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人教部编版(1).docx

上传人(卖家):孙红松 文档编号:1092705 上传时间:2021-02-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人教部编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人教部编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人教部编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人教部编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人教部编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清平乐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清平乐.村居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整首词清 新质朴,浅显易懂。词的上阕开篇写景,构成了清新优美的农村环境,下阙写了老夫妇三个儿子的活 动, 整首词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对幸福和谐、 安居乐业的乡村生活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本单元以“乡村生活”为主题,内容简单易懂,为了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情感,教师 引导学生通过初读、默读、读出韵律、边读边想象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再此基础上提示学生抓关键 词,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

2、学生情况:学生情况: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古诗了,对古诗词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古汉语文本有畏 难情绪。他们往往能把一篇古诗背下来,但却不能很好的体会和分析文章美在哪里,但他们对朗读文 本还是很感兴趣的。 鉴于此, 课堂上我主要以各种形式的朗读为平台, 引导学生品析 清平乐村居 , 并能向同学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 教学方式:教学方式: 教师鼓励学生自主读,按照上下阕的顺序逐段理解想象,从整体角度理解大意,在理解大意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练习表达,从而体会“村居”的整体意境。 教学手段教学手段: 根据学生对词的理解,以及已有的认知,结合词人的生活经历, 赏评交流进行体验。 技术准

3、备技术准备:制作 PPT 课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的 3 个生字,适时引领学生理解“翁媪”“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3. 朗读课文,放飞想象,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体会词人对温馨、平和的乡村生活的向 往之情。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主要采用阅读法、讲授法、实践法、自学辅导法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知宋词 1、同学们,中华民族历来被成为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对于古诗,我们并不 陌生,今天我们到文化的长河中采撷另一颗璀璨的珍珠词。 2、关于词的相关知识你了解哪些,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学生自由汇报

4、)。 3、课件: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是伴乐歌唱,所以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曲子词,词萌发于隋 朝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所以我们也称之为长短句。词的曲调名称作词牌。 二、初读感知,读通读顺,明晰词的形式特点 1.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出示)清平乐 村居。齐读课题。 2、正音:乐(yu) 齐读课题。(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的间隔号 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词牌名还有满江红虞美人卜算子等。 过渡: 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辛弃疾的这首词清平 乐村居。 1.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

5、文,要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一字不差。 2. 学生自读课文。提醒:轻轻地读,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去寻找那种清静、平和、惬意的感觉。 3. 检查初读。 谁来都给大家听? (读得正确即可,教师相机正音。) 4、教师相机正音,指导书写“锄豆”的“锄”。 指名学生朗读。 齐读全词。 5.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词的特点: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词有上下片;词是押韵的。) 6. 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没有哪个字、哪个词语、或是哪个句子不理解。 有问题吗?有了问题,怎么办? 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 学生自主学习。 7. 交流释疑。 我们先来说一说,经过讨论解决了哪

6、些问题? 预设:“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翁”字上面是一个“公”字,那就是说“翁”指老 公公。 “媪”字左边一个“女”字,就是指老婆婆,老奶奶。 翁媪就是指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妇。 预设:谁知道“溪东”这个词的意思? 预设:“锄豆”这个词可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得联系上下文。哪位同学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锄 豆就是锄豆子地里的杂草) 我们可不能被文字的表面意思所迷惑。不过,我们总是在错误中长大的。 四、再读课文,感受韵律之美 1. 我们理解了一部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这首词。生齐读。 2. 听到你们读,老师也非常想读。 师努力用清新的语调读,力求读得入情入境。 3. 你们知道老师为

7、什么读得好吗? “词”也叫长短句,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 “小”“草”“媪”(课件让这三个字闪烁),发现了什么?(第一二四句末尾三个字韵母都相同, 都有“ao”) 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大家把词的上阙 读读,感受一下。(生读) 我们看词的下阙哪些字押韵?(东 笼 蓬) 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 这首词有意思吗?我们再读一读。 五、放飞想象,浸润静谧之美 1. 孩子们,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浮现出哪些画面? (生简介画面: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 2. 品环境 好茶需要慢慢

8、饮,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我们就细细品来,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 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一二两句? 你从这两句中看到了什么景物?词人为什么说是“青青草”,而不是“青草”? 赏景不仅仅要用眼睛,还要学会用耳朵来聆听!(课件播放潺潺的溪流声) 这样的美景属于你,美美地读一读吧。 读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茅檐”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简陋,为什么 还给你们产生这样美的感觉呢?老师告诉你们: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檐”这个词在诗人 的笔下频频出现。 一个“茅檐”,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让我们把这种美好 的感觉读出

9、来。生齐读。 3. 品人物 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一家人呢?请接着读下面。 这一家一共有几口人? 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预设: 品小儿 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 我说:“你是个无赖,你高兴吗?” 为什么? 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是“无赖”呢?(活泼、可爱) 是的,古代有许多词的意思到了现在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差别,今后我们还会遇 到这样的词。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小儿可爱呢 品“卧”。“卧”是什么样的姿态? “卧剥莲蓬的样子”能想象出来吗? (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一会儿还会仰着,高兴就打个滚,摇头晃脑,晃动着小脚,侧着身 子,用手托着头) 师

10、生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 师引说:他是多么快活、愉快、自由自在、幸福、惬意 难怪冰心奶奶说, “除了宇宙,世上最可爱的就是孩子”,就是你们,就是这个小儿。谁来读读这句? 品大儿和中儿 喜欢大儿,因为他很勤劳。 喜欢中儿,因为他会编织鸡笼。会编织鸡笼,那就是说他心灵手巧 品翁媪 师讲解:虽然他们年岁逐增,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老小,其实老人往 往和孩子一样可爱。前面有同学提出“相媚好”这个词不懂(课件突出“相媚好”)。你们看图,两 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的聊天,这就是相媚好。 “相媚好”指两个人很亲热地说着有感情的话。他们嘴

11、里操着吴音会说些什么呢? 老人们,这么亲密地、甜蜜的说着话儿,拉着家常,这就是相媚好。 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孩子们,你们觉得这一家人生活得怎样?(幸福、甜美、快乐、温馨、自由自在、与世无争) 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你们向往这样的 生活吗?师引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仅仅是“翁”和“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让我们也醉一回吧!(放音乐,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记住这首清平乐。 听了同学们的吟诵,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画,仿佛听

12、到了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 诵这首清平乐 六、拓展延伸,品悟作者心境 1. 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对这一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 2. 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请同学们读一读: (补充资料: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南宋的大部分江山被金人占领,因此辛弃疾从 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正当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的时候,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一味地 向金人求和。主和派排挤、打击辛弃疾,把他发配到江西上饶一个偏僻的小乡村。在这个小乡村,辛 弃疾一呆就是二十年。然而,在这二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铁蹄的践踏下生活,辛弃疾很想 救民于水火,却无法施展报负,在一个风雨

13、交加的夜晚,一位六十七岁的老人僵卧病榻,高呼:杀贼! 杀贼!然后悄然离世。) 3. 辛弃疾为什么会向往着一家五口静谧美好的生活呢? 4.让我们再次记住这首清平乐。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茅檐 低小 环境 乡村美 溪上 青青草 翁媪 相媚好 无忧无虑的生活 人物 怡然自乐 大儿、中儿、小儿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笔下不多见的一首质朴、清新的田园词。茅檐、小溪、青草、翁媪、孩 童共同构成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表达了词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学这首词,我 主要采用“诵读体悟”的方法,引领学生读出音律,读出画面,读出情韵。 一、在诵读中感受节奏读出音律。 课始

14、,从背诵耳熟能详的古诗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为学生首次接触“词” 创造“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也为初读“词”提供借鉴的经验。在和古诗的比较发现中认识“词” 之后,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按照以往诵 读古诗的经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律。在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感觉”朗读之后,指名读,抓住关键 词句正音析义,教师范读,让学生沉入言语,一遍一遍地与言语“亲密接触”。借助图画,初步理解 “相媚好”“无赖”的意思,借助生活实际联系“剥桔子”“剥花生”等辨别多音字“剥”的读音。 在经历了互相间的交流互补中,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朗读,不仅读正确读流利

15、,还读出了节奏、停顿 和音律。 二、在诵读中展开联想读出画面。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词也是一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这首词短短 的 46 个字,却展现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乡村生活图画。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文字转换成图画,使文 字有声、有色、有形,从而初步而整体地把握词的主要内容。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向我们描绘了 怎样的情景呢?咱们反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发,在 一遍一遍的诵读中,“村居”的图画由模糊到清晰,由单一到丰富,由无声到有声,由静止到灵动, 不断地呈现、 更迭、立体。学生显得有些按捺不住,情不自禁地纷纷表达在朗读中的所见、所闻: “我

16、 仿佛看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小溪的两边,长满了青青的草。”“我仿佛看到 了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和老爷爷正在说着悄悄话,他们是那样亲热,那样恩爱。”“我仿佛看到了大儿 子在小溪边的田间除草种豆,二儿子编鸡笼时的专注,小儿子剥莲蓬的调皮、可爱。”我闻到了青草 的香味, 我听到了小溪哗哗地流淌声,我听到鸟鸣的声音读出画面的过程就是学生初步理解的过 程,在师生对话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讲解、指导、纠正、评价,学生不仅理解了这首词的基本意 思,而且将辛弃疾笔下恬静、祥和的农村生活画卷勾勒出来。 三、在诵读中激荡心灵读出情韵。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

17、词人,这首婉约风格的清 平乐村居,是他被贬居江西上饶农村时写下的,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表达 了他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如何让五年级的学生能够体察这份情感呢?教学时,紧紧围绕一个 “醉”字,通过诵读品味,带领学生走进“村居”,融入农家生活,引导学生充分将词中图画通过体 验、想象转化成语言文字,表“情”达“意”。 “为什么普普通通的乡村生活在辛弃疾看来是如此温馨美好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相机出示词人 的写作背景,从而体会他对和平祥和生活的期盼。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古诗词的朗读韵律,但是教师的示范指导还可以多些有效方法。课堂上 学生在表演翁媪聊天时,有些放不开时,老师应该参与进去,把自己当成其中一个人物和学生进行对 话;在品读诗句时,图片出示后,可让学生自己描绘情境,教师不需要一点一点引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语文 > 部编版(统编版) > 四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人教部编版(1).docx)为本站会员(孙红松)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