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全国各地模拟作文汇编第9辑【原题+审题+立意+例文】.docx

上传人(卖家):QXX 文档编号:7979441 上传时间:2024-09-22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7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全国各地模拟作文汇编第9辑【原题+审题+立意+例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全国各地模拟作文汇编第9辑【原题+审题+立意+例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全国各地模拟作文汇编第9辑【原题+审题+立意+例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全国各地模拟作文汇编第9辑【原题+审题+立意+例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全国各地模拟作文汇编第9辑【原题+审题+立意+例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5年高考备考:全国各地模拟作文汇编第9辑【原题+审题+立意+例文】01.【来源:网络】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大丈夫宁死不屈”“大丈夫能屈能伸”;“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读了以上材料,你如何看待这两组谚语之间的矛盾?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本题模仿四省联考作文题,主要从思维方式上进行了原创。1937年,毛泽

2、东在矛盾论中说“发展是对立的统一(统一物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而两个对立又互相关联着)”,本题要求辨析看似矛盾的两则谚语,最终找出背后关系的统一性。“大丈夫宁死不屈”“大丈夫能屈能伸”是两种不同的精神境界。前者强调在生命和价值观方面要有坚定的信仰和立场,即使面对死亡也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后者则强调在实际行动和生活中要有灵活的思维和行动,适当地退让或妥协,不要一意孤行或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这两种精神之间并不是互相矛盾的,而是互相支持的。在生命和价值观方面,我们应该有鲜明的立场和坚定的信仰,这就是“大丈夫宁死不屈”的精神。但是,在实际行动和生活中,我们也必须考虑到各种环境和情况,适当地屈服和妥

3、协,这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的精神。只有在两种精神之间进行平衡,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意指“只要还有生命,就有将来和希望”,传递出的是坚强、坚持、乐观的精神,保留一丝实力而后徐徐图之。通向成功的道路多无坦途,面对困境时,只要不绝希望,适当的退缩和隐忍也是一种了不起的智慧和胸怀。面对困境时,我们要做到不绝希望,放低姿态,沉稳发展。“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意指“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传递出的是对气节的坚守,对尊严的坚持。面对原则性问题时,面对需要牺牲个人利益的境遇时,退让也许能保全自身,但是却会失掉气节和尊严。面临国破

4、家亡的文天祥,再被俘后屡次拒绝了元军主帅的劝降,拒绝了荣华富贵的诱惑,以一颗尽忠报国的赤子之心以身殉国,坚守着高尚的民族气节。因此,在原则和正义面前,我们要坚守气节,不怕牺牲,实现人生价值,做一个大写的“人”。考生在写作时要先分别辨析每句谚语各自的含义,挖掘出背后的价值观;然后分析出表面矛盾的价值观实则可以对立统一,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论证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选择。最后可以总结,这些看似矛盾的谚语背后包含人生的智慧,我们应该体察其中包蕴的不同价值观,从而具体指导我们的生活。【立意】1.看似矛盾,实则蕴含智慧。2.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灵活变通。3.在矛盾中找到处事的智慧。【范文】对立之道,相反相成谚语,

5、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着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然而,有些谚语表面上看似矛盾,实际上却体现了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如“大丈夫宁死不屈”与“大丈夫能屈能伸”,“宁可玉碎,不可瓦全”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些看似矛盾的谚语实际上却蕴含着深深的哲理。赵氏孤儿的故事里,公孙杵臼选择了“宁可玉碎,不可瓦全”,慷慨赴死,程婴选择了“留得青山在”,抚养婴儿长大。一生一死,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选择,但是在中国历史上,这二人都被视为难得的义士。这矛盾么?这并不矛盾,因为二者的价值观是统一的。同样,“大丈夫宁死不屈”和“大丈夫能屈能伸”,这两句谚语体现了坚持原则与灵活变通之间的矛盾。前者强调了坚持原则,不

6、屈不挠的精神,后者则强调了灵活变通,能适应环境的能力。这种矛盾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宁死不屈”基于的价值观是现实中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宁死也要守护这种价值观,而“能屈能伸”的逻辑是这个价值观如此重要,必须要留取有用之身来保卫他。并且,在中国古人的价值观里,其实后者更难做到,所以才有“忍辱负重”这个成语。杜牧在题乌江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在杜牧眼里,项羽兵败自杀反而不是“男儿”,真的“男儿”就应该包羞忍辱、卷土重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三国演义里,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被困于孤城,东吴派诸葛瑾劝降时,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

7、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关羽的这个表态就叫“宁可玉碎,不可瓦全”。但是,作为大将,关羽知道自己不能如此轻易就死。所以,在表达了宁死不屈的态度后,关羽率领三百兵士突围而出,以图卷土重来。这种行为就叫能屈能伸。其实无论是“宁死不屈”还是“能屈能伸”,说到底就是为人处世既要懂得变通,但同时这种变通也是基于一个基本的、不可更改的信念之上。若事情有可挽回,“能屈能伸”是为了办事;若事情无可挽回,那“宁死不屈”表达的就是一个坚守的态度。在这个角度上,这两句话其实也是统一的。这些看似矛盾的谚语,正是我

8、们智慧的源泉。谚语中的这些矛盾,并非简单的对错之分,而是体现了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谚语,使之成为我们处理问题的指南,使之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指引之光。02.【来源:陕西省安康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站在高处望深渊,坠入深渊识攀爬,人不活一个点,人活的是连续和起伏。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例文】在起伏中成长,于连续中前行人生如画,浓墨重彩中蕴含着起伏与连续;人

9、生如歌,高低错落中回响着激昂与低沉。站在高处望深渊,我们学会了敬畏与谨慎;坠入深渊识攀爬,我们学会了坚韧与不屈。人不活一个点,人活的是连续和起伏,这正是生活的真谛,也是我们成长的轨迹。站在高处望深渊,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它教会我们,在顺境中要保持清醒与谦逊,要时刻警惕潜在的危机。正如古人所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在成功的巅峰,我们更应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因为高处不胜寒,唯有不断自我反省与提升,才能在风云变幻的人生旅途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坠入深渊识攀爬,是一种生命的坚韧。它告诉我们,在逆境中要学会坚持与奋斗,要勇敢地面对挑战,寻找出路。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每个人都会遇到属于自己的“

10、深渊”。但正是这些障碍,塑造了我们的坚韧与不屈。正如那句名言:“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在深渊中,我们学会了攀爬,学会了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将挫折转化为成长的动力。“人不活一个点,人活的是连续和起伏”,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人生的本质。连续,是时间的流逝,生活的进程,不因我们的意愿而停留,也不因我们的抗拒而加速。起伏,则是生活的节奏,人生的韵律,它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变数与挑战。在人生的连续中,我们学会了珍惜与感恩,珍惜每一个瞬间,感恩每一次经历,因为每一次经历都是生命的馈赠,都是让我们成长与成熟的宝贵财富。在人生的起伏中,我们学会了坚韧与不屈,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与困境,因为我们知

11、道,只有经历过低谷的磨砺,才能更加珍惜高潮的喜悦;只有经历过失败的苦涩,才能更加明白成功的甜美。因此,在起伏中成长,于连续中前行,是我们应有的生活态度。我们要学会在顺境中保持谦逊与自省,在逆境中保持坚韧与不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超越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总之,人生如一场旅行,我们既会站在高处眺望远方,也会坠入深渊体验攀爬的艰辛。但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我们都应保持一颗平常心,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起伏与连续。因为,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们的个性与品格,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03.【来源:广东省揭阳市两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8月联考】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写

12、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烛之武退秦师);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离骚);夫人之相与,俯仰世。 (兰亭集序);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游褒禅山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材中很多名句不仅丰富着我们的语言知识,更对我们的人生有着启迪作用。读完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800字。【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

13、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首先需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审题。作文要求的关键是在六个句中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自拟标题,所以在写作时需要明确每个诗句的立意,然后选出两三个在立意上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句子确定出一个立意,可寻每个句子立意的共同点、因果关系等。“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主要讲国家和个人的关系,国家灭亡了,对我们个人也是没有好处的。所以,我们应该爱国。“高余冠之发发兮,长余佩之陆离”,屈原是个很有志气的文人,在被赶出都城之后,他仍念念不忘楚国。“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

14、一生。要珍惜身边的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目标,也就可以没有悔恨了。奋力去拼搏,书写无悔青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我们需要有主人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为国效力。“启超没有什么学问”,谦逊、自信的体现。参考立意:可以从爱国角度立意; 可以从惜时奋斗、为理想而奋斗等角度立意;可以从责任的角度立意;可以从提升能力修养、谦虚而又自信等角度立意。如写成议论文,可以先提出观点,如爱国精神,然后可以结合课本学过的一些爱国志士的行为来论述,如屈原、文天祥、岳飞、李大钊等。还可以从国家发展方面分析论述,

15、如科技的进步,如07年“嫦娥奔月”、08年“神七”升空、09年中俄联合探测火星、12年“嫦娥二号”再度飞空等,这些科技成果,也是科学家的爱国精神的凝聚。最后,可以发出呼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热忱的爱国之心。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素材】祖国是哺育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生命的摇篮,她以坚强不屈的脊梁高高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因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爱国就是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屈原在郢都被攻破后,为了维护

16、民族的尊严,高吟,愤然投江。范仲淹被贬后,发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长叹。而林则徐在被流放后,写下了“为利国家生死以,完固祸福趋之”的心声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勇于担当,坚守责任,是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使命,而中国复兴号这艘巨轮,也在每个人的担当之下驶向远方。担当是对国家最好的回报,从古至今,无论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还是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的魏源,他们都怀有一颗赤诚心,为他人,社会乃至国家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例文】爱国精神永存爱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历史的车轮转动千年,爱国也便沉淀为一种文化。爱国文化的醇香越来越浓,我不禁陶醉

17、其中。爱国就是苏武的持节南望。当大漠的风将他的手雕刻得龟裂,当大漠的霜雪染白了他的双鬓,他依然手握节毛尽落的旄节,眼睛跨越千山万水,寻找着回家的方向。叛将卫律的威胁不能让他容色稍变,匈奴千金封候的许诺不能让他动摇片刻,因为他心中装着两个字“祖国”。为了这两个字,他把“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信条铭记心间。于是我知道了,爱国需要一种坚毅的品格,它使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背叛自己的祖国。爱国就是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豪情壮志。当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志凌云被皇上的十二道金牌召回临安,英雄再难以倾力保家卫国。纵然是“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惆怅哀痛令人心酸,也敌不过朝野

18、中奸佞小人的流言蜚语,最终只能背负着“莫须有”的罪名饮恨长辞,但他成了民族魂。岳飞的爱国之声回响在大地山河间,让我懂得了何谓“精忠报国”的铁骨铮铮,澎湃着我爱国的血液。爱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水土汗青”的崇高信念。当宋军防线崩溃,他依然转战各地,纵然兵败被俘,元军四次劝降,仍不能动摇他的浩然有爱国之气。纵然忽必烈亲自出马,他仍正气凛然。他以死实践了“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坚定执著的爱国心。于是我明白了爱国就是在国家危难之际同国家同生死,共患难。当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爱国就是救灾官兵救人时的奋不顾身,就是志愿者在灾区的一个眼神,一处帮助,就是全国亿万群众捐款捐物

19、的热情。在奥运会举办之际,爱国就是运动健儿在竞技场上的奋勇拼搏,就是志愿者的一次微笑,就是国民不乱丢垃圾,文明现看比赛的行为于是我领悟了,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爱国。乘着爱国的翅膀,我们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乘着爱国的翅膀,我们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乘着爱国的翅膀,我们要让我们的祖国更和谐更强大。04.【来源:浙江2024年8月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非学历教育是指成人通过多种教育形式进行的旨在补充知识、提升技能、提升人的全面素质的非学历教育形式。在越来越重视学历教育的今天,“非学历”教育是不是不再重要了?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

20、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例文】学历之外的修行非学历教育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在“学历至上”的社会大潮中,文凭仿佛一张通行证,通往更广阔的机遇之门。然而,当我们手握这张“金钥匙”时,是否忽略了另一片沃土非学历教育?它或许没有闪耀的光环,却如春雨般滋养着个人成长,推动着社会进步。非学历教育,指的是不以获得学历为目的的教育形式,它如同一座宝藏,蕴藏着无限可能。对于个人而言,它是自我提升的助推器。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不再是学生时代的专属,而是贯穿终身的旅程。曾经炙手可热的技能,可能转眼就被新技术取代。正

21、如马云所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非学历教育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人们能够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不断更新知识、提升技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保持竞争力。不仅如此,非学历教育也是职业发展的加速器。在竞争激烈的职场,学历只是入场券,真正决定一个人职业发展高度的,是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过:“华为没有院士,只有泥腿子。我们坚持从实践中选拔人才,而不是看学历。”知名企业家柳传志并非计算机专业出身,但他对新兴的计算机行业充满热情,积极自学相关知识,并参加了各种培训课程,最终带领联想从一家小公司发展成为全球

22、PC行业的领军企业。非学历教育帮助他打破了职业发展的瓶颈,迈向了新的高度。从社会层面来看,非学历教育则是社会进步的稳定器。全民素质的提升,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社区组织的“垃圾分类”知识讲座,帮助居民提升环保意识,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力量;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面向老年人的智能手机使用培训,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非学历教育如同一股股暖流,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消弭隔阂,弥合差距,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非学历教育并不能完全取代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如同建造高楼大厦的地基,它提供系统性的知识框架和学习方法,帮助我们构建完整的

23、知识体系。而非学历教育则是在这座大厦基础上的个性化装修,它针对个体需求,提供更灵活、更具针对性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需求。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学习体系,缺一不可。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就要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未来,学习将不再局限于校园,而将贯穿人的一生。让我们拥抱非学历教育,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在成长中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05.【来源:2025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尚书认为“知易行难”,孙中山认为“知难行易”,王阳明认为“知行合一”。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如何看待“

24、知”与“行”的关系?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文题解读】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哲学理论,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人的外在行为是受内在意识支配,由衷向善(“知”)的人,才有外在自发的善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所以说知行合一。“实”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从字形上看,上半部分是“宀”,下半部分是“贯”(后简化为“头”),“贯”意为财物宝贝,即“实”的原始含义是用财物宝贝充于

25、屋下,代表着充裕富裕实在。在中华文明演进中,“实”字渐渐引申出实心、充实、符合客观情况等含义,注重现实、讲究实际、崇尚实干,成为较早形成的民族精神之一。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要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担当重任,让青春在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观望古今,古有儒雅书生挑灯夜读,闻鸡起舞,悬梁刺股;看今朝,吾辈青年废寝忘食,手不释卷,通宵达旦。以奋斗之青春,召奋斗之年华。乃曰:人生唯有奋斗,才能成就梦想。于青年而言,应提高主动实践的兴趣与能力,不仅要迈开脚,走进城市农村、企业工厂,更要勤动脑、勤思考,深入理解国情民情。带着问题调研、带着思考实践,

26、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努力将知识积累、社会观察等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建设性意见和举措,应当成为社会实践的更高目标。足履实地,不骛虚声。所有的成功成效,都在于实践实干,脚印踩得实,步伐才走得稳。今天,广大党员干部要唯实靠实、善作善成,以实践求真知、以实干解难事,以实效作检验,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不凡的业绩。【参考立意】1.知行互为基础,不可偏废。2.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3.超越二元对立,探索知行融合新路径。【素材集锦】短句积累1.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记2.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

27、3.朝有所闻,则夕行之。后汉书4.知之者不如行之者。王通5.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6.慎而思之,勤而行之。白居易7.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责于知之。司马光8.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程颐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10.天下大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陆游11.只是理论而不付诸实践的智慧,犹如重瓣玫瑰,其色赏心悦目,凋谢了却没有种子。叔本华12.行千里,始于足下,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到达目的地:望星空,怀抱远大理想,以追寻与探索的热情才能指引实践的成功。新华社13.爱国心是通过实践而养成的一种眷恋故乡的感情。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4.行是

28、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1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苟子16.在路上,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杰克凯鲁亚克17.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18.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周希陶19.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张栻20.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苟子21.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蛋之致蟹;骐骥之蹋蜀不如驾马之安步。史记22.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23.学习无处不在,它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习惯,而不是一个只是在课堂上完成、在考试中证明的、独立于生活之外的功课。陶勇目光24.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培根25.前行,

29、不要停下,即便你不认识路。为你指明路的,不是停止,而是前进。阿多尼斯26.言论的花儿开的愈大,行为的果子结的愈小。冰心27.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周易28.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儒效29.科学以无知之行始,以能行之知终。陶行知30.言之非难,行之为难。【名人案例】1.【陶行知】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通过陶先生改名,我们可以看出他教育理论认识论的转变。从盲目到“知行合一”到“行知论”。2.【赵括】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

30、,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秦国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3.【王阳明】明代思想家和教育家王阳明先生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现在的德育包括知、情、意、行,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4.【孔子】孔子曾经承认过,自

31、己在识人方面有过失误。他说自己起初在察人的时候,是听其言,信其行。后来纠正了这个观点,对一个人的认识,要听其言,观其行。5.【愚公移山】“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从知与行的观点来看,愚公的愚愚在没有搬家,而是搬山。智叟的智智在他确实有理由,认为这样的搬山行为是愚蠢的。但是反过来讲,最后的结论证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那是因为愚公聪明就聪明在行动,而智叟的愚,就表现在光是脑袋灵光、嘴皮滑溜,却没有行动。所以说,不要光是停留在思想上、意识上的智,也不要仅仅是停留在嘴头上的知,要把思想上、意识上、嘴头上的智与知转化成行动上的智。这是聪明人的做法。【语段积累】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为

32、高校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研究问题提供了宝贵契机。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青年学子们有的重走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有的参与基层治理、调研国情民情,有的深入田间地头、助力乡村振兴他们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学以致用,用实际行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淬炼青春、茁壮成长。2.“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阳明先生此言深中知行之肯綮。朱熹倡导知先行于行,掩卷苦读前人之精髓道理,方有俯身耕耘之资本;曾国藩却认为行须先于知,唯有奔走于崎岖山路的实践,方能体悟山顶广阔的真理。其实行好比知识之拓展,以前人或书上之道为“九层之台”“累土”,才有付诸实践以拓展加深理解的可

33、能。而知而又行,行中得知,循环往复而不绝,便是知行合一的过程,它让我们得以不断提纯知识之精度,收获更为丰硕的成果。3.有知,则拓人生之广;有行,则掘人生之深;而知行合一,则炼人生之精。习前人之道理与知识以扩广自身,而走出自己的脚步方是加大人生深度的关键,而知行反复,不断提炼的过程方是铸就一个卓荦不凡、晓万理而行万里的佳径。4.凡事都要脚踏实地,不停留于空想,不只是虚张声势,而是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作,做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为他人带来欢乐,为他人减轻痛苦,这样的生命才会有价值。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并为之不懈努力,

34、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例文1】求知力行,知行合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众所周“知”,人生长路漫漫,求知若渴,但仅“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将所知付诸行动,才能有所成就。因此,“行”也同样重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中,“知”是前提,“行”是关键,我们必须做到知行合一,求知力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无论是对于个人的发展,还是国家的进步,“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有司马迁游历山川,阅尽万卷史书,方能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今有袁隆平扎根田间数十载,探索研究,方能成就“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正是因为他们扎实的学问基础,丰厚的知识积累,才有了后来的伟大成就。由此可见,

35、求知若渴,格物致知,方能为未来铺就坚实的道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行”是成功的必经之路,空谈理论,纸上谈兵,是无法取得实际效果的。要想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必须靠行动来实现。昔日范仲淹生活艰苦,却能坚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发奋苦读,终成一代名臣;今天,中国航天人以探索宇宙奥秘、发展航天事业为己任,不断试验探索,终于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的飞天奇迹。只有勇于实践,敢于行动,我们才能将“知”化为脚下坚实的每一步,不断前行,直至成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36、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才找到了适合做灯丝的材料,这一过程既是对“知”的探索,也是对“行”的践行。在面对新冠疫情时,中国不仅有对病毒的科学认识,更有迅速有效的防控措施,正是这种知行合一,让我们有效控制住了疫情,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更应深刻理解“知”与“行”的关系,既要勤于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又要勇于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成才,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做到知行合一,方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求知是力行的前提,力行是求知的目标。让我

37、们将知与行紧密结合,用知识武装头脑,以行动践行理想,求知力行,知行合一,书写更加灿烂的人生篇章! 【例文2】知行合一,不负韶华陆游曾有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白真理是一方面,实践是一方面,二者相结合,才能让智慧之树结果。正所谓实践得真理,喧哗见真我。孟德尔杂交定律不是孟德尔坐在办公室里随手涂鸦式演算出来的,袁隆亚院士的禾下乘凉梦也不是他摇动着蒲扇空想出来的。他们都是通过实践来验证他们的猜想,他们在实验田里忙碌的的身影是对“知”的践行,他们对知识的使命感不是虚无的,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而是落实在行动上的。知行合一,传递真理。华南理工大学的大学生是一群有文化的“花农”。他们在田野

38、里引入诗经文化,种植了近百种花卉,把花田充满文艺气息。我们深知,课本上的知识是最基本的,践行课本上的知识再获得真理是最重要的。华南理工大学的大学生没有被书本约束,没有被课堂约束,他们一脚跨出教室一脚却迈同远方。谁的青春不想被纪念?华南理工的大学生将用花香纪念。我想,他们的成长才有意义,这种自由成长且多姿多彩的生活,终会寻找到一个在满是花的田野里,我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知行合一”四个大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代大学生不缺埋头苦干的精神,他们只是需要被允许创新实践。大学生活多姿多彩,许多学子不再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他们想获得丰富的阅历和不断丰富自我的机会,不必拘束于仅仅学习专业知识

39、这个领域在实践中汲取知识,挖掘自己的潜能何乐而不为呢 学习专业知识并非学习生活的全部,教育培养的是全面的人才。我们要学会学习,要学会做人,要学会处事,最后落脚在要学会实践。学习之道,贵在知行合一。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若无实践所支持的知识只不过是空中楼阁。吾辈青年当以知行合一为舟,凌云壮志为帆,驶向辉煌的远方。我们不必做空中楼阁里的孔雀,我们要做的是实实在在的自我,我们不必做满嘴理论却盲目自大的人,我们要做满腹经纶且真真切切的人。自由成长不是无约束的成长,恰是在实践中的成长。行为知之始,知为行之成,知行合一下的自由成长并非不可取。【例文3】知行合一,贵于行之杨万里有诗云:“闭门

40、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他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千百年来,多少思想家、教育家总在为我们阐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于实践。古人常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博观或者博闻,想必无论是谁也是无处可取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行知”之名也正代表了他的“行动知识再行动”的教育思想。学贵于知之。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讲究“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样一种境界。齐白石学画虾时,曾终日蹲坐在虾池旁观虾的动态;徐悲鸿的奔马图,是

41、他常在马厩观马的结果;达 芬奇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曾用两年半的时间到酒馆、市集去搜寻人物形象,观摩人物神态。这些名人的事例无不启迪着我们,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知”在肚里,“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学更贵于行之。千古以来仕子入世的终极理想便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由此可见,空谈向来误国,实干方能兴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陆游领悟的行大于言;“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是苏轼的知行合一。的确,只有当毕生所学付诸实践,才谓成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才叫学有所成。知行合一,方为大成。李时珍为确保所著医术准确详尽,亲自到深山采药,向药农

42、询问;徐霞客为完成游记,跋山涉水,遍游名川大山;巴尔扎克为使书中人物具有狮子般的品性和毅力,亲自到非洲猎狮;托尔斯泰为了刻画逼真的战争场面,亲自前去战场观察。这些事例反复证明:实践出真知,唯有“行”了,方可验证所“闻”所“见”,只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义上的“知”。知行脱节,实为未知。记得奇葩说中曾有一位清华学子梁植,他的学业成绩完美到令人惊叹,但他却在节目中询问自己该找什么工作,怎么找工作,令人啼笑皆非。这可是从清华园中走出的国之栋梁,却不知除了学习自己该做什么,更不知道学后如何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样毫无目标的求学生涯,即便成绩再好,又怎称得上成功?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学无止境,行更无止

43、境。所以,我们学习知识,不能只是听,只是接受,更应该知行合一,贵于行之。惟其如此,才能成长为真正的国之栋梁。【例文4】知行合一,贵于行之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这句话,无不诉说着这样一个道理: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第一次,用文言文点出论点)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千百年来,多少思想家、教育家总在为我们阐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于实践。(第二次,用白话文点出论点)其实把听与见结合而论便是知,一个胸无点墨的人怎能有所作为?古人常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博观或者博闻,想必无论是谁也是无处可取的。伟大的人民教育

44、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行知”之名也正代表了他的“行动知识再行动”的教育思想。我们通过观察、通过听闻获得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回归教师角度)应该讲究“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样的一种境界。齐白石学画虾时,曾终日蹲坐在虾池旁观虾的动态;徐悲鸿的奔马图,是他常在马厩观马的结果;达芬奇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曾用两年半的时间到酒馆、市集去搜寻人物形象,观摩人物神态。这些名人的事例无不启迪着我们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知”在肚里,“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回归教师角度)达到教师传播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单有“知”是不行的,要紧的是“行”,是做。如果只有

45、学知,有远见,但只空论,那不但不会美名远扬,反会被他人认为是“空水瓶”,没有真才实学。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孔子也曾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是知之,而不行之,想必其所学所知会胎死腹中吧。李时珍为确保所著医术的准确详尽,亲自到深山采取草药,向药农询问情况;徐霞客为完成游记,跋山涉水,遍游名川大山,历经许多城市;巴尔扎克为了使书中人物具有狮子般品性和毅力,曾亲自到非洲猎狮;托尔斯泰为了刻画逼真的战争场面,曾亲自前去战场观察。所有的事例一再证明:实践出真知,唯有“行”了,方可验证所“闻”所“见”,只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义上的“知”。(第三

46、次点出论点)在教学活动中,(回归教师角度)通过参与课外活动、观察自然环境等方式,使学生体验生活、体验自然。想到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便是做到。懒于动手实践,只会运用书本知识空发议论,那只会给人留下笑柄。昔有赵括纸上谈兵,最终败北;今有学生空谈理想,最终无所成就。学习知识,不能只是听,只是接受,更应该用眼、耳、手、脑等多个感官参与学习,实现闻、见、做的统一,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结尾再次强调论点)评析:1.文章以“知行合一,贵于行之”为论点,用了大量的名言事例来佐证,有理有据。2.逻辑上,先论证“行重于知”,再阐述“知是行的基础”,最后又回归到“行重于知”处,论点突出。3.文中多次从教育教学角度

47、出发,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06.【来源:广东省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现实中,人们既要正确评价自己,也要理性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对于立身、处世有怎样的影响?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这是一道极简材料式的二元关系思辨作文题。自我评价,是内心深处的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它基于自我认知、自我反思,是我们对自己能力、性格、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一个能够准确自我评价的人,往往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制定出合理的目标,规划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这种自知之明,是自信与谦逊的源泉,也是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定力、勇往直前的动力。与自我评价相对应,他人评价则是我们了解自我、完善自我的另一面镜子。它来自亲朋好友、同事同学、乃至陌生人的反馈与评价,能够为我们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见解。一个开放的心态,能够让我们从他人的评价中汲取营养,发现自己的盲点,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合理的他人评价还能增强我们的社会认同感,提升自信心,激励我们不断进步。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他人评价都是客观公正的。有时,出于各种原因,他人可能会给出夸大其词或过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全国各地模拟作文汇编第9辑【原题+审题+立意+例文】.docx)为本站会员(QXX)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