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翚(hu)斯飞 戗(qing)兽 墁 (mn)地 檩 (ln) 帷(wi)幕 柁橔 (tu dn) 枋 (fng) 接榫(sn) 穹窿 (qing) 点缀(zhu) 凤毛麟角(jio) 初读文本。对照下列字音,25分钟时间预习全文, 同时画出文章的脉络图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作作 者者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 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 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 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 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 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
2、设计。著作有 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 注释、梁思成文集(4卷)。 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清末改革家,为躲避清政府迫害而出 国,所以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东京。1912年,辛亥革命后,梁思 成随父母从日本回国,在北京崇德国小及汇文中学就学。1915 年,入北平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 校高等科。1924年,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建筑系 学习,1927年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去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 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肄业)。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与林徽因 在加拿大渥太华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之后赴欧洲参观古 建筑,8月18日回国后,在沈阳东北大学任教,
3、创立了中国现代 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1929年8月,林徽因从东北回到北平 (今北京市),在协和医院生下女儿,取名梁再冰,意为纪念 已故父亲梁启超“饮冰室”书房雅号。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梁思成于1931年回到北平,进入中国 营造学社工作。在1932年,主持了故宫文渊阁的修复工程。同年,著成 清式营造则例手稿。从1937年起,和林徽因等人先后踏遍中国十五省 二百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二千多件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 下来的古建筑遗物,包括天津蓟县辽代建筑独乐寺观音阁、宝坻辽代建筑 广济寺、河北正定辽代建筑隆兴寺、山西辽代应县木塔、大同辽代寺庙群 华严寺和善化寺、河北赵州隋朝
4、建造的安济桥等。这些重大考察结果,引 起国际上对这些文物的重视,为梁思成日后注释营造法式和编写中 国建筑史,准备良好的基础。 1944至1945年,梁思成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解放战争期 间1946年,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受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并担任联合国大 厦设计顾问建筑师。因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同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 学创办了建筑系。 添加标题 1948年,在平津战役前,梁思成绘制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 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使北平古迹避免受到炮击,很好地保护了北京的 文物古迹。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除了仍在清华大学
5、任教授和建筑系 主任外,还先后担任了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 副理事长、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0年初,梁思成与 都市计划委员会的陈占祥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规划方案,主 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新北京,保护旧北京城,但 建议没有被采纳。之后他多次上书,挽救了北海的团城。1953年5月, 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蔓延。梁思成 因提倡以传统形式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时任北京市副市长 吴晗担任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 不因政治因素毁于一旦,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1962年, 在林徽因病逝
6、七年之后,梁思成娶了比自己小27岁的林洙(程应铨前 妻)。文化大革命中,梁思成被当作“复古”典型批判并抄家,所收 藏的全部图书资料被没收。1972年1月9日,梁思成病逝于北京。 林林 徽徽 因因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1904年6 月10日1955年4月1日),祖 籍福建闽县(福州),生于浙 江杭州,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建 筑师、诗人、作家。建筑学家 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二十世 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 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 建筑,成为该领域的开拓者。 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 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 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 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 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广为 传诵。 20岁的
7、林徽因以才貌双全闻名于北京 上层文化圈。20世纪30年代她业余创 作出了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学作品,其 范围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 个领域,在京派作家圈中声誉鹊起; 林徽因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 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她与梁 思成情投意合的美满婚姻,与徐志摩、 金岳霖之间超凡脱俗的亲密友情 在她生前,没有人能够忽视她的存在。 甚至林徽因的早逝,也留给同辈亲友 惘然的失落,因为她的离去,也预示 着他们最具创造力的黄金年华的结束。 梳理文章结构 本文是一篇关于我国建筑特征的科学论文,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什么?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作者首先提出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这一观
8、点,并从地域 和历史两方面阐述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二部分(313):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第三部分(1417) :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在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 建筑的组织风格。 第四部分(18-20) :作者最后提出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并提出提倡 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逻辑严谨,条理清晰。文章首先引入概念,界定“特征”的时间、地域范围;然后 阐述概念的内涵,介绍中国建筑九个方面的特征让读者对中国建筑的特征有一个全 面的了解;接下来从理论上阐述中国建筑的“文法”,分析中国与其他民族建筑之 间的关系也就是“可译性”的问题,最后阐述本文的主旨,指出中国传统建筑对于
9、“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的作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就此完成一个完整而严谨的论述。 作者作者是如何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的?是如何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的? 这九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 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 由整体到局部 由主到次 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立体构成。单个建筑一般由台基、房屋本身 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二)平面布置。就平面布局而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 群落组成,左右呈轴
10、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 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三-五)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 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 学原理,指出其与现代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建筑从 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 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 斗拱不但可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 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屋顶形成斜坡或 曲面。在介绍结构特点的基础上,作者进入局部。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六)介绍屋顶,指出它
11、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 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像翼舒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像翼舒 展”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展”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六- -九)九)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指出中国建筑在使用颜色方面(七)从着色方面介绍,指出中国建筑在使用颜色方面 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 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桃尖梁桃尖梁 脊吻脊吻 瓦当瓦当
12、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 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琉璃琉璃 浮雕浮雕 雕花的房梁雕花的房梁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材料方面的装饰特点(九)说明中国建筑在材料方面的装饰特点。 中中 国国 建建 筑筑 的的 基基 本本 特特 征征 个别建筑构成个别建筑构成 平面布置平面布置 木材结构木材结构 斗拱斗拱 举折和举架举折和举架 结构结构 特征特征 装饰装饰 特征特征 屋顶的装饰作用屋顶的装饰作用 颜色的选择颜色的选择朱红朱红 部件的装饰作用部件的装饰作用
13、 材料的装饰作用材料的装饰作用 外外 观观 装装 饰饰 主主 次次 整 体 整 体 局 部 局 部 总总 体体 特特 征征 结结 构构 方方 法法 在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之后,作者 又提出了什么问题? 1.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 2.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 题 【建筑的“文法”】 是什么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 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存在着 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从哪来它们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 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经过 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 和惯例。 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字 建筑学建筑学 文章文章 文法文法
14、词汇词汇 大文章大文章 小品小品 依据课文,填写下表,并体会表达效果。依据课文,填写下表,并体会表达效果。 建筑或建筑群建筑或建筑群 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 宫殿、庙宇宫殿、庙宇等等 山亭、水榭、一轩、一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楼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 来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来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 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15、依据课文,填写下表,并体会表达效果。依据课文,填写下表,并体会表达效果。 【“可译性”问题】 同样的需要遮太阳挡风雨的居住需要(普通民 居),炫权力显气派的统治需要(宫殿等),等等。 同样的问题怎样选择建址、怎样使地基更坚实、 怎样使结构更稳定牢固、怎样让装饰更加引人注 目 同样的情感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希腊的神殿、 北京的天坛基于对人的怀念之情,和对神的敬畏 之情。 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语言和文学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建筑学 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 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 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 写出文字作品。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 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 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 式有很
16、大不同。 各民族建筑之间存在可译性,因为各民族建筑的表现风格不一样。在文中, 作者强调了各民族建筑在相同的内容中的不同形式,可理解的基础在于它们 的“同一性质”。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 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 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此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 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几千 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规则,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 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 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 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作者提出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避
17、免了孤立、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 从而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 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的对照联系 中,有利于辩证的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 性。 作者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有什么深刻的意义? 本文是一篇内容丰富的科学论文,在中国建筑学理论中颇 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但作者并未故作高深地将其写成晦涩 难懂的文章,而是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来表述。文中使用打 比方的地方非常多,如“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 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 部空间而已。”此处,作者用人们常见的“帷幕”作比, 将墙壁所起的隔断和划分空
18、间的作用说的清晰明白。 文章在不少地方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这种说明方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举例子如“装饰部分” 引用诗经“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打比方墙壁比喻成“帷幕” 摹状貌斗拱、举折、举架 作比较中国建筑与外国建筑 下定义举折;斗拱 作诠释分析“个别建筑物” 说明方法 梁思成先生的建筑美学思想带有中国建筑师的典型群体特征。这主要体 现在:立足于强烈的民族文化复兴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审美意识;以“体 彩环境”为内核,追求社会、历史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精神;兼收 并蓄的艺术态度;以辩证统一观念为特征的系统美学思想。梁思成先生 的建筑美学思想,在这篇文质兼优的文章中,有着充分的体现。认真品 读这篇文章,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 谨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着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 美境界。 学习了本文,你如何理解梁思成先生 的建筑美学思想? “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的个性。” 梁思成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 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 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代表着 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失的现象。” 梁思成为什么 研究中国建筑 读 一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