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核心素养目标] 同步教案(1-6章)(全册打包).rar

相关 举报
  • 2024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核心素养目标] 同步教案(1-6章)
    • 2024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核心素养目标]绪论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教案).docx--点击预览
    • [核心素养目标]第一章 第一节 动与静(教案)-2024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docx--点击预览
    • [核心素养目标]第一章 第三节 测量:长度与时间(教案)-2024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docx--点击预览
    • [核心素养目标]第一章 第二节 快与慢(教案)-2024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docx--点击预览
    • [核心素养目标]第一章 第四节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案)-2024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docx--点击预览
    • [核心素养目标]第三章 第一节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教案)-2024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docx--点击预览
    • [核心素养目标]第三章 第三节 光的折射(教案)-2024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docx--点击预览
    • [核心素养目标]第三章 第二节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2024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docx--点击预览
    • [核心素养目标]第三章 第四节 光的色散(教案)-2024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docx--点击预览
    • [核心素养目标]第二章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2024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docx--点击预览
    • [核心素养目标]第二章 第三节 超声波与次声波(教案)-2024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docx--点击预览
    • [核心素养目标]第二章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教案)-2024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docx--点击预览
    • [核心素养目标]第二章 第四节 噪声控制与健康生活(教案)-2024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docx--点击预览
    • [核心素养目标]第五章 第一节 质量(教案)-2024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docx--点击预览
    • [核心素养目标]第五章 第三节 密度(教案)-2024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docx--点击预览
    • [核心素养目标]第五章 第二节 测量:物体的质量(教案)-2024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docx--点击预览
    • [核心素养目标]第五章 第四节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案)-2024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docx--点击预览
    • [核心素养目标]第六章 第一节 力及其描述(教案)2-2024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docx--点击预览
    • [核心素养目标]第六章 第三节 来自地球的力(教案)002-2024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docx--点击预览
    • [核心素养目标]第六章 第二节 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案)002-2024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docx--点击预览
    • [核心素养目标]第六章 第四节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案)002-2024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docx--点击预览
    • [核心素养目标]第四章 第一节 凸透镜与凹透镜(教案)-2024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docx--点击预览
    • [核心素养目标]第四章 第三节 神奇的“眼睛”(教案)-2024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docx--点击预览
    • [核心素养目标]第四章 第二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4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docx--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绪论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物理观念:(1)体会和感悟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2)了解古人对科学的思索,知道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3)知道物理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在现代前沿领域的应用。(4)知道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伟大情怀。2科学思维:通过解释一些现象,知道学习物理学的知识可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现象。3科学探究:通过自学与查阅资料,能向大家分享、演示自己看到的神奇现象或事例。4科学态度与责任:(1)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2)培养学生关注科学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创新意识。1重点:(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2难点:(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饮料罐、玻璃杯、钻子、茶壶、筷子、装有水的碗、斜面、木板、毛巾、棉布、小车、课件、多媒体等。一、自然中的神奇师:请同学们观看媒体动画。(配有音乐和朗诵:浩瀚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当天公“发怒”时,狂风暴雨常伴随电闪雷鸣,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流淌的江河,为何既能输运航船、灌溉良田,也会奔腾咆哮、冲垮河堤?静静雪山,高耸巍峨,为何一个喷嚏就可能导致雪崩?变幻莫测的龙卷风,为何平地而起、直冲云霄,来势汹汹?)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生:大自然很神奇,惊心动魄,令人震惊。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最想知道什么?生甲:我最想知道天上的星星从哪里来?生乙:我最想知道雷鸣与闪电是怎样产生的?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丙:我最想知道龙卷风是怎么产生的?师:以上问题大家提得很好,希望今后再接再厉,学会善于提问题。教师简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如天上的星星是宇宙大爆炸形成的;闪电是云层和云层或云层与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因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c3108 m/s,而雷声传播速度约 340 m/s,所以,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师:你还知道大自然哪些神奇?生甲:海市蜃楼。生乙:沙尘暴、泥石流。生丙:极光。师:大自然中的神奇还有很多,下面让我们走进日常生活中的神奇。二、生活中的神奇师:夏天,我们经常喝饮料,如果饮料罐拉环断了,怎么才能把饮料倒出来?在密封的饮料罐的盖子上钻一个小孔,饮料能倒出来吗?演示实验 1:在饮料罐盖子上钻个小孔,饮料倒不出来。师: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才能将饮料倒出来?生:把小孔弄成大孔,饮料就可以倒出来了。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还有其他办法吗?继续演示实验:在饮料罐盖子上再钻一个小孔,饮料就倒出来了。师:你知道生活中的什么用具的工作原理与刚才的实验原理相似吗?出示茶壶,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它的构造,演示倒水,并加以解释:这是大气压的作用。师:把筷子斜放在水中,水会把筷子“折”断吗?生:不会。演示实验 2:筷子斜放在盛有水的碗中,似乎被水“折”断了。(实物投影)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解释:这是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发生了折射。下面请大家观看媒体动画:冲浪运动和撑竿跳高等。(配有音乐和朗诵:冲浪运动惊险、刺激,为什么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能在惊涛骇浪中“滑翔”?撑竿跳高,激动人心,为什么运动员借助一根细长的撑竿,便能越过高高的横杆?)生:讨论得出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是为了降低重心,增大支承面;撑竿跳高,是利用撑竿的弹力将人推过横竿。(教师要加以引导、启发)师:看了刚才的几个实验和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生:生活中的现象也很神奇。师:你还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神奇?生甲:隔着放大镜看物体,物体并不是总是放大的。生乙:在高山上烧水,水都开了,却并不怎么烫。师:同学们不仅留意大自然中的神奇,而且还通过观察、体验知道了不少生活中的神奇,说明同学们是生活的有心人,希望大家保持这个良好的习惯,今后在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中肯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将来肯定会大有作为的。三、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师:自然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神奇。面对神奇,人们感到迷茫、好奇、敬畏,人们渴求去探究。远古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思索自然界的神奇现象,而那些能直接刺激感官(如眼睛和耳朵)的神奇现象则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1象形文字。甲骨文“殸”的构成。师: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殸”好像是一块很大的斜面、石头和一只拿着结实木槌的手,这只手正拿着木槌欲敲打石头,古人很早就知道声音与碰击有关。2古人设想的宇宙模型。让学生看图,并阅读有关内容。3世界各地的文物古迹:雕刻玉版、神秘石头阵。先让学生看图、阅读文字,然后向学生介绍“英格兰的石头阵”。英国西南部的“魔圈”石头阵(又称巨石阵),被一些考古学者认为是人类现存最早的天文观察台之一。它大约建立于公元前 3000 年到公元前 2500 年,全部工程延续千年之久。1960年,天文学家杰拉德霍金斯借助计算机发现:在夏至这天,从英格兰石头阵圆圈中心观察时,刚刚升起的太阳必将从远离中心的一块“巨石脚跟”上射出来。而它的外围坑洞可以用来预报月食。四、物理学的进步之阶师:灿烂的古代文明闪烁着古人朦胧的理性之光,也为人们科学认识世界奠定了基础。在物理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不少前辈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请大家阅读课本 P4 的内容,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史和相关的科学家的科学成就、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做简单概述。生:1哥白尼与伽利略“日心说”。2牛顿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3普朗克与玻尔奠定量子力学的基础。师:你认为物理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生:四人一组分组讨论、交流。汇总各小组的讨论结果,最后得出物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然科学先驱哥白尼冲击了托勒密体系,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先驱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天空,其观察所得数据进一步支持了哥白尼的理论。第二阶段,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经典力学体系。第三阶段是现代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在该阶段的主要突破则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玻尔等人的量子力学。师:物理学便是在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玻尔等科学巨人漫长、不断的艰辛努力下,才有了今天的辉煌。希望大家努力学习,经过你们年轻一代的艰辛努力,物理学将会有更加辉煌的未来。五、知识园地硕果累累师:前辈们在探索神奇现象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蕴藏其中的物理规律。随着对这些规律的深入探究,物理学的体系便逐渐形成了。物理学就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物理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到材料、能源、环境和信息等领域。下面请同学们观看多媒体动画。(配有音乐和朗诵:由于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不仅实现了飞翔之梦,还登上了月球,遨游太空,继续探索浩瀚宇宙的秘密。在探索茫茫宇宙的同时,人类也在探索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的“火眼金睛”,通过它,人类能逐渐深入看清组成物质的不同粒子。激光技术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医疗、通信、能源等领域,而且也逐渐应用于日常生活,给人们带来方便。看,激光束在刹那间将草莓切成两半。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集成了成千上万个电子元件的芯片,既小又轻,连蚂蚁都能搬动。如今,芯片的集成技术又有了很大飞跃。超导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人们正在进行深入探索。)师:看了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你有什么感受?生: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产生了非凡的神奇。师:你还知道哪些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生:讨论、交流。六、科学探究其乐无穷师:科学巨人们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知识的财富,而且还创建了科学的探究方法。例如,伽利略在研究亚里士多德落体观点的过程中,不仅从逻辑上质疑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而且巧妙设计了斜面实验,据说还在比萨斜塔亲自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没有力,物体就不会运动;而伽利略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演示实验:1.照图中那样,让小车从侧面顶端滑下,滑到铺有毛巾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2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滑到铺有棉布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有何变化。3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滑到木板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有何变化。师:三百多年前,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认识到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它的速度减小得越慢,它运动的时间就越长。他还进一步通过推理得出: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这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师:铅弹和羽毛一起下落,哪个物体下落得快?演示实验:当玻璃管中有空气时,铅弹下落比羽毛快,当玻璃管被抽成真空时,铅弹和羽毛同时下落。引导学生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师:物理规律的获得不能像亚里士多德那样仅仅靠思辨,而应该依据科学的探究方法。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还应学会相互合作。请同学们讨论: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生:有七个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科学精神永远高扬师:请同学们认真看图,阅读课本 P78 的内容。生:阅读。师:科学精神有哪些?请举具体事例加以说明。生甲:科学家们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不迷信权威、勇于质疑、敢于坚持真理。例如,面对罗马教会的强权,哥白尼坚持认为地球是在运动的。生乙: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刻苦认真、锲而不舍。例如居里夫人,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这些伟大的成功皆源于她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她长期勤勤恳恳的努力工作等。她和丈夫发现的“镭”是在简陋的棚屋里辛苦工作多年才提炼出来的。生丙:科学家们善于合作与交流,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也敢于修正或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例如,爱因斯坦和玻尔等人进行了长达 20 余年的量子力学大论战,而这种学术之争并未影响两位科学泰斗的友谊。在解答爱因斯坦提出的一个个难题的过程中,玻尔等人逐渐完善了量子力学体系。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物理学正是在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下,才发展到由量子论和相对论作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阶段。新的发展带来新的问题,新的问题必将激发新的探索,新的探索将推动物理学进入新的时代。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同学们将发现科学巨人们留下的知识、方法及精神等无尽的财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学们将成为新时代的“巨人”!八、课堂归纳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生:讨论、归纳得出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很神奇,这些神奇是可以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加以解释的。我们了解了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物理学的发展的三个阶段,还知道了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我们了解了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所产生的非凡神奇,知道了科学探究的七个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还知道了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刻苦认真、锲而不舍、善于合作交流、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也敢于修正或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师:你归纳得很好,说明你上课很认真,大家掌声鼓励。每个同学都对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进行具体评估。绪论1自然中的神奇。2生活中的神奇。3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象形文字、神秘石头阵等。4物理学的进步之阶。5知识园地硕果累累。6科学探究其乐无穷。科学探究的七个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7科学精神永远高扬。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由于本节课是物理学科的第一节课,首先要激发学生对物理这一学科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举出自然界中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由此引出课题:走进神奇。在讲解自然和生活中的神奇时,可以用演示实验或探究的方式进行,以便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以生动的图文,将物理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对现代物理技术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可以展示几个常见的物理现象让学生猜想和进行简单的探究。介绍科学家的卓越成就,灵活渗透科学家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高尚情操,从而感染、鞭策学生。第一节动与静第一节动与静1物理观念:(1)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2科学思维:能运用运动的相对性分析问题,获得结论,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观察、体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4科学态度与责任:(1)知道从物理学视角描述运动是人类描述运动的方式之一。(2)通过学习,认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1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2)参照物及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2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多媒体。用多媒体向学生多角度展示运动的世界。(配有音乐和朗诵: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万物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宇宙大爆炸带来了满天星斗。我们就生活在这满天星斗中一颗称为地球的行星上。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成千上万个星系中许多星系正远离我们而去。地壳运动产生了高山与峡谷;江河流动形成了沟壑与平原;大陆板块的运动与挤压,产生了雄伟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人的生命在于运动,看:清晨晨练的人们,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影)一、运动的描述在物理学家把运动归纳成定律之前,人们就开始用文字、诗歌、音乐、绘画等描述运动。1词汇与运动。问题:我们词汇中有大量关于运动的词,对于不同类型的运动有不同的词表示。请你说出与上升运动、下降运动、快速运动、缓慢运动、回转运动、振动等运动有关的词汇,并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请大家举手抢答。答案:升起、下落、环行、摇动(合理即可)。按小组发言进行统计,当场评出第一轮抢答获胜的小组。2音乐与运动。展示:用录音机播放流水第一主题旋律(课本 P11 图 15),请同学们聆听。3绘画与运动。展示:下面请同学们欣赏画家的星夜(课本 P11 图 16),你感觉画家是用什么表现运动的(或如何表现运动的)?请大家抢答。按小组发言统计,评出抢答获胜的小组。4科学家描述的运动。科学家是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的。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运动。二、参照物和物体运动1参照物。在机械运动中,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这里的“另一个物体”,即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举例说明:(1)乘电梯上升的乘客,选择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选择电梯厢为参照物,乘客又是静止的(课本 P12 图 17)。(2)同步卫星,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又是静止的(课本 P12 图 18)。你还知道哪些实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请大家分组讨论、交流。生甲:空中的运输机与加油机。生乙:传送带上的货物。生丙:一起放学并排行走的两位同学。生丁:坐在行驶汽车里的乘客。三、课堂归纳小结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生:讨论、交流得出:1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2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描写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3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4被选为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5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第一节动与静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2参照物:事先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称为参照物。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师首先引领学生探讨“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什么而言的?”“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学生通过自主看书在头脑中形成初步认知,然后让学生小组进行学习、交流。全班汇报、总结,教师作简单概述,并纠正交流中出现的片面认识。如“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就说它在运动”这种说法的不完整性,鼓励小组内争论“怎样描述,这种说法才准确?”学生从实例中得出答案。当学生掌握了重点问题后,教师继续拓展、延伸。第三节测量:长度与时间第三节测量:长度与时间1物理观念:(1)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2)会使用秒表、手表等测量时间,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3)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2科学思维: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3科学探究: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4科学态度与责任:(1)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3)了解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体会古人解决问题的智慧。1重点:(1)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2)会正确使用分度值为 1 mm 的刻度尺测量长度。(3)会正确使用手表或秒表测量时间。(4)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2难点:(1)正确读取和记录测量结果。(2)长度和时间的估测和间接测量。多媒体、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秒表。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经常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也需要进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度与时间的测量。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工具1长度的单位。师:如图,请你目测此人臂展(两臂侧向最大限度地水平伸展时,两中指指尖间的直线距离)与身高的大小关系。仅靠目测去判断你能确定臂展和身高哪个更大吗?带领学生讨论并指导学生得出结论:有时候感觉并不可靠,实际上,图中人物的臂展和身高一样长。为了科学、准确、便捷的获取信息,人们逐渐学会借助工具进行测量。在古代,人们会利用身体某些部位或身边的物品作为工具进行测量,并将其作为确定的长度单位,如利用身高、足长、臂展、指宽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若测量单位不一致,会给彼此间的交流带来很多不便。因此,需要建立统一的测量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问题:你知道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抢答。答案: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还有“微米”(m)、“纳米”(nm)。问题:这些长度单位与基本单位“米”的换算关系如何?请大家抢答。答案:1 km103 m、1 dm101 m、1 cm102 m、1 mm103 m、1 m106 m、1 nm109 m。练习:(投影在屏幕上,请大家抢答)1 m_mm,18 km_m;130 nm_m,10 dm_mm;2102 cm_m,78 mm_m。2长度的测量工具。为了准确测量长度,人们设计、制造了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有直尺、卷尺、游标卡尺等。介绍课本 P21 图 123 中的常用的测量工具。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值叫分度值,它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测量工具所能测量的范围叫量程。如图所示的刻度尺的量程为 08 cm,分度值为 1 mm 或 0.1 cm。拓展:测量就是将待测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这个公认的标准量叫做单位。1960 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单位,叫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制的单位是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二、时间的单位及测量工具像测量长度一样,测量时间也需要确定的时间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为秒(s)。问题:你知道比“秒”大的时间单位有哪些?比“秒”小的时间单位有哪些?请抢答。答案:比“秒”大的时间单位有“分钟(min)”“小时(h)”,比“秒”小的时间单位有“毫秒(ms)”“微秒(s)”。问题:这些时间单位与基本单位“秒”的换算关系是什么?请抢答。答案:1 h60 min、1 min60 s、1 s103 ms、1 ms103 s。练习:(投影在屏幕上,请大家抢答)60 min_s,2 h_s;100 s_ms,1 h_s;15 min_h,108 s_s。评出抢答获胜小组,全班同学以掌声鼓励。生活中,人们常用钟、表等工具测量时间。阅读课本 P22“科学书屋”的内容,了解从古至今计时工具的发展。三、实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讲解:人们对测量结果精确度的要求,有时很高,有时不那么高。当精确度要求不高时,可借助自然现象或身边的物品进行估测;当精确度要求较高时,则应选择适宜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实验探究:(一)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以前后两桌四个人为一小组,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动手,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方法(刻度尺如何放置,如何读数)、测量结果。学生探究活动 1:用刻度尺测课本的长度和宽度,教师巡回检查,适当给予指导、督促,解决问题。师:下面请相邻的两个小组互相交流测量方法,并请一个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生甲:上台演示,说明用刻度尺测课本长度的方法: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线的一侧要紧靠被测物体。师:请每个小组报出测量结果。师:为什么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不同?请一个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如何读数。生甲: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到最小刻度值,还要进行估读。师:请一个同学归纳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生:1.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线的一侧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3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并记下单位。4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师:下面请各小组按正确方法重新测量课本的长和宽,并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 P24 表格中,算出平均值。生:分小组活动。(二)用表测量时间。师:通常测时间用什么工具?生:钟表、秒表。学生探究活动 2:用秒表测量脉搏跳动 30 次的时间。你会使用如图所示的秒表吗?在使用秒表前,我们应先观察秒表的量程、大表盘和小表盘的分度值。然后对秒表进行调零、上发条;可以尝试启动、暂停、归零等操作,熟悉秒表的使用。最后再用秒表多次测量脉搏跳动相同次数的时间,并将测得的数据做记录。师:大家测得的自己脉搏跳动 30 次的时间相同吗?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生:每次的数据会有一些差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读数存在误差,同一个人不同时刻的身体状态不同。(三)长度的估测和时间的估测。1长度的估测。师: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估测长度。估测长度的方法很多,可以目测,还可以用身体的某部分或身边的某物品去测量。师:怎样使估测更准确,更接近物体的真实长度呢?你首先应该知道自己身体某部位的长度或身边的某物品的长度,还要经常想一想,画一画,比一比,测一测 1 mm、1 cm、1 dm、1 m 等有多长?以提高估测的准确性,下面请大家测一测拇指指甲宽度、中指的长度、手臂的长度,画一画 1 cm、1 dm、1 m 的长度。学生探究活动 3:估测教室内黑板的长度和宽度是多少?说出你估测方法并上台演示。生甲:我是用目测。我估测的教室的黑板长度、宽度是生乙:我是用两臂测。我估测的教室的黑板长度、宽度是生丙:我用手量度黑板长度、宽度有几拃,估测。我估测的教室黑板长度、宽度是对估测准确的同学予以表扬。2时间的估测。(1)用秒表或手表测量一段时间(如测量从教室一端走到另一端或跑100 m所用的时间等)。(2)采用数脉搏跳动次数的方法估测一段时间(估测项目同前)。(3)比较用手表测得的时间与数脉搏跳动次数估测的时间。各组讨论好估测项目和方法,课后选一个时间进行。四、测量误差指导:请大家阅读课本 P25:测量误差。解释: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叫误差,这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减小误差?点拨:有的误差偏大,有的误差偏小。生: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分小组讨论:误差可以消除吗?为什么?如何减小误差?生:讨论、交流得出:误差是不可能消除的,因为测量器材精确度有限,眼睛分辨能力有限,这些都是客观因素造成的,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五、课堂归纳小结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1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长度单位换算关系:1 km103 m1 dm101 m1 cm102 m1 mm103 m1 m106 m1 nm109 m时间单位换算关系:1 h3600 s1 min60 s1 ms103 s1 s106 s2正确使用刻度尺。(1)刻度尺要放正,带刻度线一侧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3)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并记下单位。(4)多次测量取平均值。3长度的估测。4时间的测量与估测。5测量误差。第三节测量:长度与时间1长度的单位和测量工具:(1)单位: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等。(2)工具:直尺、卷尺、游标卡尺。2时间的单位和测量工具:(1)单位: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有时(h),分钟(min)。(2)工具:钟、表等。3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正确使用刻度尺。(2)正确使用秒表。(3)长度和时间的估测。本节课在处理长度的测量时,我不按常规的方法:老师先讲如何操作,学生再动手操作。我觉得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特思维和创新思维。我先让“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刻度尺测出一个身边熟悉的物品的长度,然后报出数据,老师写在黑板上。在学生得意时,告诉他们在物理上大家的读数都是不准确的。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学生就会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教师的释疑上,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第二节快与慢第二节快与慢1物理观念:(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3)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2科学思维: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3科学探究:(1)通过实例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4科学态度与责任:(1)具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分析身边实例的意识。(2)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1重点:(1)速度的概念。(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2难点:(1)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多媒体。一、比较运动的快与慢问题: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教师启发学生思维: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用时较少。也就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越短,跑得越快;所以时间越长,跑得越慢。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得更远。也就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长短。通过路程越长,跑得越快;通过路程越短,跑得越慢。可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通常情况下,人们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相同时间内”最简单的情况是取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1速度。(1)速度的物理意义。师:速度用来表示什么?生: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2)速度的概念。师:在通常情况下,速度等于什么?生: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速度的公式。师:如果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生:vst。(4)速度的单位。师: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那么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ms1”表示。师: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单位是“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用符号“km/h”或“kmh1”表示。速度单位“m/s”与“km/h”之间换算关系如何?师边讲解边板书:1 km/h1000 m3600 s13.6 m/s1 m/s11000 km13600 h3.6 km/h72 km/h721000 m3600 s7213.6 m/s20 m/s10 m/s1011000 km13600 h103.6 km/h36 km/h2速度公式的简单应用。师:强调物理量单位的重要性:没有单位的数字,就没有物理意义。例如“5 m”代表路程是 5 m,而“5”代表什么物理量?师:速度公式是 vst,如果已知 v、t,求 s。那么 s?生:svt(速度公式变形)。师:如果已知 s、v,求 t。那么 t?生:tsv(速度公式变形)。二、直线运动物体运动轨迹为直线的运动称为直线运动。物体在做直线运动时,有时速度基本保持不变,有时速度是变化的。在物理学中,我们把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一种物理模型。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问题:请同学们看课本 P17 图 117,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平稳地行驶,在这条路上任意取 3 段路程,并记录下其运动时间,请你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这辆汽车在 3 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生甲:汽车在做直线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快。生乙:汽车在做变速直线运动。师: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在各段路程中,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变速运动是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我们把物体的什么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生:我们把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若某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将其运动的路程以及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带入速度公式,计算出的速度就是该物体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我们用平均速度粗略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路程中的运动快慢。师:请大家阅读课本 P17 例题,了解计算平均速度的过程。例:小明乘坐上海中心大厦的超高速电梯上升,注意到上升的高度为 559 m 时,经历时间约为 55 s。那么,该电梯在此上升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约为多少?解:由题意知,电梯上升过程中经过的路程为 s559 m,所用时间为 t55 s。由公式 vst可计算电梯在上升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vst559 m55 s10.2 m/s。所以电梯在此上升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约为 10.2 m/s。师:阅读课本 P18“科学书屋”,了解一些速度值。三、课堂归纳小结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生:讨论、交流后,本节课我们学到了:1速度的物理意义: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2速度的概念: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之比称为速度。3速度公式:vst,变形式:svt,tsv。4速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秒(m/s),常用单位:千米/时(km/h),单位换算:1 km/h13.6 m/s,1 m/s3.6 km/h。5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6变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7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路程中运动的路程以及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之比。师:每位同学都要对自己本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评估。第二节快与慢速度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2速度的概念: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之比称为速度。3速度的公式:vst(定义式);svt,tsv(变形式)。4速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秒(m/s)。常用单位:千米/时(km/h)。换算关系:1 m/s3.6 km/h。5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6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7平均速度。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速度的定义: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之比为物体运动的速度;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速度的公式虽然在小学就学过,但为什么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学生却并不知道,其实这里就渗透着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所以向学生展示为什么不用“通过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的意义就变得非常重要了。第四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第四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1物理观念: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会求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2科学思维:逐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收集实验数据、测量平均速度、写简单的实验报告的能力。3科学探究:(1)掌握使用秒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4科学态度与责任:(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研究过程,学习物理知识。(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1重点:(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2难点:(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斜面、挡板、小车、秒表、刻度尺、木块。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3 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要求学生参照课本 P27 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二、新课教学(一)实验原理公式:vst(可以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 s,用秒表测量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t)。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汇报实验原理。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二)设计实验1你能否结合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2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倾斜程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3挡板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学生结合所用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实验步骤。思考并讨论斜面倾斜程度对实验的影响。思考并讨论挡板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实验前练习几次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三)进行实验1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倾斜程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 s1、s2,填在表格内。2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并撞到挡板的时间 t1、t2,填在表格内。路程/m运动时间/s平均速度/(ms1)s1t1v1s2t2v2小组分组实验:1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指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巡回指导。2注意事项: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时,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倾斜程度,主要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3选两个优秀小组展示汇报。学生在正式测量前,练习使用秒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然后学生分组实验,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内。最后展示汇报实验过程。(四)分析论证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在不同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1组织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2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论。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然后分组交流讨论,并归纳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阶段内的平均速度关系。(五)交流与评估1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不充分以及不完善之处?2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是如何解决的?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3测量结果是否可靠?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评估,提出各小组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宝贵的经验,分析实验误差。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 P29“迷你实验室”的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并说明实验原理。三、课堂归纳小结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生:学会了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师:实验过程要注意什么?生甲:实事求是、严谨认真,不随意涂改实验测量数据。生乙: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坚持实验。生丙:要注意合作、交流。师:每位同学对自己在这节课的学习情况、实验情况进行评估。一、实验目的:测量小车沿斜面运动的平均速度。二、实验原理:vst。三、设计实验四、进行实验五、分析论证六、交流与评估本节课用实验探究的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实验目的、实验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4新)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核心素养目标] 同步教案(1-6章)(全册打包).rar)为本站会员(QXX)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物理 > 沪教版 > 八年级上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