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测试题
-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模拟测试.docx--点击预览
-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模拟测试答案解析.docx--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2024-2025 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模拟测试2024-2025 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模拟测试(满分 100 分,时间 60 分钟)一、选择题(满分 50 分,每题 2 分)一、选择题(满分 50 分,每题 2 分)1李明同学在研究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态时,收集到了以下两幅原始居民的居住场所复原图。下面关于它们的相同点说法正确的是()A都出现在长江流域B主要作用是通风、防潮C都是当时贫富分化的结果D都体现了原始居民因地制宜的智慧2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制作彩陶,这些彩陶表面的图案主要是()A鱼、鸟、花B猪、牛、羊C劳动者生产场景D氏族间战争场面3以下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出土文物情况简表。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中国文明具有()A统一性B多样性C连续性D复杂性4下面是考古学家对河南三地古都遗址的描述,其共同的研究主题是()遗址描述洛阳二里头遗址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安阳殷墟展现了包括文字系统在内的高度发达的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商王朝都邑郑州娘娘寨遗址全国发现的第五座带有城圈的西周城址A早期国家的城市起源与发展B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D政权分立与民族的交融5大约从编著尚书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唐朝孔颖达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词,不仅是地理层面的,更深一层的价值在文化沉积方面。据此可以判断,“华夏”概念()A最早出现在唐朝B仅存于地理层面C根植于中华民族D只存在于古籍中6通过表格,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下列表格,空白处应填入()原因结果周王室衰微,列国纷争士大夫活跃,百家争鸣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铁犁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农民起义频繁,社会动荡 为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ABCD7春秋时期,齐桓公稳定周王室,使周襄王顺利即位;晋文公实行尊崇周王室的政策,率领军队帮助周襄王复位;周王室与郑国矛盾激化,双方兵戎相见,周桓王中箭。郑国派人“慰问”,桓王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这些事实说明当时()A诸侯争霸激烈B王室地位下降C分封制已解体D兼并战争频繁8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推广,耕作、施肥、灌溉等技术的提高,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有较大提升,进而推动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然而,分裂割据的形势又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表明()A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B农业是商业发展的前提C秦国具备了武力统一的条件D社会经济发展阻碍统一9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10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牛耕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势11考古学家根据掌握的资料整理出如下算式:1 引10 丈100 尺,1 尺10 寸,1 寸10 分;1 斛10 斗,1 斗10 升,1 升200 毫升,1 斛20 000 毫升;1 石4 钧,1 钧30 斤,1 斤16 两,1 两24 铢。其中关于“引”“斛”“石”标准的统一发生于()A秦始皇时期B汉武帝时期C隋炀帝时期D唐太宗时期12 说文解字载:“秦并天下旧有之字,不足于用。丞相李斯乃奏同文,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表明秦统一文字()A激起各地文人激烈反抗B完全消除各地言语差异C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D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往来13从“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籍”到“在长安兴办太学,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该学生的学习主题应是()A诸子百家的发展道路B生产发展与思想变革C皇权之下的思想控制D文化发展与国家治理14在北击匈奴和南征百越之后,秦朝在这些地区设郡、县进行管辖,大量内地民众奉命迁往从匈奴手中收复的河套地区,开垦土地;前往岭南的移民以军人为主,但直到秦朝灭亡,中央都没有将移民岭南的军人召回。秦朝对南、北边疆的管理举措()A破坏了地方历史传统B蕴含“怀柔远夷”思想C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D彰显了“大一统”意识15秦朝完成统一的时间大致位于下面年代标尺中的位置是()AABBCCDD16 汉武帝于公元前 127 年颁布“推恩令”,又于公元前 117 年分封了三个皇子为齐王、燕王、广陵王。这些举措反映了()A思想大一统难以实现B维护统治的现实需要C分封的原则发生改变D王国问题已日趋严重17刘秀登基几年后,还乡宴请宗亲。酒酣喜悦之际,宗亲们说刘秀“少年时老实厚道,温柔绵绵,没想到他能有今天”。刘秀闻之,大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以下信息符合上述材料的是()A刘秀少年时就决定要建立东汉B刘秀依靠家族宗亲平定了天下C刘秀治理天下采取较温和手段D光武中兴时期是个繁荣的时期18动摇东汉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是()A黄巾起义B州牧割据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太平道的创立19 史记的记载是我们研究黄帝的重要资料。司马迁著史记时,游历各地,搜集民间关于黄帝的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表明()A 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述具有唯一性B传说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C口头传说不足以印证历史D文献记载没有参考价值20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请判断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 1 世纪的是()A秦王嬴政于公元前 221 年统一六国B公元 200 年官渡之战发生C刘秀于公元 25 年建立东汉D北魏孝文帝于公元 494 年迁都洛阳21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史实与图示中处朝代相对应的一项是()A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B开始设置西域都护C汉武帝发动漠北战役D出现“光武中兴”2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在各地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文化内涵,如山西地区纪念介子推,江浙一带纪念伍子胥。最终,荆楚地区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这说明()A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B经济重心开始逐步南移C动荡导致了文化纷争D民族迁徙丰富社会习俗23出身游牧民族的北魏皇帝在冯太后和众大臣陪同下于春耕日籍田,勤耕农田,表明推进汉化改革的决心。这说明了()A农业的发展B文治的出现C民族的交融D江南的开发24 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它系统地总结了 6 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这部著作的作者是()A张仲景B司马迁C贾思勰D徐光启25北魏新都洛阳城的设计采用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旧都)和建康城(今南京,南方六朝都城)的样式。该设计体现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交融B经济繁荣C国家统一D江南开发二、综合题(满分 50 分)二、综合题(满分 50 分)26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到成为家国宝器。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春秋战国时期,风气大开,思想活跃,鼎的纹饰更加简练舒朗,神兽形象纷纷登场,宴饮、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据 CCTV-10百家讲坛材料二 1899 年,北京的官员王懿荣得了病,在达仁堂买药,发现龙骨上刻着符号,认为这是古文字,就把药店里所有带符号的龙骨都买下来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三 古代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不仅沟通了东西方、亚非欧文明,而且促进了不同文明的相互渗透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千百年来,不同的文化在古丝绸之路上交相辉映、相互激荡,积淀形成了世人公和和推崇的丝绸之路精神,而且不断注入时代内涵。(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1)从材料一中可以获取什么重大的史实信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什么?(4 分)(2)材料二中的“古文字”是什么?它的发现对历史研究有何重大的意义?(4 分)(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和影响?谈谈你对丝绸之路精神的理解?(4 分)27阅读材料,探究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汉兴,接秦之弊,自天子不能具钓驷(四匹毛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材料三: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七十年间,当时国内政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极为富足。除了像旱涝等自然灾害外,帝国约在 70 年中竟不寻常的没有遭受重大的动乱,人民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城乡的仓廪充实。国库中钱币和粮食多得无法知道数量:串线的缗断散,粮仓的粮食溢出,在风雨中任其雾烂。在这种丰饶稳定的总形势下,促使犯罪的因素很少。材料四: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哇吠相望,连宇高莞,阡陌如绣”,一派回美土肥之象。(1)结合所学,说明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发展状况?(2 分)(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西汉前期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4 分)(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江南地区出现“田美土肥之象”的原因。(4 分)(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你认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4 分)28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黄朴民“大一统”之梦材料二:图 1 衡器八斤铜权(陕西西安、咸阳出土)图 2“汉并天下瓦当”(陕西临潼出土)材料三:“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摘编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载:“汉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材料四:学者眼中的秦始皇作者著作观点翦伯赞秦汉史十五讲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秦始皇无休止地征发徭役,据历史记载,仅修建骊山陵就动用刑徒及奴隶 70 万人,加上防备匈奴的有 30 万,戍守五岭的有 50 万,如果再算上修驰道、搞运输的人,全国服役的人估计不下 200 万人。当时全国约有 2000万人口,其中有 200 万壮劳力脱离生产。同时,秦始皇时刑法已经非常苛重,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1)材料一中秦朝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是什么?汉武帝加强思想规范的具体做法又是什么?(4 分)(2)结合所学,能从图 2 文物的出土得到什么历史信息?(4 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解决分封王国带来的弊端,秦朝和西汉王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4 分)(4)从上表中任选一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明确概括出材料中的观点;说明理由要有史实依据,叙述完整,条理清晰,不得照抄原文。(4 分)29 礼记大学: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结合所学,解答问题。材料一 随着由列强争霸演变为诸雄兼并,东周的另一个时代即将到来。一方面,诸侯之间的战争将更加惨烈;另一方面,华夏文化的核心凝聚力已经牢不可破,战乱中的民众渴盼着重新统一。更重要的是,由于思想的开放,整个中国酝酿出一个千年不遇的时代。中国通史(1)材料中“东周的另一个时代即将到来”指的是哪一时期?据材料分析战乱中的民众最重要的渴盼是什么?(4 分)材料二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头桶权衡丈尺秦人富强,诸侯毕贺。史记商君列传(2)材料反映的这一变革对秦国有什么影响?(2 分)材料三 如图(3)观察上图,秦始皇为适应民生需求,分别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6 分)材料四 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4)材料中汉初统治者的措施促使哪一治世局面的出现?(2 分)材料五 站稳人民立场,强化宗旨意识,坚守初心使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 2023 年 4 月 10 日至 13 日在广东考察时的讲话(5)据材料回答,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是什么?综上所述,谈谈王朝兴替对你的启示。(4 分)2024-2025 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模拟测试2024-2025 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模拟测试参考答案参考答案题号题号12345678910答案答案DABACDBADA题号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答案ACCDBBCCBC题号题号2122232425 答案答案DACCA 1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片可知,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是半坡原始居民的居住房屋,位于黄河流域,具有冬暖夏凉、防风的特点;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居住房屋,位于长江流域,通风、防潮,两种房屋均体现出适应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特点,体现出原始居民因地制宜的智慧,D 项正确;A、B、C 三项说法均不符合史实,排除。2A【详解】据题干“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制作彩陶”和所学知识可知,彩陶表面的图案主要是鱼、鸟、花,A 项正确;河姆渡遗址有猪纹陶钵,仰韶文化彩陶表面的图案没有猪、牛、羊,排除 B 项;劳动者生产场景不是彩陶的主要内容,排除 C 项;氏族间战争是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排除 D 项。故选 A 项。3B【详解】根据材料“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出土文物”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中国文明具有多样性,B 项正确;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出土文物情况简表”可已看出,新石器时代晚期出土的这些文物,形色各异,各具特点,并且出土的地点和分布的范围不同,所以不具有统一性,排除 A 项;由于简表中出土的这些文物都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都反映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情况,所以题干材料体现不出中国文明的连续性、复杂性,排除 CD 项。故选 B 项。4A【详解】根据题干“考古学家对河南三地古都遗址的描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洛阳二里头遗址是夏朝的遗址,安阳殷墟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郑州娘娘寨遗址是西周时期的城市遗址,因此他们研究的共同主题是早期国家的城市起源与发展,A 项正确;“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是指夏商周以前的历史,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B 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是指明清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 C 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 D 项。故选 A 项。5C【详解】依据“华夏一词,不仅是地理层面的,更深一层的价值在文化沉积方面”和所学知识可知,“华夏”概念根植于中华民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文化心理,C 项正确;依据题干可知从编著尚书起,我国古籍已经有“华夏”的称呼,而尚书是春秋时期孔子编订的文化典籍之一,排除 A 项;依据题干“华夏一词,不仅是地理层面的,更深一层的价值在文化沉积方面”可知,“华夏”概念并不仅存于地理层面,排除 B 项;依据题干可知,华夏概念并不只存于古籍中,也有世人对于这一概念的认识和见解等,排除 D 项。故选 C 项。6D【详解】依据表格中“周王室衰微,列国纷争”“百家争鸣”等可知与春秋战国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一方面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另一方面铁犁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为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这些又推动了社会的转型,正确;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错误;中国古代农民大起义始于秦末农民起义,错误。D 项正确,排除 ABC 项。故选 D 项。7B【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周王室与郑国矛盾激化,双方兵戎相见,桓王中箭。郑国派人慰问,桓王忍气吞声,不了了之”可知,这说明王室地位下降,B 项正确;题干材料阐述的是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矛盾激化,周王室忍气吞声,王室地位下降,与诸侯争霸无关,排除 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还没有解体,排除 C 项;材料说明当时周王室地位下降,体现不出兼并战争频繁,排除 D 项。故选 B 项。8A【详解】根据材料“分裂割据的形势又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分裂割据阻碍经济的发展,说明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A 项正确;农业是商业发展的前提只能反映一部分材料内容,以偏概全,排除 B 项;材料并未涉及秦国的相关信息,排除 C 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统一,排除 D 项。故选 A 项。9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因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导致旧贵族的不满,新国君即位后商鞅被处死,说明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D 项正确;商鞅变法不是因为商鞅被处死而失败,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大针对国强,军队战斗力提高,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排除 A 项;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商鞅被处死并不能说明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排除 B 项;太子是守旧贵族的代表,排除 C 项。故选 D 项。10A【详解】根据材料“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可知,战国时期农业发展,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 A 正确;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 B 错误;牛耕技术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故 C 错误;农业的发展与当时分裂局势无关,故排除 D 项。故选 A。11A【详解】依据题干可知“引”“斛”“石”标准与长度、容积、重量单位有关,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时期为了巩固统一,下令统一度量衡机,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A 项正确;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时没有采取过类似措施,排除 BCD 项。故选 A 项。12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统一之后,原来的文字不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丞相李斯奏请统一文字,C 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秦统一文字“激起各地文人激烈反抗”,排除A 项;“完全消失”的说法绝对化,排除 B 项;“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往来”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体表现,排除 D 项。故选 C 项。13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题干中“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可以看出秦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取了极端的文化专制政策,即焚书坑儒,“在长安兴办太学,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则是汉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将儒学确立为正统思想,并使其成为选拔官员的标准,这两个事件都体现了皇权对思想的严格控制,C项正确;诸子百家的发展道路涉及各学派的起源、发展、相互影响和融合等多个方面,题干中主要描述的是秦朝和汉朝在思想控制上的变化,并未直接涉及生产发展的内容,排除 A项;生产发展与思想变革同时涉及了生产和思想两个方面,题干中主要描述的是秦朝和汉朝在思想控制上的变化,并未直接涉及生产发展的内容,排除 B 项;文化发展与国家治理这一主题过于宽泛,没有直接针对题干中提到的两个具体历史事件进行概括,且“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显然是对文化发展的阻碍,而非促进,排除 D 项。故选 C 项。14D【详解】根据“大量内地民众奉命迁往从匈奴手中收复的河套地区,开垦土地;前往岭南的移民以军人为主,但直到秦朝灭亡,中央都没有将移民岭南的军人召回。”可得出秦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融合,维护国家的统一,彰显了“大一统”意识,D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历史传统的破坏,排除 A 项;根据“北击匈奴和南征百越”可得出并不是“怀柔远夷”,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土地问题的解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15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完成统一的时间是公元前 221 年,即公元前第三个世纪的第 21 年,B 项正确;A 项对应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 279 年左右,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C 项对应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 179 年,不符合题意,排除 C 项;D 项对应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 121 年,不符合题意,排除 D 项。故选 B 项。16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带兵叛乱,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采取“推恩令”,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既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又分封同姓诸侯王,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统治,故项正确;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实现了思想大一统,该项不符合史实,且与材料无关,故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分封制的原则发生改变,故项错误;“推恩令”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选项不符合史实,故项错误。17C【详解】据题干“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和所学知识可知,刘秀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采取较温和手段治理国家,C 项正确;据题干“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可知,题干不能够反映刘秀少年时就决定要建立东汉,排除 A 项;题干反映了作为汉室宗亲的刘秀能重新夺取天下,但不能够反映依靠家族宗亲平定了天下,排除 B 项;题干反映了刘秀的治国手段,没有反映其影响,排除 D 项。故选 C 项。18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动摇了东汉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C 项正确;黄巾起义使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排除 A 项;东汉末年,州牧割据使各个割据势力彼此互相攻伐兼并,造成天下大乱的局面。在州牧割据的情况下,东汉王朝已名存实亡。排除 B 项;太平道的创立,为黄巾起义创造了条件,排除 D 项。故选 C 项。19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史记是司马迁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而撰写的。虽然搜集民间关于黄帝的传说,可见传说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故 B 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故应选 B。20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个世纪为 100 年。如由年代换为世纪,百位上加 1,其他不变。公元 25 年是公元 1 世纪,C 项正确;公元前 221 年是公元前 3 世纪,排除 A 项;公元200 年是公元 3 世纪,排除 B 项;公元 494 年是公元 5 世纪,排除 D 项。故选 C 项。21D【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朝代。位于西汉和三国之间,可知为东汉时期,出现“光武中兴”,D 项正确;西汉初期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排除 A 项;西汉后期开始设置西域都护,排除 B 项;西汉武帝时发动漠北战役,排除 C 项。故选 D 项。22A【详解】根据材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终,荆楚地区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边陲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时在江南地区开发过程中,江南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因此题干所述“荆楚地区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是各地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结果,说明这时期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A 项正确;唐朝中后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 B 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南北交流的趋势得到加强的现象,而不是文化纷争,排除 C 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少数民族的迁徙而南北交流的趋势得到加强,而不是社会习俗的丰富,排除 D 项。故选 A 项。23C【详解】根据题干“出身游牧民族的北魏皇帝”“表明推进汉化改革的决心”可知,题干反映北魏孝文帝通过汉化改革推动民族交融,C 项正确;“春耕日籍田,勤耕农田”是为了表明改革的决心,并不能说明当时农业的发展,排除 A 项;题干涉及的是汉化改革的决心,不能说明文治的出现,排除 B 项;北魏未统治过江南地区,“江南地区的开发”和题干无关,排除 D项。故选 C 项。24C【详解】据题干“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它系统地总结了 6 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和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 是北朝时期的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书中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C 项正确;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排除 A 项;司马迁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著有史记,排除 B 项;徐光启是明代的一位科学家,著有农政全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25A【详解】根据“北魏新都洛阳城的设计采用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旧都)和建康城(今南京,南方六朝都城)的样式。”可得出北魏吸收了汉族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民族交融,A 项正确;BCD 项不能体现,排除 BCD 项。故选 A 项。26(1)分封制、诸侯征战、百家争鸣;司母戊鼎;(2)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3)张骞。影响: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理解: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体现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风气大开,思想活跃”体现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鼎的纹饰更加简练舒朗,神兽形象纷纷登场,宴饮、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其中的征战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根据所学可知,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商朝的司母戊鼎,重达 832.84 千克。(2)根据材料可知,“发现龙骨上刻着符号,认为这是古文字”说明这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即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说明甲骨文对于研究商朝历史具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3)根据所学可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重要基础。“古代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不仅沟通了东西方、亚非欧文明,而且促进了不同文明的相互渗透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说明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丝绸之路,各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交流,不同文明相互包容,互相学习和借鉴,且这种交流是和平友好交流,实现了互利共赢。所以丝绸之路精神的内涵包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等等。27(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2)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到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休养生息政策。(3)北方农民大批南移,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等。(4)生产工具的革新;制定有效的政治经济政策;社会安定;人民的努力劳动等。【详解】(1)状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反映的社会发展状况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2)变化:根据材料二“汉兴,接秦之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四匹毛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根据材料三“汉兴七十年间,当时国内政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极为富足。”可知,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西汉政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富足。由此可知,西汉前期经济状况发生的变化是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到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政策: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3)原因:根据材料四“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可知,魏晋时期南方的一些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政策,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当时的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因此,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有:北方农民大批南移,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等。(4)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材料一是指生产工具的革新,材料二、三是指制定有效的政治经济政策,材料四是指社会安定和人民的努力劳动。因此,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生产工具的革新、制定有效的政治经济政策、社会安定、人民的努力劳动等。28(1)秦朝: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2)史料:实物史料。历史信息:“汉并天下瓦当”体现出汉王朝大一统的气象。(3)秦朝:实行郡县制。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4)观点 1: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君主。论述:他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他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大修驰道,加强中央与全国各地区的联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总之,秦始皇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一位杰出的封建统治者。观点 2:秦始皇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论述:他统治时期徭役繁重,赋税沉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刑法残酷,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加剧了社会矛盾。所以,我认为秦始皇统治时期实行暴政,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他是一个暴君。【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一“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治,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实施了“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由此确立了儒家学说在中国封建社会思想界的统治地位。(2)史料:根据材料二“图 1 衡器八斤铜权(陕西西安、咸阳出土)”“图 2汉并天下瓦当(陕西临潼出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所示都是出土文物,均属于实物史料。信息:根据材料二“图 2汉并天下瓦当”结合所学可知,“汉并天下瓦当”是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体现出汉王朝大一统的气象。(3)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分封王国带来的弊端,秦朝否定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西汉王朝,听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4)观点 1:根据材料四“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根据秦始皇的贡献拟定观点为: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君主。观点 2:根据材料四“秦始皇无休止地征发徭役,据历史记载,仅修建骊山陵就动用刑徒及奴隶 70 万人,加上防备匈奴的有 30 万,戍守五岭的有 50 万,如果再算上修驰道、搞运输的人,全国服役的人估计不下 200 万人。当时全国约有 2000 万人口,其中有 200 万壮劳力脱离生产。同时,秦始皇时刑法已经非常苛重,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根据秦始皇的过失拟定观点为:秦始皇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论述 1:根据题干拟定的观点,结合秦始皇的主要功绩进行论述说明即可。他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他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大修驰道,加强中央与全国各地区的联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总之,秦始皇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一位杰出的封建统治者。论述 2:根据题干拟定的观点,结合秦始皇的主要过失进行论述说明即可。他统治时期徭役繁重,赋税沉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刑法残酷,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加剧了社会矛盾。所以,我认为秦始皇统治时期实行暴政,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他是一个暴君。29(1)战国;重新统一。(2)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4)文景之治。(5)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关注民生,以民为本;顺应民心;以德化民(仁政治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任意一点,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时期:根据材料一“随着由列强争霸演变为诸雄兼并,东周的另一个时代即将到来。”并结合所学可知,“东周的另一个时代即将到来”指的是战国时期;盼望:根据材料一“另一方面,华夏文化的核心凝聚力已经牢不可破,战乱中的民众渴盼着重新统一。”并结合所学可知,战乱中的民众最重要的渴盼是重新统一。(2)影响:根据材料二“于是以鞅为大良造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头桶权衡丈尺秦人富强,诸侯毕贺。”并结合所学可知,与材料相关的事件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措施: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可知,秦始皇为适应民生需求,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图 1是统一货币;图 2 是统一文字;图 3 是统一度量衡。(4)治世局面:根据材料四“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和所学可知,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文景之治”。(5)标准:根据材料五“站稳人民立场,强化宗旨意识,坚守初心使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可知,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是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启示:综上所述,结合所学可知,统治者要关注民生,以民为本;顺应民心;以德化民(仁政治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