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技巧:新闻报道阅读技巧:新闻报道 【考点点击】【考点点击】 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最主要的特点: “用事实讲话” 。 基本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 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标题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多行标题 引题引题(引标引标):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正题: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正题(主标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副题副题(副标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往往是重要
2、事实,结果的提要。 导语导语: 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 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 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主体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 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结语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它 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 值得深思深思的问题。 六要素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考点分析】【
3、考点分析】 新闻类文本阅读常见考点如下: 1. 理解语句含义题 2. 筛选整合信息题 3.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 4. 导语的作用题 5. 背景的作用题 6. 结语的作用题 7. 文本结构安排题(顺序、倒叙、补叙、日记体) 8. 鉴赏新闻的表现手法 9. 分析语言特色题 10.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题 11.探究新闻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12.探究新闻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根据新闻特点我们在复习时可采用如下的六个步骤: 1. 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2. 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3. 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4. 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5. 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 6.析表
4、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看标题信息 类似作文审题;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 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 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 是消息还是通讯。 抓记叙要素抓记叙要素 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 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理行文线索理行文线索 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 次。 辩叙述方式辩叙述方式 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 不同。而通迅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 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阅读
5、时要特别关注了。 挖中心主旨挖中心主旨 目的是针对考纲当中 D 层级的鉴赏评价“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 “评价文本产 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和 F层级的探究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这几个考点。 析表现手法析表现手法 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 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但由于新闻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考 试时的阅读时间十分有限,因此一般宜结合新闻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来分析。 【技巧点拨】【技巧点拨】 1.语句含义题语句含义题 答题方法答题方法:结合上下文上下文,抓关键词关键词。表层涵义+
6、深层深层涵义。 例:例: 温暖人心的冬奥:索契有的不仅是冰冷的赛道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通过“愣” “抱在一起痛哭”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写出了兰妮听到姐姐的决定后的 震惊和感动,姐姐为妹妹有机会实现梦想的激动和欣慰,(表层义)体现出她们姐妹情深,展 现了奥林匹克精神中的无私奉献品质。(深层义) 2.筛选信息题筛选信息题 答答题方法题方法: 阅读全文,了解新闻报道了什么地点地点、什么时间时间、什么人物人物、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情,其发展发展如 何、结局结局如何。 看清题目,明确筛选要求要求,寻找答题的有效信息区间区间。 在有效信息区间,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新闻要点,进行筛选整合。 根据题目,
7、结合筛选的词句分条作答。 例:例: 材料: 【网易科技(作者 钛媒体) 】近日,沈阳、东阳等市的士司机纷纷罢工,全国接连发 生多起出租车停运事件,而这个事件的导火索是因为“黑车”泛滥、 “专车”抢占市场,为 什么叫导火索,这就像日本要打中国, “卢沟桥事变”的导火索只是他的一个借口而已。 目前的现状:继上海叫停专车后,沈阳、北京也先后叫停专车服务。2015 年 1 月起,北京 市交通执法总队开始大力打击利用互联网和手机软件从事非法运营的社会车辆。 预计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是: 一、专车运营方:与正规的租赁车公司合作,提供公开、透明、合规的出行服务。针对私家 车、社会车辆挂靠在汽车租赁公司名下行为给
8、予控制。 二、政府部门:政府要注意监管的方式,比如放开专营市场,制定统一的行业规则,将这些 运力纳入城市交通服务体系,而不是简单的设置所谓“资质认证”的门槛。 三、出租车公司:改善管理方式,降低“份子钱”和“车标”价格,给予的士司机更多的利 益。 四、出租车司机:对于的士司机来说,或许专车并不是对手,反倒可能成为帮手。因专车的 出现, 垄断市场多年的传统出租车公司将面临真正来自市场的挑战, 坐等收租的局面也或将 因此改变。 作者认为在出租车市场方面有哪些不足,政府应如何应对?(6 分) _ 答案:不足:黑车泛滥,简单叫停,罢运不断。 应对:合理控制,监管灵活,改善管理,积极应对挑战。 3.新闻
9、导语新闻导语题题 答题方法:答题方法: 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和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抓典型镜头,给读者以现场感和生动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为全篇奠定恰当(紧张或温馨或欢快或沉郁或悲痛)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 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某事件的具体描写。 手法: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手法表现新闻事件的特点。 4.新闻背景题新闻背景题 一般来说,它是消息的从属部分。消息背景的种类可分为三大类:对比性背景材料,说 明性背景材料,注释性背景材料。 答题方法答题方法: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说明新闻事件的起起因因;显示或帮助 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新闻价值
10、;表明记者的观点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衬托、深化主 题。题。 例:例:文章前两个场景用较多的文字再现了冬奥会赛场外的场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补充烘托,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哥哥脑瘫,陪伴参 赛;兰妮无缘冬运会的原因,使文章内容更加全面。(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事情的真相)(或 与新闻事实形成对比) 突出人物特征,体现出兄弟之义、姐妹之情的深厚程度。(深刻理解他们获奖之后激 动的心情,突出他们的兄弟之义、姐妹之情) 揭示了新闻事件的意义,体现新闻的主题,增强了新闻的厚度和深度,歌颂了冬奥赛 场上人间的温情。 增强表达效果。叙述背景事件,充实文本内容,使新闻更加真实、客
11、观,现场感强, 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 5.新闻结语题新闻结语题 答题方法:答题方法:它紧扣主题进行抒情议论,起到表现或深化主题的作用,语言较为精练。有 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并不是所有的消息都有背景和结尾。它的作用 主要包括: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阐明新闻主题或深化主题, 使读者更深刻地认清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和意义, 启人心 智,引人思考,耐人寻味。 确保新闻结构的完整性,拾遗补缺,增加补充信息。 托物寄情,给人回味。 6.结构题:结构题: 记叙的顺序 通讯结构的三个基本要求: 揭示新闻事实的内在联系,脉络清晰;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表达上做到完整、又起伏。 顺叙顺叙 例
12、:例: 她只能活 7 小时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时间,有什么好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文体特征以及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这一题的解答 首先要想到体裁, 新闻报道强调时效性, 本身就重视时间, 以顺叙方式叙述, 结构上更清晰, 更富有时间事件的连贯性;内容上,文章所写的又是一件时间性很强的救命事件,突出时间 的紧迫,给人以亲见感、现场性。所以,这道题可从新闻体裁特征入手,从结构和内容方面 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1)以顺叙的方式写作,条理清晰明了,清楚显现出援救进展,突出了新闻 事件的连贯性;(2)突出时间。渲染紧张的气氛,强调了救援效率之高,现场感强,体现人们 的仁慈
13、的爱心。 倒叙倒叙 例:例: 惊心动魄 35 分钟阅读文章(15)至(24)自然段,结合全文,从叙述顺序的角度简要分 析这样写的好处。 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方法的分析。倒叙的作用,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 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淡和结构的单调。 参考答案:叙述内容事件:(15)至(24)自然段主要叙述了梁万俊在面临飞机发动机空 中停车的突发故障的危急情况下,从容镇定实施紧急迫降的经过。结构手法+分析:这部 分运用的是倒叙的方式(或倒金字塔的结构),在前文先行交代“惊天一落” 、迫降成功的结 局之后,再交代紧急迫降(无动力滑翔)的经过,由果而因倒叙作用:既把事
14、件过程具体展 示出来,又突出事件的“惊心动魄” ,符合新闻受众对突发事件关注程度的轻重缓急的先后 次序。这样写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增加了通讯的可读性。 补叙补叙 例例: 惊心动魄 35 分钟第(27)自然段能否删去?为什么?请通读全文,加以探析。 解析:考查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这是一段补充性解说,是对梁万俊事 迹的一个补充,使得其英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其所属群体的简介也由个别到一般,使通讯 报道的主题具有了广度和深度。 参考答案:不能。 (1)表现事件+人物:这一自然段概括叙述了梁万俊在空军某试飞大队的成长经历,突出 了他迎难克险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精
15、湛飞行技术形成的根源与过程; (2)补叙作用:这样写为他“惊天一落”的成功作了必要的背景交代,使读者对通讯的 主人公有了更为具体和深入的认识; (3)补充交代梁万俊及其试飞群体的英雄足迹以及事件的影响,把个人英雄壮举归结于 我军的优良传统,使通讯报道的主题具有了广度和深度的意义。 日记体日记体 例:例: 寂寞出学问秦绍德教授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日记的形式,这样写作有什么好 处?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文体基本特征的能力。日记体一般有以下几个好处:日记按 时间顺序展开,这样事情的发展脉络比较清楚;日记的表达方式很随意,可以记叙,可以描 写,可以议论,可以抒情,可以说明,能更真实地表达人物的内心
16、世界;篇幅上,可以写片 断,也可以写篇章;组合形式上,一般是开篇要有日期、星期、天气,文中的日期可以间接 地渲染环境,天气还可以映衬心情。 参考答案:以日记的形式,便于展开叙述,使文章条理清晰。突出时间的紧迫性, 渲染强调人物工作的紧张和面临的压力之巨大。 回忆这一段时间中人物工作生活的方方面 面,便于更全面地表现罗阳,表达对他的追忆与缅怀。 段落作用段落作用 例:例:一轮书惠特曼访问记文章最后一段颇具匠心,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 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重要段落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认真审题,从“内容” 和“结构”两个角度组织答案。需要调动记忆库, 列举末段在文中的作用,
17、 并结合文本作答。 参考答案:结构上:末段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严谨。作者的态度:再 次表明“我”是“一个无信仰者”而又“深深地被他吸引” ,进一步突出对惠特曼的崇敬。 表现内容、人物形象上:强调采访后“我”仍然“没有变成追随者” ,说明自己对惠特曼 真诚平等的态度,更以此突出惠特曼的真诚坦率,写作意图(主题):这与本文不刻意渲染 惠特曼的文学成就而重点突出其人格魅力的写作意图是一致的, 使新闻主题具有更广度和深 度的意义。效果上:充实新闻内容,增强新闻的真实性、针对性、知识性,增强新闻的感 染力。 7.新闻表现手法题新闻表现手法题 分为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
18、手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篇章结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细节描写、借 景抒情、对比、衬托、渲染、以小见大等)。 答题方法答题方法: 1.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新闻对象特点的作用 2.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新闻主题的作用 3.分析表达技巧对群众体会作者态度的作用 4.分析表达技巧对突现新闻的社会效应的作用 5.分析表达技巧对新闻文体特征的效果: 增强让群众如临新闻现场的画面感或生动形象 的可读性 8.语言特色题语言特色题 从整体上看文章的语言特点,描写手法的运用及是否使用修辞手法等; 找出典型的例子分析其内容主题; 分析效果。 9.文体特征题文体特征题 分析新闻内容的真实性真实性 从四个方面:一是根据采访经过
19、采访经过突出真实性;二是根据对新闻现场新闻现场的客观反映突出真实 性,如具体的地点、人名等;三是根据准确的数据准确的数据突出真实性,如具体的时间、数字等;四是 引用相关人员的话。引用相关人员的话。 分析新闻的时效性时效性 10.新闻探究题新闻探究题 明确观点。 引据:充分利用原文信息,概述相关事实。 分析: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开放型探究: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阐发所受启示(正向或反向)。 【实战演练】【实战演练】 特朗斯特罗姆:一年只写三首诗 王 文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坐在桌前,桌子上放着一块他最爱吃的提拉米苏蛋糕。尝了一口 之后,他侧过脸望向窗外,刚刚还是倾盆大雨,这会儿已经有几缕阳光
20、洒落进来。这就是 10 月初斯德哥尔摩的天气,说变就变,让人难以捉摸。 托马斯目光温和,脸上最突出的是他高高耸立起的鹰钩鼻。透过玻璃窗,托马斯看不见 等在楼下的众多记者,但他知道他们一定在那里。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时,他们都会提前 聚集在那里,连托马斯自己都不再期盼获奖时,他们仍然相信可能会是他。不过,托马斯知 道,一会儿他们不会像往年一样摸摸地离开,而将摁门铃走进来,因为托马斯接到瑞典文学 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的电话:他获奖了。 作为公认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托马斯被誉为“西方最后一个诗歌巨匠” 。而 记者为此专访瑞典文学院院士、著名汉学家马悦然教授时,他说: “这样的评价,对托马
21、斯 来说是实至名归的。 ”诺奖得主、诗人沃尔科特 10 年前就说过: “瑞典文学院应毫不犹豫地 把诺贝尔奖颁发给特朗斯特罗姆,尽管他是瑞典人。 ” 托马斯 13 岁就开始写作。从 1955 年,24 岁的托马斯一出版处女诗集17 首诗便技 惊四座, 四年后第二部 途中的秘密 更是轰动诗坛, 年纪轻轻便成为瑞典诗歌的代表人物。 “醒悟是梦中往外跳伞/摆脱令人窒息的漩涡/漫游者向早晨绿色的地带降落/万物燃烧” , “蟋蟀疯狂地缝着缝纫机” , “孤独的水龙头从玫瑰丛中站起,像一座骑士的雕塑” , “桥,一 只飞越死亡的巨大铁鸟”都是标准的托马斯式的诗句。 他的诗总是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通过精准的
22、描写,让读者进入一个诗的境界。他的 诗称为“小孩子都能读懂的诗” 。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称:特朗斯特罗姆“通过其凝炼、透 彻的意象,给予我们通往现实的崭新途径。 ” 诗人于坚认为,特朗斯特罗姆的诗之于瑞典,犹如汉语中出现了唐诗。他曾对翻译特 朗斯特罗姆诗全集的诗人李笠说过,他的写作受日本俳句的影响,而俳句是从中国古代诗 歌滋生出来的。所以,他对东方文化一直有强烈的兴趣。他的诗,充满了味道、颜色振动和 杂音,与保罗瓦莱里的“纯诗”相近;和 20 世纪的叶芝、里尔克、艾略特、聂鲁达、希 克梅特等大诗人一样,他的诗,具有许多属于未来的东西。 其实,托马斯的诗作品并不多。他一年最多写三首诗,而且往往一首
23、诗要花几年时间才 完成,长诗画廊几乎用了 10 年时间,而短诗有太阳的风景也经历 7 年。迄今为止, 包括他中风后所写的所有作品加起来只有 200 多首,但“大部分都是精品” 。他的诗已被译 成 50 多种语言(仅英文就有二十来种版本),而研究他作品的专著已超出他作品页数的千倍。 一年最多写三首诗,作为诗人,极其罕见,需要怎样沉得下心,静得住气?在一个如此浮躁 的时代, 创作如同产业追求最大产出的时代, 有几人能做到?难怪中国的诗人们觉得不可思 议了,难怪人们感叹中国为何不能出现伟大作品了。 托马斯写过一首诗上海的街 : “公园的白蝴蝶被很多人读着。我爱这菜白色,像是真 理扑动的一角。 ”这富
24、有童趣的意象来自他多年前在上海的经历。那是 1985 年,他第一次来 到中国。可惜,1990 年的一次中风导致他右半身瘫痪,等到 2001 年再次访华的时候,他不 仅拄上了拐杖,就连说话也含混不清了。 中风后的托马斯也没有放弃创作, 身体的变化带来对人生更深刻的思考, 使他的作品超 现实主义色彩更浓,语句却更加精练而富有哲理, “诗歌就是坐禅,不是为了催眠,而是为 了唤醒。 ” 外界的喧嚣中,托马斯却另有打算,他计划去斯德哥尔摩近郊的海龙马岛上过周末。那 里有一幢托马斯外祖父留下来的、曾招待过无数诗人、被称为“蓝房子”的住所,也是托马 斯最爱的地方。房子里天花板很低,窗户小小的,窗外就是树木,
25、托马斯最喜欢坐在窗边读 书。北欧静谧、安逸的生活氛围包裹着诗人,以至于在马悦然看来,托马斯的诗风是如此恒 定,这在其他地方的诗人身上简直不可思议, “他从不曾让风格应时而变” 。 (选自环球人物 ,2011 年第 27 期,有删改) 【注】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1931 年 4 月 15 日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毕业于斯德 哥尔摩大学心理学专业, 曾修读过诗歌、 文学史等课程。 2011 年 10 月 6 日获诺贝尔文学奖。 (1)文章第一段中对环境的描写和第二段中对记者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_ _ _ 【答案】环境描写映衬了人物的心绪,为下文获奖的情节做铺垫;记者的描写设置悬念,为 托马斯“意
26、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获奖伏笔,同时说明托马斯的获奖是众望所归。 (2)这篇新闻报道,介绍了托马斯的诗歌创作哪些特点? _ _ _ 【答案】 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 以精准笔触勾勒内心波动和自然万物, 言简而意繁; 通俗易懂、富有童趣;善于采用一连串意象和隐喻来塑造内心世界,把激烈的情感寄于 平静的文字里,有极强的震撼力;借鉴东方文化的创作技巧,诗歌富有画面感和节奏感; 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3)结合本文的创作意图谈谈,托马斯“一年只写三首诗”而获诺贝尔文学奖,这对我们有 什么启示? _ _ _ 【答案】托马斯“一年只写三首诗”体现的是静下心来搞创作的沉稳心态,认真执着精益 求精的精神,
27、不为名利写作的文学品质;当今的文坛浮躁,急功近利,创作如同产业追求 最大产出,自然难以出“精品” 。作家应学托马斯,沉心静气搞创作,才可能创作出伟大作 品。 城镇化不是给“房地产化”代言 邓海建 城镇化是最近最热门的议题,与城镇化相关的提案也最多。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 副主席辜胜阻直言, “参加两会 21 年,研究城镇化 28 年,深感今年城镇化最热” 。在今年的 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提“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然而与往年所不同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 报告直指城镇化三大核心问题,即“遵循城市发展规律” “落实人口城镇化”以及“城镇化 与农业现代化并行” ,推动城镇化实至名归。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
28、是确凿无疑的大方向。这是世界最多人口的城镇化。仅此观之, 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言: 五年转移农村人口 8463 万人, 城镇化率由 45.9%提高到 52.6% 中国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 代化的推动,二是有关户籍等政策逐步调整,公平的“城门”在制度层面逐渐打开。 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重头戏。 这不仅因为美国城镇化率达到 90%、 韩国达到 80%等现 实差距,更因为城镇化背负着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重任。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 镇化”概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列为 2013 年经济工作六 大任务之一。 发改委领导
29、近日更在人大记者会上表示, 发改委正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中国城镇 化发展规划,今年如果顺利的话,今年上半年有可能出台。这些信号都表明新型城镇化 已成为新时期的国家战略。 城镇化当然要圈地扩容、 要盖楼建房, 但是,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 显然不是房地产化。 以城镇化的方向来修复地产股估值等逻辑,显然忽略了以下几层思考。一者,1995 年以来, 我国城镇化经历了历史上最快的发展阶段, 同时也带来一个更令人头痛的问题市场房价 进入快速上涨甚至暴涨期。房价问题的背后,还有以下值得注意的数据:从 2000 年至 2010 年的 10 年内, 国内城市建设用地扩张 83%, 但同期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人口仅增
30、长 45%, 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速度极不匹配。那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积极稳妥”之意,当 然在于纠偏类似失衡,在平抑房价的同时,引导地产业理性归位。 二者,新型城镇化之“新” ,就是要区别于“造城运动” ,真正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进城 人口权益的市民化上来。有数据显示: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 2.79 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 2.36 亿人。今日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恐怕还要再等等“市民化”的进程。换句话说, “城 镇化” 固然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一个过程, 但这种 “转化” 不仅要有 “广度” 、 更 要有“深度”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提高城镇化质量,使之健康发展” 。 三者,城镇
31、化固然是农民进城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绝不仅仅停留在盖房子层面。社科 院发布的蓝皮书称,按照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当城镇化率达到 40%60%的时候,标志着 城市进入成长关键期, “城市病”进入多发期和爆发期。此时,继续推进城镇化将面临更为 严峻的挑战。因此,即便是硬件而言, 我们更需要对城市交通、 环境、 社会等方面统筹安排, 还得考量城市群内部的协调发展问题。 真正的城市化, 或者说我们吁求的新型城镇化, 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慕 海平所言,不仅要有“人口的城镇化” ,更应是产业、人口、土地、社会、农村五位一体的 城镇化。城镇化不是给“房地产化”代言。 (选自人民网,2013 年 03
32、月 09 日) (1)“城镇化”成为今年两会最热门议题的原因是什么?请分点概括。 _ _ _ 【答案】我国城镇化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背负着拉动增长的重任;是新时期 的国家战略出现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2)新闻评论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又与传统的新闻文体有明显的不同。新闻评论在表现新闻 事实上有什么优势?请结合文本分析。 _ _ _ 【答案】(示例一)新闻要求客观地反映现实,一般不掺进作者的观点。而新闻评论观点鲜 明,有明显的主观性;作者在文中旗帜鲜明地表明“城镇化不是给房产文化代言” ;一 针见血地指出了城镇化过程中房地产化的错误倾向, 同时引起了监督舆论、 引导舆论的作用。 (示例三)新闻报道要求简洁,而新闻评论篇幅较长;作者分三点分别对城镇化过程中的 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帮助读者正确认识这一新闻事实。 (3)作者以“城镇化不是为房地产化代言 ”为标题的意图是什么?你认为“城镇化”应 该为什么代言? _ _ _ 【答案】作者以“城镇化不是为房地产化代言 ”为标题,意图是表明了文章的中心 针对的是当下错将 “城镇化” 往“房地产化”方向发展, 以致出现的房价上涨过快的现象, 从而吸引了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城镇化应该为进城人口的权益代言, 为城市群内部的协调发展代言, 为建设以人为本的现 代化新型城市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