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全册知识点复习.pdf

上传人(卖家):alice 文档编号:1793503 上传时间:2021-10-17 格式:PDF 页数:48 大小:12.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新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全册知识点复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2019新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全册知识点复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2019新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全册知识点复习.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2019新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全册知识点复习.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2019新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全册知识点复习.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第一一节节地地球球的的宇宇宙宙环环境境 一一. .宇宇宙宙 1.概念:地球大气层以外的空间和物质。 2.特性:物质性 运动性 二二. .天天体体 1.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2.判断依据:位于大气层之外 具有物质的属性 有独立的运行轨道 3.分类及特征: 4.天体系统:天体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不同级别 的天体系统 总星系 (可观测宇宙) 三三. .太太阳阳系系中中的的八八大大行行星星 1.图示 四四. .地地球球 1.地球性质(与八大行星相比) 2.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类型名称组成特征 自然天体 星云 气体和尘埃,主 要物质是氢和氮 部分星云本身不发光 体积大,密度小 恒星炽热的

2、气体 (氢和氦) 温度高,本身能发光 行星岩石、气体等环绕恒星运动 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 星的光而发亮 卫星环绕恒星运转 本身不发光 大小不一,但质量和体积 不会超过它绕转的行星 彗星冰状物质环绕太阳运动, 质量小 本身不发光 包括彗核、彗发和彗 尾,彗尾背对太阳,离太 阳越近,彗尾越长 流星体尘粒、固体小块、 岩石等 本身不发光 进入大气层后, 同大气 相互摩擦而燃烧发光, 产 生流行现象 陨星是流星体坠落到 地面的残体,不属于天体 人造天体人为制造的天体,离开地球大气层到达太空才是天体 包括宇宙飞船、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等 普 通 性 运动 特征 同向性:公转方向相同,为自西向东 共

3、面性: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近圆性: 公转轨道面是近似正圆的椭圆 结构 特征 与八大行星有着相似的结构特征 与水星、金星、火星均为类地行星 特 殊 性 存在高级生命, 是八大行星中唯一存在生命并适 合生物生存和繁殖的行星。 第第一一章章宇宇宙宙中中的的地地球球 银银河河系系 河河外外星星系系 地地球球 月月球球 其其他他恒恒星星系系 太太阳阳系系 地地月月系系 其其他他行行星星系系统统 高中地理必修一 知识点总结 第第二二节节太太阳阳对对地地球球的的影影响响 一一. .太太阳阳辐辐射射 1.太阳概况 大小:体积、质量巨大的炽热气体球 成分:主要是氢和氦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 能量传

4、递:太阳辐射(可见光波段,属于短波辐射)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分类表现 有 利 影 响 地理 环境 大气圈 太阳辐射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维持地表温度, 是地球大气运动的主 要动力 水圈是地球上水循环的主要动力 岩石圈 是自然界岩石风化、侵蚀、搬运、堆 积等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 外力作用 塑造地貌 生物圈 太阳辐射维持生物生长和植物光合 作用 人类 活动 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源。如:人们利用太阳能 热水器洗澡利用太阳能电池发电 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 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不利影响过多的紫外线会危害地球生物 3.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 影响 因素 内容 纬度太阳高

5、度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削弱 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反之则弱 日照长短日照时间长,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反之则少 地 形 地势 海拔高低海拔越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 弱作用弱,太阳辐射越强,反之则弱 光照程度向阳坡太阳辐射强,背阴坡太阳辐射弱 大气 状况 天气状况晴朗天气,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反之 越弱 大气污染 程度 大气污染程度越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越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弱,反之越强 二二. .太太阳阳活活动动 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 2.太阳活动 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 概念黑子 区 域 温度 比 周 围低 大而 亮的

6、 斑块 喷射 的气 体呈弧状 带电 粒子 脱离 太阳 引力 飞向 宇宙空间 位置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意义太 阳 活 动 强 弱 的标志 太 阳 活 动 最 强 烈 的 显 示 太 阳 活 动 强 弱 的标志 关系黑子和耀斑同步起落,黑子数目最多的区 域和时期也是耀斑等太阳活动出现频繁的 区域和时期,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黑子 和耀斑活动周期均大约为 11 年 黑子数目 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高峰年,黑子数目少 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低峰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 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 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 磁针剧烈颤动,

7、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 时,会产生极光现象。 引发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水旱灾害 损害航天器、空间通信、电网、海底输油管道等。 中国年太阳辐射空间分布规律 (1)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高值中心: 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空气中尘埃含量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 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强。 (2)四川盆地成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低值中心: 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空气中水汽含量大 阴雨天、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造成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贫乏。 第第三三节节地地球球的的历历史史 宙代

8、纪 距今 年龄 主要生物演化 其他特征 动物植物 显 生 宙 新生代 第四纪 Q 距今 6600 万 年至今 人类时代 被子植物繁 盛, 草原面积扩大 全球出现数次冷暖 交替变化, 目前地球 处于温暖期。 联合古陆解体, 地壳运动剧烈, 形成现代地势起 伏的基本面貌 新近纪 N 哺乳动物时代 古近纪 E 中生代 白垩纪 K 距今 2.52 亿 年 -6600 万年 爬行 动物 时代, 哺乳 动物 出现 鸟类 出现、 恐龙 繁盛 裸子植物兴 盛,被子植物 出现 中生代末期发生物 种大灭绝事件, 包括 恐龙 (中生代结束的 标志) 联合古陆开始 解体 是主要的成煤 期 侏罗纪 J 三叠纪 T 古

9、生 代 晚古 生代 二叠纪 P 距今 5.41 亿 年 -2.52 亿年 两栖动物时代 蕨类植物繁 盛,裸子植物 出现 古生代末期, 发生了 地球生命会史上最 大的物种灭绝事件, 几乎 95的物种消 失,古生代就此告 终。 联合古陆形成 石炭纪 C 泥盆纪 D鱼类时代 早古 生代 志留纪 S 海生无脊椎动 物时代,出现三 叶虫、珊瑚等, 蕨类植物出 现,藻类及菌 类植物繁盛 奥陶纪 O 寒武纪 元 古 宙 新元古代 震旦纪 Z 距今 6.8-5. 41 亿年 裸露动物出现 前寒武纪 (自地球出现-距今 5.41 亿年) 是重要的成矿时期 南华纪 Nh 距今 8-6.8 亿年 青白口纪 Qb 距

10、今 10-8 亿 年 真核生物出现 中元古代 蓟县纪 Jx14-10 长城纪 Ch16-14绿藻出现 古元古代25-16 原核生物出现 原始生命蛋白质出现, 开始有生 命迹象 太 古 宙 新太古代28-25 中太古代32-28 古太古代36-32 始太古代40-36 冥 古 宙 生物的演化经历的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化石:岩石形成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石化的 生物遗体或遗迹 地质年代表是按照时代早晚顺序把地球历史进行编年 第第四四节节地地球球的的圈圈层层结结构构 一一. .地地球球的的内内部部圈圈层层结结构构 1.地震波 地震波特点传播介质传播速度 纵波(P 波) 类似弹簧跳动,质 点振

11、动方向与波的 传播方向一致 V 固V 液V 气 较快 横波(S 波) 类似一条曲线,质 点振动方向与波的 传播方向垂直 固体较慢 2.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在地下 33km 处(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横波和纵波速度明显加快 古登堡界面:在地下 2900km 处(地幔和地核的分界 面)纵波速度减慢,横波完全消失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岩石圈:地壳至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构成,为 过渡圈层,包括全部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 二二. .地地球球的的外外部部圈圈层层结结构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 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 环境 2.生物圈的特殊性 圈层名称不 连 续 面

12、深度特征 地壳平均 17km由岩石构成固体外壳 大陆地壳厚, 海洋地壳 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地 幔 上 地 幔 约 17-2900km固态 存在软流层 (岩浆发源 地) 下 地 幔 可能为固态 温度、 压力和密度均增 大 地 核 外核约 2900km 以 下 熔融状态金属物质, 形成 地磁场 内核温度、 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大气圈 水圈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生 物 圈 第第一一节节大大气气的的组组成成和和垂垂直直分分层层 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 1.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2.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的组 成和垂直分层与生产

13、生活的联系。 一、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 (1)氮:含量最多,是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3)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对地 面有保温作用 (4)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水汽和杂质 (1)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 (2)大气中的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 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第第二二章章 地地球球上

14、上的的大大气气 1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运动状况及密度。 2分层 A 层: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B 层: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C 层:高层大气 3与人类的关系 (1)A 层:与人类关系密切,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2)B 层: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适合航空飞行。 (3)C 层:有若干电离层,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1大气的垂直分层 分层高度范围主要特点特点成因与人类的关系 对 流 层 低纬:1718 千米 中纬:1012 千米 高纬: 89 千米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 而降低(每升高 100 米,气温大约降

15、低 0.6)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 主要、直接的热源 人类生活在对流 层底部,与人类 关系最密切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该层上部冷, 下部热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几乎全部的水汽、 杂 质、 大气中的污染物 集中在该层, 对流运 动易成云致雨 平 流 从对流层顶至 5055 千米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 升高 该层中的臭氧强烈 吸收太阳紫外线 人类生存环境的 天然屏障,适合 层高空飞行 以水平运动为主 该层大气上热下冷, 大气稳定 天气晴朗 水汽、杂质含量很 少,气流平稳 高层 大气 从平流层顶到 3 000 千米的高空 空气密度极小 距地面远, 受到的引 力小 电离层能反射无 线电短波,对无 线电通信有重要 作

16、用 2逆温及危害 (1)逆温现象:正常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且海拔每升高 100 m,气温约 下降 0.6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 象或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幅度小于垂直递减率,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如图 所示。 (2)危害 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 行带来不便,甚至导致交通事故发生。 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 散,从而加重大气污染。 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 空

17、,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该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的颠簸。 第第二二节节大大气气受受热热过过程程和和大大气气运运动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两个热源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地面长波辐射。 2两个过程 (1)地面增温过程:大部分 A(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增温过程:地面被加热,并以 B(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因此,地面长波辐射绝大部分 被大气吸收。 2大气辐射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

18、辐射方向相反,称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 把热量传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来源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作用特点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被削弱的辐射形成的自然现象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较大尘埃 各种波长的太阳 辐射 夏季多云的白天, 气温不太高 散射作用 有选择性 来源:Zxxk.Com 大气分子、 颗粒微小的 尘埃来源:学科网 ZXXK 波长较短的蓝、 紫 色光来源:Zxxk.Com 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无选择性颗粒较大的尘埃等 各种波长的太阳 辐射 阴天、黎明天空呈 灰白色 吸收作用有选择性臭氧、水汽、二氧化碳紫外线、红外线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9、 由上图可知,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过程可归纳如下表: 图示名称具体过程热量来源 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太阳辐射 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地面辐射 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 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 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大气逆辐射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 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歉如:高海拔地区

20、空气稀薄,大气的 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 富。 第第三三章章地地球球上上的的水水 第第一一节节水水循循环环 知识清单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1.概念: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 、水汽输 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及过程 循环类型字母主要环节 海陆间循环A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 流 海上内循环B蒸发、降水 陆地内循环C植物蒸腾、降水 知识清单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第第二二节节海海水水的的性性质质 知识清单一海水的温度 1.热量来源:主要取决于海洋热量

21、的收支情况。热量收入来源是太阳辐射,热量支出渠道是 海水蒸发。 2.垂直分布规律 太平洋西经 170附近 3 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而变化的曲线 (1)随深度增加而变化。 (2)通常情况下,表层水温最高。1 000 米以内变化幅度较大,1 000 米以下变化幅度较小。 3.水平分布规律 (1)空间上: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同纬度海洋表层水温大致相同。 (2)时间上:夏季普遍高于冬季。 4.影响因素:纬度、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 5.影响 (1)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 (2)影响海洋运输。 (3)影响沿海地区气候。 知识清单二海水的盐度 1.概念:1 000 克海水所含盐类物质的多少,世界大洋的

22、平均盐度约为 35。 2.盐类成分:氯化钠和氯化镁。 3.分布规律 (1)海水温度越高,盐度越高;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 (2)空间分布: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盐度逐渐降低。 4.盐度高低影响因素:温度、蒸发量、降水量、海域封闭程度、入海径流等。 影响海水的交换 5.影响:提供化学物质;影响海水养殖;海水淡化。 知识清单三海水的密度 1.概念: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 2.影响因素: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 。一般来说,海水的温度越高,密度越低。 3.分布规律 (1)水平方向: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 (2

23、)垂直方向: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因纬度而异。 第第三三节节海海水水的的运运动动 知识清单一海浪 1.海水最基本运动形式:海浪、潮汐、洋流。 2.海浪 (1)定义和要素:海里的波浪。人们通常用波峰、波谷、波高、波长等要素描述海浪。 (2)成因 由风力形成。浪高越高,能量越大。 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会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巨浪,这种巨浪 称为海啸。 强风作用形成风暴潮。 (3)影响:塑造海岸地貌。 知识清单二潮汐 1.定义: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 2.成因: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 3.规律:一天两次海水涨落。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称为汐。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 五

24、前后,潮汐现象最明显。 4.影响:潮间带采集和养殖、沿海港口建设和航运、潮汐发电等。 知识清单三洋流 1.定义: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2.分类 (1)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 (2)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 3.影响 (1)影响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 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渔场 (2)影响海洋航行。 (3)影响海洋污染。 第第一一节节常常见见地地貌貌类类型型 课课时时 1喀喀斯斯特特地地貌貌和和河河流流地地貌貌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 34 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 特点。 学习目标 1.认识地表喀斯特地貌及地下喀斯特

25、地貌。2.认识河流地貌的主要类型。 3.了解主要喀斯特地貌及河流地貌的特征与成因。 一、喀斯特地貌 1概念:地壳中的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 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 (1)地表喀斯特地貌 类型形态特征 溶沟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洼地面积较大,底部平坦 峰丛、峰林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呈锥状耸立 孤峰、残丘孤立的小型锥状 (2)地下喀斯特地貌 类型形态特征 溶洞常常呈层状分布 石钟乳、石幔、石帘从溶洞顶部向下发育 石笋底部向上发育 石柱石

26、钟乳和石笋连接 二、河流地貌 1河谷地貌 (1)位置:河流流经的山区。 (2)成因:水流侵蚀形成“V”形河谷。 (3)形态特点: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 2冲积平原 (1)位置:河流流经的平原地区。 (2)成因:冲积平原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堆积而成。 (3)形态特点: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山前部分坡度较大,沉积物颗粒较粗;主体部分坡度较 缓,沉积物颗粒较细;河口部分坡度很缓,沉积物颗粒很细。 3河曲 (1)位置:地势平缓地区。 (2)形态特点:河道呈“S”形。洪水泛滥时可能冲断河曲颈部,弯曲部分脱离河道,形成牛 轭湖。 4三角洲 (1)位置:河流入

27、海或入湖处的河口段。 (2)成因:泥沙淤积形成。 (3)形态特点:形态多样,近似三角形;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较细,由河口向海变细。 探究点一喀斯特地貌 来源:学科网 ZXXK 来源:Z&xx&k.Com 1读图 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地貌名称。 _,_,_。 答案峰林溶蚀洼地地下河 2图 1 所示地貌在我国_地区分布广泛。 答案云贵高原 3图 2中 a 是_,b 是_,c 是_。 答案石钟乳石笋石柱 4我国西北地区能 否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之一就是水分充足。 地表喀斯特地貌与地下喀斯特地貌 类型形态作用 地表喀斯特地貌来

28、源:学 科网 ZXXK来源:Z_xx_k.Com来源:学科网 ZXXK 石芽石林峰林 峰丛孤峰残丘 来源:学 科网 侵蚀来源:学_ 科_网 Z_X_X_K 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侵蚀 落水洞侵蚀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地下河侵蚀 石钟乳、石笋、石柱淀积 拓展提升图解影响喀斯特作用强弱的因素 河流的侵蚀地貌 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成,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发展阶段侵蚀类型地貌特点 初期 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 蚀为主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形 中期 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 的侵蚀作用加强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更为弯曲, 河谷拓宽 成熟期以向河

29、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形 河流堆积地貌 类型分布示意图形成过程地貌特点 洪积 冲积 平原 山前 水流流出山口时,速度减 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 形成冲(洪)积扇。多个冲 (洪)积扇彼此连接形成洪 积冲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 扇形,冲积扇顶 端到边缘地势逐 渐降低,堆积物 颗粒由粗变细 河漫滩 平原 中下游 地区 河流中下游下蚀作用减 弱,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 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节 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 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在洪 水时被淹没,枯 水时出露 三角洲河口处 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 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 海口处水下坡度平

30、缓,加 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 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 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 方,形成三角洲 地势低平,河网 稠密,三角洲以 河道分汊处为顶 点向海洋形成扇 形或三角形 课课时时 2风风沙沙地地貌貌和和海海岸岸地地貌貌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 34 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 特点。 学习目标 1.认识风沙地貌的主要类型。2.了解沙丘的类型与成因。3.认识海岸地貌的 主要类型。 一、风沙地貌 1概念: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的统称。 2分布: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3类型 (1)风蚀地貌 类型成因形态特征 风蚀蘑菇 突起的孤立岩石下部被风沙进 行强烈

31、的冲击和摩擦 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 雅丹地貌盛行风对地表进行侵蚀沟槽和垄脊相间,走向与主风向一致 (2)风积地貌 成因:沙漠中由风沙堆积形成的地貌。 常见形态:新月形沙丘,形状如同新月,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多个新月形沙丘相连形成 沙丘链,其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大致垂直。 分类: 类型形态特征对环境的影响 固定沙丘沙丘上生长有植被植被能固定流沙 流动沙丘没有植被随风移动,埋没房屋、道路,侵吞农田、牧场 二、海岸地貌 1概念: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类 (1)海蚀地貌 类型形态特征 海蚀崖高出海面的陡崖 海蚀平台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台 海蚀拱桥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

32、通 (2)海积地貌:常见的类型有海滩、沙坝等;海滩按照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分为砾滩、沙滩和泥 滩。有的海滩地势平坦,滩面广阔。 风沙地貌 类型来 源:学#科#网 Z#X#X#K 形成过程典型景观景观图地貌特点 风蚀 地貌来 源:Zxxk.Com 风及其携带的 沙粒冲击和摩 擦岩石,形成 风蚀柱、风蚀 蘑菇、雅丹等 地貌来源:Zxxk.Com 风蚀柱来源:学科网 ZXXK来 源:学#科#网 Z#X#X#K来源:学科网 ZXXK 来源:学科网 ZXXK 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在风长 期吹蚀下,形成的孤立石柱来源:学#科# 网 风蚀蘑菇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 雅丹地貌 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 成,

33、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 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 沙子堆积 风积 地貌 风力吹扬沙 尘,当风力减 弱或气流受阻 时,沙尘便降 落到地表,形 成沙丘、沙垄 和黄土堆积 新月形沙丘 平面图形呈新月形,沙丘的两 侧有顺着风向向前伸出的两个 兽角(翼)。迎风坡较缓,背风 坡较陡 纵向沙垄顺风向,呈互相平行的长条形 海岸地貌 类型形成过程典型景观景观图地貌特点 海蚀 地貌 由岩石构成的海 岸,由于不断受 到海浪的击打和 侵蚀,导致岩石 破碎, 岩壁崩落, 最终使海岸后 退, 形成海蚀崖、 海蚀柱、海蚀拱 桥、海蚀平台等 海蚀崖高出海面的陡崖 海蚀平台 微微向海倾斜的基岩平 台,台面上基岩裸露或 覆盖有

34、很薄的沙砾和淤 泥层 海蚀拱桥 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 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 海积 地貌 波浪携带的泥 沙、贝类等物质 沉积在近岸的浅 水带里,形成海 滩、沙坝、贝壳 堤等 海滩 由松散泥沙或砾石堆积 而成的平缓地面。海滩 物质一般上部较粗,滩 坡坡度较大;下部物质 较细,滩坡平缓。海滩 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 分为砾滩、沙滩、泥滩 沙坝 与海岸略成平行的长条 状堆积体。未露出水面 的称“水下沙坝”;出 露水面的称“岸外沙 坝”;完全露出水面的 称“海岸沙堤” 第第二二节节地地貌貌的的观观察察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 34 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 点。 学习目标 1.掌握

35、地貌观察的顺序。2.熟悉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3.了解地貌观察实践 的过程。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地貌组成的层次性:规模较大的地貌由次一级地貌组成。如高原地貌的层次性: 2观察地貌的顺序: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即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 次一级地貌,最后观察更小级别的地貌。如:山地山岭陡崖。来源:学*科*网 Z*X*X*K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1)绝对高度是划分高原、山地、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2)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起伏状况。 2坡度:划分坡的重要标准。 (1)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2)影响:坡度大于 15不适

36、宜种植;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不宜超过 2.5%3%。来源:Zxxk.Com 3坡向: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4除此以外,还要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1宏观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地形类型形态特征等高线 平原 一般海拔 200 米以下, 等高线稀疏, 平 坦广阔 丘陵 一般海拔 500 米以下,相对高度较小, 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比较和缓 山地 一般海拔 500 米以上,相对高度较大, 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形 盆地 四周等高线密集, 数值四周大、 中部小 来源:学&科&网 高原 海拔 500 米以上, 高度大, 相对高度小, 等高线在边缘密集,顶

37、部明显稀疏 2微观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地貌类型表示方法示意图(等高线图)说明地形特征 山峰、 示坡线 闭合曲线外低内 高 四周低中部高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外 侧,坡度向外侧降低 山脊、 山脊线 等高线凸向低 处,山脊连线 从山顶到山麓凸 起高耸的部分 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山谷、 山谷线 等高线凸向高 处,山谷连线 山脊之间低洼 部分 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鞍部 正对的两山脊或 山谷等高线之间 的空白部分 相邻两个山顶 之间呈马鞍形 鞍部是山谷线最高 处,山脊线最低处 峭壁、 陡崖 多条等高线会合 重叠在一处 近于垂直的山坡,称峭壁;峭壁上部突 出处,称陡崖 3.常见坡形的等高线特征 坡的类型等高线特点剖

38、面示意图 陡坡密集 缓坡来源:Z.xx.k.Com来 源:Zxxk.Com来源:Zxxk.Com来源:学_科_网来 源:Z.xx.k.Com 稀疏 均匀坡间隔均匀 凸形坡 自下而上,等高线由密而疏,表示山 下部坡较陡,山上部坡较缓 凹形坡 自下而上,等高线由疏而密,表示山 下部坡较缓,山上部坡较陡 拓展提升 一、等高线地形图 1高度的判断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 首先要找出图中最大等高线的数值(H大)和最小等高线的数值(H小)及等高 距 d。如图所示,图中最大等高线 H大500 m,最小等高线 H小100 m,等高距 d100 m。 据此可进行以下计算: (1)图中最大海拔(H最大) H大H最大H

39、大d (2)图中最小海拔(H最小) H小dH最小H小 (3)图中最大相对高度(H相) H大H小H相H大H小2d 2陡崖处高度的判断 首先从图中读出在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中最大值(H大)、最小值(H小)、等高距 d 和重合的等高 线的条数 n。如图,H大400 m,H小100 m,d100 m,n4,则: (1)陡崖处最大海拔(H最大) H大H最大H大d (2)陡崖处最小海拔(H最小) H小dH最小H小 (3)陡崖处的相对高度(H相) (n1)dH相(n1)d 3闭合处等高线的高度判断 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如果其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 海拔低于其等高线的值;如果闭合

40、等高线的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 的海拔高于其等高线的值。具体如图所示: 已知:等高线 a、b、c,ab (1)如果 ca,则 db,即“大于大的”。 二、地形剖面图 1比例尺 地形剖面图有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往往与原图比例尺一致,垂直比例尺可 根据要求确定。 2绘制步骤 、 第第五五章章植植被被与与土土壤壤 第第一一节节植植被被 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 图像, 识别主要植被, 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上主要的植被类型。 2.识别主要的植被。 3.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 关系。 一、植被与环境 1定义 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

41、体,称为植被。 2分类 (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2)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植被对环境的作用:植物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2)环境对植被的作用: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 垂直结构越丰富。 判断 1植被就是指植物。( ) 2气温越高,植被越茂密。( ) 3天然植被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点。( ) 二、森林 分布特征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 带季风气候区 特征: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 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

42、象 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 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 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 落叶阔叶林 (夏绿林) 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 带海洋性气候区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亚寒带针叶林 分布:亚欧大陆和北 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针叶林以松、杉类植物为主,叶片为针状,以抗 寒抗旱 判断 1热带雨林植物种类丰富,各月都有花开。( ) 2常绿阔叶林较热带雨林垂直结构复杂。( ) 3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降水稀少的地区。( ) 三、草原与荒漠 1草原 (1)热带草原 分布:热带雨林一带的南北两侧 特点:湿季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 (2)温带草原:夏

43、绿冬枯,植被高度较低。 2荒漠:分布于气候干旱地区,荒漠植被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 构。 判断 1热带草原地区草类茂盛,无乔木、灌木。( ) 2温带草原地区一般深居内陆或降水较少。( ) 3荒漠地区沙漠广布,无植被分布。( ) 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热量、水分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热量 由于太阳辐射热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在不同的纬度地带形成不同的植被: 水分 水分的分布一般从沿海向内陆递减,随水分条件的变化,从沿海向内陆形 成了不同的植被类型: 荒漠荒漠草原草原森林 内陆水分递减沿海 3.天然植被的特征及分布 植被类型景观特征对应气候我国的分布 森林 热带雨林 植被高大茂密、

44、物种 丰富, 垂直结构复杂。 常见茎花、板根等现 象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 季风气候 海南岛、云南西双版 纳、西藏东南部、台 湾南部 常绿 阔叶林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 质叶片,花期多集中 在春末夏初,垂直结 构较简单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 热带湿润气候 我国秦岭淮河以 南的地区 落叶 阔叶林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 发叶,秋冬季落叶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 海洋性气候 我国的北方地区 亚寒带针 叶林 植被以松、杉为主, 叶片呈针状,以抗寒 抗旱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我国东北北部、新疆 北部 草原 热带草原 湿季草原葱绿,干季 草类枯黄 热带草原气候无 温带草原 夏绿冬枯,植被高度 较低 温带大陆性气候

45、 我国的内蒙古高原 地区 荒漠 热带荒漠荒漠景观, 植被稀疏, 以旱生灌木为主,具 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 态与结构 热带沙漠气候无 温带荒漠温带大陆性气候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 旱地区 第二节土壤 一、观察土壤 1概念 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组成 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3观察 (1)土壤颜色: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如黑土、红壤等。 (2)土壤质地 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砂土:通气、透水性强,保肥性能弱,易耕作。 壤土: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黏土:通气、透水性

46、差,蓄水、保水性能强,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3)土壤剖面构造 自然土壤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耕作土壤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 判断 1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都是自然土壤。( ) 2耕作土壤没有有机层。( ) 3土壤与土地是一回事。( )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母质 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 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 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植物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使营养元素在土壤 表

47、层富集。 3气候 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 壤黏粒比重高。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4地貌 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从山顶到低平洼地,依次分布 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5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思考根据图中内容填空。 答案腐殖质成土母质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功能 (1)土壤与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从而促使地理环境以至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3

48、)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4)和人类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种植农作物以土壤为物质基础,人类饲养动物也主要以植物为 饲料。 2养护 (1)有些土壤不能满足耕作需要,人们会设法对其进行改良或改造。如亚马孙河流域人们利用 生物炭改良土壤。 (2)优良的土壤,人们也会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如休耕、种 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判断 1土壤与地表物质循环有关,与能量转化无关。( ) 2地表由岩石裸露变为草木丛生,土壤的肥力下降。( ) 3 土壤在合理的经营下肥力会不断得到改良和提高, 利用不当, 则会引起 土壤肥力减退。 ( ) 1自然地理要素对土壤的作用 自然地理要

49、素对土壤的作用 成土母质 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 壤质地 气候 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 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 地貌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2.土壤的组成 土壤的组成 来源:学科网 ZXXK来源:学。科。网 状态来源:学。 科。网 Z。X。X。K来源:学科网 ZXXK 体积比例来源:学科 网来源:学+科+网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来源:学 科网 肥力特征 作用肥力 矿物质

50、固态45% 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 要来源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 于土壤中水、肥、气、 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 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 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 种需求 有机质固态5% 有机质的含量是土壤肥 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水分液态20%30% 过多会造成土温下降, 土壤缺氧 空气气态20%30% 过多会造成养分、水分 不足,植物枯萎 1 第第六六章章自自然然灾灾害害 第第一一节节气气象象灾灾害害 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 然灾害的成因 1.通过气象灾害成因的分析,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欲望,提高 学生的探究能力。 【地理实践力】 2.知道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主要的分布区域和危 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地理 > 人教版(2019) > 必修第一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19新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全册知识点复习.pdf)为本站会员(alice)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