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记选读史记选读教案教案全集全集 太史公自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 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 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 二、朗读课文。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 字词总结:
2、 (一)古今异义词 至于 去 市长 河 古文 故事 往往 (二)通假字 反 阙 指 罔 失 承 拂 (三)活用字词 相 显 则 死 善 恶 君 臣 子 闻 是非 (四)一词多义 所以次 四、整体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 1-3 自叙家世谱系。 4-6 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 7-10 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 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 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五、探究谈论 (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 颛顼时 司天地 唐虞时 复典 夏商时 世序
3、周时将领 典周史 战国秦 司马错将伐蜀 司马靳事白起 秦朝司马昌主铁管 汉朝司马无泽市长 司马喜五大夫 司马谈太史公 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 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 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 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 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先祖 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
4、大的影响。 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 (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 (史记散绝) 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 (1)孔子为什么著春秋? 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 (2)举诗 书 礼 易 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强调春秋是天下人之“仪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礼义之大宗也”,“拨乱世反之正,莫 近于春秋”。
5、(3)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 “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 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 (4)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壹壶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 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 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 ,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 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他 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犹壹壶那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 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
6、个人私愤。 (补充资料史记命运 太史公的担心不无道理。 史记的传播历经坎坷。著称后,秘而不宣,将其“藏之名山,副在 京师”,以防被毁。尽管如此,“汉武帝闻其述史记 ,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 投之。”汉明帝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 损当世。” 直到司马迁死,“其书稍出,宣帝吮迁外甥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偿焉”。西汉对 该书的流传控制很严。后东汉、南北朝以及隋唐,对史记多有微词,甚至还有指责史记 是“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记才遇知音。明清学者多精读史记 ,开始考证,核差误,论 得失, 史记的研究至此才蔚为大观。 ) 4总结写史记的目的。
7、为完成家族的使命,父亲的遗愿,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 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成就一家之言。 (二)从太史公自序中得知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分组讨论,要求能用原文作论 据。 1时代的因素: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发展较快。 依据:壹壶的话(第九小节) 司马迁的话(第十小节) 历史条件(第十二小节) 2家族的影响:史官世家赋予司马迁的使命感、责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 3 自身的努力:自幼攻读古代典籍,青年时期两次游历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 依据: (第四段) (1)年十岁诵古文。 (2)游历。第一次游历,到过浙江、江苏、山
8、东、河南、安徽、湖南等地的许多地方;第二次 奉使出使巡视西南地区。 4前人的表率作用:孔子作春秋褒善惩恶给了他启迪,在自己遭受挫折的时候,屈原、左 丘明等人“述往事,思来者”,最终能“立功扬名于后世”给了他很大的激励作用。 5总结:略 (三)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的人格。 六、 史记的有关知识。 (自己写提纲,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1根据本文的资料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人,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青 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十岁开始学习古文典籍。二十岁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收 集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作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父
9、亲司马谈去世之 后,当了太史令,曾经参与制定太初历。后因为李陵之祸,激怒汉武帝,自请腐刑,得以保全 性命,忍辱完成了史记创作。 2结合本文以及所积累的知识介绍史记 。 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 也省称“太史公”。“史 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的专名。 史记之名 大概起于魏晋间。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 3000 多年 的历史,分 12 本纪,10 表,8 书,30 世家,70 列传,共 130 篇,526500 字。 史记的体例 是司马迁的创举。用本纪叙述帝王,兼排比大事;用
10、世家记述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 来统系年代、世系、人物等;用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传记人物、民族以及外 国。五种体例在风格上各具笔法而内容上则构成严密的整体。后来历代的史家都继承了这样的 体例,成为正史写作的通用体例。 七、总结全文: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一书撰写的序言。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历叙世系和家 学渊源,并概括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第二部分利用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 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 ,并通过对历史人 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自己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 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
11、了史记这部巨著;第三部分是史记一 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 八、作业: 1背诵第 11 小节,整理重要文言字词。 2写一篇读后感。 报任安书教案 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 孙学军 223600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
12、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 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 1、2 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地(qing) 伏法受诛(zh) 暴肌肤(p)
13、 鞭棰 (chu) 圜墙(yun) 占卜( ) 囹圄( ) 槛(jin)缧绁(li) 3、主要词句 不能自免, 卒就死耳 不能与死节者比 其次不辱理色 及在槛阱之中 函粪土之中而 不辞者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恨私心有所不尽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 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微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 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
14、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 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 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 了古代周文王、李斯、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 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 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
15、 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 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偷生, 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段 1、教师范读第二段 2、学生齐读第二段 3、字音 愠色(yn) 倜傥(ttng) 4、词句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惟倜傥非常之人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思路分析 完成史记 ,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 (1)作者
16、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 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 (2)作者说他是学习先贤,当时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因此, 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 ,偿还了前面受辱的债。 5、熟读并背诵本段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本段 2、主要词句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虽累百世,垢弥甚耳!重为乡党所戮笑 身为闺阁之臣, 宁得自引深藏岩穴耶?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3
17、、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 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 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二、总结全文 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众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 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 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 ,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 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
18、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 暗。 三、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受辱隐忍完成伟大 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 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 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 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
19、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 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 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 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 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 记 ,“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
20、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 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 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 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 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 四、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完成全文翻译 夏本纪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史记成书的整体框架。 2、 对司马迁创立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种记史的形式要明确。 3、 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
21、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4、分析夏本纪中的禹的人物形象,学习他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二、 教学重点: 1、 了解本纪的形式。 2、 了解夏禹的事迹及品质。 3、 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三、 教学时间:2 课时。 四、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一、 解题: 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 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同 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 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 史记中共有本纪
22、12 篇。 二、了解课文有关知识 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 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 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 十六世纪。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 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 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
23、制,也由于当政者 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这成了当时因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 分尖锐的问题。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他继 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n)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获得成功,在几百万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 司马迁以极其虔敬的心情,向人们叙说了夏禹的业绩:他怀着励精图治的决心,新婚四天就离 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 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 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
24、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在叙说夏禹的 业绩的过程中,也反映了古人理想的天子及诸侯大臣的行为和道德规范。 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 做人民的公仆,人拥护他。夏朝的衰亡,则是由于孔甲、夏桀这样的统治者败德,伤民,人民 怨恨他们。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 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业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他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作为我们祖先一种美德的 代表,将永远值得学习和效法。 三、学生自读课文,疏通
25、词句。质疑。补充注释: 学习 1-4 节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 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 玄孙:孙之孙为玄孙。同姓宗族中,以自己为本位,上有父、祖、曾祖、高祖;下有子、孙、 曾孙、玄孙。 曾大父:即曾祖父。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 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 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 政,巡狩。行视鲧之 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
26、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鸿水:即洪水,大水。 怀:怀抱,这里是包围的意思。襄:上漫,淹没。陵:大土山。 负命:违背天命。毁族:毁败同族的人。等:相同,一样。这里是比较的意思。贤:好,强。 登:升,提升。 摄行:代理执行。 巡狩:古代帝王巡察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以考察 功绩,叫巡狩。 无状:没有样子,不象样子,即没有取得成绩的意思。 殛:通“极”,流放 远方。以:而。 诛:惩罚。是:对,正确。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 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首,让于契、后稷、皋陶。
27、 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崩: 古代帝王或皇后死叫“崩”。美: 使美, 即发扬光大的意思。 居官: 居于官职, 即做官。 嗟:叹词。 女(,汝) :你。 维:句首语气词。 是:此,这,指平水土这件事。 勉: 勉力,努力。 拜:行敬礼。下跪叩及打恭作揖通称为拜。稽首:一种跪拜礼,叩头到地,是 拜礼中最恭敬的。 视尔事:办理你的公事。视,看,照看,这里有办的意思。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亶亶 穆穆,为纲为纪。 敏给:敏捷。“给”与“敏”同义。 克勤:能吃苦。克,能。勤,勤苦,劳苦。 律:音律。 度:尺度。 称以出: 大戴礼记五帝德作“称以上土”,
28、王聘珍解诂 :“称以上土者,称 其声与身,而正音乐、尺度之事也。”(上,正。土,事。 )译文参照王说。 亹(,伟) 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穆穆:庄重严肃的样子。 四、布置作业: (一)自学 5-8 节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 找出所有的通假字。 2、 划出古今异义的有关双音词语。 3、 找出几例词类活用的现象。 4、 找出 2-3 句含倒装文言现象的句式。 (二)试分析禹的形象。 第二教时 一、 检查预习情况 1、 找出所有的通假字。 (见教材) 2、 划出古今异义的双音词语。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左准绳 右规矩 中国赐土姓 3、 找出几例词类活用的现象。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食少,
29、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九泽既陂,四海会同 南面朝天 4、 找出 2 句含倒装文言现象的句式。 等之未有贤于鲧者 以告成功于天下 帝舜荐禹于天下 二、学习 4-8 节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 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11)。左准绳(12), 右规矩(13), 载四时(14), 以开九州(15), 通九道(16), 陂九泽(17), 度九山(18)。 令益予众庶稻(19), 可种卑湿(20)。命后稷予众庶难
30、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21)。禹乃行相地宜所有 以贡(22),及山川之便利(23)。 百姓:即百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通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而平民没有姓。 兴:发动。人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傅: 尚书作“敷”,是分的意思,指分治九州土地。一 说:傅,即“付”,指付出功役。 表木:立木作表记。表,表记。 定:指测定。 伤:悲伤。 劳身:劳累自己,即不怕 劳累的意思。焦思:苦苦思索。焦,着急,焦躁。 薄:少,使少,即节俭的意思。 致:送 达,表达。 卑:使低矮,这里有简陋之意。 沟淢:田间沟渠。古代渠道深广四尺叫沟,深 广八尺叫淢。这里泛指河道。橇:古代在泥路上行走的一种
31、交通工具。 集解引孟康曰:“橇 形如箕,擿(,剔)行泥上。” (11)檋(,局) :古代一种登山鞋,把长半寸的铁钉安在鞋底上,以防止上山时滑倒。 正义 按:“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前齿上,后齿短也。” (12)准:取平的工具。绳:取直的工具。 (13)规:划圆的工具。矩:划方的工具。这里“规矩” 指测量高低远近的工具。(14)四时:可能是指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 (参用会注考证引张文 虎说) (15)开九州:开发九州的土地。九州,即冀、兖、青、徐、豫、荆、扬、雍、梁。又大戴礼记 五帝德此句作“巡九州”,王聘珍解诂以为“州”为“川”字之误。 (16)通九道:疏通九条河道。九道,即指弱、黑、河
32、、漾、江、沇(,眼) 、淮、渭、洛 九条河流的河道。又正义以为“九道”为九州的道路。 (17)陂(,卑) :水边,水岸。这里是筑堤岸的意思。九泽:指雷夏、大野、彭蠡(, 礼) 、震泽、云梦、荥播、荷泽、孟豬、豬野九个湖泊。 (18)度:测量,勘测,即上文的“表木”。九山:指汧、壶口、砥柱、太行、西倾、熊耳、墦冢、 内方、 (,岷)九座大山。 (19)众庶:庶民,平民。 (20)卑湿:低湿之地。 (21)均:使均衡。 (22)相:察看,考察。宜所有以贡:意思是应根据各 地所具有的物产来向天子进贡。 (23)便利:指交通是否方便。 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
33、府甚, 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国赐土姓:“祗台德先(11),不距朕行(12)。” 九州攸同:意思是九州成为统一的了。攸,所。同,同一。按:这句是总说禹治水之功,以 下五句是具体分说。 四奥:四方之内。奥,同“墺”,四方可定居之地。 刊旅:开通了道路。刊,除。这里是开 的意思。 涤原:疏通水源。原,同“源”。 四海会同:全国统一,诸侯都来朝会归服。六府:指六府的物资,即金、木、水、火、土、 谷。府,藏财货处,仓库。 众土:各方土地。交:都。正:定,这里指定等级。 致慎财赋:意思是对于交纳贡品、赋 税认真谨慎。 咸:都。则:标准、准则,这里是以为标准的意思。三壤:指上中下三种等级的土
34、壤。 中 国:指九州之中。赐土姓:指分封诸侯,赐给土地和姓氏。 (11)祗(,支) :恭敬。台:同“以”。 (依尚书易解说) (12)距:同“拒”,违抗,违背。 朕:我。行:行为,这里指各种措施。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 天下于是太平治。 朔:北方。暨:及,到。 讫:同“迄”,至,到。 锡:同“赐”。玄圭:黑色的玉圭。 正义曰:“玄,水色。以禹理水有功,故锡玄圭,多以 表显之。”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 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嗣:帝位继承
35、人。 辟:同“避”。 南面:登临帝位之意。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帝王见群臣,面向南而坐,因用以指居帝王 之位。朝天下:意思是接受天下人的朝拜。 姓姒氏:姓:在远古时代本为氏族(部落)的标记,它标明一个人所出生的氏族,与后世的 姓不同。氏是姓的分支。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一,汉代则通谓之姓。这里 的“姓姒氏”就是以姒为姓。 三、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主题思想 思考: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赞赏禹:“维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维禹 浚川,九州攸宁。爰及宣防,决渎通沟”( 太史公自序 ) ;“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 功施于三代”( 河渠书 ) 。阅读了本文,了解禹的事迹
36、,并概括他的高尚品质。 根据他的行为事迹,概括他的高尚品质。从全文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概括: 1、为人;2、治水;3、辞避。 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面队唐尧、虞舜时期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 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洪水灾难中解救 出来的局面。面对当时困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 亲鲧治水不成的教训,并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励精图治、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最 终获得成功,使中华大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盛世太平图。(开头已作了介绍, 这里在学习了全文的基础上再呼应开头所说) 本文主要描写
37、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反映了古人理想中的天 子及诸侯大臣的行为和道德规范。作者怀着极其虔敬的心情,向人们诉说了夏禹的业绩和伟大 奉献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值得后人学习和效仿。 四、写作特点 (1)叙事系统全面,详略得当,体现出高超的驾驭历史内容的能力。 (2)写人叙事,善于渲染、铺陈,将人物置于特定背景之下来刻画,而且字里行间倾注情感, 爱憎分明,借此表达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3)语言平易、自然、简约、凝练,用生动的语言叙说事例、说明道理,叙事不枝不蔓、简明 扼要。 鲁周公世家教案 1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38、,并能翻译浅易的句子。 2、 体会作者塑造的周公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高岸君子形象, 司马迁对周公那种深厚的景仰之情。 3 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并介绍文题、背景。 1、鲁,始建国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其辖地在今山东省西南部,都城在曲阜。公元前 256 年为楚 所灭。 2、周公,姬旦,亦称叔旦。以其曾祖太王所居周地为采邑,故称周公。周公是我国政治史、文 化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帮助周武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从而也把我国的第 一个文明社会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我国民族融合、政治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所制定 的“礼乐行政”,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式
39、,也具有开山的意义,至今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 之中,仍涓涓流淌着西周时代那种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 3、世家, 史记体例之一,主要记述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 4、 鲁周公世家是史记三十世家中的第三篇,全文详细地记述了西周开国重臣周公的生 平事迹,并择要记载了鲁国经历三十四代君主、历时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课文节选部分主 要记述了周公幼年时代的笃仁纯孝和代理国政时的忍辱负重。 二、范读课文。 1、注意字词读音、断句,扫除字词障碍。 2、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三、给加横线的词正音并释词。 笃 (d) 仁 钺 (yu) 召 (sho) 公 名奭 (sh) 缪(b)卜 归(
40、ku) 开籥(yu) 金縢(tng)匮(gu) 有 瘳(chu) 箕(j)子 践阼(zu) 弗辟(b) 蚤(zo)终 祉(zh)福 鸱(ch)鸮(xio) 倍依(y) 竆竆 (qing) 揃(jin)其蚤(zho) 谮(zn) 严(yn) 奸(gn)神命 飨(xing)国 鳏(gun)寡 诞淫厥佚 (y) 昃(z)不暇食 百姓说(yu) 将没(m) 肸(b) 伤牯(g) 寇攘(rng) 歭(zh)尔刍茭 糗(xi) 粮 濞(b)立 四、对照注释、译文,自由朗读课文。 五、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12 段)详细记述鲁国公的主要事迹。分六层。 第一层(1 段)辅助武王,伐纣
41、灭殷。 (笃仁纯孝) 第二层(2 段)牺牲个人,质代王死。 (义无反顾) 第三层(3 段)临危受命,代理国政。 (忍辱负重) 第四层(4-6 段)平定叛乱,营建洛邑(坚决果断) 第五层(7-10 段)还政代王,制礼作乐。 (胸怀博大) 第六层(11-12 段)周公作为,感动成王。 第二部分(13-15 段)交代鲁国公后世君臣无道,与周公的品德形成强烈对比。 六、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部分第一层(1 段) 。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者(助词,表停顿) ,也(表判断) 笃仁(忠厚仁爱) 于(介词,表比较) 及(等 到) 辅翼(佑助,辅弼) 用事主持朝廷政事) 把(手持) 以
42、(连词,表目的) 夹( (站) 在左右) 告周之罪于天下(介宾短语后置) 戚(父母兄弟等直系亲属,现指旁系亲属) 虚(区 域) 2、朗读并小结。 (二)研习第一部分第二层(2 段) 。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克(攻克,战胜) 集(通“辑”,安定) 不豫(天子不舒服,不能处理政务) 乃(副词,于是, 就) 缪(通“穆”,虔诚) 戚(形-使动用法,使感动) 以为(把作为,今指认为) 北 面(名-状语,面朝北方) 戴璧秉圭(头上顶着玉璧,手中秉持玉圭) 阻(遭到困厄) 负子 (诸侯病) 以 (用) 旦代王 乃命于帝庭敷佑 (介宾短语后置) 用 (因而) 定 (使安定)无 坠(不丧
43、失) 葆(通“宝”,宝贵) 尔之(取独)许我 归(同“馈”,奉送) 以(目的连词, 用来)俟尔命 屏(藏而不给) 发书(翻开占兆书,今指发放书本) 信(确实,果然) 王其 (语气副词,表肯定)无害 维长终是图(宾语前置句) 藏(省略“以”)其策(省略“于”)金 縢匮中(省略句) 瘳(病痊愈) 2、朗读并小结。 (三)研习第一部分第三层(3 段) 。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既(已经)崩(天子之死) 强葆(同“襁褓”) 畔(通“叛”,背叛) 践阼(登上帝位,临时代 行政) 流言(散布流言,今指没有根据的话) 不利于(对)成王(介宾短语后置句) 所以(表 结果,的原因) 辟(通“
44、避”) 蚤(同“早”) 卒(始终) 沐(洗头,今指洗澡) 哺(口 中所含的食物,今是动词“哺育”) 子之鲁,慎无以(介词,因,凭借)国骄人 2、朗读并小结。 (四)研习第一部分第四层(4-6 段) 。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率淮夷而(连词,表承接)反 诰(一种文体,用于告戒或勉励) 宁(形-动,平定) 宗(名- 意动用法,以为宗主) 祉福(福瑞) 集(安定) 为(写作)诗 训(责备) 国(名-动, 建都) (省略“于”)之 2、朗读并小结。 (五)研习第一部分第五层(7-10 段) 。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治(处理政务,管理国家) 倍(背向着)依(同“
45、扆”,户牖之间的屏风) 竆竆(恭敬谨慎 的样子) 揃(剪断)其蚤(同“爪”,指甲) 奸(干犯,冒犯) 瘳(痊愈) 用事(当政,临 朝)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反(同“返”,召回,迎回,使返回) 亡(使毁败,使 灭亡) 严(同“俨”,庄重的样子) 自度(以法度自律) 荒宁(荒废事业,自图逸乐) 飨国 (拥有国家。 飨, 同“享”, 享有) 小人 (中性词, 地位低下的劳动者, 今为贬义词) 密靖 (使 安定) 鳏寡(孤独的人) 诞(放荡)淫(过分,无节制)厥(其)佚(同“逸”,安乐) 诛(讨 伐) 昃(太阳偏西) 以(目的连词,用来)诫成王 官政(官职制度)未次序(还未安排得系 统合理) 百姓(
46、西周时对贵族阶级的总称,今指人民)说(通“悦”,欢悦) 2、朗读并小结。 (六)研习第一部分第六层(11-12 段) 。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没(通“殁”,死) 以(用来)明 让(谦让) 于(在)毕(邑名) 臣(名-意动用法,以 为臣)周公 大木尽拔(被动句) 朝服(名-动,穿好朝服) 自以为功(即“质”,人质) 缪(同 “穆”,虔诚的)卜(占卜) 勤劳(为而辛勤劳苦) 彰(使彰显) 筑之(培土并夯坚 实,课本注释有误) 孰(通“熟”,丰收) 褒(嘉奖,褒奖) 2、朗读并小结。 (七)研习第二部分(13-15 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报政(汇报施政
47、方面情况) 兴反(兴兵造反) 发之于肸(古邑名) 陈(准备)风(走失) 越 逐(擅离岗位去追赶) 寇攘(劫掠偷盗) 三郊三隧(鲁国西、南、北三方的近郊远郊之人)歭 (储备) 擢(人名) 濞(人名) 2、朗读并小结。 七、默读课文,讨论问题。 1、周公旦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在历史上建立了怎样的功绩? 明确:是一个“立德立功立言”的道德楷模,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 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主要功绩有:辅助武王剪灭殷商;质代王死临危摄政;平定叛乱 营建洛邑;还政成王制礼作乐。 2、周公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 明确: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千百年
48、来感 动着后世的有识之士,成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他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了数百年后孔孟儒家 学说的形成奠定了我国“文明礼仪”之邦的思想文化基础。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司马迁对鲁周公的崇敬敬仰之情? 明确:作者正是饱含着激情来塑造周公形象的,详尽赅赡地叙述了周公的一生:幼年时代的笃 仁纯孝,平定管蔡分裂叛乱时坚定果断,牺牲个人时的义无反顾,代理国政时的忍辱负重 作者用与主人公性格相一致的深沉有力的语言,娓娓到来,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胸怀博大、深沉 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司马迁对周公的崇 敬景仰之情。 八、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揭露那些腐朽没落的统治者的
49、丑恶本质的? 明确:1、用周公的品德与后世无道君臣进行对比。2、用鲁国的所谓“洙泗礼仪之帮”的高雅招 牌与鲁国后期统治者的淫乱、凶残、猥琐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从而尖锐深刻地揭露了某些统 治者斤斤于揖让之节的表面形式,而行刺极尽其荒淫之欲诛杀之能的极度虚伪行径,表现出作 者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和高度现实主义精神。 九、布置作业。 1、按类整理全文的文言现象。 2、思考:曹操在其短歌行一诗的结尾使用了本文记载的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山不 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请问曹操以周公为典范,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明确:曹操用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的典故,是以周公之比
50、,以周 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表达了曹操急于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心情。 河渠书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 王平 学习目标展示 1、了解“书”的体例,能知道如何来阅读“书”类文章。 2、通过阅读,能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想象。了解河渠书对后世的地理、水利乃至中华文明 的影响。 自主阅读导引 “书”是史记中很有特色的体例,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非是熟 悉掌故的史家,是无法撰写成书的。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书”的修撰,为研究 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史记中共有书 8 篇。 史记中的“八书”是司马迁创设的八篇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其中河渠书简要叙述了 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