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通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十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ppt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855577 上传时间:2020-11-12 格式:PPTX 页数:86 大小:85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通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十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通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十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通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十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通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十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通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十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点考点1 “文化大革命”与新中国的外交突破“文化大革命”与新中国的外交突破 1.(2016课标,31,4分)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 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答案答案 B 1965年与1957年相比,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大幅度增加。这是中苏关系恶化, 中国调整了以苏联为主要贸易对象的外交政策的结果,故B项符合题意。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正 常化是在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后,推行全方位

2、外交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 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打破了欧美国家对华经济封锁,A、C、D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 2.(2019江苏单科,13,3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 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 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答案答案 C 本题以中美关系为切入点,考查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局势,同时考查学生完整、准确解 读历史信息、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关

3、注世界形势的变化,树立正 确的国际意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世界政治格 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故C项正确。当时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并未改变,A项错误;当时各国社 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依然存在,B项错误;D项中“决定”的表述错误。 3.(2020课标,41(1),10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 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 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

4、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 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 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 其原因。(10分) 答案答案 (1)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 化。 原因:5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中苏关系 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

5、。 解析解析 (1)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中不同时间节点的变化,分别概述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外交 关系的变化。第二小问,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从新中国初期奉行“一边倒”外交政 策、中苏关系恶化等方面分析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变化的原因;从美苏冷战、联邦德国推行“新 东方政策”、中美关系正常化等方面分析中国与联邦德国关系变化的原因。 1.(2015山东文综,22,4分)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 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

6、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 答案答案 B 在冷战背景下,虽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封锁新中国,但中英两国出于自身现 实利益的需要,仍不断改善两国关系,故B项符合题意。中英关系取决于两国的利益需要,中美关系 的发展演变不起决定作用,A项错误;至1972年,英国并未加入欧共体,中英关系的改善与欧共体对 华政策的变化无关,C项错误;中英两国由于社会制度的差异仍存在意识形态的对抗,D项错误。 2.(2015安徽文综,18,4分)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 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

7、可能是令人不快 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答案答案 D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 法”说明国际社会上多数国家希望中国发挥应有作用,故D项正确。A项本身表述有误。1971年 中国重返联合国,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项错误。赞成中国重返联合国并不等于反对 美国,故C项错误。 3.(2014福建文综,17,4分)下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

8、。它表明( )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 答案答案 A 示意图显示,19721978年中美贸易波动比较大,这是由中美两国关系的变化导致的,故 A项符合题意。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1972年,此后贸易额有所增长但并未始终保持增长, 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结束是在1976年,但1977年中美进出口总额不升反降,故C项错误;1971年 中国重返联合国,但之后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并未消除,D项错误。 4.(2013广东文综,17,4分)下示材料说

9、明当时( )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 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 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毛泽东 答案答案 B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从材料信息看,毛泽东认为,中间地带都反对美国的控制,东欧 各国则反对苏联的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和苏联都推行霸权主义,因此,如果团结中间地 带和东欧各国,则可以构建反霸统一战线,故选B项。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 5.(

10、2013安徽文综,18,4分)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 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 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答案答案 C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故A项错误。1972年尼克松的演说表明当时美国 已开始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故B项错误。1972年尼克松的演说预示着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故 C项正确。D项本身表述错误。 6.(2015福建文综,38,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

11、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 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 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 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 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 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

12、 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 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 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 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 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 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 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

13、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 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 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摘自周恩来政论选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 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 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10分)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

14、史,试从日、中两方面阐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 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10分) 答案答案 (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 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答对其中4点即可) (2)关键问题:台湾问题。 转折点: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 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答对其中3点即可) (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重大改变: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 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日本:甲午战

15、争及30年代的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应深刻 反省侵略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中国:甲午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解析 (1)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首先划分段落层次,然后归纳出其大意即可。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关系的关键问题是台湾问题。第二小问简要叙述中美联 合公报发表的意义即可。 (3)第一小问,据材料可知日本于1972年先于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第二小问,要从多个角度 分析日本谋求中日建交的原因。 (4)从日本方面来说,要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对中国人民和

16、日本人民的影响角度阐述;从中国方面 来说,应从反抗侵略、铭记历史等角度阐述。 考点考点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1.(2018课标,31,4分)右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 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该漫画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答案答案 B 漫画中“奶奶”“阿姨”都在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这说明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 重要力量,故B项正确。漫画并未反映出工业化建设的信息,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

17、958年,故C项错误。由漫画信息无法看出城乡差别,并且当时城乡差别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故D 项错误。 方法归纳方法归纳 解答漫画类选择题 需要读透漫画的情景,把握漫画的主题。首先,漫画多有寓意,要重视“导语”并能从中领悟立意; 其次要仔细观察漫画中有几个要素(人物等),并加以筛选,区分出主次,谨防遗漏或走偏;再次,要理 清要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结合漫画标题的提示及试题题干的指向,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 而把握漫画本身的寓意并深入体会其对我们的启示。 2.(2019海南单科,12,2分)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 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

18、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 ) A.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 C.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 答案答案 B 1958年,党中央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加上1959年至19 61年的三年严重困难,给国民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1960年冬,党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 实、提高”方针调整国民经济。从材料信息看,19631965年,我国农业、轻工业等领域发展迅 速,说明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结构变化而不是所有制结构 的变化,排除A项;开展合作化运动是在19531956年

19、,时间不符,排除C项;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 步解决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排除D项。 3.(2020课标,41(2),15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定河属海河水系,清初“水患频仍”。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直隶巡抚主持治河,改行 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竣工后,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下旨:“永定河工,照黄河岁修、抢 修之例办理。”清廷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有近2 000名河兵常年修守。改名永定河后 的40年内,下游漫溢、决口达20次。清中期以后,在永定河修建17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 减水引河。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但河道淤积严重,到清末已成“墙

20、上筑夹墙行水”的形势。 据清永定河续志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在大江大河治理中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1951年,开始 在永定河上修建官厅水库,这是海河流域第一座大型水库。1957年,海河流域规划编制完成, 其方针任务是:防止华北洪涝灾害,发展灌溉、航运、发电、工业城市给水。1963年11月,毛泽东 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海河流域各地分别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在工程实施中采 取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根治海河”前期,每年用在水利建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 上。骨干工程在用工与治理顺序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经不懈治理,海河流域的洪涝等自 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十年

21、九荒”的历史彻底改变。 据海河志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海河的特点及其意义。(15分) 答案答案 (2)特点:将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群众广泛支持、参与;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地 区间的团结合作;水利工程功能更广泛;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意义:有效治理了水患;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体现了制度优 势。 解析解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可以从治国理念、统筹规划、党和国家重视、制 定正确方针、发动群众等方面归纳特点。在分析意义时,应从治理水患的效果、为现代化建设创 造条件、制度优势等角度归纳。 1.(2015福建文

22、综,18,4分)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 答案答案 D 从图片可以看出,1957年以后中国工业总产值高速增长,而农业总产值呈下降趋势,这主 要是由“大跃进”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的,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图片反映的信息 不符。 2.(2015海南单科,24,2分)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这

23、主要是因 为(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答案答案 B 1958年,我国开展“大跃进”运动,全国大办工矿企业,因此这一时期职工人数猛增,故B 项正确。 3.(2014山东文综,20,4分)下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 它反映出当时( ) 【大跃进】d yu j n指1958年在毛主席亲自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在工 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展。也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

24、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答案答案 C 词条中“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这一说法带有强烈的“左”倾色彩,因 为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本身就是“左”倾错误的具体表现。据此分析,C项正确。 4.(2013重庆文综,9,4分)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 了这一时期我国( )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 单位:亿元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 值 1957

25、 704 317 387 537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59 1483 867 616 497 1960 1637 1090 547 457 答案答案 A 由表格数据可知,19581960年重工业产值与1957年相比大幅度提升,这是1958年社会 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结果,说明此时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了 “左”的错误,因此A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社会主 义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53年,从1960年重工业产值与轻工业产值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来看,国民经 济比例严重失衡,谈不上形势好转,因此B、C、D三项均与

26、表格信息或史实不符。本题选A项。 5.(2012课标全国,32,4分)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 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 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答案答案 D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 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把材料信息与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经济建

27、设情况相 结合,正确分析此时期的阶段特征。20世纪50年代末,中美关系仍处于敌对状态,并没有发生“急 剧变化”,故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两国关系已趋于恶化,材料信息高估了苏联对华经济 援助的作用,故可排除B、C两项。从材料信息看,该评估认为“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 保持高速发展”,而实际上,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了挫折。因此, 这一文件的判断与当时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故D项符合题意。 考点考点3 科技、“双百”方针与教育的发展科技、“双百”方针与教育的发展 1.(2017北京文综,19,4分)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28、 结论 A 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 B 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 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 C 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 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 D 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 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答案答案 C 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古代、近现代的科技。李时珍的本草纲 目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属于传统科技的总结性著作,且这仅是医学方面的成就,因此由李时珍 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无法得出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排除A项;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 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更多的是出于个人兴趣,并不能由此得出清初全社会关注

29、西方自然科学,排除 B项;电影的发明是近代科技进步的结果,京剧被拍成电影,体现了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 播形式,因此C项正确;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把它作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 项战略计划,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尚未得到成功解决,排除D项。 2.(2019课标,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主人公黑奴汤姆 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 多次搬上话剧舞台。 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 黑奴吁天录(1901年译) 译者称“非代黑奴吁也”,鉴于

30、“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为振作 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删除了原著中部分宗教思想较浓的内容, 增加反映孔孟思想的内容 话剧黑奴吁天录(中国留日 学生改编,1907年) 黑人奴隶奋起反抗奴隶主的残暴统治,为了独立和自由,手持长枪 与奴隶主殊死搏斗,最后胜利出逃 话剧黑奴恨(1961年上演) 突出汤姆的阶级觉悟,最后一幕安排他因反抗而遭受火刑,临死前 发表痛斥殖民者罪行和鼓舞被压迫者抛弃幻想、争取民族解放 斗争的演说 据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等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答案 略。 解析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把汤姆叔叔的小

31、屋的故事梗概与中国的翻译与改动情况进行比较,根 据不同的时代特征思考翻译与改动的原因,选好角度拟定论题;其次结合材料信息,联系不同时期 的中国社会状况对论题进行阐释。注意论题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3.(2020天津,17(2),10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1949年12月,在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动员 国外留学生早日回国,统筹解决回国留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安排。50、60年代,2 500多名旅居海外 的专家、学者,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效力,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如邓稼先、 钱学森等。 摘编自中华留学教育史录 (2)依据材料

32、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留学生归国的原因。(6分)以近代以来一位杰出的 留学归国历史人物为例,简评其志向情怀和历史贡献。(4分) 答案答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待兴,急需建设人才;国家高度重视,成立专门机构妥善安排;留 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报国热忱。 简评略 解析解析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提到的时间“1949年12月”“50、60年代”,结合当时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国家需要大批建设人才、国家重视等分析留学生归国的原因。根据材料“放弃了优 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效力”可知,留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报国热情也是归国的一个重要原因。第 二小问,可结合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工作态

33、度及突出贡献进行简要分析。 4.(2016北京文综,37,10分)(节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二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 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 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 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34、:“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 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10分) 答案答案 (2)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 展。 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 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 解析解析 (2)第一小问直接从材料二中严复、蔡元培的教育主张或宗旨及毛泽东提出

35、的教育方针、 教育法的规定中概括,并注意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第二小问应结合清末、民国初年、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四个历史阶段面临的历史主题进行分析。 1.(2015山东文综,19,4分)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下表所列为19491978年间 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 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研究专题 论文数量(篇) 甲 722 乙 287 丙 614 丁 96 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 答案答案 C 1

36、9491978年,中国史学研究受意识形态影响,呈现出颂扬革命、否定资产阶级改良的 倾向,对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研究较多,论文数量也多,戊戌变法主张改良,最容 易受到史学界轻视的是戊戌变法,故C项符合题意。 2.(2013四川文综,14,24分)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 订正。”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 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 (据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

37、)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6分) 材料二 (2)上图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2分)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4分) 材料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 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 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现行高中历史教 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 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

38、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 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 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 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 (4分)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8分) 答案答案 (1)变化: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国宗旨转变;(2分)作用: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宣传 和维护民主共和。(4分) (2)“文化大革命”时期;(2分)主要原因:在

39、“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 紧密相关;开展“教育革命”“开门办学”,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内容。(4分) (3)史观:前者主要是阶级斗争史观。(2分)后者主要是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2分, 任答其一即可) 方面: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科教兴国” 战略的深入贯彻;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8 分,每点2分) 解析解析 本题以我国近现代中小学课程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变迁。 第(1)问,“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可从民国建立前后社会思想的变化角度进

40、行分析;“积极作 用”可从国家和国民两个方面进行归纳。 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教材的封面和目录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原因”可结合“文化大革命”时 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特色和图片内容进行归纳。 第(3)问,第一小问联系材料与相关历史观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时代要求”结合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上工业化和城市化、政治上民主化和法制化、文化上科学化和理性化及世界经济全球 化趋势加强进行思考即可。 考点考点4 选修选修 (2017课标,46,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 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

41、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 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 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 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 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 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 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 (1

42、)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7分) 答案答案 (1)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背景: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 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解析 本题以陈云的经济思想和贡献为切入点,全面考查解读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准确描述和 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1)第一小问,直接提取材料信息,

43、从陈云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角度回答其 “经济思想”;第二小问,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困惑、计划经济的弊端和苏联模式的 影响等回答。(2)从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理论影响和实践影响等角度,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 设的贡献。 A A组组 考点基础题组考点基础题组 考点考点1 1 “文化大革命”与新中国的外交突破“文化大革命”与新中国的外交突破 1.(2020山东聊城一模,8)毛泽东曾提出设想:“是否可以仿照人民代表大会的办法,设党的常任代 表。我们有人民的国会,有党的国会,党的国会就是党的代表大会。我们已经有十年没有开党的代 表大会了,有了常任代表制度,每年就非开会不可。是否可以考虑采用这个办法

44、,比如五年一 任。”基于这一设想,中国共产党( ) A.召开了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B.召开了中共“八大” C.初步建立起政治协商制度 D.提出了“一国两制” 答案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毛泽东主张召开党的代表大会,而且制度化。“我们已经有十年没有开 党的代表大会了”,是指1945年的中共七大和1956年的中共八大之间已隔十年,故选B项。全国人 大不是党的代表大会,排除A项。C、D两项与党的代表大会无关,可排除。 2.(2020山东德州模拟,10)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60年代,外交重点转移 到亚非拉国家,形成了反苏反美的“两条线”外交战略;60年代末,又确立了“联

45、美反苏”的“反 霸一条线”政策。这反映出新中国外交( ) A.受到国际形势影响 B.奉行不结盟政策 C.自主性逐渐减弱 D.致力于全方位外交 答案答案 A 从“一边倒”政策,到“两条线”外交战略,再到“联美反苏”的“反霸一条线”政策, 反映了新中国外交受国际形势的影响,故选A项。“一边倒”具有一定的结盟性质,排除B项。中 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排除C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全方位外交,排除D项。 3.(2020湖南怀化一模,31)从1962年到1966年,我国同西方国家谈判成交签约的大小成套设备项目 二十余项,合同金额约3亿美元,其中到1966年底前建成五至六项,较之前有显著增加。这种变化

46、的 背景是( ) A.西方国家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变化 C.欧美对华经济封锁已被打破 D.中国外交发生了根本转变 答案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从1962年到1966年,我国同西方国家的经济交往增多。这一情况,是这一 时期中苏关系破裂,也就是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变化导致的,故选B项。此时西欧、日本和美国 三足鼎立的局面尚未形成,且与材料中的变化无关,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实行一边 倒方针,欧美对华经济封锁就已经被打破,排除C项。中国外交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D项。 4.(2020河南郑州质测二,32)下图为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

47、 情况。总体来看,此种变化反映出( ) A.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B.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作用 C.第三世界主导了联合国 D.中美之间的关系实现正常化 答案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支持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的国家越来越多,持反对态度的越来越 少,说明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作用,故选B项。图中变化的原因并不是中国综合国力问题,排除A 项。第三世界没有主导联合国,排除C项。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标志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排除 D项。 5.(2019河南洛阳一模,16)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认为国际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两个阵营的对抗。20 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

48、国际力量的组合。这一变化 表明当时的中国( ) A.试图扩展对外交流的空间 B.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C.突破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D.缓和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答案答案 A 由材料“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 力量的组合”可知中国弱化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别,旨在扩展对外交流,故选A项。“摆脱 了”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这一变化没有突破美苏两极格局,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缓和与 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问题,排除D项。 6.(2018辽宁五校期末,17)1958年之后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鼓掌逐渐成为一种表决方式,后来甚至出 现用热烈的鼓掌代替了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直到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二轮专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通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十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ppt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