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镇江心湖高级中学2024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哪项不是细胞凋亡的意义()A.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B.细胞凋亡能维持组织中
2、细胞数目的相对平衡C.细胞凋亡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D.细胞凋亡是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2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来源于同种或异种生物B.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属于物理信息C.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D.某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开花属于化学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3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表面的刺突糖蛋白(由S基因控制合成)与人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的ACE2受体结合,侵入人体,引起肺炎。研究发现,新冠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也是一种包膜病毒,一共包含15处突变,有6处突变发生在刺突糖蛋白上,这些突变的综合效应使病毒能部分避开一些中和抗体,造成
3、免疫逃逸,传染性增强,并且很容易通过空气传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突变是新冠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唯一的可遗传变异来源B.新冠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病毒侵入人体后,在内环境中不会发生增殖C.新冠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的致死率下降、传染性增强是病毒与宿主相互选择的结果D.控制刺突蛋白S的全部基因,构成了新冠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的基因库4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下列各项生理过程在内环境中进行的是()A.抗体抗原特异性结合B.淀粉分解为葡萄糖C.神经递质的合成D.氧气和血红蛋白结合5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达尔文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单侧光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
4、长慢B.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可以透过琼脂片C.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影响”分布不均匀造成D.温特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6诗词或俗语中有着人们对生活经验的概括,其中蕴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下列解释正确的是()选项俗语解释A飞蛾扑火雌性激素的作用B一枝红杏出墙来植物的向光性C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非条件反射D锄土出肥增加土壤中的无机盐离子A.AB.BC.CD.D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用某种降血糖物质X 做以下实验(注:用生理盐水配制X 溶液),回答下列问题:(1)要验证X 的降血糖作用,进行如下实验:选择一批体重相同的
5、正常小鼠,测定血糖浓度,并将小鼠随机等量分成甲和乙两组。甲注射适量的_,乙作为对照组注射_,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若_,则表明X 有降血糖作用。(2)若要验证一定量的 X 能使患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范围,进行如下实验: A 组用_小鼠作为实验组,B 组用患糖尿病小鼠作为对照组,C 组用正常小鼠作为对照组 2;A 组注射_,B 组注射_,C 组注射_, 一定时间后若_(填组别)的血糖浓度在正常范围内,而_(填组别)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则表明一定量的X 能使患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范围。8(10分)芬太尼是一种脂溶性较强的阿片类镇痛药,临床上常用于手术麻醉、术后镇
6、痛,与一般镇痛药相比较,具有镇痛作用强、起效速度较快的特点。芬太尼镇痛的原理是:当其与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后,抑制Ca2+内流,导致突触小泡无法与突触前膜接触,阻止痛觉冲动的传递,从而缓解疼痛。下图是人体突触结构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在受到一些强烈的伤害性刺激时,感受器会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至_形成痛觉。在神经细胞之间兴奋传递过程中,受体1所在膜发生的信号转变是_。(2)上述突触结构示意图中,与芬太尼结合的阿片受体是图中的_(选填“受体1”或“受体2)。(3)芬太尼能够_(选填“提升”或者“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从而导致呼吸强度降低。(4)大脑中所有的血管都被内皮细
7、胞形成的多层膜紧紧包裹,发挥屏障作用,从而阻挡细菌、病毒和其它有毒物质进入大脑。许多药物不能突破屏障发挥作用,但是血管中芬太尼却能够突破屏障较快的发挥麻醉、镇痛作用,原因是_。(5)芬太尼还能够促进K+外流,从而使得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_(选填“变大”或“减小”)(6)由材料可知Ca2+内流使得细胞内Ca2+浓度增加,从而能够_(选填“促进”或者“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为验证上述结论,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Ca2+阻滞剂(能够抑制神经细胞膜上Ca2+通道的开放),进行了如下实验。对照组: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实验组:向突触小体内施加适量的Ca2+通道阻滞剂,对
8、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同等强度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结果:若_,就可以验证上述结论。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再设计一个实验组:先向突触小体内施加适量的Ca2+通道阻滞剂,再_,然后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同等强度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9(10分)下图中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2表示甲、乙两种群先后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1)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统计植物种类一般采用样方法,结果如图甲,则调查该生态系统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m2研究该生态系统中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对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生物常用的统计方法是_。(2)图乙中,在t2时刻甲
9、的出生率_(填“等于0”或“不等于0”)。(3)若乙种群突然灭绝,则甲种群的变化趋势是_。(4)在人为干预下,该生态系统被分割成环境不同的几个区域,后来某区域生物种类明显发生改变,这种变化过程称为_。10(10分)痒觉是一种区别于痛觉、触觉、温觉等的感觉。当机体大量出汗招来蚊子叮咬后,机体有关细胞释放组织胺引发被叮咬部位的反应,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现象,同时痒觉信号通过一系列中间神经元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痒觉,并产生抓挠行为。“抓挠止痒”的神经机制(部分)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蚊子叮咬引起局部皮肤红肿,其原因是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血管壁通透性_,血浆蛋白等渗出,导致组织液渗透压_,水分
10、较多地从血浆进入组织液。(2)皮肤痒觉感受器中神经元的轴突处于静息状态时,主要靠_维持外正内负的膜电位。若给予皮肤痒觉感受器适宜有效的刺激,就会引起皮肤痒觉感受器中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从而释放_到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从而不断地产生新的神经冲动。此过程中a、b、c,3个细胞中能检测到膜电位变化的有_。(3)疼痛可以抑制痒觉。据图分析,痛觉感受器中神经元释放的谷氨酸(Glu)是一种_(填“兴奋”或“抑制”)性神经递质。“抓挠止痒”的原理是_。11(15分)图示为下丘脑参与人体相应活动的调节过程,A
11、E表示结构,af表示物质,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结构A为_。当人体较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中时,结构A会释放d_(填名称)促进D分泌e,进而促进E分泌甲状腺激素,使细胞代谢水平提高而增加产热,其中e的化学本质是_。(2)某同学因运动大量出汗,血浆渗透压升高,结构A的_会兴奋,促使其合成和分泌f_(填名称),进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该调节方式属于_调节。f只能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原因是只有肾小管细胞和集合管细胞含有识别_。(3)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内_、合成糖原或转变为非糖物质,并抑制_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_受抑制,
12、使血糖浓度下降。若某人不吃早餐,当体内血糖浓度降低时通过图中_条(选填“1”、“2”、“3”)途径使血糖浓度升高,长此以往可能出现低血糖症。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C【解析】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个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或死亡,是一种病理性过程。【详解】A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A正确;B细胞凋亡能维持组织中细胞数目相对平衡,B正确;C细胞凋亡
13、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的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坏死,C错误;D细胞凋亡是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 D正确。【点睛】注意:细胞凋亡是机体内细胞正常的生命历程,对个体发育有利;而细胞坏死是细胞被迫性死亡,对个体发育不利。2、C【解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
14、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不仅来自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还可以来自于无机环境,例如温度,湿度,光照等,A错误;B、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属于行为信息,B错误;C、信息传递的作用有两个,其一,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其二,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C正确;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发生的信息交流,不包括生物体内的调节过程,利用某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开花是生物体内的调节,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D
15、错误。故选C。3、D【解析】1、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2、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的特点有低频性、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等。【详解】A、病毒没有染色体,它唯一的可遗传变异是基因突变,A正确;B、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在内环境中不会发生增殖,B正确;C、新冠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的致死率下降、传染性增强是病毒与宿主相互选择的结果,C正确;D、基因库是指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故新
16、冠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的基因库是指新冠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种群的全部基因,D错误。故选D。4、A【解析】A、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因此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主要发生在细胞外液中,A正确;B、淀粉分解为葡萄糖发生在人体的消化道内,属于体外环境,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C、神经递质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D、氧气和血红蛋白的结合发生在红细胞内,不在内环境中,D错误。故选A。5、C【解析】(1)达尔文的实验: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会向光弯曲生长;单侧光照射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则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单侧光照射用锡箔罩子罩住尖端的胚芽鞘,则胚芽鞘直立生长;单侧光照射用锡箔环罩住尖端下面一段的
17、胚芽鞘,胚芽鞘会向光弯曲生长。达尔文通过实验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2) 鲍森詹森的实验:在胚芽鞘的尖端与尖端下面之间插入琼脂片,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说明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3)拜尔的实验:切去胚芽鞘的尖端,将尖端移至切面的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胚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该实验说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4)温特的实验:将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将空白琼脂块
18、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胚芽鞘不弯曲、不生长。该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详解】A、达尔文根据实验结果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A错误;B、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错误;C、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影响”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正确;D、温特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温特没有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
19、,D错误。故选C。6、B【解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吸、排尿反射等都非条件反射。这种反射活动是人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生活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特定的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射,条件反射提高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脑越发达的动物,建立的条件反射也就越复杂。【详解】A、飞蛾扑火是物理信
20、息的作用,与雌性激素无关,A错误;B、一枝红杏出墙来”描述了植物的向光性,向光性的产生是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B正确;C、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是井绳的条件刺激引起了人体害怕的反应,是条件反射的结果,C错误;D、锄土出肥这一句俗语的主要道理是使土壤疏松和根的呼吸旺盛,利于无机盐的吸收,D错误。故选B。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 (1).生理盐水配制的X溶液 (2).等量生理盐水 (3).甲组血糖浓度下降,乙组血糖浓度不变 (4).患糖尿病 (5).一定量的X溶液 (6).生理盐水 (7).生理盐水 (8).AC (9).B【解析】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
21、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他条件应相同且适宜,这样便于排除其他条件干扰实验,据此设计实验。【详解】(1)实验目的是验证X的降血糖作用,那么此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X,因变量是血糖的变化。思路是建立一个对照组和一个实验组,测得两组小鼠血糖浓度,在分别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和等量的X,一段时间之后测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若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有明显的血糖下降,则证明X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即甲组为实验组,注射生理盐水配制的X溶液,乙组为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当甲组血糖浓度下降,乙组血糖浓度不变时,则证明X有降低血糖的作用。(2)该实验要验证一定量的X能使患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范围,设计的实验:选患糖尿
22、病的小鼠作为实验组,再用患糖尿病的小鼠作为对照组1,用正常小鼠作为对照组2。实验组注射X溶液,对照组1、2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一定时间后测定1、2两组及实验组的小鼠的血糖浓度,假如实验组和对照组2的血糖浓度在正常范围内,而对照组1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则表明一定量的X能使患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范围。即A组作为实验组,B组作为对照组1,C组作为对照组2。【点睛】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8、(1) .大脑皮层 .电信号化学信号(2)受体1(3)降低(4)芬太尼是脂溶性较强的
23、药物,容易透过膜结构(5)变大(6) .促进 .实验组的神经递质释放量少于对照组 .向突触小体中施加适量的钙离子【解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小问1详解】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故兴奋传至大脑皮层能产生痛觉。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时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受体1所在膜为突触前膜,其能释放神经递质,故此处发生的信号转变电信号化学信号。【小问2详解】芬太尼与受体1作用使突触小泡
24、无法与突触前膜接触,神经递质无法释放,阻止痛觉冲动的传递,从而起到镇痛效果。【小问3详解】血液中CO2值的升高会刺激中枢神经加快加深呼吸,使体内O2含量增大,而芬太尼的副作用是抑制呼吸,通过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导致呼吸能力降低。【小问4详解】大脑中所有的血管都被内皮细胞形成的多层膜紧紧包裹,生物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而芬太尼是一种脂溶性较强的药物,其更容易穿过膜结构,从而发挥作用。【小问5详解】静息电位的形成是由于神经细胞内K+浓度高于膜外,K+外流。芬太尼能够促进K+外流,故使得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大。【小问6详解】由题可知,抑制Ca2+内流会导致突触小泡无法与突触
25、前膜接触,神经递质无法释放,说明Ca2+内流使细胞内Ca2+浓度增加,能够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为了验证此结论,实验组使用Ca2+阻滞剂,而该阻滞剂能够抑制神经细胞膜上Ca2+通道的开放,从而抑制Ca2+内流,则实验组的神经递质释放量要小于对照组。在第一个实验组的基础上再加入适量的钙离子,若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又恢复到对照组的水平,说明Ca2+对神经递质的释放确实是促进作用。【点睛】本题结合药物芬太尼考查神经调节、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等知识,需要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内容联系起来。9、(1) .物种组成 .S0 .记名计算法(2)不等于0(3)先增加后减少,最终维持相对稳定(4)(次生)演替【解析】分析题图
26、:图1中,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加,样方内的物种数目先增加,后不变。图2中,甲种群先迁入该生态系统呈现出S型种群增长曲线,乙种群后迁入,甲乙种群数量呈现不同步的增减变化,说明乙捕食甲。【小问1详解】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对于植物应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种群密度或物种数,由图可知S1物种数较少,在S0时达到最大,而S2和S0物种数一样,但面积较大不利于调查,故选S0最好。研究该生态系统中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对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生物常用的统计方法是记名计算法。【小问2详解】在t2时刻甲种群数量稳定在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但不等于0。【小问3详解】捕食者突然灭绝,被捕食者数量会先
27、增加后减少,最终维持相对稳定,此图中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故乙种群突然灭绝,甲种群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最终维持相对稳定。【小问4详解】在人为干预下,该生态系统被分割成环境不同的几个区域,后来某区域生物种类明显发生改变,由于保留了基本的土壤条件,这种变化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群落、种群密度调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0、 (1).增强 (2).升高 (3).K+外流 (4).神经递质 (5).a、b (6).
28、兴奋 (7).当抓挠皮肤时,痛觉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到中间神经元c时,会抑制痒觉中间神经元b兴奋,导致大脑不能产生痒觉【解析】1、静息电位形成原因:神经细胞内K+浓度高于膜外,K+外流,最终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形成原因: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最终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2、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详解】(1)蚊子叮咬后,有关细胞释放的组织胺作用于毛细血管,会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出使得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水分较多地从血浆进入组织液,局部组织间
29、隙液体增多,从而出现局部红肿现象。(2)神经元轴突处于静息状态时,主要靠K+外流维持外正内负的膜电位。若给予皮肤痒觉感受器适宜有效的刺激,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然后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传递信号。由于在突触处兴奋只能单向传递,故此过程中,a、b细胞能检测到膜电位变化。(3)据图分析可知,痛觉神经元释放的Glu能使中间神经元c兴奋并释放神经递质,故Glu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抓挠止痒”的原理是抓挠之后,痛觉感受器接受痛觉信号并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递到中间神经元c之后会抑制痒觉相关的中间神经元b兴奋,进而抑制痒觉信号的传递,导致大脑
30、不能产生痒觉。【点睛】本题考查兴奋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明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11、(1)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蛋白质 (2) .渗透压感受器 .抗利尿激素 .神经-体液 .f的特异性受体 (3) .氧化分解 .肝糖原分解 .胰高血糖素(或b) .3【解析】据图示可知,A为内分泌腺的枢纽,故为下丘脑,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B分泌的两种激素可调节血糖,故为胰岛;c能调节体温和血糖浓度,故为肾上腺素,C为肾上腺;D可分泌e促激素调节甲状腺,故为垂体;E为甲状腺;f激素由垂体释放,可调节血浆渗透压,故为抗利尿激素。【小问1详解】由题图分析可知,图中结构A
31、为内分泌腺的枢纽,故为下丘脑。在寒冷刺激时,下丘脑会释放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D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e,促甲状腺激毒作用于E甲状腺细胞,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促进新陈代谢而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增加,又会通过反馈调节调节抑制A和D分泌相关激素。e是促甲状腺激素,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小问2详解】人体大量出汗时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会兴奋,下丘脑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经D垂体释放后,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以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该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f抗利尿激素只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的原因是只有肾小管、集合管细胞有与抗利尿激素特异性
32、识别与结合的受体。【小问3详解】正常人进食后分泌的胰岛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即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或转变为非糖物质。同时会抑制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达到降血糖的目的。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进而引起血糖浓度下降。若某人不吃早餐,血糖降低,通过调节分泌胰高血糖素b和肾上腺素c,促进肝糖原分解,通过这3条途径升高血糖浓度,长此以往会出现习惯性低血糖症。【点睛】本题内环境调节模式图为载体,考查体温调节、血糖调节、水平衡调节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