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初中道德与法治各类题型答题技巧总结初中道德与法治各类题型答题技巧总结 问答题技巧一问答题技巧一 观点一观点一: :主观题的答题思路主观题的答题思路 1、一般思路:读题审题(审设问、审主体、审材料)联想(教材知识、时政知识)撰写提 纲-答案要点(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 2、审题要求: (1)审设问: 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 正确联想相关知识, 形成综合性的信 息认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怎样体现)。 (2)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 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 (3)审材料:获取材料中
2、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 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 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 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 3、答题要求: (1)联想相关知识:通过审设问明确要考查的知识点或知识范围,然后通过审材料,确定要调 动和运用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点。 (2)拟写提纲:通过审题,明确了答题的类别、设问的主体,以及考查的知识范围和题意后,在 草稿纸上拟写提纲,不求写出每个要点的完整意思,只求写出提示性的字或词,然后依据提纲逐 条写出答案要点。 (3)组织答案要点:整个答案必须是教材语言、
3、材料语言、时政语言的有机结合,但每个答案 要点不强求三种语言结合,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两种语言的结合。 A.主观题审题过程要注意“六部曲”: a、看:看设问。看设问的范围(法律、国情);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b、抓: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意。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来抓。 C、领: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 d、联: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相应的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 e、列:列出答题纲要,即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按先后 列出要点。 f、思: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倒推重审题,注意题分值(看分作答) B.主观题答案组织要注意“六个化”:
4、 a、解题过程程序化:每答一题都要遵循上面六部曲来进行; b、答案组织要点化:每个要点自成一点,自成一理; c、答案表述术语化:采用教材政治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 d、答案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 e、 答案编写完整化:联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最新观点进行创造性答题而争取加分(内在美); f、字迹书写整洁化:要注意改卷老师的心理,以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和印象分(外在美)。 问答题技巧二问答题技巧二 观点一观点一: :意义类主观题答题对策意义类主观题答题对策 1.根据主题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 2.寻找角度分析意义。即从不同的角度分析
5、意义; 3.回归教材分析意义。即把试题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思路; 4.要遵循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微观到宏观、由直接到间接的原则。 观点二观点二: :谈作用、影响、意义谈作用、影响、意义 2 意义型的设问有“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等。 基本思路“意义型”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义来设问,回答这 种设问的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有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还有对个人、国家、社会的意 义。 答案要点要紧紧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有 些题目作答时必须结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 及从现实意义角度考虑。 这类题目可以套用“有
6、利于.”“体现了.的需要”“促进.”“推动”等。 问答题技法三问答题技法三 观点一观点一: :为什么为什么( (原因原因) )类类 题型特点 :此类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等形式呈现。 解题技巧 :初中道德与法治一般按照“必要性+重要性+意义”作答。一般情况下要回答 “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 害。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展开说明。 观点二观点二: :简要说明简要说明.这样做的道理这样做的道理? ?为什么要样做为什么要样做( (说说)?()?(理由理由) ) 解题方法一般情况下要回答
7、:“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等, 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直接到间接、有秩 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基本思路是什么?为什么? (一般答题时侧重于为什么) 2是什么材料中 的具体做法(多用于进行设问转移); 为什么原因 +意义或不这样做的危害。 问答题技巧四问答题技巧四 解演绎题要讲骨肉相连: 演绎题是近年来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材料分析题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之所以称为新题型, 并不是说以前没有,而是指在中考中不常出现,大多是作为高考题型。演绎题,实际上是相对于 归纳型材料题而言的。归纳型材料题,往往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并根据材料信
8、息得出结论。与此相 反, 演绎型材料题则是在设问中先呈现观点或结论,然后要求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 说明材料 体现的观点,即说明材料与观点的关系,演绎题在设问中最明显的标志是“如何体现”、如何反 映”“怎样得出”等字眼。此类题型的设计重在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概括能力, 是考试中失分较多的主观题之一,特别是在没有经过相关训练的情况下表现尤为明显,学生不是 答不中要点、答不全面,就是根本不知如何回答。 实际上,此类题型尽管“形散”(材料的选取越来越多样化、新颖化),但“神”不散(答题的 规律和套路不变),只要认识这种题型的设计思路, 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通常
9、情况下,包括演绎题在内的思想品德主观题大多使用“逆向推理”的思路设计,即先明确要 考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材料的选择与整合。这样,材料的选择带有明确的方向性,也就使 大多数呈现的材料能够比较集中地反映要考查的知识点,只不过有的材料对知识点的呈现是显性 的,有的是隐性的,不易察觉。所以,告诉学生所给材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善于抓住材料中的 关键信息,是解决主观题的一个突破口。 在实际教学中,我还发现,如果单纯用方法说明方法,效果不太理想,每次遇到同类型问题 时,学生又忘得一干二净了,而重新“炒冷饭”,学生能真正听进去的内容也不多。这也是有的 老师经常抱怨“明明讲了 n 次的题型,怎么一转眼就忘
10、了”的原因所在。因此,解题方法除了要 讲究科学性之外,还要注意趣味技巧,要让学生不容易忘记,最好能起到“一两拨千金”的效果, 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融科学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促使学 生会学、善学、乐学。 “骨肉相连”是我在实践中总结的解决演绎题的方法,实施下来,效果不错,不仅使学生深刻 3 领会到演绎题的解题方法,而且避免了“炒冷饭”的无奈,生动形象,简单易记。所谓“骨”, 就是指题目所给材料的中心句或者主旨句,要抓住材料的“主心骨”,区别于题目所给的其他材 料,因为有的材料是背景性、介绍性的,甚至有的材料是干扰性的;而“肉”是指设问中所要体现 的观点或内容
11、。严格来讲,演绎题必须有“骨”有“肉”,要“骨肉相连”,有“骨”无“肉” 或者有“肉”无“骨”都不能得分。也就是说,只有材料呈现而没有观点说明,或者只有观点说 明而无材料辅助都不能得分,只有将材料和观点对应才行。 具体到解题步骤,我归纳为三步: 第一步, 知 “肉” 即首先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出设问所体现的内容(这是相对于开卷考试而言的, 而对于闭卷考试,则要求学生首先知晓设问所体现的观点的具体内容),即上文所说的“肉”;第 二步,取“骨”即要找出材料中的主旨句、中心句,必要时还要对所给材料进行梳理、概括;第三 步,“骨肉相连”即要将取好的“骨”与没问中的“肉”进行比对和联系,使“骨肉相连”,从
12、而使材料能够体现并反映观点,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问答题技法五问答题技法五 观点一观点一: :看法、认识、启示类题型的解题技巧看法、认识、启示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题型特点看法、 认识、 启示类题型往往通过一个(或几个)案例、 一组(或几组)数据、 一段(或 几段)材料的展现,重点考查学生能否从提取的信息中悟出道理,得出体会,受到启迪。 设问方式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启发”; 谈谈你的看法、体会、认识”; “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如何认.如何看待; “如何分析这一现象”等等。 例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以其对“炭/炭复合材料”发明的杰出贡献,荣获了连续 6 年空 缺的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这
13、个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周末和节假日几乎都在实验 室度过。当实验一次又一次遭遇失败时,他不退缩。在科研经费有限和设备落后的情况下,啃下 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他从心里迸发出一个誓言:“中国人不仅应自行研发新产品, 而且在技 术上要争第一。”凝聚 20 年的心血,中国飞机依赖进口刹车片才能“落地”的历史被改写。 (1)请你列举黄伯云艰苦创业的两个表现。 (2)请你谈谈对上述材料中“誓言”的认识。 (3)你打算怎样用实际行动向黄伯云学习? 解题思路理解、 认识、 启示类的题目可按照“示一理一启”的解题思路作答, 也可按照是 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作答。 1、“示”即展示(是什么)。
14、主要是指材料中的人物事件的特点,也就是“材料所反映的内 容”。主要通过“读”来完成。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读懂背景材料的中心意思,明确材料反映的 是哪方面的现象和问题;二是读懂设问的指向和规定,明确设问要求回答的启示。 2、“理”即道理(为什么)。即“材料反映的内容”的依据、原因、重要性(必要性)、不做的 危害性等。 依据。是指材料所反映的内容的理论根据(包括路线、方针、政策、国策、战略、原则、原 理、法律、法规等)。 重要性。是指材料所反映的内容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必要性。是指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导致的消极后果。 3、“启”即
15、启发(怎么办)。即政府、社会、学校、公民、青少年等准备怎么做、采取哪些具 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主要通过“提”完成。 “提”就是根据所找出的现象或问题的原因:提出今后 在这方面应该怎么做。这是解好试题的落脚点。解答时,应注意运用“应”“要”“坚持”“必 须”等词语,以体现答题的针对性。按照这样的解题思路,在回答本题第一问时应注重“示”(是 4 什么),分析黄伯云艰苦创业的表现;第二问注重“理(为什么),应找出黄伯云发出自行研发新产 品“誓言”的依据:第三问从“启”的角度谈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参考答案 (1)黄伯云艰苦创业的精神表现在:周末和节假日几乎都在实验室度过。当实验一次又一 次遭遇失败时,
16、他不退缩。科研经费有限和设备落后的情况下,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2)从“誓言”可看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 创新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科技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 (3)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使自己成为创造型人才。 要刻苦学习,努力探索,实践创新,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习惯。要勇于质疑,勇于向 传统挑战、向权威挑战,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要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能 力和创新的思维能力。牢记历史使命,承担社会责任,从祖国的需要出发,选择成才目标。 热爱祖国
17、,报效祖国,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和祖国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 观点二观点二: :认识认识( (评价评价) )类类 题型特点 此类题通常是材料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 然后要求用所学的知识谈谈对这 一现象的认识,常见设问有“如何认识”,“ 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 析)某一现象”等。 解题技巧 此类题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 “明确做法”的解题思路来作答,也可按照“是 什么”“ 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件小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 “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 依据性是说(做)这件
18、事的政治、经济、法律的理论依据; 重要性是说(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必要性是说(做)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可能性是说(做)这件事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成为可能。 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怎样的消极后果。 “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此事,采取哪些具体 措施来解决问题。 观点三观点三: :启示类启示类 题型特点 一般以某些典型的事件,事例为背景,要求谈谈该事例、事件的启示,如“这给 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考查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强 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 解题技巧 回答此类题
19、目,一般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 么办。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案一般写明知识点,做到观点材料的结合即可, 不必详细展开去分析。 问答题技法六问答题技法六 启示(告诉.道理、体现了哪些观点)、警示等。 基本思路 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是“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或“谈谈你的体会”,或“这件事对你有什 么启发”等,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得出体会,受到启迪。这类问题的 解答对策是:启示是从材料中正、反方面得到的经验、教训,而警示则侧重于从反方面行为中认识 其危害并应吸取的教训,其语言表述多为“应.”,有部分题目需要先回答出“材料反映了什 么”,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回答出怎样学习好的或摒弃坏的(针对材料中得到的经验、教训,应怎么 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