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高考语文复习教学案:第1编 专题1 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侧重理论和逻辑的思辨性阅读(含解析).doc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962486 上传时间:2020-12-18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2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新高考语文复习教学案:第1编 专题1 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侧重理论和逻辑的思辨性阅读(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2021年新高考语文复习教学案:第1编 专题1 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侧重理论和逻辑的思辨性阅读(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2021年新高考语文复习教学案:第1编 专题1 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侧重理论和逻辑的思辨性阅读(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2021年新高考语文复习教学案:第1编 专题1 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侧重理论和逻辑的思辨性阅读(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2021年新高考语文复习教学案:第1编 专题1 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侧重理论和逻辑的思辨性阅读(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编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侧重理论和逻 辑的思辨性阅读 核心价值 阐释 论述类文本本身具有思辨性,论证逻辑严密,命题涉及理解关键概念、重点 句子、论证体系,分析观点材料之间的契合度、语言的严谨性等,考生在阅读和 做题的过程中将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其中,学术论文常涉及 对古代文化等的论述;政论文、时评等会涉及对当代文化等的议论,考生在阅读 中,会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 必备知识 夯基 掌握必备知识,夯实解题基础 1.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论点的特点: 第一,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种明确表

2、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从全文 来看,论点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而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 第二,论点在文本中的位臵:有的直接出现在文本的开头,开门见山; 有的放在文本的结尾,篇末点题,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 结底”等表示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有的放在文本的中间;有的标题就是全 文论点。当然有少数文本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这就要由考生自己进行概 括。 第三,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全篇应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论点来展开 议论。为了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个分论点。中心 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而每个分论点之间不能存在相互矛 盾、交叉或包含的关

3、系。 教材研习 阅读教材咬文嚼字第 5 段,完成问题。 (1)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答:_ (2)本段论点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答:_ 答案 (1)文字的改动同样会影响思想情感的表达。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 的谨严”,作者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二 是文字的直接意义与联想意义的关系、文字的习惯性与创造性的关系。本段论点 是全文中心论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2.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正确性和可行性的材料。 论据有两种: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 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

4、们公认的道理等。作者运 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论据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顺序。 对论据的要求有三点:一是典型;二是新颖;三是能证明论点,与论点有内 在的联系。 教材研习 阅读教材说“木叶”第 3 段,完成问题。 (1)以杜甫的诗句为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_ (2)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 答案 (1)本段以杜甫的诗句为例是为了说明诗歌语言不能单凭概念,“落 木”与“落叶”有区别,“木”确有可探索之处。 (2)这一段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过渡,引起下文,由现象概述过渡到对诗歌 语言特征的分析,这从最后一句“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可以看出来。 3.论证

5、 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即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论点和论据 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教材研习 阅读教材谈中国诗第 1 段,完成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答:_ (2)这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_ 答案 (1)本段以设问句“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开篇,提出探讨的 中心课题;接着从正面说明探讨中国诗的特征所具备的条件;再从反面说明一个 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只有“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探讨中国诗时才能居 高临远;最后得出结论,点明此种研究问题的

6、方法就是比较文学的方法。 (2)作者开篇即向听众表明自己是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来谈中国诗,这就是说在 下面的演讲中将大量引用中西文化名人的材料和诗歌来作比较,以阐明“中国诗 的一般印象”。 辨别常见论证方法,快速理清文章思路 1.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教材研习 阅读教材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片段,请指出并分析文段 的论证方法。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 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首推约翰 古登贝尔克。 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 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

7、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 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 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 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 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 布歇内尔。1971 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 “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 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分析:_ 答案 文段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它列举了约翰 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 排版术以及

8、罗兰 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创 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 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这一观点。 2.道理论证 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谚语 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引用论证是其中的一种, 即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说明道理,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 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有时一并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不交代所 引的话是谁说的,亦不交代其出处。 教材研习 阅读教材敬业与乐业片段,请指出并分析文段的论证方法。 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

9、业之必要。 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 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 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 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 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这天应做的工悄悄 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 分析:_ 答案 文段采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

10、法。在论述“有业”时,作者引 用了孔子、百丈禅师等人的名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对比论证 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教材研习 阅读教材不求甚解片段,请指出并分析文段的论证方法。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 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 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 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 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 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

11、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 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 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 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分析:_ 答案 文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先从反面以普列汉诺夫为例,说明他自 认为“求甚解”了,实际上作了许多曲解,接着又从正面以诸葛亮“不求甚解” 的读书态度和徐庶等人的“务于精熟”作对比,证明了“会意”的重要性。 4.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教材研习 阅读教材拿来主义片段,请指出并分析文段的论证方法。 譬如

12、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 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 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 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 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 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 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分析:_ 答案 文段采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文中用“大宅子”来比喻文 化遗产,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

13、错误观点和态 度。各种比喻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 5.因果论证 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分析,来证明论点的正确与合理。 教材研习 阅读教材拿来主义片段,请指出并分析文段的论证方法。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 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 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 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 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 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

14、关系, 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 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 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 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 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

15、得冠冕些, 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 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 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 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 “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分析:_ 答案 文段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因果论证的方法。前六小段分别指出:“闭关 主义”导致被枪炮打破大门;“送去主义”导致子孙后代只剩点残羹冷

16、炙;“送 来主义”使清醒的青年们都对洋货发生恐怖。第段推出结论:“所以我们要运 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样,因果论证的运用就显得文章逻辑性强, 无可辩驳。 6.类比论证 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 从而证明论点。 教材研习 阅读教材邹忌讽齐王纳谏片段,请指出并分析文段的论证方 法。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 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分析:_ 答案 文段采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邹忌将自己受

17、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蒙 蔽这一事实类推到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 7.归谬法 为了反驳一个错误的论点,先假设这个论点是正确的,由此进行推论从而得 出荒谬的结果,进而证明原先的论点是错误的。 教材研习 阅读教材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片段,请指出并分析文段 的论证方法。 有人问一个补习过两年的学生为什么还来补习,这个学生说“我一定要考上 大学,否则前途就完了”,这个学生考上大学的决心和精神是可嘉的,但考不上 大学“前途就完了”吗?据资料统计,在我国现有就业人员中,具有大学文凭的 人不到 10%,按该学生的观点,岂不是我国 90%的就业人员前途都完了吗? 分析:_ 答案 文段

18、采用了归谬法,引申出 90%的就业人员“前途都完了”的荒谬结 论,使错误论点不攻自破。 熟悉八大命题陷阱,迅速判断得出正解 1.偷换概念 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判断错 误。命题者会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调换、 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 事。 判定技巧:考生要判断“偷换概念”干扰项,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 物的对象。在做题时,考生应注意选项在内涵、外延上同原文是否相符,有无遗 漏或偷换。 典例研习 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 (2017 全国卷 T3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

19、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 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原文信息: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 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 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 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 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 感。 比对分析:_ 答案 “就说明故乡已活化

20、了乡村记忆”偷换概念,由原文可知,如果游子 在城镇化的故乡中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说明的应是故乡“已呵护了乡村记忆”, 而不是“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2.无中生有 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作者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 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设计出来迷惑考生的。 判定技巧:考生要判断“无中生有”干扰项,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 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典例研习 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 (2019 全国卷 T1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 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原文信息: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

21、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 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 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 面之广。 比对分析:_ 答案 无中生有。原文是指杜甫学习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长处,他的论诗作 品“采择与欣赏”的方面广,也体现了这一点;但没有提到对古今长短诗歌进行 “正面评价”。 3.张冠李戴 命题者设臵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臵干扰,将此人表述成彼人,将此事物 表述成彼事物,或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 判定技巧:考生要判断“张冠李戴”干扰项,阅读文章时,需要圈

22、出陈述对 象。要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因为“冠”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 语的位臵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应注 意是否有此类情况。另外,考生还要留心文中代词的指代,要联系上下文弄清指 代性词语指代的具体内容。 典例研习 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 (2020 广东惠州一模 T1A)客家精神就是团结奋进,它是维护客家人生存和 发展的核心力量。 原文信息: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 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 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 比对分析:_ 答案 该选

23、项属“张冠李戴”,“维护客家人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的是 “客家文化”而不是“客家精神”。 4.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 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以特殊代普遍等。 判定技巧:考生要判断“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要特别注意 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 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二要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全称还 是特称。 典例研习 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 (2017 全国卷 T1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 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24、原文信息: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 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 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 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比对分析:_ 答案 以偏概全。“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以偏概全,由原文中“气 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 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可知,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 和国内公平问题,既有“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包括限制排放 的问题),还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 5.混淆时

25、态 命题者故意把“未然”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然”既成 事实,或者把“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也可能 反之,将“已然”说成“未然”,将“必然”说成“或然”。 判定技巧:考生要判断“混淆时态”干扰项,在阅读文章和选项句时,要特 别注意表示时间或表推测的词语。 典例研习 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 (2019 高三 3 月第一次全国大联考 T1B)唐代为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舞台, 旧族、新贵和发家致富的百姓冲破现实改变了命运。 原文信息:在政治风云中家道中落的旧族,因时事变幻而乘势突起的新贵, 以及依靠创新制度和灵活政策而发家致富的百姓,都鼓荡起冲破现实改

26、变命运的 万丈雄心。 比对分析:_ 答案 未然说成已然,或然说成必然,有雄心不意味着可以改变命运。 6.因果混乱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 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 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判定技巧:考生要判断“因果混乱”干扰项,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 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注意选项中的“因”与“果”在原 文中是否在同一位臵, 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 如“从而”“因此”“之 所以”“是因为”“就只要”等,注意选项的因果关系在原文中是

27、否存在。 典例研习 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 (2019 全国卷 T2D)文章论证了杜甫之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 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原文信息: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 荷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 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 与欣赏的余裕。 比对分析:_ 答案 强加因果。杜甫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的原因是他拥有“一份幽默与 欣赏的余裕”。 7.混淆是非 命题者设臵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臵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 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判定

28、技巧:要判断“混淆是非”干扰项,在阅读文章和选项句时,考生要注 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更要 格外关注出现的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 典例研习 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 (2016 浙江高考 T8C)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学衡”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 的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但并不是所有学者都支持彻底抛弃文言文的极端做法。 原文信息: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从当时的文化发展大目标出发,反对文言文, 提倡白话文,完成了白话语言方式的确立,这种历史功绩自然不能抹杀。但当年 有许多学者对五四语言革命中彻底丢弃文言文的观念和实践持保留态度,他们的 言论、思考和忧虑中的合

29、理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被人们重新认识。时过境 迁, 尤其是在冷静面对白话语言给文学带来的一些困境时, 在追寻白话语言的“艺 术化”加工过程中,当年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见,与五四白话文运 动中以“学衡”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在语言与文学关系问题的许多认识上有着 惊人的一致。而且很多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在各类文学文 本的写作中,也吸收了大量文言的因素和成分,甚至创作了大量的文言诗词,其 造诣也是很高的。 比对分析:_ 答案 “学衡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错,“学 衡”一派是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反对派,对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形式的合理成分持肯 定态度,并非选项中

30、的“否定态度”。 8.曲解文意 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 述的观点,会错误地理解所要表达的意思。 判定技巧:要判断“曲解文意”干扰项,考生需要整体上把握材料,把题目 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对语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 将选项与原文仔细对照,逐项检查,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就不难得出 答案。 典例研习 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 (2019 全国卷 T1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 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原文信息: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 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

31、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 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 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 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比对分析:_ 答案 “应当避免西式改编”曲解文意,作者列举“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 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对 传统艺术进行再创作要坚持“本真性的原则”,不能理解为对传统表演艺术进行 “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编”。 关键能力 突破 考向 内容理解题 考含义 技法 点 理 解 文 中 重 要 概 念 的 含 义 “概念” 是反映客 观事物本

32、 质属性的 一种思维 形式。本质 属性指该 事物特有 的并对该 事物有决 定意义的 属性。“理 解文中重 要概念的 含义”就 是要准确 把握事物 的本质属 性,或根据 上下文把 握重要概 念的语境 义。 1.前后勾联。即根据文章的整体性原则,将上下文勾联在一起, 从文章的主旨出发,与表达目的和表达技巧等联系起来,全面 审视作者在相关内容中遣词用语的匠心, 正确领会概念的含义, 包括其内涵和外延。 2表里参验。即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从概念的语表含义进而 领会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抽象出文中所表现的内在的深刻含 义。 3联系语境。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一定要找到准确而严 密地表达概念含义的句子,切

33、忌望文生义。只有找到概念所在 语境,才能明确筛选区间,然后找准语句、段落中对概念的解 释,最后提取关键词,判断出答案。 理 解 文 “文中重 要句子” 是指对文 1.内抓关键词,外联系主旨 在文章里,一个句子通常有一个或多个比较关键的词语,这些 词语的具体所指往往就是这句话的含意所在,是理解全句的钥 中 重 要 句 子 的 含 意 章思想观 点、情感、 结构起重 要作用的 句子,或者 是那些意 蕴深刻、内 涵丰富、表 达手法独 特、结构相 对复杂、理 解起来有 一定难度 的句子。 匙。就全文而言,关键句通常与文章主旨有密切关系,因此可 根据文章的中心内容去把握重要语句的含意。 2进行语法、修辞

34、分析 要对文段中的重要语句作出正确的解读,首先应从句子自身入 手。如果是单句,就要做句子结构分析,在找出其主干的同时, 还要弄清主干和其修饰成分之间的关系。如果是复句,就要对 分句间的层次关系做分析, 弄清是总分、 因果还是转折等关系, 从而找出重心所在。 对运用修辞格的语句还要从修辞特点的角度出发来分析理解句 子的作用,如比喻的生动性、借代的关联性、反问的感情色彩 等。 续表 考 点 含义 技法 理 解 文 中 重 要 句 子 的 含 “句子的含 意”包括三个 层次的意思: 一是表层意 义,即字面意 思;二是句内 意义,即句子 的语境意义 (临时意义); 三 是句外意义 3.依据句子位臵来分

35、析含意 首括句、总起句常常概括段意或总起全文,理解它就必须从 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找;过渡句往往总结上段、概括解释 下段内容,理解它就必须联系它的上下文中去找。尾括句、 总结句往往做总结,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不管哪 一种,关键要找准它的“管辖范围”,选项中对句意的正确 分析无非是从句子的管辖区搜取相关内容, 或概括, 或摘录, 或结合。 意 (言外之意), 即 因“言在此而 意在彼”而产 生的意义。 筛 选 并 整 合 文 中 的 信 息 “文中的信 息”在论述类 文本中具体包 括以下内容: 文中的基本 概念和最新的 见解、知识。 对重要概念 和新见解、知 识的阐释。 能集中体现作 者

36、的写作意图 和文章主旨的 语句。含意 深刻、比较难 懂的句子。 “筛选并整合 文中的信息” 一是指能够识 别材料中信息 的正误,二是 指能够从文章 中筛选出符合 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 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比对。 选项信息与原句内容在表述上有 一定的区别, 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臵一些干扰 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命题者设臵干扰项常用的 6 大手段如下: 1删(删减):删除句子中的部分词语而改变句意,最常见 的是删减定语、 状语, 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意的改变, 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添加定语、状

37、语、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 造成偷换概念或对原文内容的曲解等现象。 3调(调换):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 句意,会造成因果颠倒、主客颠倒、混淆条件等现象。 4改(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 而非,曲解文意;改变肯定与否定、现象与本质等,造成部 分涵盖整体、整体代替局部、现实代替猜测等。 5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 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 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或句子)杂糅或 胡拼乱凑、东拉西扯、望文生义、无中生有、随意组合来干 扰判断。 试题要求的有 关

38、信息。 (2018 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对应 A 项)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 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 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 今仍没有终结。(对应 A 项) 【2】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 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 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对应 B 项)这方 面的研

39、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 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 想资源。(对应 B 项) 【3】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 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 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对应 C 项)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 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对应 C 项)“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 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 化的

40、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 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对应 C 项)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4】“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 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 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 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 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 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41、。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 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 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对应 D 项)进而言之,从 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 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 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 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 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

42、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 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 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 的过程。 【解题流程】 审准题意 锁定答题 区域 仔细比对原文 判断 A 项对应 原文第 【1】 段的第 句。 A 项,由原文“兴起于先秦”“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 整个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等词句可知此项正确无误。 B 项对应B 项,选项中的“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对应第【2】 原文第 【2】 段的第 句。 段的第句,选项中的“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对 应第【2】段的第句。此项的

43、理解与分析是正确的。 C 项对应 原文第 【3】 段的第 句。 C 项, 选项中的“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是对第 【3】 段第句的提炼概括,选项中的“在新条件下”指原文第 句中的“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选项中的“形成创 造性的思想”对应第【3】段第句中的“表现为世界文化发 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此项的理解与分析是正确的。 D 项对应 原文第 【4】 段的第 句。 D 项,采用“改变”的命题手段设臵错误选项。原文表述为 “都不能从无开始”“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讲过程”,而 非“脱离”既有思想。选项颠倒是非。 答案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

44、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 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 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 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 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但 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 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 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 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

45、或受些损伤。因 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那就是 “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 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 (节选自钱钟书旧文四篇:林纾的翻译) 材料二 宋代年间,广州的外商聚集区蕃坊之繁荣,更成为古代外贸史 上的佳话。主要为外商服务的翻译也逐渐增多,但据史料记载,在京城礼宾院(宋 代专为接待各国使节设立的机构)服务的译员,身份地位很低,逢年过节接受朝廷 赏赐的时候,不过与奶酪匠同列。 但由于翻译与外商甚至外国使节打交道,时有突然发达的机会。据史料记载, 当年有个名叫王元懋的人,因家境贫困,到庙里打杂谋生,遇见了一个通晓“南 蕃诸国”文字的老僧。老僧看王元懋勤快乖巧,将自己通晓的外语渐渐传授于他。 后来王元懋逮了个机会随船出海,来到占城国(位于今越南南部),当时占城古国正 急着跟大宋朝廷“攀亲戚”,以获得保护,通晓两国语言的王元懋很快成了国王 的座上宾,充任翻译之职,后来又娶了公主,一穷二白的年轻人变身“驸马爷”。 像王元懋那样靠外语技能改变人生的平民并不罕见。据不少历史学家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年新高考语文复习教学案:第1编 专题1 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侧重理论和逻辑的思辨性阅读(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