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下第八单元15-《答司马谏议书》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七彩 文档编号:1004675 上传时间:2021-01-06 格式:PPTX 页数:38 大小:3.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必修下第八单元15-《答司马谏议书》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统编版必修下第八单元15-《答司马谏议书》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统编版必修下第八单元15-《答司马谏议书》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统编版必修下第八单元15-《答司马谏议书》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统编版必修下第八单元15-《答司马谏议书》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2020.12 邢台市第二中学 李燕 河北省名师张利娜工作室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经历与成就评价; 2、理解作者的变法立场和改革精神; 3、探究本文反驳的艺术。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的一生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的一生 个人成就、后世评价、轶事典故个人成就、后世评价、轶事典故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 人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Yn)县知县、 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

2、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 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 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 故世称王文公王文公。 生平经历:少年英才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于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 区)。他的父亲王益王益,时任临川军判官。 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稍长,跟随父 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 始有移风易俗之志。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入京,以 文结识好友

3、曾巩曾巩,曾巩向欧阳修推荐其文,大获赞赏。 王安石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有司必不得已,不若取诸富 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贫民被灾,不可不恤也。 鄞县政绩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登进士第四名,授淮南节度判官。 任满后, 王安石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机会,调为鄞县知县鄞县知县。王安石在任四年, 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初显政绩。 皇祐三年(1051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舒州通判,勤政爱民,治绩斐然。宰相 文彦博文彦博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纪守道向仁宗举荐他,请求朝廷褒奖以激励 风俗,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级提拔之风为由拒绝。 欧阳修欧阳修举荐为谏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辞。欧阳修又以王安石须俸禄

4、养 家为由,任命他为群牧判官群牧判官。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常州知州,与周敦颐周敦颐相知, 声誉日隆。 上万言书 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调为度支判官度支判官,王安石进京述职,作长达 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在此次上疏 中,王安石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经历,指出国家积弱积贫国家积弱积贫的现实: 经济困窘、社会风气败坏、国防安全堪忧,认为症结的根源在于为政者不 懂得法度,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效法古圣先贤之道、改革制度,进而提出 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设想,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 王安石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

5、转 积贫积弱的局势。并以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逸豫, 不求改革,终至覆灭的事实为例,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但仁宗并 未采纳王安石的变法主张。 固辞不就 此后,朝廷多次委任王安石以馆阁之职馆阁之职,均固辞不就。士大夫们以为王安 石无意功名,不求仕途,遗憾无缘结识;朝廷屡次想委以重任,都担心王 安石不愿出仕。朝廷任命王安石与人同修起居注,王安石辞谢多次才 接受。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知制诰,审查京城刑狱案件,朝中士大 夫都引为盛事。 王安石在京任职期间,朝廷规定舍人院不得申请删改诏书文字,王安石认 为立法不该如此,据理力争据理力争,得罪了王公大臣。嘉祐八年(1063年), 王安石

6、因母亲病逝,遂辞官回江宁守丧。宋英宗在位时期(1063年 1066年),屡次征召王安石赴京任职,他均以服母丧和有病为由,拒绝 入朝。 神宗器重 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因久慕王安石之名,起用他为江宁 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从此,王安石深得神宗器重。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神宗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 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召见王安石。王安石提出治国之道,治国之道, 首先要确定革新方法首先要确定革新方法;勉励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简明法制。神宗认同王 安石的相关主张,要求其尽心辅佐,共同完成这一任务。王安石随后上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

7、事的情况与原因,指出 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认为大有为大有为 之时,正在今日。之时,正在今日。 熙宁变法 熙宁二年(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参知政事,跻身执政之列。王 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设立 制置三司条例司,由王安石和陈升之共同掌管。王安石委任吕惠卿承担条 例司的日常事务,派遣提举官四十多人,颁行新法。 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他在全 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 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

8、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 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 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颁布改革科举制度法令改革科举制度法令,废除诗赋词章取士 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同年秋,实行太学三舍法制度。 新旧党争 变法伊始,王安石对神宗提出奸佞之论,建议神宗要辨别小人并加以惩处。 新法颁布后,王安石擢拔吕惠卿、章惇等人,参与变法的实施。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然而变 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法令颁行不足一年,围绕变 法,拥护与反对两派就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及斗争。 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书与王介甫书), 列举实施新法

9、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回信(答 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 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随后神宗欲起用司马光任枢密副使,司马光趁 机复议废止新法,神宗没答应,司马光遂辞职离京。 首次罢相 熙宁七年(1074年)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群臣诉说新法之害, 神宗满面愁容,欲罢除不好的法令。王安石认为天灾即使尧舜时代也无法 避免,派人治理即可。郑侠 绘制流民旱灾困苦图流民旱灾困苦图献给神宗,并上疏论新 法过失,力谏罢相王安石。 同年四月,曹太皇太后、高太后亦向神宗哭 诉王安石乱天下王安石乱天下。神宗

10、对变法也产生了怀疑,罢免了王安石的宰 相职务,改任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径授吏部尚书之衔。 王安石罢相后,奏请神宗让吕惠卿吕惠卿任参知政事,又要求召韩绛韩绛代替自己, 二人坚持王安石制定的成法。吕惠卿掌握大权后,担心王安石回朝,借办 理郑侠案件的机会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又兴起李士宁案件来倾覆王 安石。韩绛觉察到吕惠卿的用意,秘密奏请召回王安石。 再拜再辞 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再次拜相。同年,王安石三经义 写成,加封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吕惠卿外调为陈州知州。王安石复 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严重,新法很难继续推行下去。 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

11、多次托病请求离职。同年,长子王雱 png(与叔父王安礼、王安国并称临川三王临川三王)病故,王安石极度悲痛。十月, 王安石辞去宰相辞去宰相,外调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次年,改任 集禧观使,封舒国公。 元丰二年(1079年),再被任命为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改封荆国公荆国公。 病逝江宁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宋哲宗赵煦即位,改元元祐,由太皇 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哲宗即位后,加王安石为司空。高太后在神宗时就强 烈反对变法,等到自己听政后,立即起用司马光为相。司马光提出以母司马光提出以母 改子,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改子,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元祐元年(1086年)

12、四月,王安石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获赠太傅,葬 于江宁半山园。绍圣元年(1094年),章惇执政,王安石得以配享神宗 庙庭(宗庙),谥号文。政和三年(1113年),宋徽宗追封王安石为 舒王,配享孔庙。后至靖康元年(1126年),又被追夺王爵,毁去配享 的画像,降王安石从祀于庙廷(宗庙的前殿)。 个人成就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疑经变 古学风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 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 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

13、点鲜明, 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 大家;其诗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 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其词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有王临川集临 川集拾遗等存世。 人物评价 司马光: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不晓事,又执拗执拗耳。 梁启超: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伟人, 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 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 毛泽东:可谓有专门之学者学者矣,而卒以败

14、者,无通识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 而行不适之策也。 蒋介石: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政治家,在秦汉以前则推周公周公,至于秦汉以后的 政治家,所最佩服的就是王安石。 列宁: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 轶事典故 1、拗相公 明末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有拗相公饮 恨半山堂,写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事。王 安石告老还乡时,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 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悔恨 而逝。文中写道:因他性子执拗,佛菩 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轶事典故 2 2、三不足、三不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天变不足畏指的是对自 然界的灾异

15、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指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 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后世对这三句话多 加褒奖,认为它表达了一位改革家无所畏惧的精神一位改革家无所畏惧的精神。王安石正是以这种精 神毅力来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的。 轶事典故 3 3、清廉朴素、清廉朴素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 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 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 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 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

16、块的肉,上饭后,旁边只安置了 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 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饼拿过来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轶事典故 4 4、囚首丧面囚首丧面 王安石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王安 石的这些恶习众所周知。苏洵曾经描述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惫 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本课小结:本课小结: 伟大改革家的一生伟大改革家的一生 少年英才、鄞县政绩、上万言书、固辞不就、神宗器重、少年英才、鄞县政绩、上万言书、固辞不就、神宗器重、 熙宁变法、新旧党争、首次罢相、再拜再辞、病逝江宁熙宁变法、新旧党争、首次罢相、再拜再辞、病逝江

17、宁 个人成就个人成就 荆公新学荆公新学+ +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 +王荆公体王荆公体 人物评价人物评价 司马光、梁启超、毛泽东、蒋介石、列宁司马光、梁启超、毛泽东、蒋介石、列宁 轶事典故轶事典故 拗相公、三不足、清廉朴素、囚首丧面拗相公、三不足、清廉朴素、囚首丧面 答司马谏议书第二课时答司马谏议书第二课时 1 1、梳理文本内容,积累文言知识;、梳理文本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 2、理解作者的政治立场和观点;、理解作者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3 3、探究作者反驳的艺术。、探究作者反驳的艺术。 创作背景 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与王介 甫书甫书),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

18、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 旧制。王安石回信(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的指责 逐一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 决心。决心。 此文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司马光(司马光(1019101910861086),字君实,当时任右谏议大夫。反对王安石变法,),字君实,当时任右谏议大夫。反对王安石变法, 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诵读课文,识记字音,积累字义。 某启:昨日某启:昨日蒙教蒙教,窃窃以为与君以为与君 实实游处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相好之日久,而议事

19、每不 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强 聒聒(gu),终必不蒙,终必不蒙见察见察,故,故略上略上 报报,不复一一自辨。,不复一一自辨。重重(chng)念念 蒙君实蒙君实视遇厚视遇厚,于,于反覆反覆不宜卤莽,不宜卤莽, 故今故今具道所以具道所以,冀冀君实或君实或见恕见恕也。也。 蒙蒙教:教:承蒙您赐教承蒙您赐教。这里指接到来信。这里指接到来信。 窃:私私自。这里用作窃:私私自。这里用作谦词。谦词。 君实:司马光的字。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 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 强聒(强聒(

20、gugu):硬在耳边啰嗦,强作解说。):硬在耳边啰嗦,强作解说。 略略上报上报:简略地:简略地给您回信。辨给您回信。辨= =辩辩 重念:又考虑到。视遇:看待,对待。重念:又考虑到。视遇:看待,对待。 反覆:指书信往来。卤莽:简慢无礼。反覆:指书信往来。卤莽:简慢无礼。 具道所以:详细说明我之所以这样做的具道所以:详细说明我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委。原委。 冀:希望。冀:希望。 见察 被理解 理解我 见恕 被宽恕 宽恕我 诵读课文,识记字音,积累字义。诵读课文,识记字音,积累字义。 盖盖儒者儒者所争,尤在于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 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

21、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以致天下以致天下怨谤怨谤(bngbng)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人主,议议 法度法度而而修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有司,不为侵官;,不为侵官;举举先王先王 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辟邪说辟邪说,难难(nnnn)壬壬(rnrn)人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不为拒谏。至于怨诽 之多,则之多,则固前固前知其如此也。知其如此也。 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名实:名和实(是否相符)。

22、名实:名和实(是否相符)。 怨谤(怨谤(bngbng):怨恨和指责。以谓:以为):怨恨和指责。以谓:以为 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 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 修:修订。修:修订。 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 举:推行。举:推行。 辟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辟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辟,驳斥,排除。辟,驳斥,排除。 难(难(nnnn):责难,排斥。):责难,排斥。壬(壬(rnrn)人:佞人,指巧辩谄媚之人。)人:佞人,指巧辩谄媚之人。 前:预先。前:预先。 诵读课文,识记字音,积累字义。诵读课文,识记字音,积累

23、字义。 人习于人习于苟且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恤国事、国事、同俗自媚同俗自媚 于众于众为善,上为善,上乃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 上以上以抗抗之,则众何为而不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汹汹然?/盘庚之迁盘庚之迁,胥胥(x) 怨者民也,非怨者民也,非特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 度,度,度度(du)义义而后动,而后动,是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如君实 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膏泽斯民,则某知斯民,则某知 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罪

24、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 之之所敢知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无由会晤,不任(rn)区区区区向往之至。向往之至。 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恤(恤(xx):顾念,忧虑。):顾念,忧虑。同俗自媚于众:指附和世俗, 向众人献媚讨好。汹汹然:吵闹、叫嚷的样子。 盘庚:商朝君主。为了摆脱政治困境和自然灾害,盘庚即位后,决定迁都到殷。曾遭到全 国上下的怨恨反对,盘庚发表文告说服了他们,完成了迁都计划。事见尚书盘庚。 胥(x)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非特:不仅。非特:不仅。 度:计划。度(。度(dudu)义:考虑到适宜。)义:考虑到适宜。是:认为

25、做得对。膏泽:施加恩惠膏泽:施加恩惠。 不事事:不做事,无所作为。前一事字是动词。 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作法。所敢知:愿意领教的。知,领教。 不任(rn)区区向往之至:意谓私心不胜仰慕。这是旧时写信的客套语。不任,不胜, 受不住,形容情意的深重。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词。向往,仰慕。 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 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进而说明自己的变法是正 确的。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观点,揭露出朝中保守派无所作为、 腐朽没落的本质,表现了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所动的决心。 思考一: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有哪些危害?思考一:司马光认为王

26、安石变法有哪些危害? 司马光认为变法危害有五: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司马光认为变法危害有五: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 所谓所谓“侵官侵官”,指王安石变法,增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指王安石变法,增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 所谓所谓“生事生事”,指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指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 所谓所谓“征利征利”,指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指设法生财,与民争利; 所谓所谓“拒谏拒谏”。指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指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所谓所谓“致怨致怨”,指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指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思考二:王安石如何一一反驳司马光

27、的观点?思考二:王安石如何一一反驳司马光的观点? 王安石先驳“侵官”。王安石先驳“侵官”。 王安石从大处着眼,指出变法的决定权在皇帝,制定权在朝廷,王安石从大处着眼,指出变法的决定权在皇帝,制定权在朝廷, 推行权在有司。新法是全国法令,名正言顺,公开透明。作为执推行权在有司。新法是全国法令,名正言顺,公开透明。作为执 行者,自己行者,自己“受命于人主受命于人主”,与大家在朝廷公开地议论修订,负,与大家在朝廷公开地议论修订,负 有专责的官吏去推行。一片公心,赤诚可见,增设新官,侵夺原有专责的官吏去推行。一片公心,赤诚可见,增设新官,侵夺原 来官吏职权的“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来官吏职权的“侵官”

28、之说便不攻自破。 次驳“生事”。次驳“生事”。“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 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再驳“征利”。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 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 然后驳“拒谏”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

29、,因此,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 “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 最后讲到“怨诽之多”,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 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 思考三:王安石对朝中士大夫思考三:王安石对朝中士大夫“怨诽之多怨诽之多”的的 原因做了怎样的分析?原因做了怎样的分析? 首先,作者指出朝廷士大夫多以不忧国事、附和流俗、讨好众人为处世的良方。并强调首先,作者指出朝廷士大夫多以不忧国事、附和流俗、讨好众人为处世的良方

30、。并强调 皇帝想要改变这一陈腐的社会风气,而我要帮助皇帝抵制这保守的社会势力。这是舆论皇帝想要改变这一陈腐的社会风气,而我要帮助皇帝抵制这保守的社会势力。这是舆论 “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汹汹然”的根本原因。 其次,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其次,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 后动”,确认自己做得对,就没有后悔的必要。这是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变法后动”,确认自己做得对,就没有后悔的必要。这是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变法 的合理性与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的坚定态度。的合理性与正义性,表明自己

31、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的坚定态度。 最后,作者又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最后,作者又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 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 如果让我无所作为,墨守成规,我是不会认同的。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如果让我无所作为,墨守成规,我是不会认同的。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 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原形毕露,无言以对。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

32、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原形毕露,无言以对。 思考四:王安石的反驳有何特色?思考四:王安石的反驳有何特色? 第一个特点,作为书信体议论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第一个特点,作为书信体议论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 结构严谨、没有枝蔓。结构严谨、没有枝蔓。 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对方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对方 的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它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的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它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 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第二个特点,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

33、的,整个反驳明确有力,言第二个特点,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整个反驳明确有力,言 简意赅。简意赅。 第一直接反驳对方观点,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反驳对方立论的第一直接反驳对方观点,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反驳对方立论的 根据,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根据,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 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

34、行为,而是合理合法 的。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的。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 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 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 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 第三个特点,是气势磅礴,寓刚于柔。第三个特点,是气势磅礴,寓

35、刚于柔。 全文所以有压倒论敌的浩然正气有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全文所以有压倒论敌的浩然正气有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立足于理,理足 则气势。二,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第则气势。二,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第 三,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怡,三,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怡, 铿锵有力,虽则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铿锵有力,虽则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 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如比如说详细的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您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如比如说详细的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您 或许能原谅我,结尾又说您批评未能帮皇上大有作为,那我知罪了,但让或许能原谅我,结尾又说您批评未能帮皇上大有作为,那我知罪了,但让 我什么也不要做,墨守常规就行,那我是不敢领教的。这样做一方面照顾我什么也不要做,墨守常规就行,那我是不敢领教的。这样做一方面照顾 多年交往的友谊,一方面坚持原则,寸步不让,全力维护变法的正义立场。多年交往的友谊,一方面坚持原则,寸步不让,全力维护变法的正义立场。 谢谢观看 答司马谏议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必修 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必修下第八单元15-《答司马谏议书》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七彩)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