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 单元综合检测五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 题。 作者是文本的初始创造者,作者按文字规则和审美要求书写的能 被公众阅读、欣赏、评论的语符系统便是文学作品。在语符系统中作 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自我生活的经验皆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 被作品显现,这就是作者的文本意图。文学作品是文学文本的基础和载 体,它在文学阅读、欣赏、评论中成为文学文本。而作为文学文本基础 和载体的文学作品也就独立于作者,它在对象化作家的主观世界的同 时,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不再为作者所控制和改变
2、。 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而在阅读中,作品与 读者则是一与多的关系,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阅读具 有个体心灵选择与心灵赋予的主观自由性。读者的这种主观自由性也 使对一个文学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具有独一无二性和不可重复性。文 学阅读之所以是一种文本阐释活动而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就在于读 者在阅读文本时,作者的生活经历可以被理解为读者当下的生活意义。 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作者和作者创作的生活之间不仅达成一种 认知的交往,而且实现了一种意义的确认。对文本的阅读也就成为对读 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对文本的阐释也就变为对读者所居生活的评说。 - 2 - 评者是一种特殊的读者
3、。发现文本中的作者意图,判明读者意图的 合理性,进而昭示评者的意图,从而释出文学文本意义,使一个具体的 文学作品成为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全部生活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文化 显现,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这些都是评者阅读文本、阐释 文本的根本目的所在。 在马克思的文学评论中,人不是西方启蒙思想中观念的人,而是现 实的人。在马克思所处的 19 世纪的资本主义时代,现实的人是被物化 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这正是马克思高度评价 19 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的根本原因。同时,一些批评与理论实践在 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黑格尔逻辑主义批评观的影响。评论者认为每个文 学文本中的意义都潜藏着支配
4、一切文本意义的普遍规律,而且这种普 遍规律贯串在历史过程中。20 世纪五六十年代,阶级性、人民性等也因 之成为文学评论的基本观念和普遍标准,在古代文学评论中就出现了 扬杜抑李的现象。而 20 世纪与 21 世纪之交,我国评论界又盛行以 审美意义取代意识形态的批评观念,认为审美才是文学艺术的本质,出 现了贬鲁迅,赞周作人的怪现象。 综上所述,文学文本的意义是作者创作、读者阅读、评者评论三者 共同建构的。曾经作为历史的作品在当下的阐释中成为现在的文本。 由此,民族文学的传承、外国文学的借鉴不仅是发现、描述、说明,而 且是当下文化的增值、现代意义的深化,这样,文学活动将真正引导着 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
5、向未来。 (摘编自张政文文学文本的意义之源) - 3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文本意图是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被对象化在文 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 B.文学作品成为文学文本,独立于作者之外,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此 时读者的阅读完全不受作者控制和改变。 C.文学阅读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读者对文本的阅读成为对读者自己 的意义的发现,不是对作者的认知。 D.评者不能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其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 根本目的就不能全部达到。 解析:A 项,表述不完整,作者的文本意图还应包括显现自我生活的经 验;B 项,此时读者的阅读完全不受作者
6、控制和改变错,原文的意思 是文学作品成为文学文本之后,就不再受作者控制和改变;C 项,不是 对作者的认知错,从原文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作者和作者创 作的生活之间不仅达成一种认知的交往,而且实现了一种意义的确认 可以看出也包含对作者的认知。 答案:D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 1 段提出了“文学作品”和“文学文本”这两个既有联系又 有区别的概念,使后面的论述更为清晰。 B.文章把马克思和黑格尔对待文学评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 黑格尔理论中的某些不足之处。 C.文章第2段指出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并较为 - 4 - 深入地阐述了阅读
7、的复杂性。 D.文章从作者创作、 读者阅读、 评者评论三个角度进行论述,层次分明。 解析:B 项, 把马克思和黑格尔对待文学评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 错, 文章只是列举了马克思对待文学评论的态度,也提到了黑格尔的文学 评论理论,但没有将两者进行对比。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者在阅读中将自己的体验融入作品中,而不同的读者或同一读者 在不同时期,因读者的自由主观性,对同一部作品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 读。 B.马克思高度评价 19 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是因为这些作品所 描写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 C.出现“扬杜抑李”的现象,说
8、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马克思的理论;出现 “贬鲁迅,赞周作人”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黑格尔的理论。 D.如果在传承民族文学和借鉴外国文学时,在描述、说明之外,能增加 当下文化的价值,深化现代意义,就可以引导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 来。 解析:扬杜抑李的现象,把意识形态作为基本观念和普遍标准,贬 鲁迅,赞周作人的现象,认为审美才是文学艺术的本质,都说明评论者 受到了黑格尔逻辑主义批评观的影响,认为每个文学文本的意义都潜 藏着支配一切文本意义的普遍规律,而且这种普遍规律贯串在历史全 过程中。 - 5 - 答案: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46 题。 “他身处这个世界
9、,但不属于它” 宋 宇 在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百年诞辰之际,译林出版社出齐了他现有 的四部作品。作家之子兼塞林格基金会负责人马特塞林格先生第一 次来到中国,造访了五座城市。 塞林格后半生竭尽全力地求取清静,反而每每事与愿违。1951 年, 他因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而声名鹊起。1953 年,迷人的短篇小说集 九故事面世,他搬离家乡纽约,前往东北部新罕布什尔州的山区隐 居。从 34 岁到 91 岁,他都定居在小镇科尼什。 对于把自己的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塞林格是极为抵触的。 媒体、 读者从维基百科或传记里读到的,离真实的塞林格非常遥远。 马特从 今年起开始向公众回忆父亲,他不喜欢做父亲的代言人,但必须如
10、此, 真正了解他的人,包含我在内,可能只有三四个 。 塞林格经常说: 所 有你们想知道的关于我的事情,都在我的作品里。 马特见证了塞林格逃避名利和纷扰。 我相信其实他只享受了一天, 但是他完全看透了出名这件事的本质,他甚至后悔自己有 24 小时感觉 自己成了名人。虽然如此,他还是一直挣扎自己应不应该或要不要继续 发表。 他回忆道。塞林格从 1965 年后就不再发表作品,1980 年后再也 不接受采访。他一度想再出版一本书,终究没了下文。 - 6 - 塞林格认为作家与读者的关系非常神圣而伟大。他觉得,如果能 以匿名的形式隐居在不公开的环境里,作品秘密地发表,没人知道他住 在哪儿的话,他可能会一直
11、发表作品。 马特说,隐居中的塞林格每天都 写作五个小时,自己已经花近十年工夫整理,有些素材即将出版。 1974 年,因散见于杂志的早期作品被疑似加州伯克利大学学生自 行编印成选集,塞林格愤而打破沉默,罕见地通过 纽约时报 发声: 我 从来不想出版它们,我想让它们完完全全地自然死亡我不是想掩 藏年轻时的笨拙,只是认为它们不值得出版。 有些故事、我的财产被 偷走了。 塞林格原计划只说一两分钟,结果滔滔不绝地申诉下去,有 些人占有了它们,这是非法行为,是不正当的。设想一下,你特别喜欢一 件外套,结果别人从你衣橱里把它偷走了。这就是我的感觉。 出版是 对我隐私的严重侵扰。我喜欢写,热爱写,但只为我自己
12、和我的快乐而 写。 塞林格一次又一次靠打官司维护自己的权利和隐私,但外界的好 奇目光始终没有消失。 1941 年 11 月,从军前夕的塞林格与玛乔丽希尔德通信过几年。 一封信里,他请她在即将出版的纽约客杂志寻找自己的新作,评价 霍尔顿系列的第一篇故事 。此前,希尔德一直在时尚先生和科 利尔等杂志上阅读他最早的短篇故事。 从战场归来后,塞林格实现了霍尔顿渴望的逃离和隐居。他感 到被当地学校的校报记者欺骗,校报记者把这篇难得的访谈交给了更 大的报纸。他在自己的农场周围圈上栅栏,那个活泼和充满未知的年轻 人藏了起来。他远离世界,世界似乎也逐渐远去。 - 7 - 我父亲并不相信所谓现实生活,他更相信二
13、元论的观点,一切都 是虚幻,一切都是梦境。可能这些梦境让人温暖或者快乐,但是他其实 一直追求的是他心中认为的那个现实。 马特相信,安静的环境更利于 塞林格探索,他喜欢看松树生长的地方,看下雪的地方,下雪的过程。 小镇的人们尊重塞林格的意愿,他们为不请自来的拜访者指路时,往往 把他们骗去杂草丛。 他们看着大作家购物、 进餐、 买报纸,并不惊扰他。 2010 年 1 月 27 日,塞林格去世。马特代表家人发表了声明: 塞林格说过,他身处这个世界,但不属于它。他的身体离去了,但 家人希望他依然与那些他热爱的人同在,无论是历史人物、私人朋友或 小说角色。 (选自 2019 年 3 月 28 日南方周末
14、,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塞林格为逃避名利和纷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放弃了发表作品,甚至 一度放弃写作。 B.疑似加州伯克利大学学生未经允许编印塞林格的作品,作家对此发 声表达不满。 C.虽然塞林格极力回避大众的关注,维护自己的隐私,但外界对他的关 注始终没有中断过。 D.出于对作家意愿的尊重,小镇居民给予塞林格配合与支持,帮助作家 排除外界干扰。 解析:甚至一度放弃写作说法有误,从原文马特说,隐居中的塞林 格每天都写作五个小时,自己已经花近十年功夫整理,有些素材即 - 8 - 将出版可以看出,故选 A 项。 答案:A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
15、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马特塞林格开始向公众回忆父亲,此举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塞林 格及其作品。 B.塞林格后半生有意和人群保持距离,这也导致了真正了解作家的人 寥寥无几。 C.1980 年后塞林格再也不接受采访,主要是因为此前有一段非常不愉 快的采访经历。 D.1941 年塞林格参军前与希尔德的通信表明,年轻的作家对自己的作 品充满自信。 解析:C 项, 主要是因为此前有一段非常不愉快的采访经历 强加因果, 根据1980 年后再也不接受采访。他一度想再出版一本书,终究没了下 文,不接受采访,是作家自己的选择,不完全因为他人影响,故选 C 项。 答案:C 6.“他身处这个世界,
16、但不属于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 概述。(6 分) 解析:根据对题干的把握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可从 马特见证了塞林格 逃避名利和纷扰塞林格从 1965 年后就不再发表作品,1980 年后再也 不接受采访。他一度想再出版一本书,终究没了下文 他搬离家乡纽 约,前往东北部新罕布什尔州的山区隐居。从 34 岁到 91 岁,他都定居 在小镇科尼什 他觉得,如果能以匿名的形式隐居在不公开的环境里, - 9 - 作品秘密地发表,没人知道他住在哪儿的话,他可能会一直发表作品 我父亲并不相信所谓现实生活,他更相信二元论的观点,一切都是虚 幻,一切都是梦境。可能这些梦境让人温暖或者快乐,但是他其实一直
17、 追求的是他心中认为的那个现实这些内容中概括塞林格的名利观、 生活态度、写作观、世界观。 答案:名利观:逃避名利和纷扰;生活态度:选择隐居,远离媒体人群; 写作观:重视隐私性,渴望匿名写作、为自己写作,拒绝改编自己的作 品;世界观:不相信现实生活,追求自己心中的现实。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79 题。 兵 车 行 唐 栋 六月的喀喇昆仑山依然贼冷。风裹起细碎的砂粒,拍打得车体啪啪 作响。 同志,请开快一点儿。 司机慢慢地扭头看了我一眼:这车,不能开快。 真见鬼啦! 你!司机的脸冷峻得像块冰岩,但很快又恢复了常态,你不知 道,这车只能跑这么快。 耽误了病员怎么
18、办? 司机神情坚毅沉稳,催促是没用了。我把头往后一靠,想象着病中 的上官星。 - 10 - 不知这次领导怎的开了恩,竟派车专程送我。一辆军车静静等候在 卫生队院子里,车厢用帆篷严严实实地罩着,夜色下犹如一块巨大的岩 石。 这不是上官星的卡车吗? 车子颠了,司机竟如临大难,绕车察看了一圈,发现一切完好无损 才不安地驾起车缓缓前进。 自己班长的病一点也不急,车上的东西倒这么经心!我嘀咕着, 心想,这车要是上官星开,早就飞起来了 那是我第一次接到去 5 700 哨卡处理病员的命令,司机就是上官 星。车子呼地蹿了出去,罗盘上的指针一下就指到了八十。 开这么快干什么! 不是去救护战友吗?哪能慢慢腾腾!
19、一团旋风旋起高高的尖柱,在山谷间游动。我感到头有点儿疼痛。 不大好受吧?这儿是死人沟,海拔四千米以上。 你少唬人!谁不知道前面是个兵站。 他哈哈大笑起来:那不是灯火,是鬼火,一代代的商队留下的,我 们哨卡就守卫在这条丝绸之路上,多有意思! 车灯下,路两旁尽是片片白骨。我胸口直跳,只想快点儿走出这死 人沟 司机突然停车,看看路线,才慢慢开过河。磨磨蹭蹭,上官星的 病我想起过河的情形。 他会不会是自那以后病倒的呢? - 11 - 那天水势真吓人!只记得上官星挠着脑袋思索片刻,一咬牙:要闯 了。 他像尊铁塔稳操着车艰难推进。突然,车熄火了;顷刻,冰块撞击着 车体,水从门缝直往驾驶室灌! 忽地,我闻到
20、股浓浓的酒味上官星举着酒瓶咕嘟咕嘟地猛喝! 这么深的水,冷的冰,怎么可以 他光身站在齐腰深的水中,用手摇柄狠劲地摇着发动机,摇柄猛击 着水面,整个车都在晃动。 我仿佛觉得站在水中的不是他,而是我自己;那冰冷的水似无数把 锥子,直往骨头缝里钻 车发动了!他磕碰着牙踏进驾驶室,我只管为他擦身上的冰水,忽 然,他咳嗽了,先是一声两声,很快成了一串 车子开始登山了。曲曲弯弯的盘山公路紧贴着悬崖,一头钻进了天, 这里是达坂。恼人的司机走一阵就停下来检查,稍微有点儿灌风的地方 都要严密堵好。我连催他的气力都没了。 顶住,这次一定要闯过达坂, 上官星在等 那天天气可不像现在这么平静。刚挨上达坂,挡风玻璃上顷
21、刻就落 满一层雪。上官星打开车门,将身子探到外面辨路,不一会儿就成了个 雪人,脸色发紫,眼睛又红又肿。 正行间,不料车子被一溜暗冰滑了一下,半个后轮已经掉到了路外, 那雾腾腾的深谷像只张大了嘴巴的饿狼! 冰雪太厚,车挖不出来了。趁天还早,我步行去哨卡上搬兵。 - 12 - 我跟你一起走! 开玩笑,雪这么深,海拔又高,你怎么行?这是打火机,冷了就点 燃汽油。祝你保重了。 你也保重!泪水情不自禁地打湿了我的睫毛。 他对我留下意味深长的一瞥。雪地上一串深深的脚印,仿佛是一条 永远不断的线,牵动着我的心 像谁把一盆鲜血泼给了夕阳,天地间一片艳红;满山满谷的冰雪静 静地注视着天空。风照旧在刮,雪地上卷起
22、层层白浪。绕过一段之 字形的山路,整个哨卡豁地展现在眼前。几十名战士,分列两行,肃立在 大门旁 仿佛无数朵白花在眼前旋转起来。战士们从车上抬下一副盖着白 布的担架,担架上躺着的就是上官星! 原来他就跟我在一辆车上 我扑过去,呆呆地注视着他坚毅安详的神情,感到整个世界都凝固 了 连长告诉我,上官星留下话:把他送回家,埋在积雪的山岗;希 望秦月能到哨卡为他送行,因为在所有熟识的战友中,只有我这个唯一 的女性。 秦月同志。 连长拿来一封信,信里是一首诗: 我是星星,你是月亮,我们同在永恒的天上;美丽的夜晚,我们闪耀 着理想! (有删改) - 13 -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
23、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小说以“兵车行”为题既是对小说情节内容的高度概括,又暗示了社 会背景,赋予作品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B.上官星已经牺牲,他就静静地躺在送秦月去哨卡的军车的车厢里。这 个最后才解开的悬念并不让人意外,因为在情节叙述中已留下了多处 伏笔。 C.“仿佛无数朵白花在眼前旋转起来”,通过人物心理感知的变形,表 现出上官星的牺牲给秦月带来的巨大心理震动,心理刻画简单而深刻。 D.死人沟、达坂等处都是小说情节的关键连接点,对它们的描述不仅是 简单的环境描写,更是美与力的象征,充满着诗性意味。 解析:A 项,小说以兵车行为题又暗示了社会背景错误,从 文中来看,标题兵车行与小说
24、的故事背景无关,文章由两次兵车行 事件组成,标题主要是对小说情节内容的高度概括。 答案:A 8.小说以秦月的视角,让现实与回忆中的两次“兵车行”的情节相互交 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 分) 解析:首先从文中找到所写的两次兵车行的过程,分析这两次兵车 行中人物的表现,从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以及技巧特色等方面分析效 果。小说主要写了两次兵车行,一是回忆上官星送我救助战友, 主要写上官星把车开得飞快、冰水中摇发动机、雪中看路、步行搬救 兵等,在这一系列的表现中表现上官星为了救战友而奋不顾身的精神, - 14 - 突出其英雄的形象;二是现实中司机运送上官星的遗体去哨所,在
25、这一 路上主要突出司机的慢和我的急,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引发读者的兴趣;同时借助司机驾车的小心翼翼、哨所战士的肃立侧面 烘托主人公上官星的形象,表现出其精神感人至深。 答案:情节安排上,秦月的急与司机的慢形成了对比,不断制 造悬念,吸引读者兴趣。人物刻画上,有利于通过秦月的回忆集中描 写上官星为救战友而奋不顾身的行为,刻画其英雄的形象。表现手法 上,有利于更好地运用侧面描写,通过秦月、司机和哨卡战士们的表现, 来体现上官星精神的感人力量。 9.小说结尾处上官星留给秦月的小诗,堪称全篇表现主人公的点睛之 笔,请简要分析。(6 分) 解析:这首诗歌是上官星写给秦月的,星星可以理解为上官星, 月亮
26、可以理解为秦月,而同在永恒的天上 闪耀着理想 流露出主人公对美好情感的追求。结合上文来看,这月亮也可以理 解为所有的战友,从上官星送我救战友时的表现来看,这首小 诗表现出主人公对战友的关心;这月亮还可以理解为祖国,主 人公身在边疆、哨所,守卫着祖国大地,诗歌表现出主人公守卫边疆、 献身祖国的爱国主义理想;从上文来看,此处海拔很高,气候恶劣,但在 主人公的眼中,却是美丽的,表现出主人公在极度恶劣的生存环境 中,奋力实现生命价值的顽强精神。 答案:诗句体现了小说主人公为祖国守卫边疆、英勇献身的崇高爱国主 义理想;诗句体现了主人公在极度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奋力实现生命价 - 15 - 值的顽强精神;诗
27、句体现了主人公追求人与人之间真诚、温暖情感(包 括异性战友之间的相互吸引与依恋)的浪漫情怀。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1013 题。 范雎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 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 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 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 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秦昭王使谒 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秦相 穰侯 车骑从西来。范雎
28、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 车中。 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 无益,徒乱人国耳。 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 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 于是范雎下车走。 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 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雎 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 臣居山东 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 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 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昭王闻之大 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魏使须 贾于秦。须贾辞于范雎,范
29、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 于堂下,置莝 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 - 16 - 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 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 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 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 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 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 之怨必报。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赵孝成王卒 取魏齐头予秦。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平。已而与武安君 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 降赵。应侯席稿请罪
30、。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而应 侯日益以不怿。 (节选自史记 范雎蔡泽列传) 注注: :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 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 食邑在穰,号为“穰侯” 。莝(cu):铡碎的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 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 B.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 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
31、C.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 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 D.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 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 - 17 - 解析:句中,范雎是操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A 项;亡 是范雎的谓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B 项;谒者王稽是同位语的 关系,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C 项。 答案: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 “山东” 。 B.“
32、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 “薨” “卒” “不禄” 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 D.“ 史记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 。 解析:D 项,史记是纪传体史书。 答案: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范雎忍辱负重,坚忍顽强。他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丧命,却并 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 B.范雎机智过人,行事谨慎。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用计逃过一劫; 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步行,又逃过 一劫。 C.范雎能言善辩,谋深虑远。他辅佐秦王在国内打击
33、外戚势力,加强王 室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 18 - D.范雎睚眦必报,任人唯亲。先后辱须贾,迫魏齐;在白起因与秦王有隔 阂而被杀的情况下,荐郑安平任大将,后又荐王稽任河东守,造成恶果。 解析:D 项,白起不是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而是因与范雎有隔阂, 范雎向秦王进言而被杀。 答案: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 徒乱人国耳。 ” 答案:一会儿,穰侯果然来到,慰问王稽,又对王稽说:您该不会和诸侯 的说客一起来吧?这些人没有用处,只扰乱国家罢了。 (2)尽请诸侯
34、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 而马食之。 答案:把诸侯国的使臣全都请来,与他们坐在堂上,让须贾坐在堂下,在 他面前放了草豆掺拌的食物,又命令两个受过黥刑的犯人在两旁夹着, 让他像马一样来吃。 解析:第(1)句中注意有顷 劳 得无 徒的含义,第(2)句中注 意省略句及马的含义。 参考译文: 范雎,是魏国人,侍奉魏国的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出使齐国, 范雎跟从前去。齐襄王听说范雎能言善辩,就派人给范雎送去了十斤黄 金以及牛肉美酒之类的礼物。须贾大怒,以为范雎把魏国的机密出卖给 齐国,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魏相国魏齐。魏齐叫门人鞭打范雎,打断了他 - 19 - 的肋骨,打落了他的
35、牙齿。范雎装死,门人就用草席包住他,丢在厕所 里。当时,魏齐正在宴客,宾客们喝醉了酒,轮番在他身上撒尿,故意侮 辱他。范雎最后得以逃出来。后来魏齐后悔了,又派人要把他找回来。 魏国人郑安平得知此消息,就带了范雎一起逃走,躲藏起来,把他的姓 名改为张禄。秦昭王派遣使者王稽到魏国。郑安平就在夜里带着张禄 来拜见王稽。王稽知道范雎是位贤才,载着范雎进入秦国。秦国之相穰 侯车马从西边来。范雎说:我听说穰侯独揽秦国大权,他讨厌接纳诸 侯的说客。 我不如暂时躲在车子里。 一会儿,穰侯果然来到,慰问王稽, 又对王稽说:您该不会和诸侯的说客一起来吧?这些人没有用处,只扰 乱国家罢了。 随即告别离开。范雎说:我
36、听说穰侯是个智谋之士,他 看出您有所迟疑,刚才怀疑车中有人,却忘记了搜查一下。 于是范雎就 跳下车来奔走。走了十多里,穰侯果然派骑兵回来搜查车子,没发现有 说客,才作罢。王稽于是与范雎进了咸阳。昭王任命范雎为客卿,谋划 军事。最后听从了范雎的谋略,派五大夫绾带兵攻打魏国,拿下了怀邑。 两年后,又夺取了邢丘。范雎一天比一天更加被秦王亲近,于是趁昭王 在闲暇方便之时进言说:我在山东时,听说秦国有穰侯,没听说秦国有 秦王。既然这样大权怎能不倾覆,政令怎能由大王发出呢?我暗自替您 担忧,您去世以后,拥有秦国的怕不是您的子孙了。 昭王听了这番话, 大感惊惧,于是把穰侯驱逐出关外,任命范雎为相国。秦昭王把
37、应城封 给范雎,封号为应侯。魏王派须贾出使秦国。须贾去向范雎辞行,范雎 便大摆宴席,把诸侯国的使臣全都请来,与他们坐在堂上,让须贾坐在 堂下,在他面前放了草豆掺拌的食物,又命令两个受过黥刑的犯人在两 - 20 - 旁夹着,让他像马一样来吃。范雎责令他道:给我告诉魏王,赶快把魏 齐的脑袋送来!不然的话,我就要血洗大梁(魏都城)。 须贾回到魏国, 把情况告诉了魏齐。 魏齐十分害怕,逃到了赵国。 范雎做了秦相国之后, 进宫告诉昭王:如果没有王稽的忠诚,我就不能进函谷关来。现在我 的官位已至相国,但是王稽的官位还只是个谒者,这不是他带我来秦国 的本意啊。 于是昭王召见王稽,封他做河东太守。范雎又举荐郑
38、安平, 昭王便任命郑安平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发家里的财物,用来报答所有那 些曾经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给过他一顿饭吃的小恩小惠他也必 定报答,而瞪过他一眼的小怨小仇他也必定报复。秦昭王一定要替范雎 报此仇,赵孝成王最终取下魏齐的头颅送到秦国。五年后,昭王采取应 侯的策略,在长平城大败赵军。不久,范雎和武安君白起有了隔阂,就在 昭王面前进谗言,杀了白起。又保荐郑安平,让他率领军队攻打赵国。 郑安平被赵军包围,带领两万人投了赵国。对此应侯跪在草垫上请求惩 处治罪。两年后,王稽做河东太守,却与诸侯勾结,犯法被处死。为此, 应侯一天比一天不愉快。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
39、 1415 题。 干 戈 王 中 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 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样杜陵诗。 鹡鸰 音断人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 - 21 - 安得中山千日酒 ,酩然直到太平时。 注注: :王中:南宋末诗人。鹡鸰:一种嘴细,尾、翅都很长的小鸟,只要 一只离群,其余的就都鸣叫起来,寻找同类。中山千日酒:传说中一个 中山人造的酒,饮后能醉千日。泛指美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干戈”泛指武器,多借指战争。诗题暗示了诗歌中的环境特点。 B.首联点题,“欲何之”暗示了战乱波及范围之广,而诗人自己也一事 无成。 C.颔联以王粲和杜甫自比,表明其颠沛的行踪
40、和忧伤的情怀与他们完 全一样。 D.全诗充满了悲愤之情,但文字读来较为轻淡,情感表达比较委婉。 解析:C 项,表明其颠沛的行踪和忧伤的情怀与他们完全一样中完 全一样错误,从诗句来看,大纲是大致相似,小样是差 不多相像,选项曲解诗歌意思。 答案:C 15.诗的最后两联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请简要分析。(6 分) 解析:鹡鸰音断人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前一句中鹡鸰为鸟, 古人常用此鸟来比喻兄弟,音断人千里是说兄弟相隔千里,此处借 比喻表达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后一句是说归依无主,怀才不遇,曹操短 歌行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里既有比喻, 也有用典,表达怀才不遇的怨愤。安得中山千日酒,酩
41、然直到太平时 , 中山千日酒运用典故,搜神记中说,中山人狄希,能酿造一种千 - 22 - 日酒,人饮用后会一醉千日,这里运用这个典故,表达对太平的期盼; 安得运用反问,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答案:借物抒情(或者比喻)。 鹡鸰比喻漂泊异地的兄弟,表达 了思念之情。 乌鹊巢寒句说自己在外流离失所,像月夜里的乌鹊一 样找不到栖息的树枝。用典。 乌鹊语出曹操短歌行,表达怀 才不遇的怨愤。 中山千日酒表达期盼太平的美好愿望。反问。尾 联运用反问句,表达对现实(统治者)的不满之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谏逐客书中,作者开门见山,以“臣闻吏议逐客,
42、窃以为过矣”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2)与妻书中,作者将“司马青衫”以及古语入文,表达自己悲痛心 情的句子是“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 (3)在鸿门宴上,樊哙说的“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强调抓主 要矛盾,不要顾及细枝末节。 解析:注意题干中提供的关键信息。如第(1)题中开门见山 提出 观点,第(2)题中司马青衫 古语,第(3)题中不要顾及细枝 末节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719 题。 家是游子的心灵港湾,是浓得化不开的情结。然而古往今来,少小 离家建功立业,几乎成为 的文化传统。人生选择与内心情 感逆向行驶,并不是因为不眷顾家园亲情,而
43、是由于炽烈情怀早已从乡 - 23 - 土走向家国。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 传承。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 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 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 ,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 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 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作 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 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 的整体,所以 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于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 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
44、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 的江河, 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家庭是精神成长的 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 家教的养成。 以正心诚意、 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 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 )。在传承优良家风中筑牢责 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正家风、齐家规中砥砺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在 履行家庭义务中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 时代课题。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一以贯之 摄人心魄 密不可分 奔流不息 B.不易之论 花言巧语 牢不可破 川流不息 C.一以贯之 花言巧
45、语 密不可分 川流不息 D.不易之论 摄人心魄 牢不可破 奔流不息 - 24 - 解析:一以贯之: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 不易之论:内容正确、 不可更改的言论。摄人心魄:形容美好的事物让人失去了自我,以至于 像魂被取走了似的。花言巧语:指虚假而动听的话,贬义词。密不可分: 形容关系密切,不可分离。牢不可破:坚固得不可摧毁(多用于抽象事 物)。奔流不息:水流奔腾永不停止,也形容事物永不停息。川流不 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不能用来修饰江河 。 答案:A 18.在文中括号内补写语句,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古人的宏愿成了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 B.是今人传
46、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亦是古人的宏愿 C.是古人的宏愿,亦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 D.这在古人是宏愿,在今人是传承家风家教的本分 解析:根据前文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 归这段文字,可知括号内所填内容既是古人的愿望,也是我们要 继承并发扬的传统。故选 C 项。 答案:C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履行家庭义务要明白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正是家风传承中所 蕴藏的时代课题。 B.在履行家庭义务中知晓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正是家风传承中 所蕴藏的时代课题。 C.在履行家庭义务中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责任,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
47、- 25 - 藏的时代课题。 D.履行家庭义务责重山岳、公而忘私,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时代课 题。 解析:在履行家庭义务中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一句存在问题, 责重山岳前缺少谓语动词,据此添加即可。 答案:B 20.在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 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字。(6 分) 垃圾分类是垃圾进行科学处理的前提,为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 无害化处理奠定基础。 ?一 是将以易腐有机成分为主的厨房垃圾分出来,为垃圾堆肥提供优质原 料,生产出优质有机肥,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施用量; ,减少了垃圾中的重 金属、有机污染物、致病菌的含量,
48、有利于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减少了 垃圾处理的水、 土壤、 大气污染风险;三是提高了废品回收利用的比例, 减 少 了 原 材 料 的 需 求 , 减 少 二 氧 化 碳 的 排 放 ; 四 是 ,提升全社会对环卫 行业的认知,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难度,形成尊重、关心环卫工人的氛 围。 解析:处,根据文段核心话题 垃圾分类和后文中讲到的垃圾分类的 积极作用来填写;处,根据分号前的 一是将分出来 和后文 减 少了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致病菌的含量,有利于垃圾的无害 - 26 - 化处理等内容可知此处应填二是将有害垃圾分出来;处,根据 下文中提升全社会对环卫行业的认知,可以推出此处应填普及环 保与垃
49、圾分类的知识 。 答案:那么,垃圾分类的好处有哪些呢 二是将有害垃圾分出来 普及环保与垃圾分类的知识 21.下图是2019年篮球世界杯会徽的主体部分,请写出该徽标的构图要 素及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80 字。(5 分) 解析:审题时要认真观察会徽,然后注意解说会徽的构图要素,并根据构 图要素揭示会徽的寓意,最后注意题干中的要求,规范答题。 答案:构图要素:绘有京剧脸谱的篮球外形,内藏二龙戏珠图案。 寓意:象征篮球运动及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和尚美精神。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岁末,一场冬雪后,学校停课,正在读高二的小明
50、不用早起上学,可 以在舒适的家中享受空调的温暖。对此,小明家里的长辈们有着不同的 看法。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爷爷认为,下雪就放假,孩子不能接受风雪 的磨砺,这是被惯坏的一代;妈妈认为,学校这么做是为学生安全考虑, 属暖心之举;爸爸却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时代已经发展到竞 争无须用苦力的时候了,今天的孩子需要面对的绝不只是自然界风雪 - 27 - 的考验。 小明把家中长辈们的争论发到班级群里,引发了老师、同学和家长 们更多角度的讨论。 假如你是小明,你会有怎样的思考和看法?请就此写一篇文章,向 长辈或同龄人,也可以向学校或其他有关部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 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