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构成与叙述视角的“守本”解读:例析小说教学的本体性问题.docx

上传人(卖家):春光无限好 文档编号:1033087 上传时间:2021-01-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象构成与叙述视角的“守本”解读:例析小说教学的本体性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形象构成与叙述视角的“守本”解读:例析小说教学的本体性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形象构成与叙述视角的“守本”解读:例析小说教学的本体性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形象构成与叙述视角的“守本”解读:例析小说教学的本体性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形象构成与叙述视角的“守本”解读:例析小说教学的本体性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形象构成与叙述视角的“守本”解读:例析小说教学的本体性问题形象构成与叙述视角的“守本”解读:例析小说教学的本体性问题 内容提要: 小说教学教什么, 怎么教, 需要深入探讨。 近年来, 不少小说教学离开 “小说本体” , 忽略了对“小说本体”特有的形象构成和叙述视角的解读把握。其实,小说教学应从“小 说本体”构成的特点出发,立足于“守本”解读,把握“小说本体”形象构成和叙述视角 的本体性教学:一是要注重“守本”透视,加强小说形象构成的解读;二是要着眼“守本” 把握,加强小说叙述视角的解读。这样才能促使小说教学“守住本体” ,以取得小说本体性 教学的切实效益。 近年来,不少小说教学离开小说本体,采

2、用非本体性教学:一是与课文表达方式直 接相关的解读方式,即品味语词、解析句式、体会语气、分析结构、把握细节与手法等; 二是课文表达方式之外而与课文本身相关的解读方式,即通过时代背景、写作意图或某种 教学资料来进行文本解读;三是完全外部于课文的解读方式,如整体感知、自我体悟、反 复阅读、概括提炼等。显然,这样的小说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与其他文体的教学“一个 样” ,没有什么区别,如散文、诗歌、戏剧及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也是这样教。 实际上,小说教学忽略“小说本体”形象构成和叙述视角的解读把握,摒弃了不可 摒弃的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小说教学不该如此,而应从“小说本体”构成 的特点出

3、发,加强“守本”解读。所谓“守本” ,即“守住本体” ,把握“小说本体”特有 的形象构成和叙述视角的本体性教学。 一、 “守本”透视:小说形象构成解读 小说本体的形象构成和叙述视角是其独具的特色, 它以塑造 “比真面貌还要有神气、 有活力、有生气”的各种人物,揭示各种人物的性格与灵魂为艺术焦点,具有其他文体所 没有的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如金圣叹曾经指出, 水浒传之所以吸引人,感动人,使人 百读不厌,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自身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他说: “别一部书,看 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 ,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零八个人物性格,都写出来。 ” 这是一个颇为透辟的解读见解,他把小说的感人

4、魅力同人物形象的构成与塑造联系起来, 因而概括了小说本体艺术营构的一个重要规律。由此可见,人物形象是小说本体构成的主 要特色。教材所编选的小说作品,无不是以人物形象的构成与创造来取胜的。因此,在教 学中应当首先把握“守本”解读,对小说本体形象构成加以透视。 (一)性格与心理:形象构成的类型 小说文体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但主要的有三个类型:一是故事型小说,在生活事件 和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即以故事情节取胜;二是心理型小说,以心理描述形式展示 人物复杂的心理世界和情绪、意念流动的轨迹,即意识流小说;三是思辨型小说,寻求人 生和生活世界的理性内蕴,既有具象性又具抽象性特点,即哲理性小说。不管哪个类

5、型的 小说,大都以人物的形象塑造为旨归。而且,没有一种文体能像小说那样,能展示人物形 象构成的多重形态,构置错综复杂的人物形象体系,营构广阔多面的人生图画。在小说教 学中,对不同的人物形象构成形态,可分“性格化”和“心理型”两种基本类型来解读。 1.性格化形象构成类型的解读 性格化人物形象, 是以性格形态为主体特征的形象结构。 它的构成是把动作、 行为、 情节作为性格外延的手段和载体,在生活事件和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个性,通过鲜明、生 动的性格刻画和典型创造,来显示人物形象对生活与社会、现实与历史、人生与命运的观 照功能。这种性格化形象构成形态,主要体现为形象体系的性格逻辑性与生活事件的时序 性

6、统一,形象的个性与形象的社会性统一。用传统文学理论来说,就是在个性与共性的有 机统一中完成形象的塑造。因此,性格化形象构成具有一个重要的审美属性,这就是完整 性。 在小说教学中,要深入把握这种具有完整性的性格化形象的构成特质,应注意透视 性格化形象构成的稳定形态。有人认为小说形象创构不外乎两种类型:一是以个性为特征 的形象,二是具有同类型性格特征的形象。对此,恩格斯作过精辟的概括,即众所熟知的 “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性格”理论。如沈从文的边城 ,以湘西山城茶峒及其附近乡村为 特定背景,叙写一个渡船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 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小说中刻画了四个主要

7、人物,即翠翠、爷爷、天保、傩送。这四 个人物不分主次,但每个人物都各有自我的独立性和鲜明的个性形象,而他们的一言一行 又无不透露着淳朴、善良、真诚的性情特质。如翠翠的聪慧多情,外表的温婉羞涩与内心 的炽热挚诚同构而融为一体, 是一个鲜活而独特的人物形象。 又如爷爷是传统美德的典型, 他善良淳朴、热心厚道、重义轻利,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无法向任何人求助诉 说,只能撒手而去,也是一个在生活中备受折磨的孤独灵魂。很显然,这篇小说性格化形 象构成的这种稳定形态及其典型特征,显露出三个要素:一是人物依赖于具体的、定性的 社会环境,有孕育人物性格的生活土壤;二是人物依赖于特定的情节冲突,有显露性格

8、的 契机和载体;三是人物依赖于丰富的心理、情感,能灌注性格形象以艺术生命,但这种感 情又富有“理性内容” 。 2.心理型形象构成类型的解读 心理型形象的构成,是以作家主观情致的表现作为形象构成的重心淡化人物的 性格行为和情节过程,营构以情感、意念、心绪为主体特征的形象结构。这种心理型形象 不注重对生活认识的直接观照,而是作为抒发主观情致的“载体”出现,强化了主观情感 在形象构成中的艺术功能。如果作家的情感活动注重于对人的心理世界的透视,那么就会 构成 “心理型形象” , 即以心理描述形式剖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情绪、 意念流动的轨迹。 这种心理型形象的构成,往往凝聚于人物多层次的心理结构中,它

9、不同于在情节和冲突中 刻画人物内心活动的传统表达方式,而是打破情节结构的框架,以人物心理构成、表达的 特殊性来代替性格的个性化,将人的心理世界映像和投影作为独立的形象实体来进行艺术 表现,即通过人物的心理历程在艺术视屏上的显影,创构一种能折射生活和历史,包含复 杂情感内容的心理型形象。 对这种心理型形象,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其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质。人物的心理 意识流动往往是飘忽不定的,人物的心态变化,也常常是不规则的,因而,心理型形象的 构成没有性格化形象的那种直观性和个性的确定性,显露出一种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如孙 犁的山地回忆 ,作者几乎省略了人物外在的性格行为,用第一人称回忆的笔法,只扣住

10、 一个小物件(即一双袜子)描述了几个生活场景,重在写心理活动状态,把聚光镜主要对 准人物的心理历程,抓住“老交情”的那种心绪加以细致描述,捕捉那些瞬间闪现的心绪 和意念进行渲染, 从而使人物形象随着情绪的流动而在小说艺术的影屏上显现出来。 所以, 心理情绪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心理型形象的不确定性。实质上,这种心理型情感形象是以流 动的情绪、朦胧的心理意念为主体构成的,所以,它往往被抹上一种富有多重意味和潜在 性内涵的象征色彩。在客观上,心理型形象的社会性和情感内涵,表现在给读者的解读带 来多层的寓意深长的意蕴和多维的体验。王蒙在谈心理型小说时曾经说过:不仅生活形象 是激动人心的,人的理念活动,同样

11、是美的,神妙的,激动人心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对心 理型形象构成的审美特征所作的一个肯定。 (二)主体与背景:形象体系的构置 在小说教学中可以发现,凡是古今中外的优秀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在人物形象 体系的构置上,大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集中的笔墨着力刻画一个或几个主体人 物,以主体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作为小说人物形象体系营构的艺术焦点,并随之配置和描 写一些必不可少的其他背景人物,组构成一个以主要人物为主体的相互衬托、相互作用的 形象体系,从而对社会生活进行广泛的艺术概括。所以,小说的形象体系也就是通常所说 的特定背景下构成的“人物关系” 。契诃夫在论小说创作时曾经说: “人在写小说的时候总

12、 是不由自主地先忙着搭起它的架子:从一群人物和半群人物里只取出一个人物或者是 妻子或者是丈夫,把这个人物放在背景上,像小铜币一样,结果就成了一种像是天空的东 西:中间是一个大月亮,四周是一群很小的星星。 ”2这是契诃夫在小说创作中对人物形象 体系构置的艺术经验之谈,他把人物形象体系在整体构筑中所要突出和专门描写的主体人 物比作夜空中的“大月亮” ,把必不可少的衬托主体人物的其他背景人物比作是围绕在“大 月亮”周围的“小星星” ,形象地揭示了小说中人物的相互关系,揭示了小说人物形象体系 的一个构置规律。 因此,在小说教学中对人物形象体系的解读,应当从这个构置规律出发,把握人物 关系,弄清哪些是“

13、大月亮” ,哪些是“小星星” ,抓住“小星星”所围绕的“大月亮”这 个艺术焦点,着力分析小说整个形象体系中的主体人物。当然,主体人物和其他背景人物 一样,不是孤立存在的,进行主体人物的重点分析,不是孤立地分析,因为围绕着主体人 物和情节支柱,其他背景人物都从不同角度作用于主体人物,而同时也蒙受着主体人物的 作用。所以,富有艺术性的重点分析,不仅可以揭示主体人物与其他背景人物的关系,还 可以通过主体人物对其他背景人物的表态和行动,揭示出主体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 如鲁迅先生的祝福 ,要揭示这篇小说人物形象体系的营构特点,把握祥林嫂、鲁 四老爷、卫老婆子、柳妈和四婶等这个形象体系中人物的特定关系,就

14、应当以祥林嫂这个 主体人物为中轴进行重点分析。当我们了解了小说的主体人物处于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之 中,那么,对于祥林嫂的性格及其发展也就不难理解了。她确是生活在长夜漫漫的封建社 会中,血泪斑斑的农村贫民妇女中的一个。她力图挣脱封建社会的绳索,最终却还是抵抗 不住封建社会的浓重黑暗而默默死去。如果不掌握她和鲁四老爷家的关系,我们就无从了 解她在帮佣生活中所表现的作为平民百姓宝贵品质之一的吃苦耐劳的性格,无从了解她那 些为了摆脱不幸命运而做出的种种可悲的努力,更无从看到她在祝福时灵魂上所受的致命 一击和严重的精神迫害。可见,把握小说形象体系构置的主体人物与背景人物的关系,从 而抓住主体人物进行重点

15、分析,揭示小说人物形象创构的规律,是小说教学中所不可忽略 的。 但是, 需要指出的是, 重点论和一点论是根本对立的, “主体” 是对 “背景” 而言的, 如果丢掉了后者, 也就失去了前者。 正像契诃夫所说的那样, “大月亮” 要靠必不可少的 “小 星星”的围绕和衬托,若没有“小星星”的围绕和衬托, “大月亮”就会成为孤立而缺乏神 采的东西;而只有在“小星星”那种看起来好像是微弱的光泽的衬托下, “大月亮”才能显 示出它那诱人夺目的光辉。主体人物与背景人物形象之间的这种复杂的“连锁反应” ,不仅 扩大了小说反映生活的层次面,而且赋予主体人物与背景人物以鲜明的性格个性。这说明 小说形象体系构置中的

16、主体人物或背景人物,哪怕其中有些是作家连名字也吝啬地不肯施 予的穿插人物(在某些小说家手中,这些人物往往只是充当一种活动着的背景,以加强作 品的生活氛围) ,但是,连他们也往往逃脱不了要分担主题对人物的重压。小说中由这些主 体人物、背景人物及穿插人物组构而成的人物形象体系,往往由里向外地画出一个个扩散 着的同心圆,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等级与位置;虽然只是相对的,但从中不可避免地反映 出社会的内容、作者的主体意识与表现意图的方法。优秀小说的人物形象体系构置具有的 一个共同点就是即使偶尔露面的人物,也在其特定的位置上起着其他人物所无法起到的特 殊作用;否则,这个人物就是多余的,可以开除的。应该说,这

17、是小说人物形象体系总体 构置的艺术真谛。 二、 “守本”把握:小说叙述视角解读 小说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本体构成, 之所以具有长久的审美时效和延续、 发展定式, 实质上是与其叙述表现艺术分不开的。小说的叙述视角是小说独有的本体构成要素,这是 我们在小说本体构成的解读中必须要明确把握的问题。 以语言作材料的各类文学作品,由于体式的不同,决定了其审美价值的因素也不一 样。诗歌审美价值的决定因素是激情与韵律,它凭借激情与韵律把读者引入诗的天地。而 小说审美价值的决定因素则是叙述,它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以叙述的形式来体现的。它 凭借着叙述,把小说的各种因素构筑成浑然天成的有机世界。小说如果没有叙述,或者

18、叙 述是混乱的,那么人物形象的塑造就不可能完成,整个人物形象体系的构图就会成为破宇 颓垣、断墙残壁,构不成有机的艺术形式,失去“活”的艺术生命。因此,一些专家都认 为: “小说实属一种叙述” ,小说是“用叙述为我们造成一个世界” 。 在小说教学中很容易发现,小说叙述的表现艺术的关键,又在于叙述者即作者审美 视角的选择。小说的叙述视角,也称叙事视点、观察点和叙述角等。有些西方理论家把叙 述视角看作是小说特有的决定性表现艺术,他们认为在整个复杂的小说写作技巧中,持什 么叙述视角就起着什么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叙述者才得以发展他的故事。的 确如此,叙述视角是小说特有的艺术营构形式。剧本艺术是通过

19、人物自己的语言来表现人 物,剧作者不能出面叙述,它不存在叙述视角的问题;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则必须在 作者的叙述中进行,叙述人贯穿始终,因而形成了小说特有的叙述视角。这种叙述视角, 既是小说人物形象体系的营构枢纽,又是作家主体意识和审美个性的艺术外化。独特的叙 述视角是作家对生活进行属于自己的艺术开掘的基本途径。所以,对叙述视角进行具体的 “守本”解读和深层性的把握,是小说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小说叙述视角的表现 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在教学中可从观察性叙述视角、参与性叙述视角、全知性叙述视角 这三种基本表现形式入手,来进行小说本体性教学的“守本”把握。 (一)观察性叙述视角的解读 观察性

20、叙述视角,就是采取客观的态度,从旁观者的审美角度来叙述人物的活动, 刻画人物形象,即作者让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在特定的情境中去自我表现,它一般只限于外 在的描写,侧重人物的容貌、神姿、情状、语言、动作,以及客观景物等外在事实的描写。 这种叙述视角的特征,是“搜罗了许多事实,又以热情作为元素,将这些事实如实地摹写 出来的” (巴尔扎克语) ,是作者的视角观照对准客观世界固有形态的一种叙述形式。它能 对气象万千、纷纭复杂的人物、事件和场景按照生活本身的规律进行提炼和加工,选择那 些最能反映生活本质的人和事来创造艺术形象,高度真实地再现生活。 比如孙犁的荷花淀就是采用观察性叙述视角,从旁观者的角度来描述

21、“女人” 的活动情景, 刻画人物形象的。 “女人” 一出场就别有一种朴实、 勤快、 利索、 恬静的姿态。 明月当空,干净的院子,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 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看得出她在劳作中静待着丈夫的归来。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 雪地上, 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 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 很显然, 作者采用观察性叙述视角来写,让小说中的人物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去进行自我表现,而 且它只限于一种外在性的客观描述,侧重人物的容貌、神姿、情状、动作,以及白洋淀月 夜的客观景物等外在情形的描写。 在这种观察性叙述中,作者作为“局外”

22、观察的叙述者, 完全是从“白洋淀月夜”的客观景物出发来叙述的。通过这种客观的观察叙述,我们确实 看到了“女人”的“本分”和“情义” ,获得了那种特有的温顺、娴静的情味,昭示了“白 洋淀月夜”下女人劳作的生命光彩。由此可见,用这种观察性叙述视角写出来的小说,其 视觉形象真切,现场感觉强烈,具有高度的透视感和描摹感。 (二)参与性叙述视角的解读 参与性叙述视角,就是叙述者充当小说作品中的某个角色,不是置身局外,而是作 为局内人直接参与,以亲身阅历的眼光观察和叙述人物的活动与情节事件,具有浓重的主 观感情色彩和高度的真实感与逼真感。这种叙述视角的艺术特征,就在于叙述人以亲历者 的身份进行叙述, 凭借

23、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进行描述而再现人物的形神风貌。所以,他(她) 可以带着天真的读者从一个高超的角度俯视人间,窥察世态。既可以从特定的角度去表现 人生世相的形形色色,对它们进行深入的开掘,又可以不露声色地从潜在的情节、事件和 人物的背后,揭示出人物思想和行为的发展轨迹。 比如林黛玉进贾府就是典型的例篇。作者具体写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是透过 黛玉这个特定的参与性叙述视角的一双眼睛,全景式描述展示了贾府的建筑结构、房屋摆 设、主要人物关系以及他们的外表容貌和品性特点。如黛玉视角所见的是门前蹲着两个大 石狮子,大门是三间兽头,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写着五个大字。进入贾府黛玉所见的是 贾母所住的正房大院,设

24、置了一个垂花门,两边抄手游廊和一个安放着大理石插屏的穿堂 作映衬,既庄严又显豪门气派。随即作者通过黛玉的视角,写王熙凤的出场是未见其人先 闻其声,而即时黛玉“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一双丹凤 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 “粉面含春威不露” 。很显然,林黛玉进贾府的整个情节过程, 无不都是通过黛玉这一参与性叙述视角来进行生动描述的。 在这种参与性叙述的过程中,叙述者和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合而为一。 “黛玉”既是参 与小说作品事件的人物,也是事件的叙述人,能自然地流露和叙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 思、所感,为作者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物心灵的奥秘,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从

25、而 能在较深的层次上塑造人物性格与开掘性格根源,更好地适应读者的解读心理,使小说富 有真实感和亲切感,强化了小说的艺术震撼力。由此可见,这种参与性叙述视角的表现特 征就在于:它以小说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充当生活事件的目击者和叙述者,叙述者本身并不 游离于情节之外,而是化在情节之中,成为情节构筑不可缺少的因素。这样,叙述才能凭 借人物的意识和感官去看、去听、去想,转述人物从外部接受的信息和可能产生的内心活 动。外化在表现形态上,叙述者一般是以第一人称来出现。这个“叙述者”既是小说中的 一个人物,又是情节和事件的参与者,即以“黛玉的眼睛”观察外在世界,窥视发生的一 切。 (三)全知性叙述视角的解读 全

26、知性叙述视角,就是作者虽然同小说中的人物没有丝毫的关系,但是他对于小说 中的人物用一种完全知晓的态度去叙述、描写和剖析。这种叙述视角通常用第三人称来叙 述人物和情节事件。叙述者并不在小说作品中露面,但却无所不知,就如一个“百事通” , 对所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清清楚楚。无论是同时出现的几个不同的地域,还是穿梭跳跃在不 同的时代,他(她)都能毫不费心地通晓一切。他(她)不仅知道小说中人物各自的想法 和身世,即使是人物之间互不了解也没有办法了解的东西,他(她)也能凭借人物的内心 独白和对人物心理的描述而再现人物各自的灵魂。只要是他(她)想看见、想听见、想知 道的东西,任何精神和物质的现实都无法对他(她

27、)构成障碍。他(她)不仅能够表现天 上地下、古今中外、人间神世的奇瑰景观,而且也能透视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包括人物 自身不曾感觉到的意识。他(她)不受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空间的阻隔,纵横数万里,上 下几千年的事件,都可以表现。 比如阿 Q 正传就是用这种全知性叙述视角来叙述阿 Q 的。就拿叙述者对阿 Q 神 往革命的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说吧:这天中午阿 Q 又喝了两碗空肚酒,醉得愈加快,趁 着酒兴就飘飘然起来。他忽然感到革命党便是他自己,未庄人都是他的俘虏。到了晚上, 回到土谷祠, “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进跳起来 了” 。接着,小说从未庄的男女都跪在地上向阿

28、 Q 求饶、抢东西、要女人等几个方面叙写了 阿 Q 迸跳驰骋的神思。本来人的思想是看不见的,不说出来别人是无从知道的,但由于作 者运用的是全知性叙述视角,所以,叙述者就能够把人物的潜伏思想、内心隐秘叙述得毕 露无遗、条分缕析、一清二楚。由此可见,采用这种全知性叙述视角的叙述者,既不与人 物或读者合一, 也不在小说中直接露面,而是作为一个隐身人, 可以自由来去,上下飞腾, 自如地拍摄叙述对象的各种图像。与前面两种叙述视角相比,它的优势就在于叙述者超越 各种人物之外,对人物的过去未来、外表内心,能进行活脱淋漓的透视,展示人物无形可 寻的思绪和意识流动以及最隐秘的心曲;也能将复杂的矛盾事件,任随它百源千流,皆可 收入笔底,多层次、多向度地反映和揭示出壮阔而复杂的生活图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高考作文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形象构成与叙述视角的“守本”解读:例析小说教学的本体性问题.docx)为本站会员(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