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散文阅读“时代变迁”主题精练 含答案.docx

上传人(卖家):春光无限好 文档编号:1057636 上传时间:2021-0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散文阅读“时代变迁”主题精练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1届高考散文阅读“时代变迁”主题精练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1届高考散文阅读“时代变迁”主题精练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1届高考散文阅读“时代变迁”主题精练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1届高考散文阅读“时代变迁”主题精练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1 届高考散文阅读“时代变迁”主题精练 一、阅读下面作品,完成 1720 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7 分。)南门坛上南门坛上 一条蜿蜒曲折的青石铺就的街道,在叙述着她往日的辉煌,临水而筑,白墙黛 瓦的古屋鳞次栉比, 仿佛一条条小船, 只要一伸手, 你就能触摸到那碧波荡漾的河水; 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布局,让身处闹市的你,顿时有种“结庐在人境,而无 车马喧”的清净与舒畅,她就是常熟人的记忆南门坛上。 “南门坛上”始建于明洪武三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因此处建有城隍庙 祭坛而得名,她见证了常熟几百年的沧海沧田。 “南门坛上”是旧时常熟南门的重要水道,南来北往的各类载货船只,云

2、集于 此,铸就了其商业的辉煌,四丈湾,上塘街、总马桥,平桥街、君子弄、进河桥弄、 东仓街,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就像一根根柔丝带,把往昔的梦,从记忆的洞穴里一点 点地掏出。 巷口冒着热气的豆浆油条, 花式各样的本地糕点, 还有醇香甘甜的糯米酒, 无不勾起你早已乏味的食欲。 我不是常熟人,却与坛上有着不解情缘,坛上曾留给了我抹不去的童年回忆。 我的姑父家就在坛上的君子弄,弄内曾有明代清官吴寅的宅第,吴寅有功不言功,亦 不争功,有“君子之称。小时候,过年总会去姑父家住上几天,在摇曳的煤油灯下, 倚在姑父怀里,听他说坛上的故事,是我最享受的时光。姑父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坛 上,坛上的故事对他来说如数家珍,

3、姑父说,坛上以前可热闹呢!青石板路溜光发亮, 两旁店面林立,茶馆、饭馆,腊肉店、浴室一应俱全。这南门坛上为什么这么旺呢? 据说,朱元璋得了天下,想为自己父母建皇陵,可惜啊,当年自己穷困潦倒,父母死 掉,胡乱埋了,如今天下大定,父母的坟头早已不知所踪。这位朱皇帝啊,孝心还是 可嘉的为他父母造了好多的衣冠冢,好让他父母的亡灵安息,常熟的衣冠冢就在 南门坛上,所以啊,坛上才如此兴旺!当然,后来我知道,坛上如此兴旺,绝不仅仅是 沾了“皇气”。卖菜的、卖粮的、织毛衣的、都小孩儿的,所有这些密密麻麻编织着 自己的生活的寻常百姓才真正早就了坛上的兴旺。 耳濡目染之下,关于旧时的坛上,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这

4、样一幅动态的水 墨画。春日清晨,瑰丽的阳光暖暖地洒在坛上,青石板上的露水,在朝阳的折射下仿 佛晶莹剔透闪着红光的珍珠,转眼又实成了一面面墨绿底子的镜子,异彩纷呈,码头 边,船工们蹙着眉,抽着烟,在拥挤的河道中,为寻一靠岸处发着愁,茶馆里的谈笑 声,卖菜的吆喝声,孩子们的嬉笑声,船工们上货时的号子声,犹似一曲浑然天成的 民间交响乐,响彻于坛上的天空,让烦躁的您,有种迷醉的快感。 “南门坛上”与很多文人雅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出名的,莫过于“得意 楼”了。得意楼为砖混结构的茶楼,在其它古建筑的掩映下甚是显眼,镂空绘饰的朱 漆门窗,雕刻精美的木制转角楼梯,古色古香的桌凳,样式古拙的茶具,让你有种似

5、 曾相识的归属感,古时,“得意楼”是常数城里最高的建筑,楼分三层:最上面一层 是专门给商会的会长及某些有身份的贵人设置的, 第二层是接待谈生意的商人的雅座, 底层期是脚夫喝茶听书的地方,坐在楼上靠窗处,沏一壶新茶,邀一缕清风,约一二 好友,不远处虞山尽收眼底,在“山气日少佳、飞鸟相与还”的美景中侃侃畅谈,岂 不是人生得意之乐事。金尊招牌上“得意楼”三字是两朝帝师翁同龢亲书。变法失败 后,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的翁老先生被罢官,回到了常熟老家,过着 半隐的闲云野鹤生活,坛上自然是其闲暇之时必去之地,他也自然成了这座古老茶楼 的常客,看着“得意楼”三个遒劲大字,我很难想象他书写此三字时,

6、内心真的“得 意”,却仿佛看到了夕阳中一位苍髯老者,朝着帝京的方向凭栏北眺的身影。“六十 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一首临终绝笔诗道尽了悲凉。 除了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南门坛上”还是常熟特产博物馆。蕈油面、酒酿饼, 盘香饼,叫化鸡、走油肉随便一样就能让你垂涎三尺,小时候,徜徉在坛上的街道, 总会觉得大人给的零花钱太少,在众多地方特色浓郁的美味中,我最钟爱的要属走油 肉。走油肉是将上好的五花肉切成规则的大方块,然后焯水,冲冷,晾干,再放入油 温适合的油锅里小火慢炸,待肉表面金黄起泡,方大功告成,过年时把它切成薄薄的 大片,让它与爆鱼,白菜,蛋饺、鸭蛋一起在蒸汽的作用下,相互渗

7、透,裹挟,十几 分钟后,一盆香气四溢的蒸菜,便在我们的口中肆意了。 然而,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由于商圈的变迁,坛上渐渐失去了往昔的热闹。 年轻人外迁打工,只余老人寂寞地留守在青石街上。老屋年久失修,巷弄之人管理, 小商小贩占道经营,“脏乱差”儿于成了坛上的代名词,让很多依恋她的人,不由得 扼腕叹息。 2018 年 10 月 1 日,“南门坛上”经过整修,重新开街,千年熙攘又徐徐展开, 车水马龙、人声晶沸的场景又出现在了坛上的巷陌间,得意楼化身“得意楼茶艺蒸菜 馆”,以辅菜为主,辅以茶艺,评弹的经营模式在常熟日益兴盛的餐饮界抢占了一席 之地,五芳斋、状元楼等老字号也重焕青春,与时尚的咖啡馆,西

8、餐厅交相辉映,人 来人往,车履不停,后轮压过前轮的印记,后人踏上前人的脚步,老去的在这里安详 老去,年轻的生命在这里蓬勃生长,“历史”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提醒我们不断向前。 在一个夏日傍晚,我又一次来到了“南门坛上”,一抹殷红的晚霞横斜于西山, 湛蓝的天空中浮动着的大块云朵在夕阳的辉映下如火焰一般,映红了河面, “东里”、 “西里”相对而立,细腻的小青砖,穹形的门洞,整整齐齐地镌刻了近百年的光阴, 历史不过一瞬,人间己是辗转几重岁月,坛上虽是新的,但精髓没有变;人生也一样, 如白驹过隙,刹那十年,人虽然老了,但心气儿还是一样的,看着那恢弘典雅,在夕 阳的余晖中越发迷人的新 “得意楼” , 我仿佛又

9、看到了翁同龢老先生凭栏远眺的身影。 (取材于徐志俊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她见证了常熟几百年的沧海桑田 沧海桑田:比喻常熟变化根大 B.坛上的故事对他来说如数家珍 如数家珍:对所讲故事很熟悉 C.编织着自己的生活 编织:指人们规划,经营自己的生活 D. 镌刻了近百年的光阴 镌刻:用刀雕刻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 分) A、 文章追忆童年往事,描写风物特产, 叙述街区变迁, 饱含热爱之情, 体现 “形 散神聚”的特点。 B.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清新幽美的江南水乡风光。展现了热闹淳朴 的市井生活。 C,历史掌故、传说和

10、古诗词信手拈来,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文学色彩,增强了 作品的可读性。 D.第段详述走油肉的制作方法和过程,目的在于说明坛上人生活富裕,也表达了 作者的自豪之情。 3.第段写道:“坛上虽是新的,但精髓没有变:人生也一样,如白驹过隙,刹那 十年,人虽然老了,但心气儿还是一样的。”结合语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分) 4.文章在第段和第段两次写到,仿佛看到了翁同龢先生凭栏眺望“身影”,请 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两处“身影”的含义,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用意。(6 分) 答案: 1.(3 分)D 2.(4 分)D“目的在于说明南门坛上人生活富裕”错。 3.(4 分)答案示例: 坛上虽然经过整修焕然一新,

11、但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没有改变;(2 分)人也 一样,一代又一代,生命虽然短暂,但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是不变的。(2 分) 【评分标准】两个“不变”,各 2 分。 4,(6 分)参考答案: 第一处旧得意楼上前同龢远眺的背影,暗示了老先生对国家和民族安危的担忧,对 自身命途多舛的无奈;(2 分)第二处新得意楼上翁老先生远眺的背影,则含蓄地表 达了作者对新时代国家富强、 人民生活幸福的欣慰之情。 (2 分)两处想象前后照应, 巧妙地构成了今昔对比,(1 分)既强化了主题,又使文章含蓄蕴藉。(1 分) 【评分标准】两个“背影”,各 2 分:用意,2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

12、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一份久远的歉疚一份久远的歉疚 阎连科阎连科 宛若我不知道我的出生年月一样,也说不清我是何年何月开始读书。家在中原的一 个偏穷村落,父母计时,一般都依着农历序法,偶然说到公元年月,村人们都要愣怔 半晌。在中国乡村,时间如同从日历上撕下的废纸。之所以有着时间,是因着某些事 件。事件是年代的标记,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标志着的岁月。 20 世纪 70 年代,我由初中晋升高中时,对阅读小说因过分迷恋,而对人生,也因 此变得有些迷惘。想横竖反正,我的命运就是同父母一样种地,不得不作于日出,息 于日落;因此,并不相信你考取高中就可以不再耕田种地,可以让你变为不是农

13、民的 城里人了。也就无为而治,随遇而安,陪着同学们如同打哄看戏一样,参加了那年的 升学考试。其时,录取的政策是凡有城镇户口的同学,必须百分之百地予以录取;而 对农村户口的学生,既要看考试分数,还要看大队和学校的共同推荐。就分数而言, 二姐的分数远高于我;就推荐而言,我姐弟二人,就只能有一人可读高中。 话是午饭时候父亲从门外带进家的。 那是夏天, 知了的叫声, 在果实累累的树枝上, 叫得烦躁不安。父亲坐在我家的院里,说了我和二姐只有一人可以读书上学的情况之 后,他看着我和二姐,有些为难、又有些犹豫地说道,家里的境况,你们也都明白, 人多嘴多,谁都必须吃饭,又要给你们大姐看病(我大姐那时常年有病)

14、,这样,也是 确实需要你们有一个留在家里种地,挣些工分。父亲说完,我和二姐在那个时候都端 着饭碗,僵在父亲面前,谁都没有说话。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 地流动。就像时间成了石块,无形地砌在了我与二姐和父亲之间。 就这样过了许久许久,母亲从灶房端着饭碗出来,说都吃饭吧,吃完了饭,再说这 事。 就都各自吃饭去了。 忘记了二姐是端碗进了屋里,还是端碗去了别处。而我,端着用红薯叶子煮了红薯 面条的一碗粗粮汤饭, 到了门外的一棵树下。 树下空无他人。 我就在那乡村的空无里, 却是无论如何也无心食咽那碗汤水饭食。 也就在这个时候, 在所谓人生的十字路口上, 在我正为上学还是不上的迷惘里,下乡

15、到我们村里的一个知青,男,穿着蓝色制服, 三七分头,高个,他款款地从村街上走过,还和熟人点头说话。说话的顺序,是村人 恭敬地先和他说。而他自己,只是懒懒洋洋地点头哼哈着答话别人。 他答着去了。 可我, 在他走后很长的时间里, 都还看着他的背影, 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 就在那一瞬间,我忽然猛烈地想要继续读书,想要去念我的高中。也就匆匆地吃饭。 匆匆地回到家里,看见二姐也正端着空碗,从哪儿出来到厨房盛饭。 我们在院里对望了一眼,谁也没有说话就和彼此谁都不太认识对方一样。 下午,下地劳动,不知为何二姐没去。 晚饭,二姐也没有在家吃饭。 饭后,二姐也没有很快回家。 我问母亲,二姐呢?母亲说,找

16、她同学去了。也就这样,把一段命运暂时搁着,就 像把一个疮疤暂时用膏药糊了一般,也就睡了。月落星稀,窗外有清明夜色,有蛐蛐 的叫声,还有半透明的潮润的夜气。睡到半夜时候,也许我刚要睡着,也许我已经睡 着,刚好醒来,就在这个时候,我家大门响了。二姐的脚步,轻柔地落在院里。接下, 那脚步的声响,到了我睡的门口,犹犹豫豫,滞重下来,仿佛是犹豫之后,二姐推开 了我睡的屋门,进来站到了我的床前。 我从床上坐了起来。 二姐说:“你没睡?” 我以“嗯”做了回答。 二姐说:“连科,念高中,姐不去了,还是你去念吧。” 说完这话,二姐似乎借着窗中的月色,看了看我。我不知道那时的二姐,看见了我 什么表情。而我,却隐约

17、看见,二姐的脸上仿佛挂着凄淡的笑容。笑着转身走时,还 又对我说道:“你好好读书;姐是女的,就留在家里种地。” 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高中的开学。在开学的前一天里,二姐给我买了一支钢笔, 送给我时,她眼里含着泪水,却是依然地笑着说道:“好好读书,连二姐的那份也给读 上。” 现在,三十年之后,我给我的孩子和侄男甥女们说起这些他们都有些愕然,有些不 敢相信。不是不敢相信二姐因是女的,方才让我这个男孩读书,而是不敢相信,有个 漫长的时代,作为父母,普遍无力去供他们的孩子吃饱肚子,并读完初中、高中。这 是一个时代给所有做父母和子女的人们,留下的一份社会自己早已忘记了的歉疚。 我想,我应该把这份歉疚记述下来

18、,不说留给别人,也该留给我的孩子和我的那些 侄男甥女们。 (选自今日文摘)2020 年第 14 期)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 首段列举了几个典型事例“说不清自己出生年月” “村人们说到公元年月要愣怔半 晌”,表现了当时农村思想文化方面的状况。 B. 在文章中,“无为而治”“随遇而安”表明了我在开始时对考高中的态度很随便, 后来我遇到村里的知青,态度发生了改变。 C. “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这句话饱含深意,写出了我对外面生活的向往, 我开始重新考虑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D. 我的后辈们听了我和二姐的故事后”“ 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 ,表明了两 个

19、时代差异很大,两代人之间无法理解和沟通。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 项是( ) A. “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写 出我和二姐此时因为只有一个人可以上学的问题而内心沉重。 B. 下地劳动,不知为何姐没去,“晚饭,姐也没有在家吃饭”,饭后,二组也没有很 快回家”这些语句引起读者的想象,为后文做了铺垫。 C. 文章描绘了优美热闹的夜景,意在烘托二姐主动牺牲自己成全弟弟的美好形象。抒 发了对二姐的赞美之情,为全文增添了一丝轻快色彩。 D. 文章描述男知青时, 通过外貌描写突出了他与村民的不同, 同时男知青 “点头哼哈” 的态度和村民“

20、先和他说话”的恭敬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3. 请阅读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及作用。 4. 本文画线部分隐含着二姐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答案】【答案】 1. D 1. D 2. C 2. C 3.3. 含意: 我对二姐有歉疚, 我也认识到我和二姐的命运是时代造成的, 那个贫穷的、含意: 我对二姐有歉疚, 我也认识到我和二姐的命运是时代造成的, 那个贫穷的、 特殊的时代对二姐的求学生涯有歉疚,我要把这份特殊时代的求学悲剧记载下来,让特殊的时代对二姐的求学生涯有歉疚,我要把这份特殊时代的求学悲剧记载下来,让 我的后人珍惜眼前幸福生活。 作用: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呼应标题, 表达了我的观

21、点,我的后人珍惜眼前幸福生活。 作用: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呼应标题, 表达了我的观点, 点明并加深了文章主旨。点明并加深了文章主旨。 4.4. 不能继续读书时内心的伤感和痛苦。如”笑容是凄淡的”不能继续读书时内心的伤感和痛苦。如”笑容是凄淡的”“眼里含着泪水”。“眼里含着泪水”。 在弟弟面前强颜欢笑掩饰自己对读书的渴求,如”姐是女的,就留在家里种地” “连在弟弟面前强颜欢笑掩饰自己对读书的渴求,如”姐是女的,就留在家里种地” “连 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对弟弟读书的期望与祝福。如“好好读书”的叮嘱,送给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对弟弟读书的期望与祝福。如“好好读书”的叮嘱,送给 弟弟钢笔。弟弟钢

22、笔。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与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 D 项,“两代人之间无法理解和沟通”分析错误,“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只 是他们对那段曾经的岁月不了解,并非无法理解和沟通,文末“也该留给我的孩子和 我的那些侄男甥女们”等也可以看出两代人是可以理解和沟通的。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 项,“热闹”分析错误,“有蛐蛐的叫声”以声写静;“意在烘托二姐主动牺牲自 己、成全弟弟的美好形象,抒发了对二姐的赞美之情”过度解读,本文中关于月光夜 色的描绘并不在于烘托二姐形象,只是人物活动的环境。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

23、析文学作品结尾含意和作用的能力。 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时,要从不同的层次去分析,既要分析出基本意思,也要分 析出内含的情感等。“不说留给别人,也该留给我的孩子和我的那些侄男甥女们”表 明了自己的写作意图,给二姐,给后辈。给二姐是为了表达歉疚,“把这份歉疚记述 下来”,同时在结构上呼应标题“一份久远的歉疚”;给后辈,是让他们在理解过去 的基础上珍惜现在。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文章画线部分隐含的人物的心理、 要结合全文内容对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扣住语句的典型手法,如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本题 中对二姐进行了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刻画,分析时要重点扣住这些。“凄淡的 笑容”“笑着转身走”“眼里含着泪水,却是依然地笑着”等描写,看似矛盾,实则 写出了二姐内心不能继续读书的痛苦,而这种痛苦又不能流露出来,所以只能是强颜 欢笑。“你好好读书;姐是女的,就留在家里种地”“好好读书,连二姐的那份也给 读上”等语言描写更是表现了二姐对读书的渴望。两次“好好读书”的叮嘱,送给弟 弟钢笔的举动,都体现了二姐对弟弟的期望与祝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二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届高考散文阅读“时代变迁”主题精练 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