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福建师大二附中 2016 2017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期中考 语 文 试 卷 (满分: 150 分,完卷时间: 150 分钟) 第卷 阅读题(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 9 分) 中国古代的祭祀 祭祀是人们通过一些特定的器物和形式向鬼神表示敬重、祈求保佑的一种活动。祭祀的对象主要为鬼、自然神以及后世产生的宗教神。 据考古资料证明,祭祀最早产生于远古时期。北京山顶洞人就已经产生了原始的鬼魂崇拜意识。考古发现,山顶洞穴遗址内人的骨骼的旁边有赤铁矿石粉粒遗存。将红色的粉粒撒在 死者的身上,显然是出于某种特定的用意,或表 示哀痛,或表示怀念,抑或表示驱邪避害。这表明这一时期的原始人类已
2、经对死去的同伴产生了或敬或畏的情感,萌发了人死后有鬼魂存在的意识,这无疑是一种最原始的祭祀方式。 随着原始人类的不断进化,工具制作技术从打制石器过渡到磨制石器,产生了原始的种植业和定居式生活方式。由于种植业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促使人们对自然现象更加关注。但因为原始人类无法理解自然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便认为在这些自然现象的背后,必定还存在着一种支配它们的力量。古人将这种“超越”现实和自然的力量想象成神,这也是中国古人信奉自然神的由来。在这种认识 下,古人们对鬼神既崇敬又畏惧,于是便采用一些方式和方法讨好它们来表示对鬼神的敬重和企盼。 这些祭祀的方式和方法经过世代相传,逐渐形成固定的仪式:在祭祀
3、时,人们将最好的食物、制作精美的器物献给鬼神;或用焚烧祭品冒出青烟,以示通达天神;或将酒或牲畜血洒向地面,以示告慰地神,再通过敲击的方式使器物发出声响,以此通报和召唤鬼神;还通过肢体的动作表示对鬼神的敬重,以此希望鬼神满意。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代表性文化。在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中,居住区的房 屋均围绕一个中心广场而建,还发现有焚烧过的动物骨骼,表明这个中 心广场在聚落成员的心目中是一个神圣的场所。这里不仅作为聚落成员日常聚会或一般性活动的地方,也是举行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不少遗址中,都出土了玉制的器物。其中,在浙江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玉璧、玉琮
4、、玉钺、玉璜等大量的玉器,在玉琮和其他的一些玉器外表还雕刻有神人兽面图案。图案充满了神秘、怪异的色彩,体现了良渚人对鬼神的敬畏感。这些在后2 世作为祭祀鬼神的礼器出现在这一时期,足以证明祭祀鬼神已经成为当时十分重要的一项活动。 原始社会时期产生的鬼神崇拜及由此形成的祭拜方式,又在 后世的沿袭中不断加入新的形式、内容,最终形成中国古代社会的祭祀文化。在国家建立后,祭祀活动又被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神化王权和统治的工具。殷商时期,祭祀更为盛行。商王祭祀祖先,是认为这些已经逝去的先人仍具有神力,可为后代消灾祛祸;同时也借助先祖的神力,用以协调王室成员之间的关系。 这些源自原始社会、在国家建立后又被移植到
5、政权建设中的祭祀活动,在西周时期进一步得到加强,成为国家的头等大事。在周朝政权机构中,还设有掌管祭祀的官职,祭祀鬼神还被编入礼仪 制度中,并对祭祀的对象和等级、陈设器物 、供奉食物、行礼方式等诸 多方面作了严格的规定,从此祭祀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在以后的历史中,祭祀鬼神一直为历朝历代所沿袭。 (选自百科知识 2013 年第 17 期,有删改) 1下列对 “ 祭祀活动 ”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 A祭祀是人们使用特定的石器、玉器等器物,用肢体动作、焚烧等形式表示对鬼神的敬重及祈福的活动。 B原始的祭祀方式起源于北京山顶洞人,他们把赤铁矿石粉粒撒在死去的同伴
6、身上,以表示一种敬畏之情。 C祭祀过程中人们将最好的食物、制作精美的器物献给鬼神,或用焚烧祭品冒出青烟,以示通达 天神等是世代相传后固定下来的祭祀仪式。 D在国家建立之后,统治者为了加强其统治,把祭祀活动作为神化王权和统治的工具,尤其在西周以后,祭祀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不 可或缺的内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 A对北京 山顶洞人的考古证明,此时的原始人类已经萌发了人死后有鬼魂存在的意识,也产生了原始的鬼魂崇拜意识。 B磨制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社会产生了种植业和定居式生活方式,此时人们更加关 注自然现象,这是因为种植业和自然的关系密切。 C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
7、化是仰韶文化,仰 韶文化聚落遗址中,为祭祀方便,居住区的房屋都围绕一个中心广场建立。 D周朝十分重视祭祀,在政权机构中设有掌管祭祀的官职,并对祭祀的对象、等级、陈设器物以及行礼方式等作了严格规定。 3根据文章内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A原始人类无法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就把这种“超越”现实和自然的力量想象为一种神,3 认为神具有支配自然的力量。 B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些玉器上雕刻有充满神秘怪异色彩的神人兽面图案,这些图案体现出良渚人对鬼神的敬畏。 C祭祀活动在殷商时期十分盛行,商王希 望通过祭祀祖先,来消除灾祸以及协调王室成员之间的关系。 D祭祀鬼神一直是历
8、朝历代沿袭的习俗,虽然不同朝代祭祀的对象、形式和内容完全不同,但祭祀活动都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活动。 二、现 代文阅读(二)( 12 分) 船 魂 王海群 夕阳西下,晚风渐起。 乌蟒河缓缓地流,“半江瑟瑟半江红”。 河对岸静泊着水泥船,岸上还是低矮的小茅棚,它们的主人还是艄公何大伯吗 ? 何大伯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人。当年我和母亲去外婆家,搭的就是他的船。我和同船玩闹的另一个孩子都落水了。何大伯跳下水,救起 了我,另一个孩子却让激流永远地卷走了。那是他自己的孩子小驹儿呀? 何大伯,今天我看你来了。 可是,我却怕何大伯认出我来。 一个老者走出了小茅棚,望望对岸。船过来了。是何大伯 !我的心突突
9、地跳起来。 他老了,背弯了,头发、胡子全白了。两只眼睛失去了神采,表情是那样的漠然。深深的愧疚压着我的心,假如他的驹儿不被激流卷走,假如他的第二个儿子还在他身边? 何大伯看了我一眼,扭过头,说了声:“上船吧,同志。” 难道他真不认识我了 ?我工作了,成了一名年轻的法官,已有 9 年没来看他了。不认识 也好,哦,不,也许怪我没先叫他,可是? 上了船,他只是摇桨,默不作声,我打破了宁静,说:“今天没什么风 浪嘛,老人家。”“有风浪也不怕,撑船的怕什么风浪 ?”声音沙哑,却带着当年的豪气。 船到河心,夕阳已落,河水一片混沌。“这水比以前浑多了。”我说。 “清水也好,浑水也好,只要有船,就能渡人。”何
10、大伯接过我的话,眼睛却不看我,只是摇桨。“还要有像你这样的老艄公才行啊。”我说。 “不行,老喽。再干 6 年,我小儿子白龙回来啦,就交给他。” 4 他说得那样平静,我的心却提上嗓子眼,不敢看他。 船到岸边,我身上没零钱,只好掏出一张百元钞给他。 “怎么,用大票子吓我 ?”他露出一丝笑意。 他边点钱边说:“现在我烟酒都断了。等儿子回来,我想买条新船。” “买条新船好啊。”我说。“只是,我看,光靠我这条船不行啊。”大伯叹了口气:“别 看我老了,但还看得清。你看,有些伢仔整天不务正业,偷吃扒拿,就是不上过日子这条船;有的当干部,不但不吃苦在前,还多吃多拿,坑害百姓,不给政府撑好船。最叫我憋气的是政府
11、要法办,让他们吃点苦,受点教育,家里还护着,请客送礼,替他们开脱。要我说,没有政府这条大船, 老百姓的一河清水就让他们搅浑了,迟早他们把自己给呛死。” 我边听边点头赞许。何大伯,你或许不知道,你的小儿子白龙的案子就是我判的啊。 20 年前,你为了救我失去了大儿子驹儿,可是后来,我却没给你的小儿子白龙留一点情面? “你看,天不早了,快回去吧,我这人瞎啰嗦。” 我百感交集下了船。回望对岸又有人朝河边走来,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复又上船,“老人家,我想帮你摆一次渡。” 老人疑惑地看了我一眼。我抓过竹篙,一头抵向岸边。 一双手,一双厚实、温暖的手死死地捂住了我拿竹篙的手。 我扭头看他,他却侧脸,目光投向了
12、 远方浩渺苍茫的水面,嘴中嗫嚅着什么?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5 分) A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写法,讲述主人公“我”来到乌蟒河边找老艄公何大伯报恩的故事。 B写老艄公“两只眼睛失去了神采,表情是那样的漠然”,是以外貌描写来表现他因失去孩子驹儿、二儿子犯罪入狱、年老、对世事的忧虑等综合因素而造成的沉痛心情。 C何大伯对“我”有救命之恩,可“我”却没有因此而宽容他犯罪的小儿子,这说明“我”是一个秉公执法的法官。 D“我”提出摆渡这一请求,是希望 我与老人相互谅解,而“老人疑惑地看了我一眼”,是对我的要求一时的不理解。 E“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一句景物描写展示了
13、一幅十分美丽的夕阳西下时的河景,同时也为小说情节展开提供了环境背景。 5.小说从“我”不主动介绍自己,自认为何大伯没有认出了我来这个角度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3 分) 6.从小说的叙述和描写上看,哪些地方能看出何大伯已经认出我来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4 分) 5 三 、现代文阅读( 14 分) 徐乾清:清水徐徐洒乾坤 2010 年 1 月 9 日上午 11 点 15 分,我国著名水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乾清, 静静地走了,悄然离开了他牵挂一生的水利事业。徐乾清的离去,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哀思,而他心系水利,为我国大江大河的治理倾注的大量心血,也深深感染着每一位水利工作者。 徐乾清 1925 年出生于陕西城固,汉中人。汉中位于汉中盆地。汉水自西而东横贯于汉中盆地,建于秦汉的众多水利工程和灌区,真实反映了汉中盆地稻作农业的繁荣景象。 1949 年 9 月初, 23 岁的徐乾清从国立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被选派到泰州苏北行署水利处,开始了其一生的水利生 涯。此后,从苏北到上海再辗转到北京中央水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