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语文课时作业本 (第(第 2424 练)练) 【基础训练】【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画是融中国哲学思想、美学精神、绘画理念于一体的民族艺术。20 世纪以来,新的 文化思潮和艺术观念不断对中国化领域产生冲击,画家们既要突破传统观念推陈出新,又要 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中国文化精神, ( ) ,也造就了当今画坛的各种风格。 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瑰宝,中国画的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和表现方式有着其他画种无法 比拟的特殊性。为历代画家崇尚与传承,其伟大而完整的绘画体系,成就了一代代宗师。然 而,也正是这千百来逐渐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 ,不敢轻
2、易逾越雷池, 仍在使用今日的笔墨纸张道说古人程式化的话语。事实上,单凭笔墨功力,是无法成就作品 艺术灵魂的,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受,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 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者,应 该以笔墨激扬时代精神,让中国画在多元共融的艺术格局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使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 B. 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体现着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 C. 面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影响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 D. 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使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
3、握不同 2. 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 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 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 “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 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3. 文中面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 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B. 画家能否凭借
4、自己 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 得到充分呈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 C. 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 充分呈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 D. 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 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类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4根据要求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六个关键词(可以是短语)。 由于司马迁认识到了历史终归是“人”的历史,不是“天”的意志史,于是以“绍圣春 秋 ”为使命的司马迁抛弃了孔子既定的历史纪年法编年体,而改用纪传体。这绝不
5、是一 个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他对那冰冷的历史巨轮投以轻蔑的一哂,然后满怀慈悲地去关 心轮子下的那些泣血的生灵。从而,我们看到,一代一代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必然性的反 抗,对自身命运的体认,构成了史记的主色调。史学成了人学,必然性成了戏剧性,逻 辑的链条崩溃了,生命的热血喷涌而出 (1)历史纪年法的史学观:_ (2)人学的史学观:_ 5下面是“中国牡丹之都”的标志图案,请写出该标志图案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 明图形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90 个字。(5 分) 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6-7 题 众人 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岂贤
6、,四国流言旦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铼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释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 ,一时“颂 声并作” ,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 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6.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镇定。 B. 诗的第三四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 C. 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 七八两句面对众人的批判,
7、作者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 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7. 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 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三、古诗词情景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桃花源记中“,”两句,描写了世 外桃源中老人和孩童快乐自足的精神状态。 (2)阿房官赋中,杜牧说“” ,认为秦国亡于自身,随后又指出 这类历史悲剧一再重演的原因是“。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同亭怀古中“”一句,是感叹时无 英雄; “”一句,是通过描写佛狸祠社日的热闹场面,表现对统治者不 思进取,百姓愚昧麻木、安于异族统治的忧愤之情。 【综合训练
8、】【综合训练】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题。 阳关雪 余秋雨 1)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 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 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 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2)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 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3)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 ,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 听,回答是: “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
9、。 ”老者抬头看天, 又说: “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 ”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4)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褶也找不 到。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 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 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 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 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5)天竟晴了,风
10、也停了,阳光很好。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 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那全是远 年的坟堆,那么多,排列得又那么密,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6)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 。这里正是中华历 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 湘稚儿的夜哭。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 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 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7)这繁星般的沙堆,不知有没有换
11、来史官们的半行墨迹?史官们把卷帙一片片翻过,于 是,这块土地也有了一层层的沉埋。堆积如山的二十五史,写在这个荒原上的篇页还算是比 较光彩的,因为这儿毕竟是历代王国的边远地带,长久担负着保卫华夏疆域的使命。所以, 这些沙堆还站立得较为自在,这些篇页也还能哗哗作响。就像干寒单调的土地一样,出现在 西北边陲的历史命题也比较单纯。在中原内地就不同了,山重水复、花草掩荫,岁月的迷宫 会让最清醒的头脑胀得发昏,晨钟暮鼓的音响总是那样的诡秘和乖戾。那儿,没有这么大大 咧咧铺张开的沙堆,一切都在重重美景中发闷,无数不知为何而死的怨魂,只能悲愤懊丧地 深潜地底。不像这儿,能够袒露出一块风干的青史,让我用 20
12、世纪的脚步去匆匆抚摩。 8)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 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转几个弯,再直 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9)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 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 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就是刚才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 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 都积着雪,层
13、层叠叠,直伸天际。 10)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 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 却,一饮而尽的。 11)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 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 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 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王维诗 画皆称一绝。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
14、们以卑怯侍从 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 12)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 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13)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选自文化苦旅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开头没有直接写阳关,而是由己及人,写了今人的历史文化情结,为后文蓄势。 B.第 2 段提到“文人的魔力” ,其具体表现之一就是让人有一种像寻找失落故乡的焦渴。 C.第 8 段“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说明作者人生阅历很丰富,千事万景都经历 过
15、。 D.在文中作者多次写阳关的“雪” ,不仅烘托了阳关悲凉的气氛,也给阳关增加了沧桑感。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散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第 2 段的末句引人思考,引人追寻,引出下文写作者 雪中寻阳关。 B.作者驻足阳关,用少量的笔墨写了阳关的坟堆,给阳关涂抹上一层厚重的苍凉悲壮色 彩。 C.第 6 段,句式上整散结合,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意象纷呈,情感丰富,简洁而 有层次。 D.本篇散文,作者以游踪即打听阳关、走向阳关、阳关怀古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 构完整严谨。 3.文中作者提到二十五史,其有何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4.文章运用“写景”与“写史
16、”的手法,语言平实而富有文采,请分析其作用。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和二岁丧父,总角 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王导为 扬州,辟从事。月旦 当朝,未入,停车门外。周遇之,和方择虱,夷然不动。和尝诣导,导 小极,对之疲睡。和欲叩会之,因谓同坐曰: “昔每闻族叔元公道叶赞中宗,保全江表 。体 小不安,令人喘息。 ”导觉之,谓和曰: “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 之俊。 ”由是遂知名。既而导遣八部从事之部,诸从事各言二千石官长得失,和独无言。导问 和: “卿何所闻?”答曰: “明公作辅,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 ”导咨嗟
17、称善。初,中兴 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和奏: “旧冕十有二旒,皆用玉珠,今用杂 珠等,非礼。 ”迁尚书仆射,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顷之, 母忧去职,居丧以孝闻。既练,卫将军褚裒上疏荐和,起为尚书令。和谓所亲曰: “古人或 有释其忧服以祗王命,盖以才足干时,吾在常日犹不如人,况今中心荒乱,将何以补于万分?” 帝又下诏,和表疏十余上,遂不起,服阕,然后视职。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 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赃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尚忝外属, 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 ”尚,皇太后舅,故寝其奏。时江夏公卫崇并为庶
18、母制服三 年,和乃奏曰: “礼所以轨物成教,故有国家者莫不崇正明本。江夏公卫崇本由疏属,复行重 制,违冒礼度,肆其私情。若弗纠正,无以齐物。皆可下太常夺服 。 ”诏从之。永和七年, 以疾笃辞位。其年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晋书 ) 注练:是练祭的简称,出自礼记曾子问 ,为古代亲丧一周年的祭礼。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 赃/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 B. 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 赃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
19、 C. 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 奸赃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 D. 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 赃/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总角”是古时男孩子未行加冠礼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B. “表”有“外来”的意思,相对于中原。古人称长江以南地区为“江表” 。 C. “旦”的意思是旭日东升,所以“日旦”指每天早上。 “月旦”就指农历每月初一。 D. 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
20、叫“夺服” ,与“夺情”意义基本相近。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顾和机智有方,委婉唤醒王导。他为了弄醒说着话就打瞌睡的王导,故意对着别人一 边称颂王导的功绩,一边担心他的身体,惊醒了王导,获得了好评。 B. 顾和尊章重典,以礼规范事物。他为人处事恪守相关的礼仪规范和典章制度,小到皇 冠上装饰品的使用,大到皇亲国戚犯罪后是否应该得到宽恕。 C. 顾和持守情理,尽孝不惜抗命。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与古人无法相提并论,所以坚决不 同意在守孝期内应荐复职。即便皇帝下诏书,他仍连续上表坚辞。 D. 顾和多次进谏,不愿迎合权贵。他认为江夏公守丧的时间过长,不合礼法的规制,于
21、是就毅然上奏,给皇帝摆事实,讲道理,并要求皇帝下诏予以纠正。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明公作辅,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 ”导咨嗟称善。 (2)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 高考语文课时作业本答案与解析 (第(第 2424 练)练) 【基础训练】 1. B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 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 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 语的运用。语境中,上文“画家们既要又要” ,这就需要
22、画家对中国文化把握好尺度。 这尺度如何把握体现了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据此分析,CD 两项因果倒置。排除 CD 两 项。A 项与下文“也造就了”语意不连贯。排除 A 项。B 项“体现了”与下文“也造 就了”语句衔接最恰当。故选 B。 2. 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 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要分析句子中分句 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 号。文中“长跪不起”并非实指,而是虚指,指一些画家对绘画准则的虔诚遵守,这里的引 号,有表述特殊含义、需要强调的
23、作用。A 项, “之”的引号,有突出强调火把的形状的作用。 B 项, “厚障壁”并非实指厚厚的墙壁,而是虚指父子之间存在厚厚的隔阂。引号的作用是表 述特定含义。C 项, “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引号是引用话语的作用。D 项“文明” ,引号是 表示讽刺或嘲笑的作用。分析可知,B 项引号的作用符合要求。故选 B。 3.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 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 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 ,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 能改变句子的原意。划线句子存在两处语
24、病, “能否”在句子是两面对一面,不合逻辑。排除 BD 两项。 “并行不悖”用词不当,此词一般用在有两项以上内容的句子中, “让传统文化内涵 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只是一条准则。排除 C 项。A 项修改的最恰当。故选 A。 4 【答案】(1)冰冷、必然性(或“历史必然性”)、逻辑。 (2)慈悲、戏剧性、生灵(或“命运” “生命的热血”)。 5 【答案】标识主体底部以汉字“中”与菏泽的首写字母“H” “Z”及文字“九州”相 融合,中间是人形花蕊,上方是五个盛开的牡丹花瓣;代表荷泽牡丹是花中之王,意味菏泽 的牡丹产业的蓬勃发展。 6.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
25、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 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 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 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 项, “直接点明”理解有误,并未直接点明标准,尾句才明确 点出“美恶由吾身” 。故选 B。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 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 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 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
26、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7. 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面对“众人纷纷” ,王安石不争辩,不担忧; 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南吾身” ,更是集中表现出王安石面对非议,坚信人的美恶 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白己本身的德行,这与屈原感叹无人了解白己也没什么,只要自 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接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本题属于比较 阅读,需要分别分析诗句表达的态度。诗的一二句说,一般人所说的“是”与“非” ,不是评 价是非的真正标准,当然也不是评价我的是非
27、的真正标准。三四句,就举例为证。所举之例, 乃是最为著名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因而最具说服力。五六句反过来说,只有圣人的评价值得 重视,因为他们不会颠倒轻重。七八句回归现实,指出:从根本上来讲,决定美恶的,还是 自身。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 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 8.【答案】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族秦者秦也后人哀之而不鉴之(3)英雄无 觅孙仲谋处 一片神鸦社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 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
28、解、 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髫、怡、族、鉴、仲谋、鸦。 【综合训练】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C “千事万景都经历过” 说法太绝对。作者是凭借“树影” “水流”和“荒落的土墩”感觉到这就是阳关。故选 C。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文中没有用到“拟人” 的手法。文中有比喻,如“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 ,但是没有“拟人”手法。故选 C。 3.二十五史是历代帝王修撰的正史,作者这样写,点出历代王朝醉生梦死、荒淫奢侈的 生活。衬托了前方将士艰苦
29、守卫边疆的英雄气概,突出了中华民族戍边屯垦、抗御外侮的民 族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段落或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文章写二十五史的句子是“堆积 如山的二十五史,写在这个荒原上的篇页还算是比较光彩的,因为这儿毕竟是历代王国的边 远地带,长久担负着保卫华夏疆域的使命” 。二十五史是历代帝王修撰的正史, “堆积如山” 的史书都写了些什么呢?应该主要是为帝王将相歌功颂德的内容吧,作者这样写,点出历代 王朝醉生梦死、荒淫奢侈的生活。而“写在这个荒原上的篇页还算是比较光彩的” ,是因为这 里的将士“担负着保卫华夏疆域的使命” ,在这“历代王国的边远地带” ,他们艰苦戍守,抵 御外辱,用忠诚和生命守护着国
30、家,因此史书上也有他们的“光彩” 。这句话衬托了前方将士 艰苦守卫边疆的英雄气概,突出了中华民族戍边屯垦、抗御外侮的民族精神。 4.“写景” :作者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呈现了一幅具体而生动的画面,让读者更能体 会作者的情感。 “写史” :作者打破散文传统写作,发挥合理想象,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了历史 材料。 “写景”与“写史”相结合:既让读者如临其境,又能引发读者更多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写作特点的能力。题干中提示从“写景”与“写史”的 角度分析其作用。考生要分别找出“写景”和“写史”的内容,然后联系上下文分析作用。 “写 景” :如第四段描写出了县城之后的“茫茫一片雪白” ,天地
31、的空旷, “完整的天” ,人的渺小; 第五段描写“刚刚化雪的山脊” “远年的坟堆” ;第八段描写阳关“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 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 墩一座” 。这些描写还运用了比喻,如“繁星般的沙堆” ,排比,如“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 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 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等手法,呈现了一幅具体而生动的画面,让读者更能体会 作者的情感。 “写史” :如第三段提到王维的那首渭城曲 ,提到阳关,让人联想到那段历史; 第六段由眼前的坟堆想到“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
32、,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 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第七段,由远年的坟堆想到史书是如何记载他们的,提到二 十五史上有他们的“光彩” , “因为这儿毕竟是历代王国的边远地带,长久担负着保卫华夏疆 域的使命”等。作者打破散文传统写作,发挥合理想象,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了历史材料。 “写 景”与“写史”自然交错穿插,既让读者如临其境,又能引起读者的联想,拓展时空,加深 读者的思考。 5. 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断句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语句的大致意 思,二是四个选项的不同点断之处。首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这时谢尚兼任宣城内史,拘捕 泾县县令陈干并杀了他,主管官员认为谢尚违反制度要
33、处罚黜免他,诏令却宽恕他。顾和再 次上奏说: “谢尚先是被判了不法受贿罪,被准许自首免死。而谢尚心中有一点不满意,就肆 意呈威施虐。 ” 然后找名词和动词组句如“时谢尚领宣城内史” 、 “收泾令陈干杀之” 、 “有司 以尚违法纠黜” , “奸赃罪”是一个词,据此可断开句子。 6. A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A 项“总角” , 泛指未成年的孩子,不仅仅指男孩子。 7. 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C 项 原文中顾和的话,只是托词,他的真实意图是想要服丧满期。 8. (1) “明公(或您)作为辅佐皇帝的大臣( 或
34、重 臣) ,为什么要收集传言,把严苛 作为 处理 政务的原则呢?”王导赞叹表扬了顾和。 (2) (顾和)以母亲年老为由坚决推辞, 皇帝下诏书告知他,特 别允 许他晚上去早上回来,他受到优厚的待遇达到这样的程度。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 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第一句关键词: “采听” ,收集; “察察” , 严苛; “以为” ,把作为。第二句关键词: “敕喻” ,告诫; “特听” ,特别允许; “见优 遇” ,受到优厚的待遇; “以” ,用; “其” ,他。 参考译文 顾和,字君孝,是侍中顾众的同族兄弟之子。顾和两岁时父
35、亲去世,童年就很有德操, 同族之叔顾荣很器重他。王导主政扬州时,征用顾和为从事。有一次,月初一应当上朝,还 没入宫,车停在门外。周遇见他,顾和正在捉虱子,坦然不动。还有一次,顾和去见王导, 王导正困倦,说话间就睡着了。顾和想把他弄醒,于是对同座的人说: “从前常听同族里的叔 父元公说过王公协同辅位中宗、保全江南的事。王公身体有小不适,令人焦虑。 ”王导醒了, 对顾和说: “你资质优异出众,机警有锋芒,不仅是东南之美,实在是海内俊杰。 ”于是顾和 就出名了。不久王导派八部从事到衙署去,诸从事都议论官长的得失,只有顾和不说话。王 导问顾和: “你听到了什么?”顾和回答说: “明公作为辅佐皇帝的大臣
36、,为什么要收集传言, 把严苛作为处理政务的原则呢?”王导赞叹表扬了顾和。当初,晋朝中兴,国都东迁,旧的典 章制度有许多缺失,皇冠上的旒用翡翠珊瑚以及杂珠等装饰。顾和奏道: “过去皇冠上有十二 旒,都用玉珠,现在用杂珠等,不合于礼制。 ”顾和迁任尚书仆射,以母亲年老为由坚决推辞, 皇帝下诏书告知他,特别允许他晚上去早上回来,他受到优厚的待遇达到这样的程度。不久, 因母亲去世离职,服丧以孝闻名。练祭过后,卫将军褚裒上疏推荐顾和,起任为尚书令。顾 和对亲近之人说: “古代有人脱去丧服去服从君命,大概是因为才干足以处理时务,我在平常 日子里尚且不如别人,何况现在心中混乱,我用什么来对事情有万分之一的补
37、益呢?”皇帝又 下诏书,顾和十余次上表疏,于是不出任职务,服丧期满,然后才去处理职事。这时谢尚兼 任宣城内史,拘捕泾县县令陈干并杀了他,主管官员认为谢尚违反制度要处罚黜免他,诏令 却宽恕他。顾和再次上奏说: “谢尚先是被判了不法受贿罪,被准许自首免死。而谢尚心中有 一点不满意,就肆意呈威施虐。谢尚身为外戚,按规定可以宽恕,手下的官员,应当依法处 置。 ”谢尚,是皇太后的舅舅,所以奏疏被搁置下来了。当时江夏公卫崇为庶母服丧三年,顾 和就上奏道: “礼是用来规范事体促成教化的,所有当君王的无不崇尚正礼昭明根本。江夏公 卫崇本来是远一层的亲属,却在守孝时行重礼,违反礼度,放纵私情。如不纠正,就无法治 理事物。可令太常让他们都除去丧服。 ”诏书同意。永和七年,因病重辞职。当年去世,享年 六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