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文本教案5版(全册打包).rar

相关 举报
  • (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文本教案5版
    • 01 观潮[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02 走月亮[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03 现代诗二首[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04 繁星[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0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06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07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08 蝴蝶的家[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09 古诗三首[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10 爬山虎的脚[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11 蟋蟀的住宅[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12 盘古开天地[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13 精卫填海[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14 普罗米修斯 配套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15 女娲补天[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16 麻雀[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17 爬天都峰[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18 牛和鹅[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19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20 陀螺[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21 古诗三首[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23 梅兰芳蓄须[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26 西门豹治邺[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27 故事二则[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习作例文[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习作:写信[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习作:写观察日记[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习作:小小“动物园”[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习作:我和______过一天[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习作:我的心儿怦怦跳[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习作:生活万花筒[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习作:记一次游戏[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口语交际:安慰[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故事[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快乐读书吧:很久很久以前[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语文园地一[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语文园地七[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语文园地三[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语文园地二[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语文园地八[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语文园地六[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语文园地四[教案]-(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导读第一单元导读【单元导教】【单元导教】本单元以“自然之美”为主题,编排了观潮 走月亮 现代诗二首 繁星四篇课文。观潮写钱塘潮这一“天下奇观”,在潮来潮去中展现了一幅幅雄起多姿的画卷;走月亮写“我”和阿妈在秋夜月光下散步的所见所想,展现出一幅幅乡村静谧、清幽的夜景图;现代诗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倦鸟归巢和红霞满天的美景,花牛歌描绘了草地里悠然自得的花牛;繁星描绘了作者眼中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满天繁星。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一语文要素能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和场景,帮助读者对文本进行理解,感受文字之美和情境之美。在学习这一语文要素过程中,4 篇文章各有侧重:课文课文侧重侧重观潮通过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潮的特点,不仅可以想象文章中描写的样子,还可以想象描写的声音。走月亮根据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还可以想象文中描写的气味,让画面更丰富。现代诗二首启发学生借助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繁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教材以分享和推荐的方式,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好地方,旨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他们从本单元“自然之美”的学习走向生活实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真切感受。【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字词句字词句:认识 28 个生字,读准 1 个多音字,会写 30 个字,会写 28 个词语。阅读:阅读: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2.能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并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3.初步了解课文的描写顺序。4.能从课文中找出优美生动的句子并抄写下来。5.能仿照课文中的相关段落,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口头交际:口头交际:1.能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2.能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写作写作:1.能把推荐的某个地方介绍清楚。2.能把推荐理由写充分。语文园地:语文园地: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2.能和同学交流根据词语想象到的画面。3.能用一两个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描绘所选事物,并写下来。4.整行书写时能做到把字的中心写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注意字距均匀,养成提笔就练字的良好习惯。5.朗读、背诵古诗鹿柴。1 观潮1 观潮一、课前解析一、课前解析 关注文本:关注文本:本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关注结构:关注结构:课文先总后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关注描写:关注描写:由静态到动态展开对大潮的描写。在潮来之时,作者从声音、样子两个方面重点描述了其景象,词句极具画面感和现场感,借观潮者的热烈反应衬托了大潮的雄伟壮观。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 11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 15 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 14 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3-4 自然段。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5.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三、教学重难点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重点:1.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2.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难点:难点: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四、课前准备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五、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认识“盐、屹”等 11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 15 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 14 个词语。读熟课文。2.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了解钱塘江大潮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教师引导:钱塘江大潮天下闻名,每年都有不少游客前来观看这一奇景。(出示课件 3)(教师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如果用一个词语来评价视频中的钱塘江大潮,你会用哪个词语呢?(出示课件 4)预设:壮美、奇观、震撼、美不胜收、奇迹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观潮。(板书:观潮)学生齐读课题。2.链接“资料袋”,探秘大潮成因师:请大家先来看本课的“资料袋”了解一下钱塘江大潮吧!(出示课件 5)学生阅读“资料袋”。教师追问:看完这个“资料袋”,你了解到哪些信息?预设 1: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和它特殊的地形有关。预设 2:杭州湾呈喇叭形,江面越来越窄,所以就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3.教师过渡:大致了解了钱塘江大潮的成因,那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来感受大潮来时的汹涌澎湃。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出示课件 6)初读要求:认真朗读课文,读准容易读错的字音,注意停顿。学生初读课文。2.指名读课文,关注以下生字的读音。盐 薄 屹 昂 鼎 沸 贯 浩 崩 震 霎 余3.指名读以下词语:(出示课件 7)昂首挺胸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引导:“昂、荡、崩、鼎”均为后鼻音,注意读准确。提问:“人声鼎沸”是什么意思?(出示课件 8)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鼎”是古代烹煮食物的器皿,后来成为传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沸”是说锅里的水煮开了。“人声鼎沸”意思就是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4.巧妙识字,交流方法教师提出要求:读一读课本中其他要求认识的字,交流识字方法。重点指导“崩、震”(出示课件 9):“崩”与“棚、蹦”辨析,“震”与“晨、振”辨析,在辨析中了解形声字的规律并识记生字。5.指导多音字“薄”的读音。(出示课件 10)点拨:请大家查阅字典,看看“薄”有几个读音;再出示词语“很薄、薄饼、薄雾、薄弱、稀薄、单薄”,请学生辨析;最后归纳总结“薄”字单独使用时常读 bo,且多用于口语,与“厚”相对,如“很薄、薄饼”;读 b时常用于书面语中,如“薄弱、稀薄、单薄”;这里“薄雾”的“薄”读 b。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提问: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其中哪个词语最能概括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出示课件 11)2.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3.全班交流。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从全文层面了解文章的结构,找到本文的中心句。】预设:我认为是围绕课文的第一句话“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来写的。教师追问:同学们都同意吗?那谁能来说一说你们的理由呢?预设:课文一共 5 个自然段,后面四个自然段都在写钱塘江大潮的样子。只有第一句话独立成段,点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所以我觉得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写的。教师:你的分析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预设:我同意他的观点。我能通过他的理由,看出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教师追问: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对。那既然大家观点一致,我们来交流第二个问题: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概括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学生找出词语天下奇观。(出示课件 12)引导学生对照插图体会:“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是“看到的景象”,题目“观潮”的“观”意思是看。(出示课件 13)教师:自由朗读课文,从文中圈画关键词语,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学生汇报圈画的词语:(出示课件 14)江潮还没有来 从远处 潮来了 再近些 浪潮越来越近 潮头奔腾西去通过关键语句引导:潮来时是由远及近的顺序,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出示课件 15)教师: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通过关键语句我们可以把它的时间顺序概括为“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去后)(出示课件 16)教师总结: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先写潮来前的景象,再写潮来时的景象,最后写潮去后的景象,表现了钱塘江大潮奇特、壮观的景色。教师过渡: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看看具体哪部分是“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你能给课文划分段落了吗?试一试。学生默读。继续交流,从而明确:潮来前:第 2 自然段潮来时:第 3、4 自然段潮去后:第 5 自然段(出示课件 17)教师总结课文分为四部分,小组交流,归纳各部分内容段落大意。四、指导书写,课堂演练1.教师: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本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也讨论出这篇文章的描写顺序。下面我们来学习写生字。(出示课件 18)引导学生关注字的结构:“顿”左右同宽;“崩、震、霎”上扁下长、上收下放。重点指导:潮、震(出示课件 19)潮:左边三点的摆放位置略微形成竖着的弧形。中间部分倒数第二笔为提。震:上面是“雨”字的变体,四点均是从左斜着往右下轻轻运笔;下面倒数第三笔是竖提。教师范写,学生观察。指名学生上台范写,其他学生练写,写完后对照评议。2.进行识字游戏,巩固识记生字词语。(出示课件 20)3.课堂演练。(出示课件 21、22)第二课时第二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并背诵第 3-4 自然段。2.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词语,整体回顾课文内容1.教师出示词语:(出示课件 23)奇观 农历 据说 宽阔 人山人海 滚动 顿时 逐渐 犹如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霎时 余波 依旧学生开火车读词语,教师纠正读音。2.引导回顾课文: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深入学习,想象画面(出示课件 24)围绕“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一中心句,教师过渡: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1.(出示课件 25)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要求: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和同学交流。2.小组内互相交流头脑中浮现出的画面。3.集体分享,想象画面。(出示课件 26)潮来前教师提问:作者登上海塘大提,看到了哪些景物?请用笔圈出来。(出示课件 27、28)预设:作者看到了钱塘江、江面、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小山以及堤上的人山人海。教师相机指导:“横卧”一词写出了江的宽阔,又带有一种动感。教师提问:谁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象含有这些景物的画面。一人朗读,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教师提问: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设计意图:边读边想象画面,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此问题的设计直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预设 1:我仿佛看到很多人站在堤岸上,抬着脚,仰着头向东望去,都在等着潮来。预设 2:这时候江面上一点风都没有,很平静,江面很宽一眼望不到边。预设 3:江上雾气很重,远处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静静地屹立在江边,好像要和人们一起欣赏这天下奇观一样。(出示课件 29)学生齐读第 1、2 自然段。教师过渡:潮来之前,江面平静。等待的人群翘首东望。大潮马上就要来了。(板书:平静)潮来时教师:描写潮来时,是这篇文章重点,用了 2 个自然段的笔墨。大潮汹涌而来,并不是一下子就“扑”到了人们眼前,也是有一个过程的。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第 3、4 自然段,按照学习提示,进行这一部分的学习。(出示课件 30)学习提示:(1)品读想象: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出示课件31)教师提问:从这句话中你听到了什么?预设: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板书:远 像闷雷滚动)教师:响声如雷,这是暗示潮水来势凶猛。我们来请一位同学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给大家读一读这句话。(2)品读想象: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出示课件 32)教师提问:从这句话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预设:“响声越来越大”“出现了一条白线”。(板书:近些 响声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大潮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请大家读这句话,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奇”。预设:在这一段的描写中,不仅出现了画面,白线越来越近,更出现了声音:人声鼎沸,大潮的声音也越来越大。(3)品读想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出示课件33)教师提问:那条白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预设: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板书:长、粗、横贯江面)教师:大潮的气势越来越大了!(4)品读想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出示课件 34)教师提问:再近些,大潮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预设: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板书:再近 白色水墙)引导交流:“一丈”约等于 3.33 米,“两丈”大约为 6.66 米,生活中哪些事物有两丈多高呢?两丈多高的大树、两丈多高的楼房、两丈多高的山崖教师追问:两丈多高的水墙比两层楼还高。生活中的“墙”又是怎样的呢?如果这堵墙在不断移动、排山倒海而来呢?从“两丈多高”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我从没见过这么高的水墙,可见浪潮之大,冲击力之强。(出示课件 35)学生借助“学习提示”交流想象的画面,并展示朗读。点拨:注意重读“白浪翻滚”“两丈多高”,读出大潮的气势。(5)品读想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出示课件 36)教师提问:浪潮越来越近了,这时候的大潮是什么样子的?预设: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板书:更近 千万匹白色战马)教师:谁能说一说“犹如”是什么意思?预设:好像、仿佛。教师:大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想一想“战马”是什么样子的,一排“白色”战马又是什么样子的?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是什么感受?预设 1:“千万匹白色战马”这个比喻太精彩了,我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万马奔腾的场景,感觉特别壮观。预设 2:万马奔腾,浩浩荡荡。这钱塘江大潮真可谓“天下奇观”啊。(6)品读想象: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出示课件 37)教师:这句话中有一个四字词语写出了大潮的声势浩大,是哪个词语呢?预设:山崩地裂。(板书:山崩地裂)引导交流:生活中你听到过哪些巨大的声响可以用“山崩地裂”来描述?试着说一说吧!预设:演奏时的锣鼓喧天,燃放的爆竹教师:“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当海潮奔腾涌来时,有如山崩地裂似的壮观气势叫人惊叹不已。谁来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出示课件 38)学生借助“学习提示”交流想象的画面,并展示朗读。点拨:可重读“山崩地裂”,读出大潮的声势浩大。教师小结:在描写浪潮来时,我们不仅从文字中看到了壮观的画面,更是仿佛置身其中,听到了隆隆的声音,排山倒海而来。(7)诗文参照,感受壮美。(出示课件 39)教师过渡:作者描写的大潮的画面是不是很壮观?下面一起读一读唐代诗人刘禹锡的 浪淘沙(其七),再一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出示课件 40)浪淘沙(其七)唐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大意。教师:请大家再读这首诗,从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出示课件 41)预设 1:诗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对应文中的“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预设 2:诗句“头高数丈触山回”,对应文中的“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教师总结:作者围绕一个“奇”字,把这一天下奇观呈现在我们面前。同学们在读文章时,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走进课文,感受自然景观。(出示课件 42)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课文第 3、4 自然段,想象大潮的形态,读出大潮的变化。学生齐读课文第 3、4 自然段。(8)探索方法,尝试背诵。教师:这两个自然段是本课要求背诵的段落,如何才能做到快速而又准确地记住内容呢?(出示课件 43)学生交流方法,教师总结。预设:“关键词背诵法”第 3 自然段:隆隆的响声潮来了踮着脚风平浪静一条白线第 4 自然段:很快地水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学生尝试背诵。潮去后(出示课件 44)教师:请同学们默读第 5 自然段,思考大潮退去了,江面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课件 45)预设:漫天卷地地涌来、风号浪吼的江面、两丈来高的江水。(板书:余波涌来,涨了两丈来高)教师提问:大潮已过,而余波未平,你从哪些词语能够看出来?预设 1:漫天卷地。预设 2:风号浪吼。(出示课件 46)交流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教师;此时此刻,站在堤岸上的人们舍得离开吗?预设:要是我,我就舍不得,我会还沉浸在刚才的震撼之中。教师总结:作者用文字,铺开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同时声音也如同浪潮一般,汹涌而来,让人置身其中,久久不能平静。(出示课件 47)学生齐读第 5 自然段。(出示课件 48)教师:学完课文,你知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了吗?(板书:天下奇观)预设:浪潮高,声音响,气势大,余波久三、总结归纳,布置作业1.(出示课件 50)主题概括:观潮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2.(出示课件 5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运用了“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几种方法:结合重点语句展开想象,结合生活经验展开想象,结合图片内容展开想象希望同学们可以将所学方法运用到今后的阅读中去。3.课堂演练。(出示课件 52)4.布置作业。(出示课件 53)(1)背诵课文第 3、4 自然段。(2)做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的景观讲述给爸爸妈妈听。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作者按时间的推移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把钱塘江描绘得有声有色,再现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1.教学效果(1)在这节课中,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用心性,体现了以人为本。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讲解,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2)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通过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好地帮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更能够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另外对要求背诵的段落进行背诵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加快速而又准确地背诵。2.不足之处 反观整节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遗憾:字词的学习较粗略。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渡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还是比较重要的。2 走月亮2 走月亮一、课前解析一、课前解析关注文体:关注文体:走月亮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关注语言特色:关注语言特色: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阿妈牵着“我”的手在云南洱海畔的月光下散步的场景。全文语言温暖、画面温馨、情景交融、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关注结构:关注结构:本文以“走”为线索,写出途中看到的景物及联想,带给读者诗情画意般的感受。以“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串联全文,一咏三叹让画面有了流动感。关注文本特色:关注文本特色:关注作者调动多种感官:眼看,耳听,鼻闻、心想,把一幅幅画面呈现给读者。课文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穿插,富有画面感。除此之外,课文饱含深情,文字让人入情入境,是一篇学习“边读边想像,感受自然之美”的极好例文。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认识“鹅、卵”等 8 个生字,会写“淘、牵”等 15 个生字,会写“柔和、鹅卵石”等 14 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4 自然段。3.能边读边想像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4.能仿照课文第 6 自然段,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三、教学重难点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重点: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难点:难点: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四、教学准备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时间五、教学时间2 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认识“鹅、卵”等 8 个生字,会写“淘、牵”等 15 个生字,会写“柔和、鹅卵石”等 14 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吟诵古诗,引入新课1.(出示课件 3)出示与“月亮”有关的古诗古朗月行,全班齐读,想象古诗描写的月夜画面。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叫做“走月亮”,教师板书课题走月亮,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提问:看到今天的课题走月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预设:我们经常会看月亮,赏月亮,什么是“走月亮”呢?(出示课件 4)教师:“走月亮”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习俗,人们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预设:怎么走月亮啊?教师导入:是啊,怎么走月亮呢?让我们带着心中的疑惑,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学生自读,提出要求:(出示课件 5)认真朗读课文,读准容易读错的字音,注意停顿。2.教师指名读课文,关注生字、生词的读音。3.出示生词,进行指读。(出示课件 6)鹅卵石风俗跃出稻穗镀亮田埂 闪闪烁烁其中,“鹅、卵、俗、跃、烁”可以结合词语进行整体认读。“穗”可和“惠”进行字音的辨析。“埂”可以通过熟字“更”加上“土”识记。4.进行识字游戏,巩固字词。(出示课件 7)5.学写生字。(出示课件 8)本课要写的字中,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指导学生书写时,要引导他们认真观察左右两部分的比例及错落。提示易错笔画:“填”字右半部分的“真”中间有三横;“葡”不要丢掉里面的点;“萄”注意第九笔竖;“稻”字“臼”中的两个小横不能连在一起。三、整体感知,梳理所见画面1.(出示课件 9)自由读课文,说说文中是谁和谁在走月亮?画出相关语句。预设:我和阿妈走月亮(出示课件 10)教师:有妈妈在身边,有月亮陪着,这真是很美的事情呢!“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数一数一共出现了几次?每一次出现这句话,“我”和阿妈是在哪里走月亮呢?请你在文中找一找,把它们圈出来。学生圈画后,全班交流。(出示课件 11)教师总结:“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了 4 次。“我”和阿妈在小路上走月亮,在溪边走月亮,在田埂上走月亮,在很多地方走月亮。2.梳理第一幅画面。教师过渡:那能不能依据这 4 次同样的句子,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并给每一个画面命名呢?请同学们默读第 1、2 自然段,思考“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12)组织学生交流。相机介绍“洱海”,让学生明白洱海是一个淡水湖,是云南标志性的景点(出示课件 13)。预设:“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见了月亮从洱海边缓缓升起,照亮了点苍山、村头的大青树等。点拨:这是月亮升起时的画面。我们可以命名为月亮升起。(板书:月亮升起图)3.学生自主梳理其他画面。(出示课件 14)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第一幅画面的概括方法,先找到“我”和阿妈看到了什么,再想想这些景物出现在什么地点,最后试着用 4 个字概括看到的画面。预设第 4 自然段(第二幅画面):“我”和阿妈看到溪水、山草、野花、鹅卵石等景物,这些都是溪岸边的景物,可以用“月下溪边”来概括。(出示课件 15)(板书:月下溪边图)预设第 6 自然段(第三幅画面):“我”和阿妈看到村道、稻田,听到秋虫唱着、沟水汩汩,闻到水果的甜香,这些都是田野的景物,可以用“月下田园”来概括。(出示课件 16)(板书:月下田园图)预设第 8 自然段(第四幅画面):“我”和阿妈看到天上有一轮圆月、还有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可以用“月亮牵星”来概括。(出示课件 17)(板书:月亮牵星图)如果学生概括有问题,教师适时引导,帮助总结概括。四、课堂小结与演练1.(出示课件 18)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走月亮,不但认识了生字词,还知道了课文描写了月亮升起图、月下溪边图、月下田园图和月亮牵星图四幅画面。2.课堂演练。(出示课件 19、20)第二课时第二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4 自然段。2.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3.能仿照课文第 6 自然段,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回忆场景,复习导入(出示课件 21)回顾交流:“我”和阿妈走月亮看到了哪些场景图?月亮升起图;月下溪边图;月下田园图;月亮牵星图。教师过渡:这篇文章文字及其优美,呈现了 4 幅美好的图画,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图画,边读边想象,感受画面。二、教学“月亮升起图”,引导学生想象洱海边月下美景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出示课件 22)教师引读第一自然段:秋高气爽,秋夜月明,月亮从哪儿升起来了?学生读:洱海。(出示课件 23)出示第二自然段,教师提问:谁能说说为什么这个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预设 1:作者说月亮是在洱海里“淘洗”过的,我一下子就能想象得到这个月亮是那么清澈、水润。预设 2:这句话用了四个“点亮”。感觉月亮像一盏明亮的灯,点亮了周围的山、树、小路,觉得很神奇。在这样的景色下出来走走,又牵着阿妈的手,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教师:说得真好,我好像也看见你和你的妈妈在月光下牵着手走路呢!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这段话吧。生感情朗读。教师再找几名学生继续尝试想象画面。教师总结:点苍山、大青树、大道和小路被月亮点亮,被月光点亮。从远到近、从上到下,月光依次把地上的一切都照亮了。月夜是那么明亮,那么柔和。(板书:明亮柔和 照亮大地)(出示课件 24)全班伴着音乐齐读第 1、2 自然段。三、学生自学后三幅画面,想象画面自学提示:自学提示:(出示课件 25)1.默读课文第 4-9 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2.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与同学交流自己印象深刻的画面。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月下溪边图(出示课件 26)教师:你发现了吗?月下溪边图中包含了几个美丽的小场景!请你先自读第 4 自然段,然后交流在脑海中浮现出的场景,并给每一个场景起个名字!(出示课件 27)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预设 1:我最喜欢这个图画了。作者写得美极了。“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你看这句话里,山草和野花的香味不是飘过来,而是“流”过来。我给这个场景起的名字是“溪水流香”。(板书:溪水流香)预设 2:感觉作者和妈妈是泡在香味里呢!我仿佛看到了溪水,闻到了山草和鲜花的香味,感受到了溪水、花草的香、月光相互交融的和谐画面。(出示课件 28)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呦,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预设 1:我仿佛看到了卵石间布满了一个个清澈、可爱的小水塘,小水塘里倒映着一个个明亮、皎洁的月亮。预设 2:大家看这句话用到的“抱”字,感觉月亮好像水塘的孩子一样,我给这个场景起的名字是“水塘抱月”。我想象到的画面是,阿妈拉着我,而每一个小水塘又抱着自己的月亮宝宝,一起在溪边散步。这是一幅特别美的画面。教师(板书:水塘抱月)追问:想一想,这里为什么说“抱着”呢?(出示课件 29)预设:因为许多鹅卵石中间有水,是个圆圆的小水塘,水面上映着月亮倒影,就像环抱着月亮一样。(出示课件 30)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这句话是“我”心中所想。交流:“我”和阿妈在小溪边做了什么?(阿妈洗衣裳,“我”做小船运花瓣、采野花)这个场景可以起个什么名字?(洗衣做船)想象: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想象“我”和阿妈还会在小溪边做些什么?预设:捉小鱼、打水仗教师小结:这里不仅“流”着花香草香,更“流”着小作者童年的幻想呢,多么温馨的画面!请大家都来尝试着读一读这段话,用欢快的语气读出母女间浓浓的亲情!(设计意图:读是促进学生表达的重要方式,这是第二层次的读,本次读在于让学生呈现想象出的画面,为学生更好落实学习重点提供方法。)借助关键词,积累语段。(出示课件 31)细细的(),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而我,用树叶(),()许多新鲜的花瓣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个自然段写了哪些场景溪水流香、水塘抱月、洗衣做船,再反复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最后背诵该自然段。月下田园图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就要收庄稼了,收庄稼前,要把道路修一修,补一补,这是村里的风俗。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在坡头那片月光下的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是啊,它旁边,是它浇灌过的稻田。哦,阿妈,这不就是我们家的地吗?春天,我们种的油菜开花了,我在田地里找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收了油菜,栽上水稻。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学校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采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预设:“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泼剌声”“沟水汩汩、响着”这是“我”听到的;“果子的甜香”这是我闻到的。“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这是我看到的。这个段落,处处是丰收的喜悦。(出示课件 32、33)教师(板书:果香四溢 丰收在望)趁势引导关注“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一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下稻田的样子。教师:“我”和阿妈走在田埂上,闻着果子的甜香,看到一幅丰收的景象。小作者调动了多种感官: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子闻,用心想把一幅幅画面呈现给读者。预设 2:在这个丰收的季节,小作者想和爸爸一起分享这份喜悦呢!教师提问:蔬菜、水果在月光下,像一个个孩子。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月下田地的美好画面。谁愿意带着感情读一读这个段落呢?(出示课件 34)指导:要读出自由、奔放的感情,把丰收的喜悦读出来。小组合作(出示课件 35)“我”和阿妈走月亮。在这柔和的月光下,在这团团的月影中,“我”和阿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回顾“月下溪边图”和“月下田园图”,与同学交流并完成表格。(出示课件 36)小组交流,完成表格,分享展示。小练笔(出示课件 37)你在什么时候,在哪些地方见过月亮?你还记得月下的某个情景吗?仿照第 6 自然段写一写。(1)思考:回忆自己看到月亮的时候,看到、听到、闻到、想到了什么?(2)练笔:仿照第 6 自然段,从不同角度(看、听、闻、想),尝试写一写自己在月光下的所见、所思。(3)学生小组交流,把自己写的片段读给同伴听。(4)全班交流,师生共评。(出示课件 38)月亮牵星图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一个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地走着,走着。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预设 1:有时候,阿妈什么也不讲。静静的,但我觉得在月光下,静静的牵着阿妈的手,走啊,走啊,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呢!教师:“我”和阿妈走过这么多地方,说明什么呢?(“我”和阿妈经常走月亮)(出示课件 39)预设 2:阿妈牵着我的手,在月光下走。月亮牵着星星的手,在夜空里走。这个小作者想象力真丰富啊!教师:夜空中星星与月亮相互交织的画面,就像是阿妈和“我”牵手走月亮。小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下这篇优美的文章,请你也张开想象的翅膀,用心体会着读一读这一个段落。(出示课件 40)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教师引导夜晚的“奇妙”之处在于风景美、亲情浓、丰收喜,体现了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日子。(板书:秋夜奇妙 幸福温馨)反复朗读,体会由衷的赞美和迫切分享的激动。(出示课件 41)教师小结: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自主地走进一幅如诗、如画、如世外桃源般的画卷中。细细品读月亮升起图、月下溪边图、月下田园图和月亮牵星图,我们不仅看到了美景,更看到了真情!相信此刻,你一定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四、主题概括,布置作业1.(出示课件 42)主题概括:本文是一篇充溢着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阿妈牵着“我”的手在云南洱海的月光下散步的场景。表达了“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和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板书:浓浓的亲情)2.课堂演练。(出示课件 43、44)3.布置作业。(出示课件 45)(1)修改完善自己的小练笔。(2)背诵课文第 4 自然段。(3)抄写课文中优美生动的句子到积累本上。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这篇走月亮怎么读都像是一首诗。我讲课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从语言描绘的情境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不仅将学生的思维拉进了课文,也拉进了他们的生活。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课文描写的“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如画美景,而此时学生透过文字看到的就是一幅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学生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将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地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这时的读才是用心读书,用真情实感读书,这才是真正的“美文美读”。因为学生的生活是各种各样,学生的回答也是缤纷多彩,表明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是五彩缤纷的。其次,轻松自然地认识了本文的篇章布局结构。课文反复写到“我和阿妈走月亮”,看似重复,实则是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这是四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光靠“讲”是不行的,而是引领学生细细品读、细细咀嚼,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这个句子在文中的反复出现,将作者走月亮到溪边、果园、庄稼地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串联了起来,让课文结构清晰而完整。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了课文的这种写作结构。再次,感受浓浓亲情。这篇课文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更多的是感受到母女间真真切切的情爱。所以,读课文片段的同时,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和亲人在一起时的那种温暖、幸福和快乐,感受亲人的爱。3*现代诗二首3*现代诗二首课前解析:课前解析:关注文本:关注文本:本课选择了两首现代诗:秋晚的江上 花牛歌。第一首描写了秋江傍晚,余晖浸染的绚丽美景;第二首描绘了一幅花牛在草地上闲暇惬意的生活图景。两位诗人通过优美的文字、独特的意境,带给我们生动的画面和美的感受,也给读者在文字中以极大的想象空间。关注语言:关注语言:秋晚的江上,行文巧妙。全文未用“秋”“晚”任何一字,就在诗歌中做出了回应:“秋”字呼应诗中“头白的芦苇”,点出了季节;“晚”字呼应诗中的“归鸟”“斜阳”,点出了时间。花牛歌每一节寥寥数语,却都是一幅画:花牛坐在草地上,压扁了剪秋萝;花牛在草地里睡觉,天上白云悠悠;花牛甩动小尾巴在草地里散步;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夕阳偷偷落到了西山的青峰之上。诗中四幅画面动与静交替变化,呈现了一种律动之美,也展现了一头可爱俏皮、悠闲自在的花牛。诗歌一节一韵,云随情生,朗朗上口,将花牛自由、俏皮、悠闲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关注插图:关注插图:文中的插图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巢、苇”等 6 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难点:难点: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发探究(出示课件 2)1.观察课本插图,激发学习兴趣。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两幅插图,说说这两幅图上是什么动物。引导:它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首现代诗的主角。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3.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3)刘大白(18801932 年),现代诗人、文学史家。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出示课件 4)徐志摩(18971931 年),现代诗人、散文家。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 我不知道风等。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出示课件 5)自由朗读,提出要求:边读课文边圈画本课生词,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2.指名读诗,重点关注以下二类字(出示课件 6)归巢 芦苇 剪秋罗 睡眠 霸占点拨:“巢”是翘舌音,可组成词语“鸟巢”;“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文本教案5版(全册打包).rar)为本站会员(QXX)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语文 > 部编版(统编版) > 四年级上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