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二 非连续性实用文本阅读侧重筛选和 概括的信息性阅读 核心价值 阐释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是考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之一,选择题 重点考查考生正确、熟练、有效地理解文本内容和获取文中有效信息的能力,合 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要求;图文转换和概括文章的内 容要点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能够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合乎语 文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要求;有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关注当 代文化等的发展,对文化等现象进行深入剖析,让考生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的传播中,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 必备知识 夯基 掌握文体知识,明
2、确文体特征 1.消息 狭义的新闻即指消息,一般包含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部分。标 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含在主体里面。 新闻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有的新闻有多行标题,一般包括引题(引 标)、正题(主标)、副题(副标)。引题一般交代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正题 是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往往是对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导语大多是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个自然段,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 的主要内容或事实,明确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其写法有叙述式、描写式、对比式、 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主体是对导语内容进行相应地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主干。
3、它一般按事件发 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叙述,或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背景是消息的从属部分,主要交代事件的起因;帮助读者了解新闻的重要性; 突出新闻价值等。不是所有的消息都有背景。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话。有的消息没有结语。结语可对全文 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性、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事物发展趋势作 出预测,可提出值得读者深思的问题,不一而足。 教材研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波兰布热金卡电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 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 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
4、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 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 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 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 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 敬。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 个地名更熟悉。奥斯维辛大约有 12000 名居民,距华沙 120 英里,地处被称为摩 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
5、 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 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 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 夫 弗兰斯 费尔南德 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 屠杀和用人体做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 400 万人死在那里。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 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 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
6、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 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 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 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节选自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作者罗森塔尔) 材料二 2015 年, 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意味着中 华民族这段历史的血色记忆成为世界记忆,“申遗的成功成为南京大屠杀历史传 播的新里程碑”。近年来,南京大屠杀史实知晓度逐年上升。仅在 2017 年,就有 26 万余外国人来到纪念馆参观,在纪念馆的留言本上也留下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 同文
7、字。 “这是一段悲惨的历史,应该被世人铭记,并且以后不能再发生类似的事 情。”加拿大圣托马斯市市长海瑟 杰克逊参观纪念馆后留言。“参观了有关日军 南京大屠杀的史料,非常震撼,捍卫和平是人类的心声。”挪威学者、有着“和 平学之父”美誉的约翰 加尔通感慨。 继 2016 年 10 月共同见证:1937 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在法国冈城进行后, 2018 年 6 月,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走进白俄罗斯、捷克。展览以“欧美人士视角” 为切入点,以“第三方档案”为素材,客观呈现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短短几天 内吸引很多当地市民自发前往观展,并给他们带来深深的震撼。 白俄罗斯伟大卫国战争博物馆馆长史利亚赫金感慨:“共同
8、见证:1937 南 京大屠杀史实展走进白俄罗斯,将促进两国人民对二战历史的进一步认知,加 深彼此的了解。把记忆存留下来,是为了让悲剧不再发生,推动世界和平。” 捷克摩西州副州长卢卡斯为之动容:“欧洲民众渴望加深对亚洲国家二战史 的全面知晓。尽管说什么都无法让无辜死难者重生,但我认为纪念这样的历史事 件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让所有人都在心中记住战争的残酷,在内心深刻反省, 这样才会防止战争历史重演,推动世界和平。” (节选自新华日报2018 年 12 月 13 日共同推开记忆之门,一起点亮和平 之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开头描绘一幅和平优美的景象,目的是
9、和当年的人间地狱奥斯 维辛集中营形成鲜明的对照。 B材料一中“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是说,后来这里没有发生什么有价值 有意义的新闻,没什么好说的。 C材料一参观者“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反映了他们内心的沉重,暗示这 里曾经发生过令人不堪回首的惨剧。 D材料二中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以“第三方档案”为素材,客观呈现南京大屠 杀历史事实,给参观者带来深深的震撼。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理解分析的能力。 B 项, “后来这里没有发生什么有价 值有意义的新闻”错。材料一中“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是说这里臭名昭著的 纳粹行径早已世人皆知,没有什么好说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
10、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 1 段中作者用“居然”和“还有”来强调人们在现实与历史的反 差面前极度的惊讶与难以臵信,明确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哀痛和愤怒。 B 材料一第 6 段交代了写作动机, 强调德国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 同时也呼应标题,再次拉近了记者与受众的距离。 C 材料二用参观纪念馆的具体人数和不同文字的留言以及史实展走进白俄罗 斯、捷克等事实,反映近年来南京大屠杀这一史实知晓度逐年上升。 D材料二加拿大海瑟 杰克逊、白俄罗斯史利亚赫金、捷克卢卡斯等在了解 南京大屠杀史实后都认为应当铭记历史,捍卫世界和平。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概括分析的能力。A 项,“明确表达”错,应是
11、“含 蓄表达”。 (3)材料一侧重写记者的主观印象,而材料二侧重写被采访者对南京大屠杀的 感受,这是为什么?请分别简要分析。 答:_ 答案 材料一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主观印象,目的是揭露 德国法西斯的暴行,激起读者对来之不易的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材料二客观叙写了外国人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的了解与感受,目的是为了揭 示日本法西斯暴行不容掩盖和忘记,激励读者铭记历史,推动世界和平。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叙述角度的作用,重点分析作者的主观感受和被 采访者的感受的不同作用和效果。材料一中,作者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 辛访问时的感受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目的是对历史反
12、思,对受害者的哀悼, 同时也在向人们呼吁对和平美好世界的珍惜。材料二中,作者主要描写的是国外 知名人士对南京大屠杀史实的了解和感受,目的是客观呈现真实的历史,揭露日 本法西斯的残酷暴行,呼吁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2.通讯 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 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 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另外,通讯除具有新闻的一般特点外,还特别强调形象 化,注重以情感人。通讯有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和概貌通讯四种。其 结构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教材研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新华社酒泉 10
13、月 16 日电 2003 年 10 月 15 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 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 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 9 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 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 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 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 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 年 10 月 4 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这一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
14、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 始祖”万户的国度。翌年 5 月 17 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 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0 年 2 月 19 日, 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 滩 20 米高的发射架上。1970 年 4 月 24 日,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 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之后,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载人飞 天。 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 思草图中。
15、1986 年 3 月“863 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 化剂作用。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 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尤其是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是横亘在中国 科学家面前的最重要的一关。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 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 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 7 年时间就攻克了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 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
16、“长征”二号 F 型运载火箭;建立了 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 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 年 11 月 20 日 6 时 30 分, “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 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 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一年零一个多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 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2001 年 1 月 10 日,“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 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2002 年 3 月 25 日,“神舟”三号飞船 发射升空。 9 个月后的
17、12 月 30 日, “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 “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 大突破。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 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在这个金色的秋 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六百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 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9 时 10 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 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摘编自贾永 曹智 白瑞雪飞向太空的航程) (1)下列对中国航天
18、事业发展过程中重大事件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被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后,国家主 席毛泽东于 1958 年 5 月提出了也要搞人造卫星的计划。 B 1970 年 4 月, 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时响起的东方红乐曲,宣告着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C“神舟”二号这一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于 2001 年 1 月成功 发射,是古老的中国对人类进入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 D2003 年 10 月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着“神舟”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太 空,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答案 D 解析 本题
19、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 项,“神舟五号飞船顺 利进入太空,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错误,文中 说的是“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 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在短短的 7 年时间里就把“神舟”一号实 验飞船送入太空,显示了中国航天人的非凡智慧和创造力。 B短短四年内,“神舟”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五战五捷,创造了我国载人 航天发展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人“摘星揽月”的梦想。 C作为飞天的故乡,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在真正的“航天始
20、祖”万户的 飞天尝试过了六百多年后,中华民族把自己的飞天勇士杨利伟送入了太空。 D文章点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这一新闻事实后,并未详细叙述其发射过 程,而主要回顾了中国航天研究史,冲淡了新闻的实效性。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 项,“在短短 的 7 年时间里就把神舟一号实验飞船送入太空”错误, 于文无据。 B 项, “神 舟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五战五捷”错误,第 10 段说的是“神舟四号飞船 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选项有两个错误:一、 “短短四年内”不是“五战五捷”,而是“四战四捷”;二、文中只提到“神舟” 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
21、下发射成功,其他神舟飞船没有提到是不是在低温严寒 条件下发射成功。D 项,“冲淡了新闻的实效性”错误,并没有冲淡新闻的时效 性。 (3)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为什么能够实现“飞天梦圆”?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_ 答案 政府方面:国家重视,确定方向并出台计划。科学家方面:科学 家们对载人航天发展途径形成共识;不畏困难,克服困难;富于智慧与创造。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本信息,探究文中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从文 中来看,主要应从政府和科学家的角度进行概括。第 4 段“翌年 5 月 17 日,毛泽 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 星!”,第 6 段“1986 年
22、3 月863 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 起到了催化剂作用”,由这些可知,国家重视载人航天事业,确定方向并出台计 划;第 6 段“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 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第 8 段“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 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由这些可知,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的努力,科 学家们对载人航天发展途径形成共识;不畏困难,克服困难;富于智慧与创造。 3.特写 特写是区别于消息和通讯的一种新闻体裁。它一般截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 征和表现力的片段,通过多种表现手法作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着力刻画, 使其产生立体感,从而更集中、突出
23、地表现新闻事实、新闻人物和新闻主题。 消息、通讯与特写的对比如下表: 消息 通讯 特写 主 题 虽然有一定的思想倾向,但 主要是为了突出报道的新闻 事实 有鲜明的主题和思想倾向 选 材 重事件,“何事”是其要着 重报道的。 纵然是人物消息, 也主要是写人物做的事,以 “事”显人。偶尔也有细节 (纵剖面) 注重写人或写事中之 人。即使重在写事, 也不仅仅以交代清楚 “何事”为最终目 的,而是力图展现事 件的全貌。没有细节 就不会有好的通讯 (纵剖面) 镜头式的新闻片段,描 写事件局部并放大细节 (横断面) 续表 消息 通讯 特写 表 达 方 式 以叙述为主, 较少出现直接的抒情 或者议论, 也看
24、不到报道者明显的 态度、立场或者评论 融叙述、 描写、 议论 和抒情于一体 以描写为主, 可以适 当穿插议论、抒情, 使读者对事实的认 识得以升华 结 构 一般采用“倒金字塔”结构, 突出 主要事实 结构灵活, 类似于散 文, 结构有纵式、 横 式、层层递进式 结构灵活, 如同讲故 事,怎样好听怎样 讲。 用“文无定法” 形容最恰当 语 言 客观、冷静、简洁、明快 生动形象, 富有文采 生动形象,富有文 采。 重细节描写, 现 场感强 时 效 性 讲究传播的时效性, 被称为“带着 露珠的新闻” 较消息时效性差些 讲究传播的时效 教材研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别了,“不列颠尼亚”
25、周婷 杨兴 在香港飘扬了 150 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 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 30 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 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 25 任港督的庭院。 4 时 30 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臶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 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 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臶从这里升起。4 时 40 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 5 年 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
26、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 1885 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 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 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 6 时 15 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 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 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 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 时 45 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
27、式。156 年 前,一个叫爱德华 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 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 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臶。在 1997 年 6 月 30 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 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 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 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 时 40 分, 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
28、王子和第 28 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 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 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 1997 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 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 1841 年 1 月 26 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 1997 年 7 月 1 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 156 年 5 个月零 4 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又从海上去。 新华社香港 1997 年 7 月 1 日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 1、2 段是本文的导语部分,以下段落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主体部分 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
29、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B作者在简洁地介绍了英方的每一种仪式之后,都要引用一些具体的背景材 料,并对此直接发表议论,情感和评论蕴含其中。 C现实场景和历史事实的交叉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即在描述现实和历史场景 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这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 D 本文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 一个历史的背景中,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分析的能力。A 项,“第 1、2 段是本文的导 语部分”错误,只有第一段是导语部分,其余都是主体部分。B 项,“直接发表议 论”错误,原文并不直接出面发表议论,但是情感和评论都暗含其中。C 项,“描
30、 述现实和历史场景”错误。原文是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并没描述历 史场景。 (2)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记者在文章中对香港游离祖国的岁月和英国统治终结的时刻的表达采用了 反复的方法,借此传达着一种信念虽经百年沧桑,但赢得最后胜利的还是中 国。 B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 中国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又从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 督彭定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 C本文结构安排繁简得当。全文有 11 个自然段,其中背景段、过渡段各 1 个,其余 9 个自然段勾勒出新闻现场的一个个画面。 D历史事件
31、的回顾、港督府的修建、统治香港的天数、米字旗第一次在香港 升起等等,显现出本文历史跨度大、容量大的特点,使读者在丰富的历史知识中 体味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概括分析的能力。C 项,“其中背景段、过渡段各 1 个”不正确。背景段有 2 个,第 1 段和第 4 段都是背景介绍。 (3)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是通过对哪几个特定场景的描述来真实地再现香港回 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性时刻的? 答:_ 答案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四个主要场景:下午 4 时 30 分,末任港督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臶;晚上 6 时 15 分,在添马舰东面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 的告别仪式;子夜时分,米字旗在
32、香港最后一次降下,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 分钟,五星红旗冉冉升起;7 月 1 日 0 时 40 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 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行文线索的能力。本文行文线索很明显,是以时间 为线索展开叙述的。第 3 段是第一个场面,写了港督旗臶在日落余音的号角 声中降下旗杆,彭定康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第 5、6 段写了第二个场面,写了 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举行的地点是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 东面。第 8 段写了第三个场面,“在 1997 年 6 月 30 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 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英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第 10 段写了第四个场
33、面, 0 时 40 分, “查尔斯王子和第 28 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离开香港。 4.访谈 访谈,即就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 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然后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 (1)访谈内容类 迅速通读一遍全文,整体把握讨论话题、主要进程、关键内容。 将访问者和访谈对象的文字分开,先阅读访问者的文字,把握主要问题; 再阅读访谈对象的文字,大致把握访谈对象的阐述分析。 重点精读一些访问者提出的关键问题和访谈对象的关键回答,深入研究其 核心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与其他类型的 文章解读分析方法一样。 (
34、2)访谈观点类 注意一:访谈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谈话之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访谈对象 对问题的回答之中的,注意对访谈内容的解读、对回答问题的处理与分析,因为 这是获取访谈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认识的必由之路。 注意二:注意对访谈的内容进行归纳和分析。 注意三:注意访谈的典型细节和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这是解答此类题的关 键。 注意四:注意访谈的背景、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3)对访谈进行探究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要分析归纳 出提问者和访谈对象(主要是后者)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价值观,揭示他的这种人生 观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探究文本
35、中的某些 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是考查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要善于对有 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 为科学、合理的观点。 典例研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刘醒龙:坚守的底线才是你真正的高度 都市时报:你很久以前就获得过“人民文学新人奖”,时隔 20 年,你再一次 获得“人民文学奖”,感受有何不同? 刘醒龙:虽然已经无法回到从前,但感觉又被“励志”了一回,觉得自己与 那些虎头虎脑的小伙子还有得一拼。 都市时报: 人民文学的颁奖词说:“蟠虺可谓刘醒龙近年创作的巅峰 之作。”你也曾说过:“30 年的创作生涯,一直是在寻找文学的高度。”
36、你认为 这个高度是什么,你找到了它吗? 刘醒龙: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没想过活着回去!人生真的都是“蛮拼的”, 当作家的也是一样,好作品是拼出来的,算不上好作品的作品也是要“蛮拼的” 才写得出来。拼了多少年,以为站上一定高度了,定下神来一看,才发现自己所 坚守的底线在哪里,那才是真正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自己达到了心 想达到的高度。正如比萨斜塔,相比高度,其基础的底线才是举世无双的理由。 都市时报:你一向被视为中国当代“乡土文学”的领军人物, 蟠虺的故事 发生地却是在武汉这座大都市里,因此很多人将它称为你的“转型之作”。是这 样吗? 刘醒龙:我在 20 年前就写过:城市是乡村的梦想,乡村
37、是城市的故乡!在我 这里,从来就没有所谓的“转型”概念。一个人骨子里的东西是不会变的,就是 想变也变不了。脱胎换骨是神仙才有的本事,写作中的人最重要的反而是努力守 住内心极度的秘密,与自己一辈子相伴相生。 都市时报:在你的长篇小说新作蟠虺中你创作了两首别致的赋,你曾说: “它在小说中的出现另有特别的理由。”能不能说一说这特别的理由是什么? 刘醒龙:以往的小说,往往会借助人物或别的什么,来一段长篇大论的议论, 用以抒发那些特别的情怀。 蟠虺中赋的运用,可以看作是这方面新的创意。比 如“20 载清流,怎洗涤血污心垢断肠?”“佳人做贼,丑墨污香。”“纵然上下 其手,难抵董狐一笔。”“苍黄翻覆,霜天过
38、耳,且与时光歃血会盟!”这些句 子的力量与深意,可以成为小说的点睛之笔。还有一点,在现代化进程处于超高 速的当下,对经典文体的重新实验,有助于我们放慢心律,品味人生的抒情性, 消减让我们越来越觉得难以负重的占有欲。 都市时报:你的很多作品都搬上了大银幕,在你看来“文学作品”与“影视 剧”两者传播方式有何不同?蟠虺有没有可能搬上大荧幕? 刘醒龙:小说能否改编成影视作品,我一向持随缘态度。 蟠虺从问世到现 在,影视界的人一直没断过联系,有些甚至谈得很深入,不过,直到今天还没有 定盘。不确定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还是缘分不到。从文学的理由来看,好小说不 一定非要改编成影视剧。也就是说,影视剧离不开文学,
39、文学则可以与影视剧相 隔十万八千里。 都市时报:你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从不写大人物,只写小人物。”为何 总对小人物充满敬畏? 刘醒龙:我本来就是小人物,也只了解小人物,所以除了小人物,我写不了 其他人物。话说回来,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人其实都是免不了要吃喝拉撒的小人物, 是男人的,见到美丽女子都会觉得赏心悦目,是女人的,见到鲜花宝马都会顾盼 流连。 都市时报:都说现在网络和读图时代已经到来,你会经常在这些新媒体上阅 读吗,你认为它们是否会取代传统阅读? 刘醒龙:我肯定不如此认为!人类将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最伟大的发明便 是文字。动物们不认识字,但动物没有不认识图像的。再美的图像也是图像,再 现代
40、化的图像也是图像。回到读图时代,就等于让人类回到与动物相差不大的原 始社会。 都市时报:看了你的微博和博客,其中有不少你的书法作品,甚好!很好奇, 你平时休闲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呢? 刘醒龙:书法是我近两年才拿出手的,写和不写,写得好与不好,我只考虑 自己的心境,以往写作是唯一能使我放下身外之物的方式,现在的书法能不能做 到这一点还很难说,目前阶段,写书法时已经能使我身心变得轻松。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醒龙认为好作品是拼出来的,算不上好作品的作品也是要“蛮拼的”才 写得出来。 B一向被视为中国当代“乡土文学”领军人物的刘醒龙,因为蟠虺的故 事发生地是在武
41、汉这座大都市里,因此把它称为自己的“转型之作”。 C刘醒龙认为从文学的理由来看,好小说不一定非要改编成影视剧,文学可 以与影视剧相隔甚远。 D这篇访谈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作品获奖与写作转型,经典文学实验的 缘由,文学作品与影视剧的异同,传统经典与网络读图。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分析与理解的能力。文中说“城市是乡村的梦想, 乡村是城市的故乡!在我这里,从来就没有所谓的转型概念”。是“很多人” 将蟠虺称为刘醒龙的“转型之作”,而不是他自己。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蟠虺写法新颖,用两首别致的古体赋,还用了大量的非常用汉字, 表明他坚持在作品
42、中对经典文体的实验,及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崇。 B 蟠虺到现在还没有改编成影视作品。原因很多,主要是作者的认识问 题,他认为好小说不一定非要改成影视剧,他想让人们慢慢品味纸质小说。 C刘醒龙是当今为数不多的能坚守底线创作的作家之一,他喜欢写现实小人 物,也只写小人物,对小人物充满敬畏,其作品只反映如今生活,接地气。 D 刘醒龙认为读图文学不能取代文字阅读, 再美、 再现代的图像也只是图像, 无法与文字阅读相比。否则,社会就无法发展,还可能退回到原始时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项,“及他对中华传统文化 的推崇”无中生有, 两赋的用意在于为小说点睛和舒缓心情。 B
43、 项, 原文表述是“主 要还是缘分不到”,“从文学的理由来看,好小说不一定非要改编成影视剧”, 意即遵守创作的随缘性,不刻意强求,选项曲解文意;另外,选项中“他想让人 们慢慢品味纸质小说”无中生有。C 项,“他喜欢写现实小人物”以偏概全,原文 是“所以除了小人物,我写不了其他人物”。“其作品只反映如今生活,接地气” 无中生有。 (3)请概括刘醒龙创作坚守的底线有哪些?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人生底线的看 法。 答:_ 答案 底线:坚守文学创作规律,追求文学高度。坚守职业道德,抒写 健康的反映现实的文学。坚守阅读、创作经典作品与文字。坚持创作随缘随 性。 看法:(示例)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要有底线意识。坚守
44、基本的道德,遵守法律法 规,真诚坦荡做人,认真踏实做事,努力创新,多一份奉献与爱心。实现人与自 然的和谐共生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概括刘醒龙创作坚守的底线要全面, 不遗漏要点。结合现实谈自己对人生的看法,能自圆其说即可。 5.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阐述观点、发表议论、表达立场的 评论性文章,属议论文的范畴。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鲜明的思想性和广泛的公 众性。夹叙夹议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法。 典例研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屏奴”低龄化惹忧 九成以上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超六成 10 岁以前“触网”,约 1 亿未成年人 使用手机上网在现代人被电视
45、、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电子屏幕包围 而成为“屏幕奴隶”的当下,这组调查数据凸显了我国“屏奴”群体日益低龄化 的新趋向。 在网络世界里,很多父母眼里还很陌生的“摩尔庄园”,却在众多孩子心里 扎下了根。在“庄园”里,小朋友们有着忙不完的活儿:买新衣服、布臵居室、 照顾宠物、播种蔬菜、打工挣钱不仅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甚至还误入歧 途。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说,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 流行,不但将屏幕切换升级至“无缝”,而且更容易并正在快速地走向低龄人群, 大大提前了未成年人“触网”和“触屏”的年龄。一位家长说:“孩子求着要玩, 没玩过到学校都没有谈资。” “用手机、平板电
46、脑等移动电子设备上网,未成年人更容易有网瘾。”孙宏 艳曾专门做过网络沉迷调查,研究发现未成年人使用手机等上网聊天、玩游戏的 时间更长。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治疗师魏晨曦说,与普通电脑相比,手机、平板电脑的 触摸屏更便于低龄儿童操作,且随时随地可用。这些电子产品激发了孩子的探索 欲望,又能满足他们想要掌控的心理需求,同时虚拟世界又与孩子本身爱幻想的 特点很契合,所以很少有孩子能抵挡得住诱惑。 专家指出,手机及以后更多新网络终端的接入和使用,其便捷性、隐蔽性使 得家长对孩子上网的管理更加困难。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兴起,互联网的触角无处不在。然而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长的孩子,却渐渐养成
47、“不移动”的生活方式,对孩子们的 学习、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的教育体系,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冲击波。 以前家长常抱怨“一天到晚贪玩不回家”,现在却是抱怨“一天到晚不出 门”。孩子太“宅”,如今已成不少家长的心病。缺少锻炼和运动,孩子的健康 直接受到影响。近年来我国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也 持续上升。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于刚介绍说,有三四成小学生是近视,高中生 近视率更是高达 80%。“除先天因素外,过早过多接触电子产品是其中不容忽视 的重要原因。” 有些孩子,周末与节假日不是在玩手机游戏,就是玩平板电脑,基本不和人 交流,说过的几句话都是找人借手机玩;有些小孩,平日沉默寡
48、言、面无表情, 但一到玩手机游戏,便时而大笑,时而大叫。封闭、孤僻,是网络沉迷症的特征。 “迷恋智能手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及其中的虚拟世界,淡化现实的人际交往,孩 子的社交、语言表达能力会退化,回不到现实生活,跟父母沟通都困难。”北京 大学第六医院儿科教授贾美香说。 “已经没有办法读书。它无关理解力和情绪,而好像是一种生理疾病我 的注意力根本无法长久地停留在一页纸上”网络写手“和菜头”最近如此感 慨,他将此称为“碎片化生存”的症状。“很多迷上电子设备的孩子,注意力常 难以集中,而且他们的兴趣点总游移不定。”中国医科大学附属沈阳市盛京医院 心理科教授王旭梅说。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心理学教授辛自强说,技术发展肯定有它积极的 一面,但如果学生长期停留在这种快闪的状态,可能会破坏孩子思维的深度和对 复杂问题的理解能力。 当前,我国网站没有分级,任何人都可以获取网络上的任何信息,未成年人 由于还没有形成良好自我约束和鉴别能力,极易受到负面影响。深圳市公安局网 络警察支队有关负责人李正祥介绍,很多年轻网民上的更多是商业网站、交友网 站等,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