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时 对顶角、余角和补角【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经历操作、观察、猜想、交流、推理等获取信息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量和图形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教学重点】1.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2.理解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教学难点】对“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含义的理解.理解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教学
2、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向同学们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教学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前开放,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总结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体会本章内容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引入新课做好准备.通过亲身经历提炼有关数学信息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1:相交线、平行线1.从上面的图片中,你能找出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吗?2.请各组同学每人拿出两支笔,用它们代表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随意移动笔,观察笔与笔有几种位置关系?各种位置关系,分别叫做
3、什么?.归纳结论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平行和相交两种;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教学说明让学生用两支笔动手操作,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体会到平行线的含义,进一步明确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究2: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请先画一画:两条直线直线AB和CD,交于点O,再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1和2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小组合作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顶角的定义.2.剪刀可以看成两直线相交,那么剪刀在剪东西的过程中,1和2还保持相等吗?3和4呢?你有何结论?归纳结论两个角的两边互
4、为反向延长线,则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对顶角相等.探究3:余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1.用量角器,量出1、2、3、4的度数,观察1与3有什么关系?2.图中还有哪些角,具有这种关系?归纳结论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类似的,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3.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后的红球会直接入袋,此时1=2,将图抽象成几何图形,ON与DC交于点O,DON=CON=900,1=2.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下列问题:问题1:哪些角互为补角?哪些角互为余角?问题2:3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问题3:AOC与BO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你还能得到哪些结论
5、?归纳结论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教学说明概括归纳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在下列4个判断中: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一定平行;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条射线一定相交;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条直线一定相交.其中正确的个数是(D)A.4 B.3 C.2 D.12.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150,那么这个角的余角的度数是603.已知=24,且与互余,与互余,则的余角和补角的度数分别为66,156.4.判断.(1)一
6、个角有余角也一定有补角.( )(2)一个角有补角也一定有余角.( )(3)一个角的补角一定大于这个角.( )答案:(1)(2)(3)5.填表:从中,你发现一个锐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 .答案:表格第一行:58,148;第二行:2737,11737;第三行:90-x,180-x;空格:90.6.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是它的余角的4倍,求这个角的度数.分析:可以利用方程思想解决这道题.解:设这个角为x,则180-x=4(90-x),x=60.答:这个角是60.7.如图,E、F是直线DG上两点,1=2,3=4=90,找出图中相等的角并说明理由.解:5=6,理由是:等角的余角相等.8.如图,已知AOB是一直线,OC是AOB的平分线,DOE是直角,图中哪些角互余?哪些角互补?哪些角相等?解:互余:1与2,1与4,2与3,4与3;互补:1与EOB,3与EOB,4与AOD,2与AOD,AOC与BOC,AOC与DOE,BOC与DOE.相等:AOC=BOC=DOE,1=3,2=4.教学说明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点?2.你学到了哪些方法?3.你还有哪些困惑?五、教学板书【课后作业】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1”中第1、2、3题.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教学后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