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读释疑结构主旨课堂拓展当堂检测 爬山虎的脚10 第 二 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 特点。(重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 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难点) 爬山虎不是动物,可它有脚,而且会爬,这是为什么 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爬山虎会爬的秘密。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爬墙。 讨论交流: 爬山虎长在哪里? 爬山虎长在墙上和屋顶上。 我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 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 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2、从“满是”、“占了”体会到爬山虎长得多而茂盛。显 示出勃勃生机,流露出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爬山虎的叶子美在什么地方? 思考: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 好看得很。 朗读指导:在朗读这句话时,要读出风轻轻 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 这是一种怎样的美? 动态美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 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 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 空隙。” 叶子的静态美 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思考: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 ,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入 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嫩红嫩绿 引人注意的是长大的叶子。
3、 刚长出来的叶子 长大了的叶子 课文是怎么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找出 相关句子读一读,谈谈体会。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 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 触角。 脚的样子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把脚的样子比 作什么? 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 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 仔细很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 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
4、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 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 地往上爬。 读一读,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把“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行吗?为什么? 这些动词准确、清楚地描述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 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 ,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 墙,越往高处爬,就要 不断地长出新脚。 经典课文中的字、词往往在“语不惊人誓不休”的背景下诞生。 如在爬山虎的脚一文中叶老就是通过:“触、变、巴、拉、贴” 这几个动词,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写具体的。 方法:我们在理解这几个动词的时候采用换词法,把“触、变、 巴、拉、贴”换成 “碰、长出、扶、
5、牵、靠”让学生辨析这样换好 不好,为什么? 学生通过辨析,不仅理解了词语,还明白了叶老先生观察的仔细 和用词的准确,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 课文,感情自然就出来了。 如何品析动词 原来爬山虎就是 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 的,有一股不断向上 的攀爬劲呀! 根据课文,填一填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这是课后第2题哦! 茎上生出六七根细丝( ) ( ) 细丝头上变成圆片、巴住墙 把嫩茎拉紧贴着墙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 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 的爪子,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外形特点。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
6、来连痕 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 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 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逐渐”说明爬山虎的细丝是慢慢的变化的, 从而说明作者坚持观察,认真观察。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 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 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 山虎的叶子?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 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课文结构 10.爬山虎的脚 位置 颜色 样子 墙上 嫩红 嫩绿 朝下 均匀 不留一点空隙 茎上 如新叶 细丝 像触角 脚 爬 触、变成、巴住、拉、贴(牢固
7、) 叶 本文通过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 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表达 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让我们产生了探究 的愿望,激起了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课文主旨 静态和动态描写相结合 我们平时观察的时候要学会从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去观 察。本文既描写了爬山虎脚的外形特点,又写了爬山虎是如何 爬墙的。前者如“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 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是静态的描写。后者如写爬山虎爬 墙时,运用了“触”“变”“巴”“拉”“贴”等动词,就是动态的描 写。 举例: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 跪着的,像等
8、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 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 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作者抓住了火烧云静态的样子和动态的变化多端,表现 了火烧云的美。 练一练: 试着用静态和动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一写 你观察到的植物或动物。 课文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 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 和触着墙的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这是叶圣陶爷爷经 过了长期细致的观察后才写成的。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 也要学会观察生活。 课堂小结 选择一种植物,观察一段时间,试着用资料袋中提供的 方法、记录它的变化。 主题延伸 手种牵牛花
9、,接连有三四年了。水门汀地没法下种,种在十来个瓦 盆里。泥是今年又明年反复用着的,无从取得新的泥来加入,曾与铁 路轨道旁种地的那个北方人商量,愿出钱向他买一点儿,他不肯。 从城隍庙的花店里买了一包过磷酸骨粉,搀和在每一盆泥里,这算 代替了新泥。 瓦盆排列在墙脚,从墙头垂下十条麻线,每两条距离七八寸,让牵 牛的藤蔓缠绕上去。这是今年的新计划,往年是把瓦盆摆在三尺 推荐阅读牵牛花 叶圣陶 光景高的木架子上的。这样,藤蔓很容易爬到了墙头;随后长出来的 互相纠缠着,因自身的重量倒垂下来,但末梢的嫩条便又蛇头一般仰 起,向上伸,与别组的嫩条纠缠,待不胜重量时重演那老把戏;因此 墙头往往堆积着繁密的叶和花
10、,与墙腰的部分不相称。今年从墙脚爬 起,沿墙多了三尺光景的路程,或者会好一点儿;而且,这就将有一 垛完全是叶和花的墙。 藤蔓从两瓣子叶中间引伸出来以后,不到一个月功夫,爬得最快的 几株将要齐墙头了,每一个叶柄处生一个花蕾,像谷粒那么大,便转 黄萎去。据几年来的经验,知道起头的一批花蕾是开不出来的;到后 来发育更见旺盛,新的叶蔓比近根部的肥大,那时的花蕾才开得成。 今年的叶格外绿,绿得鲜明;又格外厚,仿佛丝绒剪成的。这自然 是过磷酸骨粉的功效。他日花开,可以推知将比往年的盛大。 但兴趣并不专在看花,种了这小东西,庭中就成为系人心情的所在 ,早上才起,工毕回来,不觉总要在那里小立一会儿。那藤蔓缠着
11、麻 线卷上去,嫩绿的头看似静止的,并不动弹;实际却无时不回旋向上 ,在先朝这边,停一歇再看,它便朝那边了。前一晚只是绿豆般大一 粒嫩头,早起看时,便已透出二三寸长的新条,缀一两张长满细白绒 毛的小叶子,叶柄处是仅能辨认形状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绿豆般 大一粒嫩头。有时认着墙上斑剥痕想,明天未必便爬到那里吧;但 出乎意外,明晨竟爬到了斑剥痕之上;好努力的一夜功夫!“生之力 ”不可得见;在这样小立静观的当儿,却默契了“生之力”了。渐渐 地,浑忘意想,复何言说,只呆对着这一墙绿叶。 即使没有花,兴趣未尝短少;何况他日花开,将比往年盛大呢。 思考:作者写了牵牛花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米兰是我国两广一带的名花。它开花时,香飘十里, 它的枝叶四季常青。你看,它枝叶茂密,远看,像大型 盆景中的一棵劲松;近看,它的主干已经长到一尺多高 了,分出了数不清的枝杈。米兰叶子的形状跟冬青差不多,近似椭圆形 ,中间还有一道不深不浅的小沟。这些叶子,有的肥厚浓绿,有的娇嫩 青翠,都闪着亮光。米兰的花非常奇特,像葡萄一样一串串的。中间有 一根嫩绿的主枝,大约有一米来长。主枝上又分出无数的小枝,每个小 枝上都长出一个黄色的小球,像小米拉一样。 米 兰 “米兰”的名称,可能就是由此得来的。你可别小看这些小得像 米一样的花朵,它们的香气却非常浓郁,我家放在窗台上的米兰,开 花时,从楼下经过的人,都能
13、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 思考:短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米兰的? 习题源于点拨“当堂练习”第三、四题 三、按要求写句子。 1.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用加 点词造句) _ 2.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 触角。(仿写比喻句) _ 她长得那么漂亮,在人群中太引人注意了。 满天的星斗像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一眨一眨的,分外迷人。 四、精彩赏析。 1.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 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 紧贴在墙上。 这两句话中写爬山虎爬墙动作的词语有_、_ 、 _ 、_ 、_ 。 2.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 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满是”和“占了一大片地方”说明爬山虎长得_、 _。茂盛 触变 巴拉贴 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