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第8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冰山消融钢铁生锈铁粉被磁铁吸引,铁锈被磁铁吸引,说明铁和铁锈是两种不同的物质;铁生锈是变化。能不能化学1000左右500以下1300以上电热丝升温木炭燃烧演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设问:(1)反应前木炭的颜色、状态?(2)反应条件是什么万物都在变化着第8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浙教版七上Tag内容描述:
1、共 页 第 页 1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密度密度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掌握密度考察题型及技巧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掌握密度考察题型及技巧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密度计算,实验研究密度计算,实验研究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密度计算,实验研究密度计算,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密度概念及公式密度概念及公式 1 1、密度、密。
2、第4章,第8节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冰 山 消 融,钢 铁 生 锈,铁粉 被磁铁吸引,铁锈 被磁铁吸引,说明铁和铁锈是两种不同的物质;铁生锈是 变化。,能,不能,化学,1000左右,500以下,1300以上,电 热 丝 升 温,木炭燃烧,演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设问:(1)反应前木炭的颜色、状态?(2)反应条件是什么?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3)你知道木炭在燃烧时有什么新物质产生吗?,黑色固体,点燃,发出白光,二氧化碳,请看以下几种变化,物质变化,变 化 现 象,冰山消融,钢铁生锈,电热丝升温,木炭燃烧,状态从固态变为液态,有新物质铁锈生成,温度从低到高,发。
3、万物都在变化着,第8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活动:1、向干玻璃片呵气2、将镁条剪断,,状态、形状等方面发生变化,,思考:这些物质哪一方面发生了变化?这些物质什么方面没有发生变化?,物质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变化前后没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活动:3、将镁条点燃4、木炭燃烧,思考:这两个变化前后的物质种类有没有发生变化?,变化前变化后有光泽、银白色、有弹性白色粉末黑色成分:碳 无色无味的气体,有新物质的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活动:5、将镁条放入盐酸中,观察现象,一、变化的分类,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有新物质。
4、第 7节 地形和地形图 第 3章 人类的家园 地球 ?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有的平坦、有的陡峭、有的高、有的低、有的一望无际、有的峰峦叠障,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地形。 ? 你能说出地形的类型吗 ? 相对高度大,坡陡顶尖,连绵起伏,海拔在 500米以上。 高原:海拔高,一般在 500米以上,顶面积较大,起伏小。 海拔在 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地表起伏小,坡度平缓。 海拔在 200米以下,地面宽广,起伏较小的地区,一般相对高度小于 50米。 四周为山脉、高原环绕的中部相对低陷地区。海拔四周高,中间低。 高原 平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相对。
5、第 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开动脑筋: 寻 找 证 据 舌羊齿化石 -它是 2.5亿年前的一种蕨类植物。科学家在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印度和南极洲都发现了舌羊齿化石。 化石证据 思考与讨论一 舌羊齿在温而偏凉的气候条件下生长,但是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大陆中,而这些大陆的气候却不具有这样的气候条件。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这些大陆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而且说明这些大陆可能位于温而偏凉的纬度地区,后来发生了 漂移 ,逐渐漂离了原来的位置。 地形证据: 南非有一条从东到西走向的山脉可以跟阿。
6、第三节 组成地壳的岩石 【 岩石 】 覆盖在地球上的坚固部分称为岩石。 通常我们所称呼的石头,就是岩石破碎之后的样子。 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 下面的物体中,哪些是岩石?为什么说它们是岩石? A大理岩 B煤 C砖 D砾岩 E鹅卵石 F玻璃块 如何识别不同种类的岩石呢? 通常可以根据 岩石的外观特征和 组成岩石物质的特性 来识别。 仔细观察图中岩石的照片,比较不同岩石外观上有什么明显的差异。 野外拍摄照片 野外拍摄照片 野外拍摄照片 岩石标本 仔细观察图中岩石的照片,比较不同。
7、汶川大地震,2008 年5月12日14时28 分04 秒,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 级大地震,震中位置位于30.986 N 、103.364 E,震源深度为1020千米,震中烈度为11度。此次地震波及约50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大地。其中以川、陕、甘三省震情最为严重,泰国首都曼谷、越南首都河内,菲律宾、日本等地均有震感。,据民政部报告,截至2008 年9 月25 日12 时,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 人失踪。国务院决定,自2009 年起,每年5 月12 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汶川大地震的类型为构造地震,是由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使青藏高原快速隆升。
8、气态 液态 固态 熔 化 吸 热 凝 固 放 热 汽 化 吸 热 液 化 放 热 升 华 吸 热 凝 华 放 热 冰 水 状态改变 电 热 丝 升 温 温度改变 铁 铁锈 成分改变 木炭燃烧 设问: ( 1)反映前木炭的颜色、状态? ( 2)反映条件是什么?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 ( 3)你知道木炭在燃烧时有什么新物质产生吗? 那么,到底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呢? 蜡烛燃烧 化学变化 蜡从液态变成固态 物理变化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 -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 2、化学变化 -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 例:状态、形状、温度等的变化 例:腐蚀、燃烧、。
9、第 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导学稿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现的原因。 任务一、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1. 大陆漂移说: ( 1)发现现象: ( 2)提出假说: ( 3)寻找证据: (如果你同意魏格纳的“假设”,请为他寻找足够的证据。) 证据一: 证据二:。
10、地壳变动和火山喷发 一、 地壳变动的证明 1 岩层的弯曲和断裂 2 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 3 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 二、 火山 火山的定义:由固体碎屑、熔岩、流或穹状喷出物围绕着其喷出口堆积而成的隆起的丘或山 火山的组成: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组成 火山喷发物:气态的(水蒸气,二氧化硫)液态的(熔岩流)固态的(火山灰,火山尘和火山弹) 火山的类型:活火山 正在喷发或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死火山 史前曾经喷发过,而有史以来没有活动的火山 休眠火山 有史以 来喷发过。但长期处于休眠状态 火山分布: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
11、火山地震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火山、地震。小学常识课中已经介绍过火山、地震的知识。教材主要从现象上介绍了的有关火山、地震的一些基本特征、全球分布的特点,以及抗震自救的方法。火山是地球内部灼热岩浆沿地壳薄弱处喷出地表的现象。在进行火山、地震部分的教学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由于学生年纪小,对于火山和地震容易产生恐惧心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素材的使用要十分谨慎。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认识自然、战胜灾害的坚定信念;( 2)由于火山和地震在成因上都和地球内部能量的积聚和释放。
12、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第 3 课时 (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和地形图制作) 高都镇初中 薛其营 一、 教学目标 1、 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和材料制作简单的地形模型 2、 学会用等高线地形来表示地形特征 3、 培养学生在分阻制作中合作的精神 二、 教学重点 如何制作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三、 教学方法 实践法、讨论法等 四、 活动情景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并不是平坦的,而是分布着高低起伏、多种多样的地形。有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等,为了认识他们,我们借助于地形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 在我们的制作过程中我们 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 地形。
13、浙教版科学七上 3.3.1 组成地壳的岩石 教学目标:知道岩石的类型。 教学重点 :掌握不同种类的岩石。 教学难点:理解集中常见的岩石;岩石的应用。 教 学 过 程: 引入:不论是城市中雄伟的建筑,还是风景如画的黄山,我们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岩石。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你能认识不同种类的岩石吗?岩石是构成地貌,形成土塘的物质基础,也为人类提供了各种矿产资源。 一岩石的类型 1 岩石圈 地壳 +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岩石圈不包含 软流层(可提问)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圈厚 。
14、1 第 8 节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物质的两类变化: __物理变化 __和 __化学变化 __。 (1)概念 物理变化:物质只发生颜色、状态等变化 , 而 __没有 __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后 __有 __新的物质产生。 (2)根本区别:变化过程中是否产生 __新物质 __。 (3)关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通常 __伴随着 __物 理变化的发 生。 2 物质的两类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 性质 (1)概念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 __颜色 __、 __状态 __、气味、__熔点 __、 __沸点 __、硬度、延展性、 __导热性 __、导电性等。
15、第8节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固体,质软,会燃烧,白色,受热到50左右熔化,小游戏:猜一猜是什么物质,蜡烛,变化的探究,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后有新的物质产生的变化,食物霉变时,其颜色会发生变化。食物的霉变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什么证据?,人吃了霉变的食物之后,身体会不舒服。,你能举几个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的事例吗?,用滴管将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黄色的氯化铁溶液中,将会出现什么现象?,是属于化学变化。,a.证明:,铁与铁锈是不是属于同种物质?,磁铁吸引,铁生锈是属于 变化。
16、h b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 一、选材依据 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本节课 1课时。 二、教材分析 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家园,对于地球的探索自古就有。地球从最原始的“天圆地方”到现代的地球是圆形的概念,现代科学家又进一步地深入地壳,从内部分析其组成。这些都为我们正确认识地球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对于自出生以来认识的概念“地球是圆的”根深蒂固,无法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人们对这一概念形成的历程。而且这一概念需要进一步地加深,教师应当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从现实生活中的生活。
17、“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导入 ( 5min)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进入第三章的学习 人类的家园,地球。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板书: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在进入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成语 (点出幻灯片后 ) 南辕北辙。 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目的地在南方,却偏要往北方去,它的背后还有一个小典故。 (点下一张幻灯片 )。说是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季梁,他在路上遇见一个人,那人告诉季梁自己要往北方去,季梁不解,说:楚国在南方,你往北方走干什么? (点击幻灯片,出现两人对话 )。那人说,我的。
18、2.6 物种的多样性( 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熟练使用显微镜,学会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生物; 2.观察衣藻的形态,观察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捕食方式等; 3.能描述单细胞生物一般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的特征。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单细胞生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衣藻、草履虫的结构及其功能 三、教学器材准备 。
19、普通光学显微镜示意图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名 称 作 用 图 示 目 镜 接近眼睛的镜头 放大标本和成像 说明: 1、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放大原理) 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要透 明)物镜(第一次放大成倒立的实像)镜 筒目镜(再次放大成倒立的虚像)眼 2、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 1)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成“反比”关系 ( 2)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成“正比”关系 3、在高倍物镜下 ,看到的视野是小而暗,细胞 是大而少;而 在低倍物镜下 ,看 到的视野是 大而亮,细胞是小而多。 4、物镜 。
20、浙科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2.1 生物与非生物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年级:初一年级 一、 教材分析 生物与非生物选自浙科版普通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特征和蜗牛的形体特征及感觉两部分内容。本节课是本章观察生物知识的重要内容。 在学习了科学观察的步骤和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后,本节课实为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同时本节课为后续学习细胞 ,常见的动物和常见的植物的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在教材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性作用。 二、 学情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授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