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热点热点 2:2:信息整理信息整理 论证分析论证分析 理清句段理清句段 明脉络明脉络 (2020全国卷 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 题。 (3 分)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 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 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 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 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 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 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 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 “礼”制度化。 第句指出家庭和谐需 要有家庭伦理。 第句是对前面两句的 论证,指出中国自古以来 就有种种伦理规范,在 礼 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 的
2、记载。 整个段落为下文提出 “孝” 的观念做铺垫。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 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 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 也。 ” 这是说 “孝” 是 “天道” 常规,是 “地 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 第句提出本文论点, “孝”是家庭伦理中最重 要的观念。 第句指出“孝”的重 要意义。 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 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 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 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 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 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 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
3、套自天子至庶人都 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第句指出“孝”有 重要意义的原因。其中第 句指出了宗法制社会的 特点,第句指出在这 样的社会下维护社会稳定 需要有一套伦理规范。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 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 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 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 之亲,分为夫妇之辨。 ”理顺君臣、父子、 夫妇的关系是 “天道” 的要求。 君子以 “天 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 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 道”是息息相关的。 第句指出“孝”成为家 庭伦理规范和社会伦理制 度必有其哲理根据。 第句接着引用
4、文献中的 话加以论证。 第句指出理顺君 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既 是“天道”的要求,也是治 理社会的基础,所以,“人 道”与“天道”息息相关。 “孝” 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 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爱自己 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 “仁民” ,以及于 “爱 物” 。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 第句指出“孝”作为家 庭伦理的哲理根据是孔子 的“仁学” 。 第句进一步指出 “天之经” “地之义” “人之行”是可以理解 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 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 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 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 而
5、是基于 “仁学” 的 “爱” 不断释放的过程。 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 “仁学” 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孝”是基于“仁学”的 “爱”不断释放的过程。 第句指出“孝”的意义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显 现出来。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 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 如“四世同堂” “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 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 “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 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 有家庭伦理之意义。 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 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 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 “孝” 的 “仁 爱”精神
6、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 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 爱” 。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 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 子纲”说,提出:“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 第句首先指出 “孝” 的内涵会随着家庭伦理的 变化而变化,然后举例论 证。 第句指出 “孝” 的 “仁 爱”精神不会改变。 第句通过鲁迅的话进 一步指出“孝”之核心理 念“仁爱”具有某种普遍 价值的意义。 是爱 。 ”“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 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摘编自汤一介 “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 义)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细读文,抓要素 论证思路
7、 把握段意 段落特点 引出话题 家庭和谐需要有家庭伦理。 为下文写“孝”做好铺垫。 提出问题 “孝”作为家庭伦理具有重大意 义,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 则。 提出本文中心观点。 分析问题 “孝”具有重大意义的原因与中国 古代宗法制有关。 先写原因,再写有哲理依据, 接着写依据是“仁学”,最后 点出内涵会变,精神不变,层 层深入。 “孝”成为一种伦理规范和伦理制 度有哲理依据。 “孝”的哲理根据是孔子的“仁 学” 。 “孝”的内涵会变化,但“仁爱” 精神不变。 析选项,明关键 回原文,细比对 选 项 信息定 位 比 对 A.文章几次引用 文献,目的是论 证中国古今经典 中对“孝”的理 解
8、诠 释 是 一 致 的。 第二段 第三段 第二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 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是说明孝道是天地常 规通则,是为了论证“ 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 要的观念”,而第三段“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 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 ”是论证“孝”成 为社会伦理制度的哲理根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 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错误。选 项表述错误。 B.文章基于对孔 子“仁学”思想 的认同与接受, 提出了关于“孝” 的意义的论断。 第四段 第四段指出“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 是孔子的“仁学”,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 看成是“天之经” “地之义” “人之行”是可
9、以理解 的,“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 不断释放的过程。所以说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 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 断。选项表述正确。 C.文章在论证结 构上,先引出论 题,再提出观点, 然后纵向深入, 最后补充论述。 对应全 篇 文章先指出家庭和谐需要有家庭伦理,接着提出 “孝”作为家庭伦理具有重大意义这一观点,然后 依次分析了“孝”具有重大意义的原因,“孝”成 为一种伦理规范有哲理依据,“孝”的哲理根据是 “仁学”,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孝”的内涵会 变化,但精神不变。选项表述正确。 D. 文 章 既 肯 定 “孝”的普遍意 义,又指出它的 内涵变化,显
10、示 了作者的思辨态 度。 对应全 篇 文章在第二段指出“孝”是“天道”常规,是“地 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这是普遍意义; 文章又在第五段指出“孝”的内涵会变化,但“孝” 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 度。选项表述正确。 明确设误类型,提出应对策略,实现题型突破 常见的设误类型:论证思路或结构错误;论点与论据关系错误。 命题角度论证思路(结构) 命题设误 点 考 题 文本信息 分 析 应对策略 1. 论 证 思 路 表 述错误。 2. 论 证 结 构 混 淆,总分 和 总 分 总 的 混 淆,并列 和 层 进 的混淆。 3. 立 论 和 驳 论 区 分 不 清。 (20
11、19 全 国 卷 ,T2-A )文章采 用 提 出 问题、分 析 问 题 的 方 式 展 开 论 证,在逻 辑 上 也 是 逐 层 递进的。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 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 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 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 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 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 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 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 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 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 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 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 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
12、间,是为 了解决我是谁、 我属于谁的问 正确。文章 先 提 出 为 人 民 创 作 立 言 的 问 题,然后分 析原因,层 层递进。 1.掌握文本句 与句之间的并 列、 因果、 假设、 条件、 递进、 转 折、目的等关 系; 2.掌握段落层 次之间的相承 (承接、递进)、 相并(并列、对 照)、相属(总 分、 分总、 总分 总)等关系,然 后与选项关键 内容进行比对 判断。 题。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 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命题角度论点与论据关系 命题设误 点 考 题 文本信息 分 析 应对策略 1.选项本 身论据与 原 文 不 符 , 曲 解 文 意 , 不 能证明论 点。 (2020全 国
13、卷 ,T2-C) 文 章 第 二、三两 段对画 继所记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 图、 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 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 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 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 的“实物”而非“原物” 。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 错 误 。 “ 是 为 了 证 明 现 藏 于 台北故 宫 博 物 院 的 能区分事 实论据和 理 论 论 据 , 并 在 文本中找 出论据是 哪一分论 2.选项论 据 正 确 , 但论证的 论 点 错 误 , 曲 解 文意。 3.论点和 论据关系 不成立。 掌故的讨 论 , 是 为 了证明现 藏于台北 “故宫博 物院”的 早 春 图
14、并非 “原物” 。 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 史物质性” 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 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 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 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 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 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 图转变为鼓励 “近视” 的独幅作品。 早 春 图并非 原 物 ”错 误,应该 是 为 了 证明“实 物”不能 等 同 于 “原 物” 。 点或结论 的理论依 据 , 进 而 判断出其 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文化的含义十分丰富,但归根结底是人类价值观与道德观的问题, 是人类面对生存需求所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套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15、 人类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有共性的一面,但不同的国家、民族在其漫长的 发展岁月中,又因不同的生存环境和历程发展出各自的个性。坚持文化 自信,就是要坚持和发扬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近百年的深刻变革特 别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中华民族所形成的一套符合自身发展需 要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坚持对中华民族传统审美理想的自信,是坚持文 化自信这篇大文章中一个不应被忽略的问题。 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理想是什么呢?就是基于中庸之道的含蓄、内 敛、不走极端。例如,在中国绘画传统中,死亡、战乱、杀人等都是不 入画的。人类社会或大自然的极端的、非正常的表现,都不符合中国文 化重视现世生存的情结以及“和为贵”的中庸之道。这与
16、以执着的宗 教信仰为基础的西方文化有很大不同。西方艺术以激情之极度发挥、 揭示之穷尽形相、表现之繁复淋漓为最高境界,比如主张愤怒出诗人, 绘画题材也是无所顾忌,战争、死亡、流血、砍头等揭示人类“原罪” 及其救赎的事物,全都可以入画。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理想。如果 形象地加以比喻,那么中国文化就是“包子”文化,习惯于把事物和情 感包在里头;而西方文化则是“比萨”文化,习惯于把事物和情感亮在 外头。事实上,一个民族的审美理想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制高点,只有站 在制高点上,才能真正与西方文化分庭抗礼。 100 多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传统的审美理想受到强烈 冲击。当然,这其中有历史的必然和变革
17、的必要,无论是今日还是将来, 我们始终有必要同西方文明进行对话,互相借鉴也不应停止。但是,我 们不应樊篱尽撤,甚至举手投降。过去,各种西方现代派及后现代的文 化,包括各种稀奇古怪的建筑、绘画、雕塑乃至以丑为美的文学创作、 艺术表演颇受追捧。这一现象不能说是正常的状态。究其原因,是由于 近百年来我们对自身的文化丧失了信心,甚至盲目自我否定,对西方文 化一味顶礼膜拜。 就所谓“抽象艺术”来说,中国才是鼻祖。世界上只有中国把文字 发展成了一门高妙的艺术,书法作品就是高度抽象的线条。八大山人笔 下的花鸟鱼虫,都经过抽象处理,形成了艺术上的高度真实,连老百姓 都能看得懂。相反,对西方艺术作品而言,艺术家
18、和观众很难建立起共 同的欣赏语境。其实,那些发展了不过 100 多年的西方“抽象艺术”还 很幼稚,很不成熟。现代艺术思潮曾经覆盖整个文艺领域,但在文学、 戏剧、音乐、电影等领域,很多作品突破了艺术的底线,结果失去了观 众和读者。因此,其中不少思潮早已退潮了。回过头来看,中国传统的 审美理想当真落伍了、过时了吗?当然不是。 诗经 、 楚辞 、唐诗、 宋词,到今天仍旧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 大民族与时代的优秀作品,这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中国传统审美理想的 独特魅力。我们必须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 作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
19、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 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树立文化自信,必须大力研究和弘扬中华民族伟大传统的审美理 想。只有如此,文化自信的恢复和重建才能得到更有力的保证,中国才 会在世界范围内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 (摘编自刘斯奋大力弘扬审美自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不同国家的文化彼此间既有共性,又各有个性,其个性是由不同的生 存环境决定的。 B.中华传统审美理想根植于中庸之道,具有重视现世生存的情结,是中 华文化的制高点。 C.中国绘画传统排斥社会与自然中的非正常现象,西方绘画则以此为 创作的重点题材。 D.追捧不
20、乏糟粕的西方现代派及后现代文艺作品,正是我们丧失了自 身文化自信的表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开篇即确定文化的内涵,并做了进一步的论述,这为谈论坚持文 化自信和审美自信奠定了基础。 B.文章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分别论述了中西方 审美理想的差异和中西文化的不同。 C.文章将中西方的抽象艺术进行比较分析,有力论证了中国才是抽象 艺术的鼻祖,凸显了写作意图。 D.对于中华传统审美理想,文章先阐述内涵,再论述应如何对待,然后 指出它对创作的重要性,逻辑上逐层递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若
21、要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使其与西方文化分庭抗礼,弘扬中华传 统审美理想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举措。 B.孔子认为关雎一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句评论体现了中 华传统审美理想的特征。 C.西方的“抽象艺术”发展历程不过 100 多年,作品很不成熟,很难获 得艺术家和观众的欣赏。 D.要想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审美理想 的魅力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21 分) 材料一: 世界各国正在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强制人们保持社交距离,从而 减缓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保持社交距离的目的是防止人员混集导致 病毒传播。自我隔离是保持社交距离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的更
22、加明确, 是防止已感染人群或与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群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在目前的疫情状况下,保持社交距离也许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最新 计算机建模研究报告说,除非有疫苗或特效药问世,或采取激进的隔离 措施,否则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也许需要维持到 2022 年。这是因为,假 如病毒存在季节性变化,疫情仍有反复的可能。 保持社交距离成为抵抗新冠病毒的重要策略,自有其原因。有研究 发现,新冠肺炎患者得病早期传染性极强,潜伏期病毒携带者也有传染 性。假如一个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但依然正常进行社交活动,在两个月 之内,可能会使近 6 万人感染。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新冠病毒的无症状 感染者也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23、这些人也许不知道需要自我隔离,但如 果能自觉保持社交距离,也能在无意间阻止病毒的传播。已经有证据显 示,与他人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可以减缓病毒的传播速度,避免出现病 毒传播的多米诺效应。对武汉疫情的研究显示,大规模管控措施的实行 让武汉的基本传染数从 2.35 降到了接近于 1。而当基本传染数达到 1 时,病例数就不会再继续增加。 (摘编自叶子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究竟有多重要?) 材料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数千年来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礼仪。但完备不等 于科学,现代社会讲求科学;完备也不等于简便,现代生活方式要求礼 仪简便易行,而不能烦琐或不周。握手礼不科学者有四,繁而不周者有 三。易传染疾病;多
24、握之后易疲劳;握后常不能及时洗手,给健康带来隐 患;明知有传染病却因害怕失礼而不得不握;此四者为不科学。十数人 须一一握手颇费时间;数十人不能遍握而于无意中造成亲疏之别;群众 场合只能握其代表;此三者为繁而不周。有此四不科学三不周,握手礼 作为相见礼应当废除。 拱手礼可以全面避免上述“七累”,此为显明之理,不再具论。其 实,拱手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 礼记曲礼上:“遭先生于道, 趋而进,正立拱手。 ” 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 ”而握手礼是近代 的舶来品,既然存在诸多弊端,不如重行拱手礼。 拱手礼的好处至少有五条。其一,避免了上述“七累”,已是于我 民族功莫大焉。其二,当前疫情严重,需要全面
25、防治,不但需要有医疗保 障,有诸多净化环境的科学措施,还要有改礼惠民的人文措施。废“握” 改“拱”,不费一钱一物,可谓“一举手之劳”,而风气所开,顿可“防 患于未然” 。其三,今后若有甲肝、乙肝或其他接触传染的病毒、细菌, 至少不会因每日几十亿人次的相互握手而辗转传播,害我人民。其四, 拱手礼作为传统礼节,有很高的文化认同度与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五, 拱手礼颇有特点,潇洒自如,仪态端庄而礼意浓切,颇具中华文化的魅 力,若能成为“国礼”,则为又一朵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礼花” 。 (摘编自项纯文倡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 材料三: 据媒体报道,4 月 4 日从上海站始发的列车上,有乘客因摘口罩吃 饭
26、引起其他乘客不满,引发双方冲突。这提醒我们在继续关注疫情的同 时,也要直面常态性的疫情防控可能给社交距离、社会行为规范乃至社 会心态带来的微妙变化。 高铁毕竟不同于地铁可以完全禁止进食,铁路部门也没有相关禁 令,那么,坐高铁进食也就很难用违反相关规定来定性。但从防疫角度 来讲,这样的行为引起一些乘客的担忧不无道理。这种模糊的界限,其 实更需要具体情境下的个体去把握,不能完全用规定去裁定。如列车员 就可以建议乘客错峰进食,并且在进食前与周边乘客进行沟通。这或许 增加了高铁进食的复杂性,却有利于减少误会乃至冲突。 疫情是对社会的全方位考验,自然也包括行为模式、社交规范等。 我们确实需要重新思考“亲
27、密”关系的界定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行为 习惯。疫情发生后,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再次出现。对于我们这样一 个还未适应分餐制的社会来说,普及公筷、公勺与其说是一种就餐礼仪 的改变,不如说是一种社会观念的更新。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疫情的特殊性,讨论疫情下的公共社交规范, 可能不完全适用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群己权界” 。美国作家桑塔格在 疾病的隐喻中就有过这样的论断:大规模的传染性流行病不仅是一 个医学事件,而且被当作是一个文学事件,一个道德事件。我们或可将 之理解为,传染性疫情也可能引发道德危机。正常的社交距离在疫情时 期可能面临挑战,一些看似正常的行为可能被视为是“不道德”的,如 高铁进食引发的争议
28、。再比如,疫情可能加剧群体心理的“敏感化”, 容易催生非理性过激反应甚至是歧视。像个别地方对于疫情重点地区 人员予以标签化对待,甚至严重到恐慌的程度,这是非理性的,也不啻 为疫情带来的次生灾害,这也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这是疫情期间被广泛宣介的理念。但落到现 实中,它需要体现在每个人的具体行动中。应该明确的是,保持必要的 社交距离,并不等于冷落、冷漠和互相排斥。相反,面对传染性疫情,最 需要的是社会各个单元、个体的互相包容、配合与合力应对,任何“以 邻为壑”的做法都将放大疫情带来的伤害。 (朱昌俊重视疫情防控带来的社会心态变化) 1.根据材料,下列有关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的表
29、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保持社交距离能够有效降低人们感染病毒的几率。 B.保持社交距离的可行性措施是戴口罩、行拱手礼。 C.保持社交距离突破了对“亲密”关系的原有界定。 D.保持社交距离需要人们理性、平和、包容的心态。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材料二从科学与简便出发,提出保持社交距离的做法,具有现实意 义。 B.材料二的倡议可从侧面印证疫情防控可能带来社交距离变化这一观 点。 C.材料三认为高铁进食事件属于社交行为规范问题,不能依据规定评 判。 D.材料三由时事开篇,并紧扣当下疫情评述,这与文体和写作意图有 关。 3.下列社会现象
30、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 A.在行人稀少的大街上摘下口罩吸了两口新鲜空气,结果引来几道异 样的目光。 B.在楼道遇见老家是湖北的邻居,邻居开口说:“今年我们可没回老家 过年。 ” C.公交车公司要求乘坐公交车必须戴口罩,上车必须先扫健康码,再刷 公交卡。 D.某地商场在入口处张贴警示标语:“体温过高者及疫区返回人员不得 入内。 ” 4.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 分) 答 : _ _ _ _ 5.2020 年 3 月底发布的歌曲拱手礼,一经传唱便深受欢迎。请阅读 下面歌词,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歌曲受欢迎的原因。(6 分) 拱手礼(节
31、选) 曲 波 右拳握如日,左掌弯如月, 怀抱天下一拱手,春风扑面起。 小草挺胸敬,昆仑谦和迎, 不卑不亢一作揖,亲近我和你。 逢年遇佳节,祝贺祝贺庆典礼, 相互行个拱手礼,祥和又喜气。 无论喜相逢,还是还是惜别离, 高山流水一作揖,情意绵万里。 答: _ _ _ _ 热点热点 2:2:信息整理信息整理 论证分析论证分析 厘清句段明脉络 /数据链失分诊断区/ A /模拟练冲刺双一流/ 1.D A 项,原文是又因不同的生存环境和历程发展出各自的个性, 选项漏掉了 历程 。 B 项,原文 中国文化重视现世生存的情结以及 和 为贵的中庸之道,以及是表并列的关联词,表明重视现世生 存的情结与 和为贵的中
32、庸之道为并列关系,加上第二段前两 句表明中华传统审美理想是基于中庸之道的含蓄、内敛、不走 极端,可知重视现世生存的情结不是中华传统审美理想的特点。 此外,文中明确所说重视现世生存的情结的是中国文化,中华传统 审美理想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不能由此得出中国文化所具备的 特点中华传统审美理想也一定具备,所以 中华传统审美理想 具有 重 视现世生存的情结的说法并不明确,故 B 项错误。C 项,以此为创作 的重点题材表述不当,原文是说西方绘画不回避表现这些内容。 2.C 文章第四段将中西方的抽象艺术进行比较分析,是为了表明中国 的抽象艺术优于西方,并不是论证中国才是抽象艺术的鼻祖 。 3.C 很难获
33、得艺术家和观众的欣赏不当,应为西方艺术家创作出 来的抽象作品,观众看不懂,难以与艺术家产生共鸣。 /预测练命题风向标/ 1.B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 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 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 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 项,可行性措施是戴口罩、行拱手礼错。原文只是说保持社交 距离成为抵抗新冠病毒的重要策略,而戴口罩、行拱手礼只是可 行性措施的一部分。 2.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 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
34、真、仔细地比较、 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C 项,原文只说很难,并不代表不能 。 3.C 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 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 法的类型,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 法。 材料三的观点是我们确实需要重新思考亲密关系的界定及建立 在此基础上的行为习惯 由于疫情的特殊性,讨论疫情下的公共社交 规范,可能不完全适用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群己权界 ,也就是说在 疫情状态下,会有一些不同于以往的、特殊的做法。 C 项, 要求乘坐公交车必须戴口罩,上车必须先扫健康码,再刷
35、公交卡 , 这是公交车公司为确保乘客健康安全而采取的常态化防疫措施,不能 证明材料三观点。 4.【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结构的能力。答题时注意 分析文章的思路,概括出各个段落层次的主要内容,分析中心论点和分 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论证 的结构特点。 材料二共分三段。第一段论述的是握手礼不科学者有四,繁而不周者 有三;第二段论述的是拱手礼可以全面避免上述七累 且是中 华民族的传统礼节,提倡重行拱手礼;第三段论述的是拱手礼 的好处至少有五条 。从整体来看,第一段是否定握手礼,二、三段 是肯定 拱手礼 ,采用的是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 再看段落内部结构,
36、 第一段先分析握手礼不科学者有四,繁而不周者有三,然后说有 此四不科学三不周,握手礼作为相见礼应当废除,这是先分后总。第 二、三段,先提出提倡重行拱手礼,再分析拱手礼的好处至少有 五条,这是先亮观点再分析,属于先总后分。 答案:整体采用正反对照式(或: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先分析握手 礼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拱手礼的好处。局部论证采用总分结构。先 分后总论述应废除握手礼,先总后分论述应重行拱手礼。 5.【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以及个 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 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然后 结合具
37、体作品进行分析引证即可。 材料一指出保持社交距离成为抵抗新冠病毒的重要策略 已经有证 据显示,与他人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可以减缓病毒的传播速度,避免出 现病毒传播的多米诺效应,而这首歌曲提倡的拱手礼为疫情期间 保持社交距离提供了可行方法。材料二分析了拱手礼的好处至少有 五条,其中有今后若有甲肝、乙肝或其他接触传染的病毒、细菌, 至少不会因每日几十亿人次的相互握手而辗转传播,害我人民 拱手 礼作为传统礼节,有很高的文化认同度与广泛的群众基础 等,可见 拱 手礼顺应疫情期间人们对健康、得体礼仪的需求。材料三说应该 明确的是,保持必要的社交距离,并不等于冷落、冷漠和互相排斥。相 反,面对传染性疫情,最需要的是社会各个单元、个体的互相包容、配 合与合力应对,而这首拱手礼正是倡导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有 利于形成平和理性的社会心态。这就是这首歌受欢迎的原因。 答案:为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提供了可行方法;顺应疫情期间人 们对健康、得体礼仪的需求;倡导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有利于形成 平和理性的社会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