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

上传人(卖家):四川三人行教育 文档编号:810172 上传时间:2020-10-24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8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20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20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20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20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02020 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讲第一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天体的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2.天体系统的层次(级别): 3.太阳辐射 (1)太阳的能量来源:核心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核聚变反应产生巨大能量。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光合作用、 风能、水能) 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煤炭和石油,其能量也来自太阳辐射。 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因其丰富、廉价、清洁等特性,受

2、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纬度、昼长、地势、天气 纬度: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一般越大,太阳辐射能越大。 地形:海拔越高,大气密度越小,空气越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越弱,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越大。 天气和气候:降水多的地区,空气中云量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小。 昼长;白昼时间越长,太阳辐射能越大。 4.太阳活动(周期:约为 11 年)对地球的影响 (1)扰动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3)作用于两 极高空大气,产生极光;(4)影响地球自然现象,产生地震、水旱等自然灾害;(5)影响航天活动等 1 5.太阳系 6.地

3、球的普通性: (1)公转特征一致:八大行星都围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都近似圆形,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公转方 向都是自西向东。(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2)物理性质相似:和水星、金星、火星一样,都是类地行星;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 7.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的太阳光照。 (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温度、大气、液态水),如下图所示: 【问题举例】 1.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1)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尘埃含量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4、能量多。 2. 四川盆地为太阳辐射低值中心,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从而造成日 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匮乏。 3.试比较图中台湾岛东西两侧年太阳总辐射量并分析原因。 西侧高:西侧为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太阳总辐射量高。东侧反之。 4.城市的太阳能辐射量往往低于郊区,试分析其原因。 城市的雨岛效应,多雾;大气尘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5.分析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市场前景广阔的原因。 (1)我国能源需求量大;(2)太阳能是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3)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 2 6.航天发射基地

5、选择的条件 (1)尽量选择纬度较低的地区。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大;(2)尽量选择地势较高、地势平坦开阔、 地质结构稳定的地区。地势高,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较大;(3)尽量选择恶劣天气少,天气晴朗,大气污染轻、 透明度高的地区;(4)交通便利;(5)人烟稀少,有建立禁区的可能;(6)符合国防安全的需要。 7.我国海南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因素: (1)纬度低,发射方向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小,发射效率高,费用少,技术难度低并可延长卫星寿命;(2) 射向多,射向范围大,地球同步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和近地轨道卫星都可以发射;(3)交通方便,海运方便 大型运载火箭运输;(4)火箭落区为海洋,不经过人口稠密地区

6、,安全性好,不污染国土;(5)后勤支持强 劲有力;(6)有利于综合开发利用,带动旅游等产业发展。 第二讲第二讲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1化石:存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 2地质年代:描述地球历史事件发生早晚或者先后顺序的时间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宙、代、纪等,分 别对应于地层单位宇、界、系等。 新生第四新古纪,中生白垩侏叠三; 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纪; 3.地球形成与演化简史 (1)原始地球:地球起源于大约 46 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星云盘内的物质经碰撞吸积,逐渐演化成 原始地球。 (2)地核、地幔、地壳形成:地球温度逐步降低,内部物质出现分异。密度大的物质逐

7、渐聚集到地球的 中心,形成地核;密度较小的物质向上集中,形成地幔和地壳。 (3)大气圈:广泛发生的火山喷发,释放出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原始大气圈。 (4)水圈:随着地表温度下降,气态水发生凝结,通过降雨落到地面,形成由河流、湖泊和海洋等组成 的水圈。 (5)生命开始:目前发现的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化石的年代大约距今 38.5 亿年。 (6)生命大爆发:大约 5.4 亿年前,在相对短暂的 2 000 多万年的时间内出现了一大批生物种类。此后地 球进入显生宙。 (7)人类诞生:大约 180 万年前。 4.地球演化过程 (1)生物演化 生物演化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分布空间

8、上经历了由海洋向陆地扩展的过程。 生物演化过程中,伴随着一些生物的衰退和灭亡,是另一些生物的诞生和兴盛。 (2)海陆变迁 盘古古陆形成于大约 3 亿至 2 亿年前的中生代早期,所有大陆联合在一起,大陆周围是统一的大洋。 大约在距今 2 亿年前分裂成两个大陆: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 距今约 6 500 万年前,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轮廓初步显现。 3 (3)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导致了海陆的变迁、地形的变化,对气候的变化、生物的演化以及一些矿产的形成具有重要 的影响。 (4)矿产形成 地质历史上出现了多个重要成矿期:如前寒武纪铁矿成矿期、古生代后期煤炭成矿期、中生代煤炭成 矿期等。 【问题举例】 1.岩层

9、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 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侵入的岩层晚于被侵入的岩层。 (3)受岩浆活动高温高压的影响而变质的岩层,晚于相邻的原有岩层。 2.人口增长过快、过量会导致物种灭绝,分析其原因。 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争夺生存空间(人类活动破坏了生物群落中的物质流与能量流)。人类活动及地域联系 的扩大侵占了耕地、草地、湿地,使生物丧失了生存的家园;人类过量索取自然资源(森林、草原、生物等) 直接破坏物种,使物种减少;环境污染导致一些物种死亡;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土地荒漠化、土壤板结 变硬、土地盐碱化等

10、生态破坏,对生物种群构成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的战争、核试验及其他意外灾害和事 故会导致物种破坏、减少。 3.简化的地质年代表 宙 代 纪 开始年代(百万年前) 主要事件 第四纪 1.8060.005 冰河时期,大量大型哺乳动物灭 绝;人类诞生 新 生 新近纪 5.3320.005 人类的祖先 类人猿出现 23.030.0 5 代 33.90.1 大部分哺乳动物目崛起 古近纪 65.50.3 被子植物繁荣 显 白垩纪末灭绝事件:恐龙等大批生 白垩纪 99.60.9 生 物灭绝;有胎盘的哺乳动物出现 宙 中 鸟类出现,有袋类哺乳动物出现, 生 侏罗纪 199.60.6 恐龙繁荣,被子植物出现,裸子植

11、 代 物繁荣 三叠纪 251.00.4 恐龙出现,盘古大陆(泛大陆)形 成;卵生哺乳动物出现 古 生 二叠纪 299.00.8 地球上 95%的生物灭绝,盘古大 陆轮廓初现 4 代 石炭纪 359.22.5 爬行动物出现,昆虫繁荣; 裸子植物出现,蕨类繁荣,成煤期 两栖动物出现,鱼类繁荣; 泥盆纪 416.02.8 昆虫出现; 石松和木贼出现,种子植物出现 志留纪 443.71.5 陆生的裸蕨植物出现 奥陶纪 488.31.7 鱼类出现;海生藻类繁盛 寒武纪 542.01.0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6305/30 多细胞生物出现 2 300 蓝藻、细菌繁盛 前寒武纪(寒武纪 之前的时期) 2 50

12、0 成铁纪(重要的铁矿成矿期) 3 600 蓝绿藻出现 3 850 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生物细菌 4 150 地球上出现海洋 4 570 地球形成 第三讲第三讲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震波 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 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内部圈层界面 (1)莫霍面:在地下平均约 33 千米处(大陆部分),纵波、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2)古登堡面:在地下约 2 900 千米处,横波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3.内部圈层: (1)地壳:莫霍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是一个连续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 (2)地幔:介于莫

13、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厚度约 2 800 千米。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 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顶部与地壳构成了岩石圈。 (3)地核:古登堡面以下,厚度约 3 400 千米。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可分为外核和内核,内核为 固态,外核为液态。 5 4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大气圈:环绕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可以避免大多数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 削弱紫外线对地球的影响,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 (2)水圈: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广义的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狭义的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

14、物的总和。生物圈 是地球特有的圈层,也是非常活跃的圈层。 【问题举例】 1.地震发生时地面上的人与水中游泳的人感觉有何不同,为什么? 地面上的人感觉到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晃动。因为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水 中游泳的人只会感觉到上下颠簸。因为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水中的人只能感觉到纵波引起的上下颠簸。 第四讲第四讲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1.大气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少量水汽和固体杂质。 (2)二氧化碳的作用: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3)水汽的作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影响人类生活的舒适度。 (4)尘埃的作用:反射太阳

15、辐射,降低地面温度;作为凝结核,促进云雨的形成;影响人的呼吸系统, 给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平均 12 千米左右,低纬度地区大于高纬度地区,夏季大于冬季;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对流运动显著。 (2)平流层:厚度约 40 千米,其顶部距地面约 50 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以平流运动为主,是 航空的理想空域;臭氧含量较高,水汽和杂质很少,臭氧层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3)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有若干处于高度电离状态的电离层,能反射电磁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 要作用。 3.逆温现象、分类及其影响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热。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

16、某一个高度范围内会出现气温随高度 增加而上升的现象(即下冷上热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1)造成“逆温”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 一是地面辐射冷却(辐射逆温)。下图表明了这种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图 a 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6 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离地面愈远,降温愈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 b);随着地面辐射冷 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 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 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图 d、e)。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

17、以冬季最强。冬 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二是冷空气下沉(地形逆温)。在山谷与盆地区域,由于冷却的空气会沿斜坡流入山谷和盆地,因而常使山 谷和盆地的辐射逆温得到加强,往往持续数天而不会消失。 三是空气平流(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会发生接触冷却的作用。 无论哪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会对大气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局部大气上热 下冷,阻碍了空气对流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使能见度变差, 空气污染加重;尤其是城市及工矿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 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 (2)逆

18、温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出现多雾和晴朗干燥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 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加剧近地面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就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 而危害人体健康。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 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麻烦。而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高 空,却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 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4. 大气的作用 (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

19、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 作用。 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 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6.大气的受热过程: 7 7.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的一些现象: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 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

20、区太阳能的丰歉。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气候较干旱,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8.大气的运动:垂直方向-对流;水平方向-风。 9.热力环流: (1)规律: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受热-上升-近地面低压-天气阴雨; 冷却-下沉-近地面高压-天气晴朗。 (2)等压面的凸凹与气压高低的关系: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 凸低凹”(如下图所示)。 10.热力环流解释的一些现象: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城市风 8 11.大气的水平运动: (1)风的形成过程 地表受热不均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

21、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的水平运动,即风。 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 力 (2)风的形成原因 根本原因:地表受热不均 (3)受力分析(北半球近地面) F1-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F2-摩擦力-与风向相反; F3-地转偏向力-总是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 (4)高空中的风与近地面的风的比较 高空中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最终与等压线平行,南半球向左,北半球向右; 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最终与等压线斜交,南半球向左,北半球向右; 12.风向的绘制 第一步:作等压线的垂线(地点位于等压线圆弧位置时,先画

22、出过该点的切线,再作切线的垂线); 第二步:在垂线上绘制箭头,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 第三步:确定所属半球位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 第四步:顺着运动方向绘制。 近地面风向与原箭头成 3045夹角 高空风向:与原箭头垂直 【问题举例】 1.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青藏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 温差大。 (2)天气状况:(新疆)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 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

23、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 小于陆地。 9 2.简要分析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月球表面无大气。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面,使其温度很高;夜 晚无大气逆辐射,无大气的保温作用,月球表面散失热量多,使其温度很低。 3.在寒冷的冬天,农民往往在麦田边燃烧大量的湿草来防御寒潮,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理。 燃烧湿草可产生大量的浓烟,它可以强烈吸收地面辐射,然后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部分热量返还 给地面,从而使地面热量损失减少、降温减慢,减少寒潮造成的损失。 4.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塑料大棚是怎样起到保温作用的? 塑料薄膜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

24、能穿透塑料薄膜散失,从而将热量保留在 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里。 5.利用“温室效应”原理,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 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 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6.分析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原因。 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太阳高度角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 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 7.试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

25、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 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8.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 等量的太阳辐射使覆盖植被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 少,气温较低;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土壤水分 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 9.开发利用新能源,能够减缓全球变暖。请根据“温室效应”的原理,解释其原因。 开发利用新能源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会减少,大气逆辐射会变弱,大气的 保温作用减弱,使气温增高趋势减缓。 10.非洲撒哈拉沙漠地

26、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沙漠白天天气晴朗,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作用弱,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 大 11.清晨跑步是否“科学”? 不科学。清晨,大气逆温层存在,大气对流运动微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向高空扩散,污染物浓度 高;同时日出前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弱而呼吸作用强,大气中此时二氧化碳含量较高。 12.利用所学原理分析新疆的瓜果为什么特别甜。 新疆多晴朗的天气,昼夜温差大,白天,太阳辐射强,光合作用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呼吸作用弱, 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10 第五讲第五讲 水圈与洋流水圈与洋流 1.水圈的组成:地球上水的主体是海水;陆地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存在于

27、极地和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为河流、湖泊等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 2.海水的性质主要包括:温度、盐度、密度。 3.海水的温度 (1)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水平分布 表层海水温度一般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同一海区,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低。 垂直分布 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表层温度变化大,一定深度以下变化不大;高纬度海区存在冷中间层。 (2)海水的影响: 海洋水量多,热容量大,是地球的热量储存库; 海水比热容比陆地、大气都大,可调节大气温度变化; 海水温度增高,体积膨胀,会引起海平面升高; 局部海水温度的异常变化,会引发气候的异常变化。 4.海水的盐度 (1)影响海水盐度的因

28、素: 降水量和蒸发量: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 洋流:暖流经过海域盐度偏高;寒流经过海域盐度偏低; 径流: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结冰与融冰:结冰的海区盐度会升高,融冰的海区盐度会降低。 (2)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 从副热带海域向极地海域,海水温度渐低,蒸发量降低,盐度也渐低。全球海洋的平均盐度为 35,最 高盐度海域是红海,达 41;最低盐度海域是波罗的海,小于 10。 副热带海域炎热少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最高。 赤道海域虽然温度最高,蒸发强烈,但降水丰沛,因此盐度并不高。 夏季,长江入海水量巨大,使长江口海域盐度等值线呈舌状或口袋状向外海凸出 5. 海水密度 (

29、1)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盐度:盐度越大,密度越大;温度:冰点温度以上,温度越高,海水密度越 小;压力:压力越大,密度越大。 11 (2)海水密度的分布: 表层海水密度主要受盐度和温度的影响,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增大; 密度最小的海域是波罗的海,最大的海域是红海。 大河入海口附近一般密度较小,但密度也可能因为河水裹挟泥沙而增大。 随着深度的增大压力增大,海水的密度也增大。 (3)海水密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影响船舶的吃水深度,进而影响核载重量;不同海域海水密度差异会产生密度流。 6. 海水运动 (1)海水运动的形式: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等。 (2)海水运动的意义; 输送水量、物质和能量;促进海洋生态

30、系统的物质循环;影响全球的气候和天气。 (3)风浪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影响港口建筑、航运、停泊等;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水质净化,但也会导致污染物的重新悬浮和污 染的加剧;可用来发电。 7.海水的潮汐 (1)潮汐定义: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运动。名词:高潮、低潮、潮差、涨潮、落 潮。 (2)潮汐的影响 大型船舶可趁涨潮进出河流和港口;可利用潮汐建设潮汐电站。 8.海水的洋流 (1)洋流的定义: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2)洋流的分布: 中低纬度大陆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 中高纬度大陆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 12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海上航行:

31、船舶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 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有显著影响:世界性大渔场主要分布在寒暖流交汇处和海水上泛的海区; 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处;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 舟山渔场:台湾暖流与东海沿岸流交汇处 秘鲁渔场:上升流(秘鲁寒流) 对流经海域及附近地区气候的影响: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对近海污染的影响:加快污染物扩散,降低污染浓度,但会扩大污染范围。 9.寒暖流与等温线的关系:凸向即流向。 10.渔场的成因: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

32、提供饵料 (1)寒暖流交汇使营养物质上泛; (2)上升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 (3)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 (4)温带海区季节变化明显,冬季上层的冷海水下沉,使营养物质上泛; (5)大陆架浅海地区,水浅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 【问题举例】 1盐场的区位条件 (1)广阔平坦的泥质海岸。地形平坦,有利于盐田布局;泥质海岸海水不易渗漏,且利于海盐的收集,不易 混入沙粒。 (2)纬度低、气温高,晴天多、降水少、光照充足,蒸发旺盛利于晒盐。 (3)盐度较大,且海水水质较好。 2.红海为什么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 位于副热带海区,常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几乎没有淡

33、水汇入;海区较封闭,与大 洋海水的交换少 3.波罗的海为什么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 纬度较高,气温较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海区闭塞,但有大量淡水汇入。 4.台湾布袋盐场(海南的莺歌海盐场)形成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海水盐度较高,多淤泥质海岸,滩涂广阔,利于晒盐。 13 5.北海道渔场的成因? (1)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使营养物质上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 (2)温带海区季节变化明显,冬季上层的冷海水下沉,使营养物质上泛; (3)大陆架浅海地区,水浅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 6.试分析舟山渔场的成因。 位于河流入海口,河流

34、带来大量营养物质,促进藻类大量繁殖,为浮游生物提供充足的饵料;位于大陆架 海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温度适宜,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寒暖流交汇,海水受到扰动,营养盐类上 浮。 第六讲第六讲 水循环水循环 1.水循环的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 海上内循环、 陆上内循环 2.水循环的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3.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 (1)蒸发 (2)水汽输送 (3)降水 (4)地表径流 年降水量;流域面积(支流状况);植被;地质条件(土壤质地);蒸发;人类活动取水。 14 (5)下渗 (6)地下径流 岩石缝隙;地下水埋藏条件;补给量;地形;地质构造;人类活

35、动(修建水库、农田灌溉、人工抽水、 矿坑排水)。 (7)人类活动 受影响环节 人类活动 影响结果 利或弊 地表径流 修筑水库、塘坝等 增加枯水期径流量 利 修筑水库、塘坝、跨流域调水、“旱 视具体情 加大蒸发量 改水”、植树造林等 况而定 蒸发 减弱蒸发、削弱抗洪、 围湖造田 弊 调节气候功能 下渗 精耕细作、植树造林等 增加下渗 利 降水 修筑水库、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 增加降水量 利 4.河流的补给类型 河流补 径流变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示意主要影 我国典 给水源 化规律 图 响因素 型地区 雨水 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汛期; 地中海气候区,冬季汛期,夏 季枯水期;季风气候区,夏秋 汛期,冬春

36、枯水期 普遍,尤以 东部季风区 最典型 降雨量的 季节变化 季节性 春季 东北 春季积雪融化常形成春汛 积雪融水 气温 地区 永久性 夏季汛期,冬季封冻,小河断 夏季 西北和青藏 积雪和 流 气温 高原地区 冰川融水 对河流径流起调节作用:在河 湖泊蓄 湖泊水 流源头,调节河流水量;在河 普遍 水量 流中下游,洪水期削减河川洪 15 峰,枯水期补给河流 地下水 地下水 补给稳定可靠,且与河水互补 普遍 位高低 5.水循环的意义 (1)水循环使不同区域的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水体得以更新。 (2)促进了区域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 (3)促进了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之间的能量转换,调节地表

37、温度。 (4)改变地表的生态和生活环境。 (5)改造着地表形态。 【问题举例】 1.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分析青海湖湖水盐度高的原因。 青海湖流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但蒸发旺盛;青海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 累。 2.分析洞庭湖面积减小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湖泊调蓄水量能力减弱(或湖泊对河流径流量的调节作用减弱),洪涝(旱涝)灾害频繁;(2)湖泊水 量减少,自净能力减弱,水质下降(水污染加剧); ( 3)水生生物生存环境被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4)调节气候能力下降。 3.简析华北平原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分布较多的原因。 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较小且季节分配不均;人口、经

38、济发展迅速,水资源需求量增长快,地表水 不足,过量开采地下水。 4.治理华北平原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可采取哪些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耗水量较大的产业比重;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节水宣传,号召公民节约用水, 缓解地表水资源供需矛盾,减少地下水的开采;修建水库、雨水洪水积蓄设施,缓解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 的问题;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缓解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的问题;调控地表水资源,达到保护、涵养和回灌 地下水的目的。 5.沿海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对当地环境产生哪些可能的影响? 地下水短缺,甚至枯竭;形成地下水漏斗区(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甚至塌陷;海水入侵,污染地 下水(水质变坏)。 6.简要说明博

39、斯腾湖由淡水湖演变成微咸水湖的原因。 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工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用水增多,导致甲河水量减少,入湖水量减 少;湖泊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出湖水量(乙河水量)减少,盐分在湖泊中积累;湖滨地区生产生活废水排 放,使湖泊中盐分增多。 16 第七讲第七讲 生物圈与植被生物圈与植被 1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如下图)。 2生物圈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地表环境的形成与变化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改变了原始大气成分。 各种生物通过新陈代谢使化学元素发生迁移,影响水体的组成、土壤的形成和岩石的风化。 (2)调节和

40、稳定地表环境 生物圈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地表平均温度长期稳定在 15(地面气温)上下。 3.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光照喜光植物:叶小且厚 喜阴植物:叶大且薄 植物类型 喜光植物 喜阴植物 对光要求 需要充足的阳光 需要少量的阳光 多分布在背阳、荫蔽的地方,或生长在 分布位置 分布在向阳的地方或占据森林的上层 密林的底层 (2)热量: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在不同的纬度带形成不同的植被带。如亚欧大陆东部自北向南依 次为:苔原、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从赤道向两极植被景观的变化 (3)降水:一般来说,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

41、等不同的植被景观。一般 来说年降水量在 400 mm以上为森林,200400 mm为草原,在 200 mm以下为荒漠。 从沿海向内陆植被景观的变化 17 (4)风向:长时间风吹使迎风面树枝受到损伤,背风面树枝不断生长,形成旗形树冠。树木的枝叶只生长 在树干的一侧,远看就像一面旗子插在地上,这就是旗形树。 旗形树冠 (5)水分:不同植物对水分的要求不同,可分为旱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水生植物四类。例如, 仙人掌属于旱生植物,芦苇、荷花属于水生植物。 (6)地形:山区植物种类比平原地区丰富。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由于热量减少和水分变化,形成 了垂直分布的植被带。一般情况下,阳坡热量条件好

42、,迎风坡水分条件好,植被相对茂盛;阴坡热量条件 差,背风坡水分条件差,植被相对稀疏。 (7)土壤: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土壤性质都会影响植被的生长等。例如:酸性的土壤适合茶树、杜 鹃的生长,碱性土壤适宜泡桐、柽柳的生长;砂质土壤适宜香椿、骆驼刺的生长,黏质土壤适合杜仲、黄 柏的生长。 4.植被可以指示自然环境特征 (1)指示环境的干湿状况 植物类型 叶特征 根特征 指示环境 原因 水生植物 柔嫩硕大 不发达 水湿环境 水分充足 旱生植物 变成细刺 发达 干旱环境 水分不足 (2)指示土壤性质:铁芒萁的生长反映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碱蓬的生长反映盐碱性的土壤环境。 【问题举例】 1.简述猴面包树

43、生长缓慢的原因。 气候干旱,生长条件恶劣,影响猴面包树生长。 2.分析马达加斯加穆隆达瓦地区自然环境对猴面包树分布的原因? 猴面包树适合生长在高温、降水适中的地区;马达加斯加位于热带地区,气温适合;穆隆达瓦位于马 达加斯加西侧,处于盛行风背风坡,降水较少,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条件适合猴面包树生长。 18 第八讲第八讲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作用:主要指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的岩石如石灰岩溶蚀和淀积的过程。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水的溶蚀力、流动性。 3.桂林山水景观: “四绝”指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真实写照指“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4.桂林山水

44、的成因: 岩石:石灰岩广布,厚度大,岩性纯,裂隙发育。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沛。 植被:植被茂盛。 水:地表水、地下水丰富。 5.喀斯特地貌的类型: 地面喀斯特地貌 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地下喀斯特地貌 主要包括溶洞、地下河及溶洞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6.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A.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为居住、防空、储藏等提供了便利; B.喀斯特地貌区洞穴系统比较发育,易导致水土流失和地面塌陷,给农业、城市建设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 带来不利影响。 【问题举例】 1.分析我国喀斯特地貌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并为其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性建议。 有利条件:

45、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旅游业。 建议: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景区接待能力;加强旅游服务人员培训和旅行社建设,提高旅 游服务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切实保护旅游资源等。 2.简述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含有丰富二氧化碳的地下水,由溶洞顶部渗漏下来时,(由于温度升高、压力减少,水中二氧化碳逸出)水 中的碳酸钙析出,生成的碳酸钙沉积在溶洞顶部,形成钟乳石。 3.指出溶洞中二氧化碳的来源。 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游客的呼吸;地下河(水)中碳酸钙沉积时所释放的二氧化碳; 洞外空气中二氧化碳进入洞内积累。 4.推测溶洞中地下河水位下降可能的原因。 地下水开采增多;生产生活用水

46、增加;由于工矿城市的建设,下渗减少;降水减少;地下河下切侵蚀。 5.简述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地下水污染物浓度增加;地下水中矿物质含量增加。 6.溶洞群的形成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溶洞形成过程中,导致地表径流下渗严重,地表水资源短缺;丰富的降水加剧水土流失,使地表破碎(崎 岖不平);土壤退化,植被减少。 7.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土壤较为贫瘠;地形崎岖不平,可耕地面积少;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 发展。 8.喀斯特地区地表水缺乏而地下河水丰富的原因。 喀斯特地貌多岩溶洞穴,明暗河相连,地表水通过溶洞流入地下暗河;地表植被少,涵养水源

47、能力弱,地 表水容易流失。 19 第九讲第九讲 风成地貌风成地貌 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3.外力:风力、流水、海浪、冰川。 4.风蚀地貌类型:风蚀垄,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雅丹。 5.敦煌风成地貌典型的自然条件:地处河西走廊西端,东、南部临山,西面是沙漠,北面是戈壁;气候干 旱;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导致地表的物理风化强烈。 6.风积地貌的类型:顺风向呈长条状延伸的沙丘叫纵向沙垄,形似金字塔状的沙丘叫金字塔形沙丘,形状 类似新月的叫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 7.沙丘和等高线的关系:等高线稀疏的一侧

48、沙丘的坡度缓,是迎风坡;等高线稠密的一侧沙丘的坡度陡, 是背风坡。 【问题举例】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堆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 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简析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西北风携带来自其西北部荒漠、沙漠中沙尘进入该地区,遇山地阻挡,风力减小,经长时间风力沉积而成。 第十讲第十讲 河流地貌河流地貌 1.河流地貌的类型:源头:宽浅的河谷;上游:“V”形谷;支流汇入处、出山口处:冲积扇;中游:冲积 平原;河流入海口:河流三角洲。 2. 河流侵蚀类型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方向 向河流源头 垂直于地面 垂直于两侧河岸 对河谷的 不断向源头方向伸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地理 > 鲁教版(2019) > 必修 第一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为本站会员(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