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教学设计课标分析:本节落实的课程标准内容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风成地貌是一个地貌大类,风对地面物质进行吹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以敦煌为例,描述了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地理条件。首先介绍了敦煌的地理位置以及干旱、光照强、温差大的地理环境特点;第一部分是风蚀地貌,主要描述地貌的特点以及形成原因;第二部分是风积地貌,主要描述了金字塔形沙丘和新月形沙丘,以及纵向沙陇的特点,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通过观察图片,描述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形
2、态特征。2.以敦煌地区为例,分析风成地貌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重点:描述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形态特征。 难点:分析风成地貌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关系。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的导入播放敦煌雅丹地貌景观视频,问:这样的景观一般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是怎么形成的?思考并回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视频情景为后续学生描述雅丹地貌特征提供支撑性材料。一、敦煌概况(一)地理位置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地理图册自主学习,找到敦煌的地理位置。自主学习并回答明确敦煌位置,为敦煌地理环境做铺垫。 (二)敦煌气候条件及水文展示图“中国主要气候类型”、“敦煌气温降水量柱状图”,学生总结敦煌地区气候条件。观察
3、图,总结铺垫风蚀地貌形成与地理要素关系。(三)敦煌的历史课件展示图。叙述敦煌历史,铺垫风蚀地貌形成的条件。观察图,总结。铺垫风蚀地貌形成的条件。二、从敦煌“魔鬼城”说风蚀地貌(一) 风蚀地貌的形成和概念课件展示,讲解风蚀地貌的形成条件,概念。思考,回答说明风蚀地貌的成因,概括风蚀地貌类型。(二) 图3-2-2导图 让学生观察和体会图3-2-2,引导和鼓励学生描述风蚀地貌的特征。补充要点,风湿蘑菇的形成(播放形成视频)。判读课本图3-2-2,描述风蚀地貌的特征。根据图描述,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三)知识窗导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窗,了解“雅丹”一词由来,区分广义雅丹和狭义雅丹的概念。自主
4、学习,总结。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过渡敦煌有千姿百态的雅丹地貌,还有辽阔苍茫的沙山,(展示鸣沙山图),图片中沙漠的黄色与一弯清泉产生视觉上的冲击。这样的地貌景观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三、从鸣沙山看风积地貌(一)风积地貌的概念明确风积地貌形成的环境及概念:在干旱与干旱气候区,风力将风化碎屑和松散沉积物中的砂粒搬运到很远的地方,形成各种风沙堆积地貌。自主学习,归纳总结。明确风积地貌形成的环境及概念。(二)风力搬运与地貌形态拓展风力搬运知识,了解影响风力搬运的因素。风把从地表吹扬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搬运到他处的过程。风搬运能力极强,一般与风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碎屑物的粒度大小成反比。沙丘是沙漠中由风沙堆积形成的地貌,形态多样,以新月形沙丘较为常见。有的沙丘上生长植物,对流沙起到固定作用;如果没有植被的固定,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在沙漠边缘,流动沙丘会埋没房屋、道路,侵吞农田、牧场。观察图片及动图,归纳影响风搬运作用的因素。移动沙丘概念及治理,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三)图3-2-1和图3-2-3导读引导学生观察图,借助地理图册观察纵向沙垄、金字塔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鼓励学生描述其特征。在图3-2-3中描绘沙丘的轮廓,以确保学生真正观察了图中的地貌。观察图,动手勾出沙丘轮廓。描述沙丘特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四、总结(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