性。比如,2023年新课标卷的材料由两段文言文组合而成,分别选自韩非子难一和孔丛子答问。两则材料在内容上紧密关联,聚焦于“赏罚”问题,展现了法家和儒家主张的差异及两家立论驳论的交锋。对于赵襄子赏赐高赫的事件,孔子持肯定态度,韩非持否定态度,孔鲋以事实依据作出判断,既体现了思维深度,又渗入了批判性阅读的理念。考查指向 (1)构建文言知识体系,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知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中国古代作品,读懂文章内容,背诵一定数
21、量的名篇。掌握课文基础知识并能迁移运用。(2)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在理解语言时,能提取和概括主要信息,能区分事实和观点,分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能对文本信息、观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表达时,能做到观点明确、内容完整、逻辑清晰。(3)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感受古文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识记古代文化知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理解文中人物传递的精神力量,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研析学情导方法 备考方略 复习策略 方法指导复习策略 1.回归教材,重视积累 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选材众体兼备,议论抒情性文本占比明显大于记叙性文本。可以说,
22、教材中的文言文是典范文本,知识密集且规范,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最佳样本,如能用好,会有举一反三的效果。2.分类识记,夯实基础 文言文阅读模块出题和课文联系紧密,考生需切实理解、识记所学文章中的古代文化知识、重点实词、重点虚词、特殊句式、固定句式等,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相对而言,本专题的必备知识较多,如常见重点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代文化知识及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等,都需要掌握积累。这些知识是形成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基础,复习时必须有长计划、短安排,持之以恒地加以落实。3.精选试题,开阔视野 从2021年高考开始,文言文阅读已打破从“二十四史”
23、中选材的传统,选材范围不断扩大,文体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将来文言文的考查体裁或许更加多元,人物传记、墓志铭、写景散文等或许会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这就要求考生掌握多种文言文体裁特点和读文的不同方法。史传文、论说文、杂记文、应用文等每一类文本都要读一读、练一练,做到有备无患。同时,双文本的命题方式已成为主要题型,应加大训练力度。方法指导阅读指导 读懂文言文是做题的前提条件。为了在考场环境下快速读懂文言文,应在平时养成“三读”习惯。一读:快速通读,理清层次 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阅读起来肯定会有一些障碍。好在选用的语段只有600字左右,读一遍费时不多。第一遍读文,是对文本初步感知,要了解文本属哪一类文
24、体、写了什么人、叙了什么事及结构上可分为几层等。这些都要在原文中标出来,如圈出人物、时间、地点、重要信息类关键词等,划分大致层次。强调圈点勾画,主要是为了在做题时能联想起初读文本的诸多收获,快速找到题目涉及的语句。二读:借题解意,把握内容 要善于借助题目来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高考文言文阅读一般都有一道分析概括类(或概述类)选择题,该题四个选项的表述涉及文本思想内容、人物事迹或人物品格,这个题目基本都是选择错误的一项,而且这个错误项往往只存在一个细微的错误,也就是说可以依托这四个选项来疏通文义。真正有经验的考生通常是先做这个题目,做完这个题目之后,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会更深透,也有助于扫清
25、初读文章时遇到的语意理解障碍,再做其他题目就简单多了。三读:带题精读,依境解题 阅读题都强调整体感知,语意贯通。解释一个词,翻译一句话,都不能脱离整体语境,否则就可能陷入断章取义的误区。断句、词语解说、分析概括类(或概述类)选择题及翻译、简答题等都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这就需要考生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带题入文,细加琢磨,以便解题更加顺畅、准确。读文示例 (2023全国乙卷)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
26、:“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令其宗庙不祓除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
27、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闾,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也。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节选自韩非子十过)参考译文 从前晋公子重耳出国流亡,经过曹国的时候,曹君趁重耳脱去上衣裸露身体时观看他连在一起的肋骨,当时曹国的大夫釐负羁和叔瞻在曹君跟前侍候。叔瞻对曹君说:“我看晋公子,不是普通之人。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果有机会回国成为君主而发兵,那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
28、,您不如杀了他。”曹君没听叔瞻的劝谏。釐负羁回到家中闷闷不乐,他的妻子问他:“夫君从外面回来而有不高兴的神色,为什么呢?”釐负羁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主有福的时候我赶不上,灾祸来了一定会连累我。今天我们的国君召见晋公子,他对待晋公子没有礼貌。我当时也参与接见,因此才闷闷不乐。”他的妻子说:“我看晋公子,将来会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他身边的随从,也都会成为大国的卿相。现在他(因)困厄而出国流亡经过曹国,曹国对待他没有礼貌。这个人如果返回晋国,一定会惩罚对他无礼的人,那么曹国就首当其冲了。您为什么不先表明自己和曹君不一样呢?”釐负羁说:“好。”于是釐负羁在壶里装上黄金,用食物把壶装满,又在
29、壶上加了块玉璧,在夜间派人送给晋公子重耳。晋公子重耳接见了使者,拜了两拜,接受了他的食物,推却了他的玉璧。晋公子从曹国到楚国,从楚国到秦国。进入秦国三年,秦穆公召集大臣们商量说:“从前晋献公和我结交,各国诸侯没有不知道的。晋献公不幸谢世,到现在大约十年了。继承王位的儿子不成器,我怕这将会使晋国的宗庙得不到打扫,土神和谷神不能受享祭品。像这种情况我们再不去平定,就不符合和人交朋友的原则了。我想帮助重耳让他回到晋国,怎么样?”大臣们都说:“好。”秦穆公便起兵,动用了兵车五百辆,精锐骑兵两千,步兵五万人,辅助重耳回到晋国,让他登上王位做了晋国的君主。重耳登上王位三年后,便起兵去攻打曹国。他为此而派人
30、去告诉曹君说:“把叔瞻从城墙上吊下来,我将杀掉他并陈尸示众。”又派人告诉釐负羁说:“军队压城,我知道您不会反抗我。请在您住的里巷门上做好标记,我将根据您的标记下达命令,使军队不敢侵犯。”曹国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带着他们的亲戚来到釐负羁居住的里巷里来请求保护的有七百多家。这是釐负羁从前对待晋公子有礼貌的作用啊。曹国,是个弱小的国家,而且夹在晋国、楚国之间,曹君的危险处境就好像堆叠起来的蛋一样,他却用没有礼貌的态度来对待晋公子,这便是他断绝世系传承的原因啊。按以下步骤把握全文:一读:快速通读,理清层次 本文依据事件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第一层:晋公子重耳出逃时路过曹国,曹君对其不敬,釐负羁和
31、叔瞻参与了此事。第二层:叔瞻劝曹君杀掉重耳,曹君没有听从。第三层:釐负羁妻子劝其礼待重耳,釐负羁听从了妻子的建议。第四层:秦穆公护送重耳返回晋国,立重耳为晋君。第五层:重耳即位后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交出叔瞻,而对釐负羁给予了关照。第六层:作者评论,曹君因“无礼”而“绝世”,釐负羁因“守礼”而得以保全自身并惠及百姓。二读:借题解意,把握内容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重耳遭到曹君的无礼对待,叔瞻预见到这件事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主张杀掉重耳以杜绝后患,曹君没有听从叔瞻的建议。B.釐负羁参与了接见重耳的活动,为曹君对重耳无礼感到忧心忡忡,他妻子问明原委后,积极帮他出主
32、意,釐负羁听取了她的意见。C.离开曹国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国、秦国,秦穆公念在过去晋献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出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立重耳为晋君。D.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但对釐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解析 这道题的四个选项,按照文章的先后顺序对相关语句的内容作了概述。解答此题的方法是,根据选项表述,与原文相关语句进行比对,查找错误项。A项概述了曹君无礼对待重耳后,叔瞻进谏,曹君没有采纳的情况。相关内容在文中有所体现,因此A项正确。B项概述了釐负羁参与接待重耳后闷闷不乐,其妻子积极献策,釐负羁听从建议的情况。概述与原文相符,B项正确。C项
33、概述了重耳一路逃亡,最后获得秦穆公扶持,得以返国为君的情况,秦穆公帮助重耳是基于与晋献公的友情,因此C项正确。D项中“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概述有误,文中“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意思是“把叔瞻从城墙上吊下来,我将杀掉他并陈尸示众”。“悬”意为“吊挂”,并非“吊死”;“大戮”意为“杀而陈尸示众”,并非“大开杀戒”。该题选择文中较为重要又贯穿全文的四个片段作为考查点,考点分布合理,有利于考生理解全文。三读:带题精读,依境解题 1.结合语境,正确断句题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
34、给分。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曹伤G君H不如杀之。答案 B F G解析 带题入境进行精读。将此题带回语境中精读后可知,画波浪线的部分是叔瞻针对“晋公子重耳出亡而观之”这一事件对曹君的建议。“无礼”作“遇之”的补语,其间不能断开,且“彼”代指“晋公子重耳”,是下一句的主语,“彼”前应断开,所以B处应断开;“彼”是主语,“有时”是状语,“反国而起兵”是相承接的行为,中间不可断开,且“若”和下一句“即”构成“如果就”的假设句,“即”前应断开,所以F处应断开;“伤”是名词,意为“祸害”,作“为”的宾语,其后应断开,且“君”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G处应断开。综上所述,应在B、F、G处
35、断开。原文加上标点为: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2.根据语境,推敲词语解说题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B.出入,表示“大约”,与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意思不同。C.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宰杀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称为血食。D.绝世,指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解析 首先将题中对原文词语的解释带回语境,看语意是否正确连贯;然后与选项里出现的课本中的相同词语的意思进行比较。A.“穷冬烈风”的“穷”意为“极”,与文中
36、的“穷”意思不同。解说错误。B.“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意为“出去与进来”,与文中的“出入”意思不同。解说正确。C.“血食”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文化知识,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杀牲取血以祭,称为血食。解说正确。D.“绝世无双”的“绝世”意为“冠绝当世”,与文中的“绝世”意思不同。解说正确。故选A。3.抓住关键点,灵活翻译题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译文:_(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译文:_解析 将此题带回语境中细读后可知,此题所选为文中的关键句,一句为釐负羁妻子的话语,一句为釐负羁向晋公子重耳示好的行为。关键词“反”“充”
37、“遗”等均在教材中出现过。解答此题,考生既需联系上下文,把握语境;也需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联系教材中所学过的课文。如对“反”的理解,可联系吴均与朱元思书中的“窥谷忘反”;对“充”的理解,可联系寓言四则杞人忧天中的“充塞四虚”;对“遗”的理解,可联系涉江采芙蓉中的“采之欲遗谁”。考教融合点迷津 考点突破 必备知识 解题指津 答题示例 即学即练突破点一 文言实词必备知识 请先自主学习本书附录中“知识八 文言实词、虚词”的“一、150个常见文言实词例释”。所谓文言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要了解文言实词,一定要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38、、通假字、偏义复词这四类文言实词特殊现象。1.一词多义 所谓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一词多义是古汉语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要把握一词多义,就要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类型阐释本义词的本义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就词的来源来说的,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意义,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根”;另一种是就词的运用来说的,把词的最常用的意义当作本义,也叫“基本义”,如“道”的基本义是“路,道路”。引申义指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兵”的本义是“武器”,后引申为“使用武器的人”,即“士兵”,又引申为“军队”,由此进一步引申为“战争”,又引申为“兵法”。比喻义指由词的本义的比
39、喻用法所形成的意义。如“首领”的本义是“头和颈”,比喻义是“为首的人”。辨识要点:要点说明巧借本义联系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在古代汉语词典中一般被列为第一义项)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紧扣语境推敲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或为比喻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准确解释词语。2.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出现的某个词语,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某个词语完全一致,但在古代与在现代的意义和用法有差异,这类词叫作古今异义词。特别是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很可能是两个单音节词。这种意义和用法上的差异是在语言演变的过程中出现的,词义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词义变化示例词义扩大通感扩大
40、如“甘”,本义是“味美”,现在除了“味美”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心甘情愿)。从部分扩大到整体如“秋”,泛指“秋天”,后扩大到指“一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从专指扩大到通用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般的大江大河”。词义缩小如“丈夫”,古义:成年男子或指男孩;大丈夫,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女子配偶。今义:成年男子;女子配偶。词义转移如“币”,古义多指礼物;今义多指货币。词义变化示例词义弱化如“病”,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微的病一般用“疾”;而现代,只要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不正常的情况,都通称“病”,不再单纯表示“重病”这个意思。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
41、,不满”;现代则表示“仇恨,怨恨”。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义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无贬义;今义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续表 辨识要点:要点说明古今比照要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所以对于文言文中双音节词的理解,一定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并与今义进行细致比对。联想迁移即通过联想已经掌握的古今异义词推断出文段中词语的意思。比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借助这句话中的“交通”,我们就可以知道“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并序)中“交通”的意思。要点说明博闻强识博闻强识法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比如“牺牲”,古义指为祭祀而宰
42、杀的牲畜;今义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文句推敲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语含义。续表 3.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当用甲字,却借用与其音同、音近或形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的一种语言现象。通假字包括以下几种:类别说明示例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写作这个字,也可以写作那个字。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这里的“知”同“智”,“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在古代有时也可以借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晨”的“早”读音相同,被假借为“早”,借用
43、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这里的“蚤”是“早”的假借字,即“蚤”同“早”。类别说明示例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即“受”同“授”。续表 辨识要点:要点说明在语音中辨识有一部分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同或相近,这是辨识通假字的途径之一。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同“无”,这是双声通假(声母相同);“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中的“从”,同“纵”,这是叠韵通假(韵母相同);“列缺霹雳”(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列”,同“裂”,这是同音通假(读音相同
4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中的“生”,同“性”,这是变音通假(改变读音)。要点说明在字形中把握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旁,考生可以用增加、更换、取消形旁的方法去辨识通假字,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该字的意思。(1)增加形旁,找出本字: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失其所与,不知(智)。(2)更换形旁,找出本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贴)花黄。距(拒)关,毋内诸侯。(3)取消形旁,找出本字: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廷)。其称文小而其指(旨)极大。续表要点说明在词义中理解通假字与本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如果将甲的词义放入句子中解释不通,而换成乙来解释时句子意思通顺,那么考生就可以考虑“甲
45、”同“乙”。如“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中的“内”,理解为“内部”说不通,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字,即“内”同“纳”,接纳。续表 4.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合成一个词,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有两种形式:类别示例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出”与“入”两个语素意义相反,这里偏指“入”。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如“便可白公姥”孔雀东南飞(并序)。“公”指公公,“姥”指婆婆,两个语素意义相关,这里偏指“姥”。辨识要点:要点说明根据语境判定如孔雀东南飞(并序
46、)中“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有父,“父兄”一词的意义当偏指在“兄”这个语素上面。根据语法关系判定如孔雀东南飞(并序)中“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状语“勤”只能修饰“作”,而不能修饰“息”,因而“作息”偏指“作”,“息”为衬字。根据词语照应判定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巷陌”偏义在“巷”,“陌”是衬字,这从后面的“住”字可以判定。解题指津命题分析 高考对文言实词考查的要求是“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需注意三点:一是“常见”,这就说明高考考查的并非生僻难懂的文言实词,而是考生平时经常见到的词语;二是“在文中”,这就意味着高考考查的文言
47、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语境中的含义,而不是脱离语境的词典义;三是“理解”,这就要求我们结合语境来理解实词的含义。实词积累是读懂文言文的前提和基础,可以说文言文阅读的每一道题都与之相关。根据新高考命题特点,在此仅探讨两种直接与实词含义相关的题型。(1)以单项选择题考查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传统题型:实词释义题。题干表述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创新题型:比较词义异同题。所谓创新题型,就是指2022年和2023年高考卷所用的实词考查题型,即把考试材料中的一个实词与教材内的同一个实词进行词义异同比较,让考生判断。这种题型答题的主要方法是以熟推生法,即把教材例句中实词的词义代入材料例
48、句中去,再把该实词例句代入上下文中看是否合适。当然,此法使用的前提是熟知教材例句中该实词的词义。题干表述为: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这类题型改变了过去直接给加点实词作解释的命题方式,它通过“解说”与考生平时所学课文内容相勾连,体现了“考教衔接”的命题理念。年份卷别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3新课标卷实词的用法:“围”“举”的被动用法。多义实词:劝。文化知识:具臣。古今异义词:诬说。采用与文化知识一起考查的形式。实词考查重点放在古今异义词、多义实词等方面。实词考查高度重视与教材的关联。新课标卷古今异义词:平易。文化知识:闻金则止。多义实词:片,果。全国甲卷实词的用法:“
49、席薪枕块”中的实词活用。多义实词:蔽,逆。全国乙卷多义实词:穷。文化知识:血食。古今异义词:出入,绝世。(2)结合文言翻译题考查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新高考文言翻译题为8分,通常翻译两个句子,每个句子4分。其中每句设3个采分点,每点各1分,译句通顺、大意正确1分。句子的采分点多为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答题指导 读懂文言文,积累实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种积累可能在起始阶段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要相信“量变”终会引起“质变”,实词积累达到一定的量就会有质的飞跃。有了这个“量”作为基础,我们再回归课本,加以巩固、拓展,那么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必然大大增强。实词积累的确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因为必备知识的短板会造成
50、能力素养的缺失。当实词积累的量上去了,能基本读懂文言文的时候,我们就有必要进一步学习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方法了。(1)双音节词推断法。古汉语词汇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词汇多双音节词。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演进而来,两者在意义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推断某个单音节实词的含义时可先将其扩充为双音节词,再依据语境加以推断。如“朝”可扩充为“朝廷”“朝露”等,“辞”可扩充为“言辞”“推辞”等。(2)字形分析推断法。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声字由“形旁”与“声旁”组合而成,“形旁”表义,“声旁”标音。“形旁”往往能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有效信息。如“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橹”从“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